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生长性状的黄优1号黄颡鱼的杂交繁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74451发布日期:2019-08-07 01:59阅读:7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良生长性状的黄优1号黄颡鱼的杂交繁育方法,是一种利用鱼类种间杂交育种技术、亲本筛选和培育创新技术产生具有生长快速、抗逆和抗病优势的新品种黄优1号黄颡鱼。



背景技术: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隶属鲇形目(Sli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俗名黄姑鱼,黄嘎,黄腊丁等。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hi(Richardson)隶属鲇形目(Sli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俗名郎丝、黄腊丁、江颡等。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hi为同属鱼类,在长江水系广为分布,是我国较重要的底层小型经济鱼类。黄颡鱼适于在池塘中养殖,但是它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慢,瓦氏黄颡鱼个体大,生长迅速,但它耐低氧能力和抗逆性较差,较难适于池塘养殖。此外,瓦氏黄颡鱼大多体色呈灰白色,在大部分地区的市场消费习惯上不容易接收。

近几年,国内黄颡鱼成鱼养殖产量已超过40万吨,年产值80多亿元。但是随着黄颡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相继出现,例如,近亲交配现象严重,导致黄颡鱼种质退化、生长速度降低、抗病力下降,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在苗种培育阶段寄生虫、细菌性烂鳃、腐皮和肠炎等疾病严重影响了黄颡鱼苗种的正常培育,使黄颡鱼苗种养成率较低。每年由于病害造成黄颡鱼养殖业的经济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黄颡鱼的养殖推广。生长变慢以及病害频发是限制我国黄颡鱼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因子,也影响了黄颡鱼在沿海省市的进一步推广和养殖。因此,黄颡鱼养殖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生长快速、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的优良新品种。

杂交是指不同种类之间或同一种类的不同地理群体之间进行交配培育后代的方法。由于两个亲本在遗传距离上相差较远,因而杂交的后代,即杂交子一代在生长性能和抗病害等方面通常优于双亲,这种现象称为杂交优势。杂交育种是作物遗传育种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迄今为止,在一些粮食作物中已通过不同种类杂交培育出一些在生长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的杂交品种,例如杂交水稻和玉米等。国内近几年在黄颡鱼遗传育种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细胞遗传工程和鱼类性别控制育种技术(刘汉勤等2007;徐辉,2007;陈荣国等,2013)。但有关筛选和培育生长和抗逆性强的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进行杂交培育生长和抗病力强的优良新品种,目前尚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良生长性状的黄优1号黄颡鱼的杂交繁育方法,该方法培育出了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杂交繁育的杂交一代F1黄优1号,其体色为黄褐色,且生长优势极为明显,抗逆性强。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改良生长性状的黄优1号黄颡鱼的杂交繁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快速生长杂交亲本的筛选:

1.1、杂交母本的筛选:

头年4月中旬至11月底,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100g以上的野生雌性黄颡鱼作为初始黄颡鱼母本;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250g以上的野生雄性黄颡鱼作为初始黄颡鱼父本,初始黄颡鱼母本和初始黄颡鱼父本选择好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食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进行初始黄颡鱼亲本培育,年后5-7月份,观察初始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选择发育成熟的初始黄颡鱼亲本进行繁殖催产、孵化以及鱼种培育,在黄颡鱼苗种快速生长关键阶段,即当年的7-9月份,选择生长快、抗逆能力强的个体,选留4-6%的个体进行培育,第二年或第三年达到性成熟,选择雌性作为快速生长杂交黄颡鱼母本选育系,简称杂交母本;

1.2、杂交父本的筛选:

头年4月中旬至11月底,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300g以上的野生雌性瓦氏黄颡鱼作为初始瓦氏黄颡鱼母本;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500g以上的野生雄性瓦氏黄颡鱼作为初始瓦氏黄颡鱼父本,初始瓦氏黄颡鱼母本和初始瓦氏黄颡鱼父本选择好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食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进行初始瓦氏黄颡鱼亲本培育,年后5-7月份,观察初始瓦氏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选择发育成熟的初始瓦氏黄颡鱼亲本进行繁殖催产、孵化以及鱼种培育,在瓦氏黄颡鱼苗种快速生长关键阶段,即当年的7-9月份选择生长较快、抗逆能力强的个体,选留1-2%的个体进行培育,第三年达到性成熟,选择雄性作为快速生长杂交黄颡鱼父本选育系,简称杂交父本;

