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它包括机头体以及前方设置的钻头,钻头中心插入有钻杆;所述机头体内设置有一组正交齿轮,且钻杆安装在轴向方向的齿轮轴上,与之对应的摇把设置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齿轮轴上;钻头上外接有用于注药的出药管且连通到钻头内并与钻头内嵌入的钻杆相通,钻杆外壁上设置有注药孔,钻杆头部截面直径大于注药孔处截面直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方便竹子快速打孔注药,不会多次打孔和漏药,无遗漏,施药效率高;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方便推广运用。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领域,涉及一种防治蝗虫的机械,具体为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能够有效的解决蝗虫防治的问题。
【背景技术】
[0002]桃江县位于湖南省,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全县有竹林110多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竹林,有32处。占湖南省第一位,全国第三位。
[0003]但是竹林会受到天敌的危害,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其大面积发生时常造成成片竹林枯死。干旱天气会导致竹蝗食量增大,发育速度加快,繁殖更活跃。
[0004]目前来讲竹林防治蝗虫最为治本的方法是打孔后注药的方法:先用锤子和马丁将竹子打出一个小洞,针头再从洞眼里进去,将金属注射器内的药液“杀虫双”注射进竹子“体内”;或者打洞时采用小头电钻,此法只能提高钻孔效率。“每支注射器可以注射四五根竹子,一到两个小时后毒性就能深入到竹叶上去,蝗虫吃了这种竹叶就会死亡。”当然这种方式也有缺陷,两人为一组进行逐个打药,人力太少,时间耗费太长。
[0005]但是现有的注药方式存在操作处理麻烦,人工周期长,容易遗漏、容易多次施药,而且可能存在一株竹子打多个孔等缺陷,如此限制此法的大批量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方便竹子快速打孔注药,不会多次打孔和漏药,无遗漏,施药效率高;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方便推广运用。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它包括机头体⑵以及前方设置的钻头⑷,钻头⑷中心插入有钻杆(6);所述机头体(2)内设置有一组正交齿轮,且钻杆(6)安装在轴向方向的齿轮轴上,与之对应的摇把
(5)设置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齿轮轴上;钻头(4)上外接有用于注药的出药管(84)且连通到钻头(4)内并与钻头(4)内嵌入的钻杆(6)相通,钻杆(6)外壁上设置有注药孔(61),钻杆(6)头部截面直径大于注药孔(61)处截面直径。
[0008]进一步的,所述钻杆(6)头部为螺旋形切肩部(63),且钻杆(6)末端中空,并与外壁上设置的注药孔(61)连通;在钻杆(6)的外壁上注药孔(61)与切削部之间设置有一圈凸起
(62)。
[0009]进一步的,所述机头体(2)的前端部分上方设置有提手(7)。
[0010]进一步的,所述提手(7)的两支脚分别设置在机头体(2)的两侧,且提手(7)的两支脚前后交错设置。
[0011 ]进一步的,机头体(2)内设置的正交齿轮组为涡轮蜗杆组或者锥齿轮组。
[0012]进一步的,所述摇把(5)为弧形结构,且圆弧朝向外侧;弧形摇把(5)末端设置有附把(51)。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方便竹子快速打孔注药,不会多次打孔和漏药,无遗漏,施药效率高;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方便推广运用。
[0014]1、本实用新型采用钻孔、给药一体式操作,节省了劳动力,而且不易遗漏。
[0015]2、本实用新型采用手动钻孔设置,避免在林区出现无电的情况,适用各种情况下使用。并且在用齿轮传动,传动效率高,钻孔快。
[0016]3、采用弧形摇把,避免行走以及转动时打伤身体,同时也避免与竹林间其他物体碰撞。
[0017]4、采用本发明施药农药不会外流手上,相对于传统模式,对工作人员无任何农药残留危害。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不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0020]图3为图1中钻杆6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图5为一种齿轮配合方式示意图。
[0023]图6为第二种齿轮配合方式示意图。
[0024]图中文字标注表示为:2、机头体;3、分体式药箱;31、药箱进药口;32、药箱出药口 ;33、药箱背带;4、钻头;5、摇把;51、附把;6、钻杆;61、注药孔;62、凸起;63、切削部;7、提手;
