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99367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生态修复层和挡土板,所述生态修复层为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与埋入的乔灌木种子所形成的生态复合层,所述秸秆切成2~10cm长度,所述挡土板设置在被修复区域的四周或沿坡面方向依次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修复层中草种和秸秆拌入地表以下10cm土层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修复区域平缓时,所述挡土板设置在修复区域的四周,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8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8~10c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板沿坡面设置时,间距随坡度增大而减少,间距设置为2~5m。

6.一种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生态修复区域两公里以内寻找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丘陵、湿地、田隙、水生和盐土草地;

(2)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后,切段存放;

(3)收集该修复区域的乔灌木的种子;

(4)将修复区域土地整平,在修复区域四周设置挡土板;

(5)将收集到的野生草种和秸秆均匀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耕作土层中;

(6)埋入野生乔灌木种子,完毕后浇水;

(7)对已成熟的草丛和灌草丛进行根部保护收割后,切成段,用于修复其他地区的扰动地表植被修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根部保护收割是根据草丛高度,距地面10~20cm处开始收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收割后的草丛和灌草丛切成2~10cm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当修复区域为坡面时,沿坡度方向加设挡土板,所述挡土板的高度随坡度增大而增高,所述挡土板高于地面5~10cm;所述挡土板沿坡面方向设置的间距随坡度增大而减少,间距设为2~5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雨地区扰动地表植被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野生草种和秸秆拌入待修复区域地表以下10cm耕作土层中。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