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蝗虫诱杀剂,尤其适用蝗虫的防治,本发明还涉及对该诱杀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据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邹树文统计,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908年的2630年间,共发生虫灾645次,其中蝗灾455次;周尧统计自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11年,飞蝗成灾538次。因统计方式与依据的不同,所得数据有所不同,但仍可见蝗灾在我国历史上发生十分频繁。
灾害严重蝗灾直接造成庄稼歉收,往往又导致饥荒、疾疫、战争等一连串灾害的发生。夏季是庄稼生长的黄金季节、秋季是收获的时节,对农业来说都是关键时期,而蝗灾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农作物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获,“永初五年,九州大蝗,安帝痛心地说:“蝗虫滋生,害及成麦,秋稼方收,甚可悼也。”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封建社会,这很容易引发饥荒,“六月,兰陵合乡蝗,害禾稼。乙未,东莞蝗虫纵广三百里,害苗稼。七月,东海、彭城、下邳、临淮四郡蝗虫害禾豆。八月,冀、青、徐三州蝗,食生草尽,至于二年。”
饥荒导致人民衣食无着,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大大下降,加上饿殍尸体处理不及时,疾疫就开始发生和蔓延;饥荒加上疾疫,灾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出现大量流民,甚至出现人相食的人间惨剧。如:《汉书》记载公元2年4月“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唐永淳元年六月“大蝗,人相食”,流民的增多和道德底线的崩溃,对国家的政治稳定造成巨大的威胁;国家如果对灾民赈济不当,走投无路的灾民就会揭竿起义,甚至导致王朝灭亡,唐代黄巢起义的直接起因就是严重的旱灾和蝗灾。
当前,整个社会非常重视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正向绿色且无公 害的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急切需要简便、绿色、生态、环保、无公害、能够大范围地有 效预防和杀灭蝗虫的新办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蝗虫诱杀剂,混配容易,诱杀效果高,成本低。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蝗虫诱杀剂的方法,方法易行,工艺简便,操作方便,能够有效地预报预防蝗虫和高效地集 中诱杀蝗虫,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并且生态、环保、绿色、无公害,可以大范围地应用 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备蝗虫诱杀剂, 按照重量份数计算, 包括如下原料: 乙基多杀霉素5-7份、 植物附着 剂3-5份、 氯虫苯甲酰胺5-7份、聚丙烯酸钠15-25份、 咯菌腈1-3份、双氯磺草胺2-4份、 溴虫腈3-5 份、 磷酸镁5-7份。
进一步, 按照重量份数计算, 包括如下原料: 乙基多杀霉素5份、 植物附着剂3份、 氯 虫苯甲酰胺5份、 聚丙烯酸钠15份、 咯菌腈1份、 双氯磺草胺2份、 溴虫腈3份、 磷酸镁5份。
进一步, 按照重量份数计算, 包括如下原料: 乙基多杀霉素6份、 植物附着剂4份、 氯 虫苯甲酰胺6份、 聚丙烯酸钠20份、 咯菌腈2份、 双氯磺草胺3份、 溴虫腈4份、 磷酸镁6份。
进一步, 按照重量份数计算, 包括如下原料: 乙基多杀霉素7份、 植物附着剂5份、 氯 虫苯甲酰胺7份、 聚丙烯酸钠25份、 咯菌腈3份、 双氯磺草胺4份、 溴虫腈5份、 磷酸镁7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 配方合理, 杀虫效果显著;
2、 减少农民的劳动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 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 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 其他的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乙基多杀霉素5-7份、 植物附着剂3-5份、 氯虫苯甲酰胺5-7份、 聚丙烯酸钠15-25份、 咯菌 腈1-3份、 双氯磺草胺2-4份、 溴虫腈3-5份、 磷酸镁5-7份。聚丙烯酸钠能结合氯虫苯甲酰胺等药用成分,提高其在昆虫外骨骼上的吸收,增强杀虫效果。
实施例2
乙基多杀霉素5份、 植物附着剂3份、 氯虫苯甲酰胺5份、 聚丙烯酸钠15份、 咯菌腈1份、 双氯 磺草胺2份、 溴虫腈3份、 磷酸镁5份。
实施例3
乙基多杀霉素6份、 植物附着剂4份、 氯虫苯甲酰胺6份、 聚丙烯酸钠20份、 咯菌腈2份、 双氯 磺草胺3份、 溴虫腈4份、 磷酸镁6份。
实施例4
乙基多杀霉素7份、 植物附着剂5份、 氯虫苯甲酰胺7份、 聚丙烯酸钠25份、 咯菌腈3份、 双氯 磺草胺4份、 溴虫腈5份、 磷酸镁7份。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所做的更动和润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