8、注药器;81、推杆;82、刻度窗;83、进药管;84、出药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0026]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为: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它包括机头体2以及前方设置的钻头4,钻头4中心插入有钻杆6;所述机头体2内设置有一组正交齿轮,且钻杆6安装在轴向方向的齿轮轴上,与之对应的摇把5设置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齿轮轴上;钻头4上外接有用于注药的出药管84且连通到钻头4内并与钻头4内嵌入的钻杆6相通,钻杆6外壁上设置有注药孔61,钻杆6头部截面直径大于注药孔61处截面直径。
[0027]优选的,所述钻杆6头部为螺旋形切肩部63,且钻杆6末端中空,并与外壁上设置的注药孔61连通;在钻杆6的外壁上注药孔61与切削部之间设置有一圈凸起62。
[0028]优选的,所述机头体2的前端部分上方设置有提手7。
[0029]优选的,所述提手7的两支脚分别设置在机头体2的两侧,且提手7的两支脚前后交错设置。
[°03°]优选的,机头体2内设置的正交齿轮组为涡轮蜗杆组或者锥齿轮组。
[0031]优选的,所述摇把5为弧形结构,且圆弧朝向外侧;弧形摇把5末端设置有附把51。
[0032]图5为一种齿轮配合方式示意图,其为蜗轮蜗杆配合结构。图6为第二种齿轮配合方式示意图,其为锥齿轮配合结构。图5、图6给出了两种齿轮传动的可能情况,实际中可能还存在其他形式,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其都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33]具体使用时,如图4所示,操作人员使用药箱背带33通过后背背着分体式药箱3,通过药箱进药口 31进药储存待用,通过药箱出药口 32、进药管83连通到注药器8内,并通过推杆81注射到出药管84中,最后药液通过钻杆6上的注药孔61流出;此过程中刻度窗82可显示药液量,便于定量给药。
[0034]机头体2、钻杆6朝前;分体式药箱3内注满待注入的农药;当要操作给竹子给药时,一只手抓住上方的提手7,一只手转动摇把5,然后带动钻杆6在竹子上打孔;当打孔完成后,保持钻杆6在竹子的中空内部,然后通过注药器8从药箱内取药,然后依次通过出液管84、钻头4、钻杆6、注液孔61注射到竹子中空内部,实现钻孔给药操作。
[0035]给药后竹子会含有有效药物成分,蝗虫觅食竹子(主要是竹叶)后即中毒死亡,从而实现竹子的蝗虫防治。如此施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比较小,工作效率高,同时对竹林起到了有效防护。
[0036]采用此种方法施药避免了喷洒农药导致的大区域农药伤害,有效降低了农药防治蝗虫的副作用。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003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38]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机头体(2)以及前方设置的钻头(4),钻头(4)中心插入有钻杆(6);所述机头体(2)内设置有一组正交齿轮,且钻杆(6)安装在轴向方向的齿轮轴上,与之对应的摇把(5)设置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齿轮轴上;钻头(4)上外接有用于注药的出药管(84)且连通到钻头(4)内并与钻头(4)内嵌入的钻杆(6)相通,钻杆(6)外壁上设置有注药孔(61),钻杆(6)头部截面直径大于注药孔(61)处截面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杆(6)头部为螺旋形切肩部(63),且钻杆(6)末端中空,并与外壁上设置的注药孔(61)连通;在钻杆(6)的外壁上注药孔(61)与切削部之间设置有一圈凸起(6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体(2)的前端部分上方设置有提手(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7)的两支脚分别设置在机头体(2)的两侧,且提手(7)的两支脚前后交错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机头体(2)内设置的正交齿轮组为涡轮蜗杆组或者锥齿轮组。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竹子防治蝗虫的施力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把(5)为弧形结构,且圆弧朝向外侧;弧形摇把(5)末端设置有附把(51)。
【文档编号】A01G7/06GK205727758SQ201620535464
【公开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请日】2016年6月3日
【发明人】李育忠, 杨立民
【申请人】李育忠, 杨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