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羊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5108阅读:13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动物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羊工艺。



背景技术: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植物,也是维护我国粮油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目前,油茶在我国的种植,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方法,因而普遍存在成林慢、管理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加上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如何帮助油茶种植产业走出困境,提高种植户的收入和积极性,已成为当前油脂专家关注重点。而随着养殖业的兴起,加快了林木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的利用效率,形成多维立体产业结构,是协调农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百姓致富的重要门路。

申请号为201410502351.2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羊方法,用于提供一种充分利用油茶林的空间和土地,实现油茶种植和肉羊种植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但是,其养殖工艺复杂,投入的成本较高,且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肉羊的抗役能力和生产质量。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羊工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羊工艺。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羊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油茶林分隔成圈养区和散养区,并在靠近圈养区的位置建立羊舍,其中圈养区和散养区的面积比为1:6-10,圈养区位于散养区的中间位置,圈养区中间设置隔板,隔板将圈养区划分为圈养区A和圈养区B;

S2:准备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锯木屑20-25份,稻草粉21-24份,秸秆粗粉15-20份,红土18-22份,食用盐11-14份,微生物有益菌种12-15份,水30-35份;

S3:将锯木屑、稻草粉、秸秆粗粉、红土、食用盐、微生物有益菌种和水混合,然后将混合物分别铺垫在圈养区A和圈养区B内;

S4:在混合物上铺设沙层;

S5:在圈养区和散养区之间设置通道,通道上铺设厚度为20-50cm的干草,且干草上喷涂消毒液;

S6:饲养与管理:每天6:00-10:00和13:00-15:00将圈养区A的羊放出来,在散养区自然吃食,同时对圈养区B内的羊补充玉米50-55%、豆饼25-30%、麸皮10-15%、豆粕20-30%和食盐1-2%的混合料,保持饮用水足量;圈养区A羊的散养时间截至时,通过通道慢慢赶进圈养区A内,并放出圈养区B的羊至散养区自然吃食,散养时间为10:00-13:00和15:00-18:00,同时对圈养区A内的羊补充玉米50-55%、豆饼25-30%、麸皮10-15%、豆粕20-30%和食盐1-2%的混合料,保持饮用水足量;

S7:每天将圈养区内的粪便垃圾排出至油茶林的茶树下,并对圈养区进行消毒清理。

优选地,所述S1中,将油茶林分隔成圈养区和散养区,并在靠近圈养区的位置建立羊舍,其中圈养区和散养区的面积比为1:7-9,圈养区位于散养区的中间位置,圈养区中间设置隔板,隔板将圈养区划分为圈养区A和圈养区B。

优选地,所述S2中,准备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锯木屑21-24份,稻草粉22-23份,秸秆粗粉16-19份,红土19-21份,食用盐12-13份,微生物有益菌种13-14份,水31-34份。

优选地,所述S4中,沙层由河沙铺设而生,且沙层的厚度为40-60cm。

优选地,所述S5中,在圈养区和散养区之间设置通道,通道上铺设厚度为20-50cm的干草,且干草上喷涂消毒液。

优选地,所述S6中,饲养与管理:每天7:00-9:30和13:00-14:30将圈养区A的羊放出来,在散养区自然吃食,同时对圈养区B内的羊补充玉米51-54%、豆饼26-29%、麸皮11-14%、豆粕21-29%和食盐1.5-2%的混合料,保持饮用水足量;圈养区A羊的散养时间截至时,通过通道慢慢赶进圈养区A内,并放出圈养区B的羊至散养区自然吃食,散养时间为10:00-13:00和15:00-17:30,同时对圈养区A内的羊补充玉米51-54%、豆饼26-29%、麸皮11-14%、豆粕21-29%和食盐1.5-2%的混合料,保持饮用水足量。

本发明中,所述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羊工艺通过油茶种植和肉羊种植相结合,配合肉羊的分阶段养殖,实现半圈养和半散养的养殖目的,达到高质量的养殖条件,避免疾病交叉感染,有效提高肉羊的生存率和产量;通过铺垫锯木屑、稻草粉、秸秆粗粉、红土、食用盐、微生物有益菌种和水的混合物能够分解粪便的味道,避免肉羊产生中的粪、尿和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得养殖场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通过铺设沙层能够改善养殖圈环境,利于促进肉羊的生长,有效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发明养殖出来的肉羊生存率和产量高,且能够分解粪便的味道,改善养殖圈环境,养殖方法简单,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羊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油茶林分隔成圈养区和散养区,并在靠近圈养区的位置建立羊舍,其中圈养区和散养区的面积比为1:6,圈养区位于散养区的中间位置,圈养区中间设置隔板,隔板将圈养区划分为圈养区A和圈养区B;