2、杂交亲本的强化培育:

2.1、杂交母本的强化培育:

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杂交母本投放到强化培育池A中,放养密度为260-300斤/亩,待杂交母本适应强化培育池培育环境后,开始驯化摄食专用亲本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杂交母本总重量的1-1.5%,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6点至6点半、下午6点半至7点,上午和下午的投喂量分别占日投喂量的30-50%和50-70%,人工催产前1个月,在专用亲本配合饲料中添加质量比重为专用亲本配合饲料质量3%-5%的蝇蛆浆进行2周的杂交母本的强化培育,同时每隔1周对杂交母本进行抽样检查,检查杂交母本性腺的发育情况;

2.2、杂交父本的强化培育:

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杂交父本投放到强化培育池B中,放养密度为260-300斤/亩,待杂交父本适应强化培育池培育环境后,开始驯化摄食专用亲本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杂交父本总重量的1-1.5%,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6点至6点半、下午6点半至7点,上午和下午的投喂量分别占日投喂量的30-50%和50-70%;

3、人工催产:

待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性腺发育成熟之后,将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分别投放入两个不同的催产池中分开暂养,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的投放比例按尾计算为80-100:1,两催产池水温均为25-30℃,杂交母本的放养密度为10-15kg/m2水体,催产期间,催产池处于流水环境,流水流量为0.5-1.0m3/h,待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后,加大流水流量,增加流水流量至2.0-3.0m3/h;

杂交亲本暂养于催产池3-5小时后开始进行人工催产,在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腹腔胸鳍基部注射外源性激素,杂交母本注射两次外源性激素,两次时间间隔10-12小时,杂交母本第一次注射外源性激素时,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0-16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200IU/kg鱼体;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时,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马来酸地欧酮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6-20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00-2000IU/kg鱼体、马来酸地欧酮4-8mg/kg鱼体;杂交父本注射一次外源性激素,杂交父本注射的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马来酸地欧酮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5-8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00-1000IU/kg鱼体、马来酸地欧酮2.0-4.0mg/kg鱼体;

4、人工杂交受精

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8-12小时后,每隔半小时抽样检测杂交母本性腺排卵状况,待60-70%的个体都能达到顺利完成人工挤卵时,开始人工挤卵收卵,每次收集80-100尾雌鱼鱼卵后,将事先制备好的1尾杂交父本的精液加入到收集的鱼卵中进行人工授精操作;

5、人工孵化:

将受精卵置于室内孵化箱内进行孵化,孵化密度为60-70万受精卵/m3水体,孵化箱内保持流水环境,使受精卵处于流水环境中,流速为0.2-0.3m/s;

受精卵开始脱膜后4-8小时,用筛网将受精卵分批次捞至不锈钢脸盆中,利用正常发育脱膜受精卵的密度高于死卵和发霉的受精卵的这一特性,剔除掉死卵和发霉的受精卵,将正常发育的受精卵转移至另外已准备好的孵化箱中继续进行孵化;

6、苗种的培育:

当孵化箱内95%以上的受精卵脱膜12小时后,将杂交卵黄苗投放入水泥池中进行暂养培育,放养密度为5-10万尾/m2水体,卵黄苗暂养2-3天后开始出现少量爬墙现象,此时将卵黄苗进行出售或投放入已准备好的专用池塘进行苗种培育,放养密度为20-25万尾/亩,杂交苗种经培育后,即可获得大规格黄优1号黄颡鱼。

进一步,所述的初始黄颡鱼母本和初始黄颡鱼父本是采集自长江流域的湖泊,所述的湖泊为梁子湖、洪湖、洞庭湖或鄱阳湖,所述的野生瓦氏黄颡鱼来自长江流域岳阳段至武汉段。

进一步,所述的催产池水深0.5-0.6m。

进一步,受精卵在孵化箱孵化期间,每隔1-2h清洗过滤筛绢网一次,受精卵开始脱膜后每隔0.5h清洗过滤筛绢网一次。

进一步,所述的水泥池长5-10m、宽1.5-2.0m、高0.8-1.2m,水深0.4-0.6m,所述的专用池塘面积2-4亩,水深0.6-1.0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和优点在于:

1.本发明率先采用群体选育、种间杂交等技术,培育出生长速度明显优于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抗逆和抗病改良的黄颡鱼新品种黄优1号,黄优1号的生长速率比普通黄颡鱼提高35.66%以上,比全雄黄颡鱼提高11.94%以上。

