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鼠圈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9880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动物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鼠圈舍。



背景技术:

竹鼠是属竹鼠科、竹鼠属的一种动物,以竹子、芒草、植物茎秆等为食。竹鼠体大肉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毛皮绒厚柔软,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中国已被大规模养殖,已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养殖产业之一。

在自然界,竹鼠有做卫生的习性,能够定期把食物残渣和粪便等杂物清理出洞穴,保证生活环境的舒适。而目前大多数养殖户选择采用水泥池作为鼠舍,粪便清理不方便。饲养过程中竹鼠粪便的不及时清理会造成饲养空间的异味,甚至渗透入水泥地面,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会滋生大量病菌有害生物等,引发疾病,降低竹鼠的成活率。同时粪便的处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增加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人工成本。也有养殖户在建水泥池时与地面之间预留一段空间,使水泥池架空于地面上方,水泥池内装有漏粪板使粪便与鼠舍隔离。但是,竹鼠习惯居住于洞穴等地面以下为实实在在土地的地方,而水泥池架空于地面上方这样的鼠舍与地面相隔一段距离,竹鼠在活动时感受不到地面会没有安全感,情绪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出现焦躁不安、暴躁导致打架等情况,在母鼠繁殖期,甚至会出现母鼠咬仔、吃仔和不带仔,这样会大大降低幼鼠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符合竹鼠生活习性的圈舍。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竹鼠圈舍,包括四面舍墙和底面平台,所述底面平台的下表面为地面,底面平台由实心区和空心区组成,所述实心区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为实体,所述空心区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为空心,空心区设置有漏粪槽,漏粪槽位于空心区上表面的中心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心区的一个侧面或两个相邻的侧面与舍墙相连,其中有一个侧面与舍墙是相通开口的,粪便收集器从空心区的开口侧面放入空心区内并且置于漏粪槽的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心区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距离为20~30c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漏粪槽为间隔设置的矩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漏粪槽与空心区上表面的大小之比为3:4。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粪便收集器为塑料盆。

有益效果:本发明在竹鼠圈舍内设置实心区和空心区,在空心区设置有漏粪槽,在漏粪槽下方设置有粪便收集器,竹鼠的粪便均能排至鼠圈外部,不仅方便清理打扫,降低劳动强度,而且在清理打扫时能减少对竹鼠的惊吓,方便管理。而实心区的设置能解决目前竹鼠圈舍不接地气问题,按照竹鼠的生活习性把鼠舍的活动和休息区域实体连至地面,使竹鼠能感受到地面,安抚竹鼠的情绪,为竹鼠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竹鼠的健康成长,提高竹鼠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记:1-实心区;2-空心区;3-漏粪槽;4-粪便收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竹鼠圈舍,如图1所示,包括四面舍墙和底面平台,底面平台的下表面为地面,底面平台由实心区1和空心区2组成,所述实心区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为水泥填充的实体,空心区2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为空心,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距离为30cm。空心区2设置有漏粪槽3,漏粪槽3为用隔条进行间隔设置的矩形。漏粪槽3位于空心区2上表面的中心位置,漏粪槽3与空心区2上表面的大小之比为3:4。空心区2的两个相邻的侧面与舍墙相连,其中有一个侧面与舍墙是相通开口的,竹鼠放养后,将粪便收集器4即塑料盆从空心区2的开口侧面放入空心区2内并且置于漏粪槽3的下方,方便收集和处理竹鼠的粪便。

在修建竹鼠圈舍时,先在地面铺一层水泥,然后建底面平台,在建底面平台时,预留空心区2,其余的实心区1全部用水泥填充,漏粪槽3用水泥固定于空心区2的上表面。底面平台建好后,建立四面舍墙,即可完成竹鼠圈舍的修建。

本竹鼠圈舍的实心区1为竹鼠的进食、活动和休息区域,实心区1用水泥填充至地面,为仿竹鼠野外洞穴的设计,符合竹鼠的生活习性,竹鼠在活动的时候能感受到地面,就能很快适应鼠圈并且安心生活,利于竹鼠的生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