S2:准备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锯木屑20份,稻草粉21份,秸秆粗粉15份,红土18份,食用盐11份,微生物有益菌种12份,水30份;

S3:将锯木屑、稻草粉、秸秆粗粉、红土、食用盐、微生物有益菌种和水混合,然后将混合物分别铺垫在圈养区A和圈养区B内;

S4:在混合物上铺设沙层;

S5:在圈养区和散养区之间设置通道,通道上铺设厚度为20cm的干草,且干草上喷涂消毒液;

S6:饲养与管理:每天6:00-10:00和13:00-15:00将圈养区A的羊放出来,在散养区自然吃食,同时对圈养区B内的羊补充玉米50%、豆饼25%、麸皮10%、豆粕20%和食盐1%的混合料,保持饮用水足量;圈养区A羊的散养时间截至时,通过通道慢慢赶进圈养区A内,并放出圈养区B的羊至散养区自然吃食,散养时间为10:00-13:00和15:00-18:00,同时对圈养区A内的羊补充玉米50%、豆饼25%、麸皮10%、豆粕20%和食盐1%的混合料,保持饮用水足量;

S7:每天将圈养区内的粪便垃圾排出至油茶林的茶树下,并对圈养区进行消毒清理。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羊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油茶林分隔成圈养区和散养区,并在靠近圈养区的位置建立羊舍,其中圈养区和散养区的面积比为1:8,圈养区位于散养区的中间位置,圈养区中间设置隔板,隔板将圈养区划分为圈养区A和圈养区B;

S2:准备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锯木屑22.5份,稻草粉23份,秸秆粗粉18份,红土20份,食用盐12份,微生物有益菌种14份,水32份;

S3:将锯木屑、稻草粉、秸秆粗粉、红土、食用盐、微生物有益菌种和水混合,然后将混合物分别铺垫在圈养区A和圈养区B内;

S4:在混合物上铺设沙层;

S5:在圈养区和散养区之间设置通道,通道上铺设厚度为35cm的干草,且干草上喷涂消毒液;

S6:饲养与管理:每天6:00-10:00和13:00-15:00将圈养区A的羊放出来,在散养区自然吃食,同时对圈养区B内的羊补充玉米53%、豆饼27%、麸皮12%、豆粕25%和食盐1.5%的混合料,保持饮用水足量;圈养区A羊的散养时间截至时,通过通道慢慢赶进圈养区A内,并放出圈养区B的羊至散养区自然吃食,散养时间为10:00-13:00和15:00-18:00,同时对圈养区A内的羊补充玉米53%、豆饼27%、麸皮12%、豆粕25%和食盐1.5%的混合料,保持饮用水足量;

S7:每天将圈养区内的粪便垃圾排出至油茶林的茶树下,并对圈养区进行消毒清理。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羊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油茶林分隔成圈养区和散养区,并在靠近圈养区的位置建立羊舍,其中圈养区和散养区的面积比为1:10,圈养区位于散养区的中间位置,圈养区中间设置隔板,隔板将圈养区划分为圈养区A和圈养区B;

S2:准备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锯木屑25份,稻草粉24份,秸秆粗粉20份,红土22份,食用盐14份,微生物有益菌种15份,水35份;

S3:将锯木屑、稻草粉、秸秆粗粉、红土、食用盐、微生物有益菌种和水混合,然后将混合物分别铺垫在圈养区A和圈养区B内;

S4:在混合物上铺设沙层;

S5:在圈养区和散养区之间设置通道,通道上铺设厚度为50cm的干草,且干草上喷涂消毒液;

S6:饲养与管理:每天6:00-10:00和13:00-15:00将圈养区A的羊放出来,在散养区自然吃食,同时对圈养区B内的羊补充玉米55%、豆饼30%、麸皮15%、豆粕30%和食盐2%的混合料,保持饮用水足量;圈养区A羊的散养时间截至时,通过通道慢慢赶进圈养区A内,并放出圈养区B的羊至散养区自然吃食,散养时间为10:00-13:00和15:00-18:00,同时对圈养区A内的羊补充玉米55%、豆饼30%、麸皮15%、豆粕30%和食盐2%的混合料,保持饮用水足量;

S7:每天将圈养区内的粪便垃圾排出至油茶林的茶树下,并对圈养区进行消毒清理。

对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常规养殖方法养殖的羊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养殖方法养殖的羊的抗役能力比较常规养殖方法养殖的羊的抗役能力提高百分比分别为7.7%、8.4%和10.2%,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养殖方法养殖的羊的肉质比较常规养殖方法养殖的羊的肉质提高百分比分别为4.1%、4.6%和5.4%,羊的生存率提高100-150%,羊的产量提高150-200%,实施例三为最佳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