2.本发明建立的亲本强化培育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管理容易、效率高、效果明显等特点,保证了亲本的同步性成熟,延长可繁育时间,一年可进行2-3次催产繁育,大大缩短黄颡鱼单次繁育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黄颡鱼的繁育效率,在黄颡鱼亲本培育等方面,独创性地进行了限食投喂处理和在亲本培育饲料中添加蝇蛆浆对黄颡鱼亲本进行有效的强化培育并取得成功,亲本性成熟在95%以上,杂交母本性腺比重达到13-15%。

3.本发明建立的黄优1号黄颡鱼生长性状的杂交繁育方法为鱼类高产抗逆品种培育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对充分开发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作为名特优养殖品种创造了最有效的实践措施和手段,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快速生长杂交亲本的筛选:

1.1、母本的筛选:

2010年4月中旬至11月底,收集来自于长江流域周边的湖泊(如梁子湖、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野生黄颡鱼,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10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雌性黄颡鱼作为初始黄颡鱼母本;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25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雄性黄颡鱼作为初始黄颡鱼父本,初始黄颡鱼母本和初始黄颡鱼父本选择好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食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进行初始黄颡鱼亲本培育,2011年5-7月份,观察初始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选择发育成熟的黄颡鱼亲本进行繁殖催产、孵化以及鱼种培育,在黄颡鱼苗种快速生长关键阶段(体长5-15cm),即2011年的7-9月份,选择生长快、抗逆能力强的个体,选留约5%的个体进行培育,直至2012年3-4月份,大部分个体可达到性成熟,选择雌性作为快速生长杂交黄颡鱼母本(A系),简称杂交母本;

1.2、父本的筛选:

2009年4月中旬至10月底,收集来自长江流域岳阳段至武汉段的瓦氏黄颡鱼,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30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雌性瓦氏黄颡鱼作为初始瓦氏黄颡鱼母本;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50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雄性瓦氏黄颡鱼作为初始瓦氏黄颡鱼父本,初始瓦氏黄颡鱼母本和初始瓦氏黄颡鱼父本选择好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食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进行初始瓦氏黄颡鱼亲本培育,2010年5-7月份,观察初始瓦氏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选择发育成熟的初始瓦氏黄颡鱼亲本进行繁殖催产、孵化以及鱼种培育,在瓦氏黄颡鱼苗种快速生长关键阶段(体长10-25cm),即2010年的7-9月份,选择生长较快、抗逆能力强的个体,选留约1%的个体进行培育,至2012年3-4月份左右,大部分个体达到性成熟,选择雄性作为快速生长杂交黄颡鱼父本(B系),简称杂交父本;

2、杂交亲本的强化培育:

2.1、杂交母本的强化培育:

2012年的3-4月份,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杂交母本投放到强化培育池A中,放养密度为280斤/亩,待杂交母本适应强化培育池培育环境后,开始驯化摄食专用亲本配合饲料(市售),日投喂量为杂交母本总重量的1-1.5%,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6点至6点半、下午6点半至7点,上午和下午的投喂量分别占日投喂量的40%和60%,人工催产前1个月,在专用亲本配合饲料中添加质量比重为专用亲本配合饲料质量5%的蝇蛆浆进行2周的杂交母本的强化培育,同时每隔1周对杂交母本进行抽样检查,检查杂交母本性腺的发育情况;

2.2、杂交父本的强化培育:

2012年的3-4月份,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杂交父本投放到强化培育池B中,放养密度为280斤/亩,待杂交父本适应强化培育池培育环境后,开始驯化摄食专用亲本配合饲料(市售),日投喂量为杂交父本总重量的1-1.5%,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6点至6点半、下午6点半至7点,上午和下午的投喂量分别占日投喂量的40%和60%;

3、人工催产:

2012年5月,待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性腺发育成熟之后,将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分别投放入两个不同的催产池中分开暂养,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的投放比例按尾计算为90:1,两催产池水深均为0.5-0.6m,两个催产池水温均为25-30℃,杂交母本的放养密度均为12kg/m2水体,催产期间,催产池处于流水环境,流水流量为0.5m3/h,待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后,加大流水流量,增加流水流量至2.0m3/h;

