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石山区水稻种植新技术。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稻米是我国50%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通过推广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口的粮食问题,而且解决了世界许多水稻种植国产量难以提高的“瓶颈”,从而对缓解世界粮食危机有很大帮助,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耕地的减少,生产规模的狭小,水资源的短缺,干旱的威胁,退耕还林的推进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都加剧了粮食的需求矛盾,更表明了我国目前的粮食问题还存在着种种隐患和风险不容小视。
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据了解,我国目前约有5亿亩水稻,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在桂、云、贵等西南地区,许多农村处于大石山区,山区由于无地面水源,粮食作物一直以种植玉米、红薯为主。因此,研究水稻生长需要的条件,寻找一种办法,探究一种抗旱、节水、省工、节本、增效的栽培技术,在广大无水田的石山地区生产推广水稻种植,对解决广大山区群众粮食自给,提高山区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山区精准扶贫攻坚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西境内大石山面积8.95万平方公里,为解决广西石山地区灌溉难题,从2000年开始,广西自治区政府在河池、百色等地区以大会战的方式开展30万个总容量1800万立方米的地头水柜集雨灌溉扶贫工程。所谓地头水柜,即在山脚下的旱地旁,以砂石、水泥建造容量在数十、数百立方米以至上千立方米不等的蓄水池,将雨水引接到池中,以便需要时引灌耕地。据测算一个约60立方米容量的水柜可使1.5亩的旱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高产,并改变了耕作制度,使仅能种玉米变为可种稻谷,还提高了单产,石山旱地从亩产约200公斤玉米提高到亩产400公斤稻谷,延续至今,积累了丰富的大石山区水稻种植技术与经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局限于水田种水稻,而提供一种大石山区水稻种植新技术。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大石山区水稻种植新技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一、选地与整地:水稻在旱地种植,是靠自然墒情保水,生长好坏与土质、地力及整地质量有很大关系;因此,应选择地势较低、平坦肥沃、春季和夏、秋季都处于湿润、有一定灌溉条件(有地面水源且建有地头水柜蓄水)的地块;整地要精密,整地不平、耙地不细,会影响保墒保肥,使后期灌水深浅不一;因此,要土碎、地平、无明暗坷垃,用悬耕犁悬耕耙3—4遍,倡导冬翻冬耙,经一冬的雪水风化,达到熟化,改良泥土理化性质;旋耕要深浅一致,犁底层平整,深翻达到20-25厘米;
二、选用耐旱型杂交水稻品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经过l0多年的科技攻关,研制出耐旱、高产杂交稻“培杂桂旱1号”,它是我国目前比较成熟的耐旱性较强的水旱两用籼型杂交稻;这一科研成果将保证水资源缺乏、没有灌溉或灌溉不足地区水稻的高产稳产,并大量节约水资源。米质总体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
三、“旱育保姆”拌种旱育秧技术:(一)育秧时间;按照“秧苗要吻合大田”的原则,广西河池大石山区属于等水栽秧的望天田,整个生育期以自然降雨为主,育秧时间宜在4月上中旬为好;(二)育秧技术要点:1、床地培肥;选择水源方便的菜园地或火烧土做苗床,按每亩稻田0.06亩的比例准备好苗床地。播种前7—10天翻挖,施清淡的沼气粪水3—5担。播种前1天或当天将床地整细、整平,取适量表土过粗筛后备用;同时每厢苗床地撒施尿素、磷铵各0.25公斤,均匀耨入土壤作底肥;2、施透底水;每平方米施足底水50—60公斤(淋施、切忌泼施,否则易板结而施不透),使10厘米以上的表土层充分湿透,再用秧板轻压厢面,取备好的细土填平厢面;3、包衣播种;将稻种晾晒后用清水浸泡半小时至24小时;滤去多余水分,适当吹晾(以种子不沾手为宜),倒入容器中;按旱育保姆:种子=1:3的比例倒入旱育保姆(现开、现拌、现播),边摇边筛,使药剂均匀地裹于稻种表面;筛去多余药剂,立即播种,以防粘结;然后用细土盖种0.5厘米厚(以不见种子为度);最后搭拱盖膜保温;4、加强管理;出苗前以保温为主,但应防高温烧苗;揭膜前一般不浇水;3叶1心时根据天气揭膜炼苗,同时用清水(弱苗加适量清粪水兑0.4%尿素)提苗2—3次(间隔3—5天)。4-5叶大苗秧时移栽;
四、精细耙田,施足基肥:大石山区缺水,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应抢季节乖大雨来时引山洪水及时耙大田;耙田前每亩施用1500-2000公斤农家肥,撒匀并耕翻入土,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创造高产稳产的稻田;耙田要求田块平整,高低相差不宜超过3-5厘米,耙深在15-20厘米之间,将杂草、根茬旋压入泥浆中可达4-20厘米深处,压茬率达整个稻田地表面呈泥浆状,耙地后要进行沉淀,达到一定的泥脚深度才可进行插秧作业;要求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泥浆深度5-8厘米,水深1-3厘米,表土软硬度适中;
五、及时栽插:栽插前再施表层底肥,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瘦而定,一般施氮磷钾复合肥35kg/亩;实行抛秧的应在栽前1天泼透苗床,取秧时单株分开,以实现带球抛栽,亩抛1.6-1.8万兜;人工栽插时按2米开厢(含厢沟),厢面要基本平整;移栽规格:采用牵绳移栽,兜行距6×7寸,亩栽1.5-1.7万兜;这种厢面栽培方式,当秧苗封垄之后,不会影响田间正常的通风换气,有利于水稻中后期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能够显着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秧苗长大后也更容易成束,能够方便成熟后的收获操作,降低劳动强度;同时,秧苗移栽后,应隔天观察秧苗成活情况,及时发现死苗和烂苗植株,并及时做好补种工作;
六、田间管理:(一)科学灌溉:水稻在大石山区栽培水管技巧的中心是利用天然降水和节水,其原理是依据水稻生理需水规律,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高效节水增产;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灌溉:浅水(2厘米左右)栽秧和返青;分蘖前期实行湿润灌溉或干湿交替灌溉,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当每亩苗数达到8—10万时开始晒田,第一次晒至田边开小裂口,脚踩不下陷,复浅水让其自然落干,搁田2—3天再灌浅水,如此反复2—3次,达到白根外露,禾色褪淡,根粗杆壮;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实行浅水(2厘米左右)灌溉促大穗;灌浆期采用干干湿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成熟前一周左右断水;(二)合理追肥:合理追肥的原则是前促、中足、后养,即适时施好促蘖肥,增施穗肥,机动施好粒肥,以增进穗、粒数、粒重三者和谐发展,使产量形成因素更趋合理;促蘖肥施肥应在栽后7-10结合第一次灌水,每亩用水稻专用复合肥30公斤,以促使稻苗早生快发;在分蘖中期,即第一次施肥后的12—15天再施一次保蘖肥,亩施尿素10公斤;出穗前一个月,再施一次肥,亩施硫酸铵8—10公斤以增进颖花的形成;出穗前18—20天(孕穗期)看长相施一次粒肥,亩施硫酸铵2—3公斤,以增进水稻巩固和千粒重的提高;(三)防治病虫;应按照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防治;
七、适时收获:水稻较易落粒,成熟后及时收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减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实现山区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根本性转变,解决无水田山区农民的细粮问题,增加土地产出,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效益,对加快农民增收的速度,加快山区精准扶贫攻坚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