杂交亲本暂养于催产池3-5小时后开始进行人工催产,在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腹腔胸鳍基部注射外源性激素,杂交母本注射两次外源性激素,两次时间间隔11小时,杂交母本第一次注射外源性激素时,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2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75IU/kg鱼体,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时,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马来酸地欧酮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8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750IU/kg鱼体、马来酸地欧酮7mg/kg鱼体,杂交父本注射一次外源性激素,杂交父本注射的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马来酸地欧酮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6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900IU/kg鱼体、马来酸地欧酮3.0mg/kg鱼体。

4、人工杂交受精

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10小时后,每隔半小时抽样检测杂交母本性腺排卵状况,待60-70%的个体都能达到顺利完成人工挤卵时,即可开始人工挤卵收卵,每次收集90尾雌鱼鱼卵,即可开始将事先制备好的1尾杂交父本的精液加入到鱼卵中进行人工授精操作。

5、人工孵化:

将受精卵置于室内孵化箱内进行孵化,孵化密度为60-70万受精卵/m3水体,孵化箱内保持流水环境,使受精卵处于流水环境中,流速为0.25m/s,调节水流保证受精卵被刚好冲至水表面;

受精卵开始脱膜后4-8小时,用80目的筛网将受精卵分批次捞至不锈钢脸盆(直径40cm)中,利用正常发育脱膜的受精卵的密度高于死卵和发霉的受精卵的这一特性,剔除掉死卵和发霉的受精卵,之后将正常发育的受精卵转移至另外已准备好的孵化箱中继续进行孵化,可以防止正常受精卵被霉菌感染,显著性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

6、苗种的培育:

当孵化箱内95%以上的受精卵脱膜12小时后,将卵黄苗投放入水泥池中进行暂时培养,水泥池长10m、宽1.5m、高0.8m,水深0.4-0.6m,放养密度为5-10万尾/m2水体,卵黄苗暂养2-3天后开始出现少量爬墙现象,此时将卵黄苗进行出售或投放入专用池塘进行苗种的培育,专用池塘面积4亩,水深0.6-1.0m,放养密度为20-25万尾/亩,杂交苗种经培育后,获得大规格黄优1号黄颡鱼。

实验一、本实施例繁育的黄优1号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评测实验

实验方法:

1、当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生长至5-8cm时,随机取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400-500尾,挑选规格整齐,体表无外伤,体质健壮的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90尾,测量其平均体长和体重,作为放养时的初始体长和体重,再将挑选好的90尾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随机放养在3个玻璃纤维养殖缸(270L)中,每缸30条,注意调整每缸鱼的重量至各缸之间无显著差异。养殖8周后对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的体长和体重进行采样测量,计算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普通黄颡鱼的体长和体重的平均值,利用特定增长率和体重增重率来对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评定。

2、当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生长至5-8cm时,随机取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400-500尾鱼苗,挑选规格整齐,体表无外伤,体质健壮的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180尾,各随机放养在6个玻璃纤维养殖缸(270L)中,每缸30条。将培养好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浓度为1×106CFU/ml的菌液,在胸鳍基部注射菌液0.005ml/g鱼体重,攻毒试验各设一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1周,每天观察记录实验鱼死亡情况。计算各组实验鱼的存活率,利用存活率来对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的抗感染能力进行比较评定。

实验结果:

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评测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黄优1号、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测定

注:表中数值(平均值±标准差)为3个重复的平均值,数值后不同的上标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0.05)。

实施例2

1、快速生长杂交亲本的筛选:

1.1、母本的筛选:

2012年9月底至11月底,收集来自于长江流域周边的湖泊(如梁子湖、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野生黄颡鱼,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100以上的健壮野生雌性黄颡鱼作为初始黄颡鱼母本;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25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雄性黄颡鱼作为初始黄颡鱼父本,初始黄颡鱼母本和初始黄颡鱼父本选择好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食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进行初始黄颡鱼亲本培育,2013年5-7月份,观察初始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选择发育成熟的黄颡鱼亲本进行繁殖催产、孵化以及鱼种培育,在黄颡鱼苗种快速生长关键阶段(体长5-15cm),即2013年的7-9月份,选择生长快、抗逆能力强的个体,选留约4%的个体进行培育,直至2014年3-4月份,大部分个体可达到性成熟,选择雌性作为快速生长杂交黄颡鱼母本(A系),简称杂交母本;

1.2、父本的筛选:

2011年9月底至11月底,收集来自长江流域岳阳段至武汉段的瓦氏黄颡鱼,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30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雌性瓦氏黄颡鱼作为初始瓦氏黄颡鱼母本;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50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雄性瓦氏黄颡鱼作为初始瓦氏黄颡鱼父本,初始瓦氏黄颡鱼母本和初始瓦氏黄颡鱼父本选择好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食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进行初始瓦氏黄颡鱼亲本培育,2012年5-7月份,观察初始瓦氏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选择发育成熟的初始瓦氏黄颡鱼亲本进行繁殖催产、孵化以及鱼种培育,在瓦氏黄颡鱼苗种快速生长关键阶段(体长10-25cm),即2012的7-9月份,选择生长较快、抗逆能力强的个体,选留约1%的个体进行培育,至2014年3-4月份左右,大部分个体达到性成熟,选择雄性作为快速生长杂交黄颡鱼父本(B系),简称杂交父本;

2、杂交亲本的强化培育:

2.1、杂交母本的强化培育:

2014年的3-4月份,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杂交母本投放到强化培育池A中,放养密度为260斤/亩,待杂交母本适应强化培育池培育环境后,开始驯化摄食专用亲本配合饲料(市售),日投喂量为杂交母本总重量的1-1.5%,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6点至6点半、下午6点半至7点,上午和下午的投喂量分别占日投喂量的40%和60%,人工催产前1个月,在专用亲本配合饲料中添加质量比重为专用亲本配合饲料质量4%的蝇蛆浆进行2周的杂交母本的强化培育,同时每隔1周对杂交母本进行抽样检查,检查杂交母本性腺的发育情况;

2.2、杂交父本的强化培育:

2014年的3-4月份,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杂交父本投放到强化培育池B中,放养密度为260斤/亩,待杂交父本适应强化培育池培育环境后,开始驯化摄食专用亲本配合饲料(市售),日投喂量为杂交父本总重量的1-1.5%,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6点至6点半、下午6点半至7点,上午和下午的投喂量分别占日投喂量的40%和60%;

3、人工催产:

2014年5月,待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性腺发育成熟之后,将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分别投放入两个不同的催产池中分开暂养,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的投放比例按尾计算为80:1,两个催产池水温均为25-30℃,两个催产池水深为0.5-0.6m,杂交母本的放养密度均为15kg/m2水体,催产期间,催产池处于流水环境,流水流量为0.7m3/h,待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后,加大流水流量,增加流水流量至2.5m3/h;

杂交亲本暂养于催产池3-5小时后开始进行人工催产,在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腹腔胸鳍基部注射外源性激素,杂交母本注射两次外源性激素,两次时间间隔10小时,杂交母本第一次注射外源性激素时,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6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IU/kg鱼体,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时,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马来酸地欧酮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6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00IU/kg鱼体、马来酸地欧酮8mg/kg鱼体,杂交父本注射一次外源性激素,杂交父本注射的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马来酸地欧酮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8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IU/kg鱼体、马来酸地欧酮2.0mg/kg鱼体。

4、人工杂交受精

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8小时后,每隔半小时抽样检测杂交母本性腺排卵状况,待60-70%的个体都能达到顺利完成人工挤卵时,即可开始人工挤卵收卵,每次收集约80尾雌鱼鱼卵,即可开始将事先制备好的1尾杂交父母的精液加入到鱼卵中进行人工授精操作。

5、人工孵化:

将受精卵置于室内孵化箱内进行孵化,孵化密度为60-70万受精卵/m3水体,孵化箱内保持流水环境,使受精卵处于流水环境中,流速为0.20m/s,调节水流保证受精卵被刚好冲至水表面;

受精卵开始脱膜后4-8小时,用80目的筛网将受精卵分批次捞至不锈钢脸盆(直径40cm)中,利用正常发育脱膜的受精卵的密度要高于死卵和发霉的受精卵的这一特性,剔除掉死卵和发霉的受精卵,之后将正常发育的受精卵转移至另外已准备好的孵化箱中继续进行孵化,可以防止正常受精卵被霉菌感染,显著性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

6、苗种的培育:

当孵化箱内95%以上的受精卵脱膜12小时后,将卵黄苗投放入水泥池中进行暂时培养,水泥池长10m、宽1.5m、高0.8m,水深0.4-0.6m,放养密度为5-10万尾/m2水体,卵黄苗暂养2-3天后开始出现少量爬墙现象,此时将卵黄苗进行出售或投放入专用池塘进行苗种的培育,专用池塘面积3亩,水深0.6-1.0m,放养密度为20-25万尾/亩,杂交苗种经培育后,获得大规格黄优1号黄颡鱼。

实验二、本实施例繁育的黄优1号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评测实验

实验方法:

1、当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生长至5-8cm时,随机取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400-500尾,挑选规格整齐,体表无外伤,体质健壮的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90尾,测量其平均体长和体重,作为放养时的初始体长和体重,再将挑选好的90尾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随机放养在3个玻璃纤维养殖缸(270L)中,每缸30条,注意调整每缸鱼的重量至各缸之间无显著差异。养殖8周后对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的体长和体重进行采样测量,计算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普通黄颡鱼的体长和体重的平均值,利用特定增长率和体重增重率来对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评定。

2、当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生长至5-8cm时,随机取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400-500尾鱼苗,挑选规格整齐,体表无外伤,体质健壮的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180尾,各随机放养在6个玻璃纤维养殖缸(270L)中,每缸30条。将培养好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浓度为1×106CFU/ml的菌液,在胸鳍基部注射菌液0.005ml/g鱼体重,攻毒试验各设一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1周,每天观察记录实验鱼死亡情况。计算各组实验鱼的存活率,利用存活率来对”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的抗感染能力进行比较评定。

实验结果: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评测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黄优1号、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测定

注:表中数值(平均值±标准差)为3个重复的平均值,数值后不同的上标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0.05)。

实施例3

1、快速生长杂交亲本的筛选:

1.1、母本的筛选:

2013年4月底至11月底,收集来自于长江流域周边的湖泊(如梁子湖、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野生黄颡鱼,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10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雌性黄颡鱼作为初始黄颡鱼母本;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25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雄性黄颡鱼作为初始黄颡鱼父本,初始黄颡鱼母本和初始黄颡鱼父本选择好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食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进行初始黄颡鱼亲本培育,2014年5-7月份,观察初始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选择发育成熟的黄颡鱼亲本进行繁殖催产、孵化以及鱼种培育,在黄颡鱼苗种快速生长关键阶段(体长5-15cm),即2014年的7-9月份,选择生长快、抗逆能力强的个体,选留约5%的个体进行培育,直至2015年3-4月份,大部分个体达到性成熟,选择雌性作为快速生长杂交黄颡鱼母本(A系),简称杂交母本;

1.2、父本的筛选:

2012年4月底至11月底,收集来自长江流域岳阳段至武汉段的瓦氏黄颡鱼,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30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雌性瓦氏黄颡鱼作为初始瓦氏黄颡鱼母本;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500g以上的健壮野生雄性瓦氏黄颡鱼作为初始瓦氏黄颡鱼父本,初始瓦氏黄颡鱼母本和初始瓦氏黄颡鱼父本选择好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食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进行初始瓦氏黄颡鱼亲本培育,2013年5-7月份,观察初始瓦氏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选择发育成熟的初始瓦氏黄颡鱼亲本进行繁殖催产、孵化以及鱼种培育,在瓦氏黄颡鱼苗种快速生长关键阶段(体长10-25cm),即2013的7-9月份,选择生长较快、抗逆能力强的个体,选留约5%的个体进行培育,至2015年3-4月份左右,大部分个体达到性成熟,选择雄性作为快速生长杂交黄颡鱼父本(B系),简称杂交父本;

2、杂交亲本的强化培育:

2.1、杂交母本的强化培育:

2015年的3-4月份,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杂交母本投放到强化培育池A中,放养密度为300斤/亩,待杂交母本适应强化培育池培育环境后,开始驯化摄食专用亲本配合饲料(市售),日投喂量为杂交母本总重量的1-1.5%,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6点至6点半、下午6点半至7点,上午和下午的投喂量分别占日投喂量的30%和70%,人工催产前1个月,在专用亲本配合饲料中添加质量比重为专用亲本配合饲料质量3%的蝇蛆浆进行2周的杂交母本的强化培育,同时每隔1周对杂交母本进行抽样检查,检查杂交母本性腺的发育情况;

2.2、杂交父本的强化培育:

2015年的3-4月份,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杂交父本投放到强化培育池B中,放养密度为280斤/亩,待杂交父本适应强化培育池培育环境后,开始驯化摄食专用亲本配合饲料(市售),日投喂量为杂交父本总重量的1-1.5%,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6点至6点半、下午6点半至7点,上午和下午的投喂量分别占日投喂量的30%和70%;

3、人工催产:

2015年5月,待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性腺发育成熟之后,将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分别投放入两个不同的催产池中分开暂养,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的投放比例按尾计算为100:1,两个催产池水深均为0.5-0.6m,两个催产池水温均为25-30℃,杂交母本的放养密度为10kg/m2水体,催产期间,催产池处于流水环境,流水流量为1.0m3/h,待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后,加大流水流量,增加流水流量至3.0m3/h;

杂交亲本暂养于催产池3-5小时后开始进行人工催产,在杂交母本和杂交父本腹腔胸鳍基部注射外源性激素,杂交母本注射两次外源性激素,两次时间间隔12小时,杂交母本第一次注射外源性激素时,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0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50IU/kg鱼体,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时,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马来酸地欧酮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0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0IU/kg鱼体、马来酸地欧酮4mg/kg鱼体,杂交父本注射一次外源性激素,杂交父本注射的外源性激素由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马来酸地欧酮组成,其各组分用量如下: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5ug/kg鱼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00IU/kg鱼体、马来酸地欧酮4mg/kg鱼体。

4、人工杂交受精

杂交母本第二次注射外源性激素12小时后,每隔半小时抽样检测杂交母本性腺排卵状况,待60-70%的个体都能达到顺利完成人工挤卵时,即可开始人工挤卵收卵,每次收集约100尾雌鱼鱼卵,即可开始将事先制备好的1尾杂交父母的精液加入到鱼卵中进行人工授精操作。

5、人工孵化:

将受精卵置于室内孵化箱内进行孵化,孵化密度为60-70万受精卵/m3水体,孵化箱内保持流水环境,使受精卵处于流水环境中,流速为0.3m/s,调节水流保证受精卵被刚好冲至水表面;

受精卵开始脱膜后4-8小时,用80目的筛网将受精卵分批次捞至不锈钢脸盆(直径40cm)中,利用正常发育脱膜的受精卵的密度要高于死卵和发霉的受精卵的这一特性,剔除掉死卵和发霉的受精卵,之后将正常发育的受精卵转移至另外已准备好的孵化箱中继续进行孵化,可以防止正常受精卵被霉菌感染,显著性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

6、苗种的培育:

当孵化箱内95%以上的受精卵脱膜12小时后,将卵黄苗投放入水泥池中进行暂时培养,水泥池长10m、宽1.5m、高0.8m,水深0.4-0.6m,放养密度为5-10万尾/m2水体,卵黄苗暂养2-3天后开始出现少量爬墙现象,此时将卵黄苗进行出售或投放入专用池塘进行苗种的培育,专用池塘面积4亩,水深0.6-1.0m,放养密度为20-25万尾/亩,杂交苗种经培育后,获得大规格黄优1号黄颡鱼。

实验三、本实施例繁育的黄优1号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评测实验

实验方法:

1、当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生长至5-8cm时,随机取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400-500尾,挑选规格整齐,体表无外伤,体质健壮的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90尾,测量其平均体长和体重,作为放养时的初始体长和体重,再将挑选好的90尾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随机放养在3个玻璃纤维养殖缸(270L)中,每缸30条,注意调整每缸鱼的重量至各缸之间无显著差异。养殖8周后对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的体长和体重进行采样测量,计算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普通黄颡鱼的体长和体重的平均值,利用特定增长率和体重增重率来对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评定。

2、当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生长至5-8cm时,随机取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400-500尾鱼苗,挑选规格整齐,体表无外伤,体质健壮的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各180尾,各随机放养在6个玻璃纤维养殖缸(270L)中,每缸30条。将培养好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浓度为1×106CFU/ml的菌液,在胸鳍基部注射菌液0.005ml/g鱼体重,攻毒试验各设一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1周,每天观察记录实验鱼死亡情况。计算各组实验鱼的存活率,利用存活率来对”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的抗感染能力进行比较评定。

实验结果:黄优1号黄颡鱼、全雄黄颡鱼、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评测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黄优1号、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测定

注:表中数值(平均值±标准差)为3个重复的平均值,数值后不同的上标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与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相比,黄优1号黄颡鱼的生长优势极为明显,抗逆性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