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树堰防护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4320阅读:668来源:国知局
古树、名木树堰防护砖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古树、名木的树堰防护技术,具体是一种古树、名木树堰防护砖。



背景技术:

古树、名木通常生长在人口聚集区(包括城镇、乡村等),其树堰(即树冠正下方的地面)自然地成为人们纳凉、休闲的场所。然而人们在纳凉、休闲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树堰进行踩踏,由此导致树堰发生土壤板结,从而阻碍古树、名木根部的呼吸和水分吸收。为了防止树堰发生土壤板结,目前通常采用水泥硬化树堰的方法来对树堰进行防护。然而实践表明,此种防护方法由于自身原理所限,同样会阻碍古树、名木根部的呼吸和水分吸收,由此导致古树、名木发生枯萎病,从而严重影响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基于此,有必要发明一种全新的树堰防护砖,以解决现有树堰防护方法容易导致古树、名木发生枯萎病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树堰防护方法容易导致古树、名木发生枯萎病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古树、名木树堰防护砖。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古树、名木树堰防护砖,包括主体部分和塞子部分;

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砖体;砖体的上表面均布开设有三排凹孔,且每排凹孔均包括三个凹孔;每个凹孔的底面与砖体的下表面之间均开设有一个通孔;砖体的上表面开设有两排横向沟道,且每排横向沟道均包括两条横向沟道;第一排凹孔中的三个凹孔通过第一排横向沟道中的两条横向沟道依次连通在一起;第二排凹孔中的三个凹孔通过第二排横向沟道中的两条横向沟道依次连通在一起;砖体的上表面开设有三列纵向沟道,且每列纵向沟道均包括两条纵向沟道;第一排凹孔中的第一个凹孔、第二排凹孔中的第一个凹孔、第三排凹孔中的第一个凹孔通过第一列纵向沟道中的两条纵向沟道依次连通在一起;第一排凹孔中的第二个凹孔、第二排凹孔中的第二个凹孔、第三排凹孔中的第二个凹孔通过第二列纵向沟道中的两条纵向沟道依次连通在一起;第一排凹孔中的第三个凹孔、第二排凹孔中的第三个凹孔、第三排凹孔中的第三个凹孔通过第三列纵向沟道中的两条纵向沟道依次连通在一起;

所述塞子部分包括筒状塞体、横向连接梁、纵向连接梁;筒状塞体的数目为三排,且每排筒状塞体均包括三个筒状塞体;每个筒状塞体的上端均设有敞口;每个筒状塞体的下端均设有端壁;每个筒状塞体的上端敞口上均可拆卸地盖封有一个盖帽;每个筒状塞体的下端端壁和每个盖帽上均均布开设有若干个内外贯通的漏水孔;横向连接梁的数目为两排,且每排横向连接梁均包括两根横向连接梁;第一排筒状塞体中的三个筒状塞体通过第一排横向连接梁中的两根横向连接梁依次连接在一起;第二排筒状塞体中的三个筒状塞体通过第二排横向连接梁中的两根横向连接梁依次连接在一起;纵向连接梁的数目为三列,且每列纵向连接梁均包括两根纵向连接梁;第一排筒状塞体中的第一个筒状塞体、第二排筒状塞体中的第一个筒状塞体、第三排筒状塞体中的第一个筒状塞体通过第一列纵向连接梁中的两根纵向连接梁依次连接在一起;第一排筒状塞体中的第二个筒状塞体、第二排筒状塞体中的第二个筒状塞体、第三排筒状塞体中的第二个筒状塞体通过第二列纵向连接梁中的两根纵向连接梁依次连接在一起;第一排筒状塞体中的第三个筒状塞体、第二排筒状塞体中的第三个筒状塞体、第三排筒状塞体中的第三个筒状塞体通过第三列纵向连接梁中的两根纵向连接梁依次连接在一起;

各个筒状塞体一一对应可拆卸地塞装于各个凹孔内;各根横向连接梁一一对应可拆卸地塞装于各条横向沟道内;各根纵向连接梁一一对应可拆卸地塞装于各条纵向沟道内。

具体使用过程如下:首先,将砖体铺设于古树、名木的树堰上,砖体对树堰形成防护。然后,在各个筒状塞体的内腔填充能够防治根腐病的肥料。当雨季(夏季)到来时,将各个筒状塞体一一对应塞装于各个凹孔内,将各根横向连接梁一一对应塞装于各条横向沟道内,将各根纵向连接梁一一对应塞装于各条纵向沟道内。此时,由于各个筒状塞体的阻隔,雨水无法进入各个凹孔,而只能依次通过各个盖帽上的漏水孔、筒状塞体内腔的肥料、各个筒状塞体上的漏水孔、各个通孔缓慢渗透至树堰,由此有效防止了古树、名木的根部受涝。同时,各个盖帽上的漏水孔、各个筒状塞体上的漏水孔、各个通孔有效保证了古树、名木的根部呼吸顺畅,由此有效防止了古树、名木发生根腐病。当旱季(春季、秋季、冬季)到来时,将各个筒状塞体从各个凹孔内拔出,将各根横向连接梁从各条横向沟道内拔出,将各根纵向连接梁从各条纵向沟道内拔出。此时,雨水(或雪水)依次通过各个凹孔、各个通孔快速流动至树堰,由此有效防止了古树、名木的根部缺水。同时,各个凹孔、各个通孔有效保证了古树、名木的根部呼吸顺畅,由此有效防止了古树、名木发生枯萎病。

基于上述过程,与现有树堰防护方法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古树、名木树堰防护砖通过采用全新的结构实现了树堰防护,由此有效防止了古树、名木发生根腐病和枯萎病,从而有效保证了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有效解决了现有树堰防护方法容易导致古树、名木发生枯萎病的问题,适用于古树、名木的树堰防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主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塞子部分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塞子部分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

图中:1-砖体,2-凹孔,3-通孔,4-横向沟道,5-纵向沟道,6-筒状塞体,7-横向连接梁,8-纵向连接梁,9-盖帽,10-漏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古树、名木树堰防护砖,包括主体部分和塞子部分;

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砖体1;砖体1的上表面均布开设有三排凹孔2,且每排凹孔2均包括三个凹孔2;每个凹孔2的底面与砖体1的下表面之间均开设有一个通孔3;砖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两排横向沟道4,且每排横向沟道4均包括两条横向沟道4;第一排凹孔2中的三个凹孔2通过第一排横向沟道4中的两条横向沟道4依次连通在一起;第二排凹孔2中的三个凹孔2通过第二排横向沟道4中的两条横向沟道4依次连通在一起;砖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三列纵向沟道5,且每列纵向沟道5均包括两条纵向沟道5;第一排凹孔2中的第一个凹孔2、第二排凹孔2中的第一个凹孔2、第三排凹孔2中的第一个凹孔2通过第一列纵向沟道5中的两条纵向沟道5依次连通在一起;第一排凹孔2中的第二个凹孔2、第二排凹孔2中的第二个凹孔2、第三排凹孔2中的第二个凹孔2通过第二列纵向沟道5中的两条纵向沟道5依次连通在一起;第一排凹孔2中的第三个凹孔2、第二排凹孔2中的第三个凹孔2、第三排凹孔2中的第三个凹孔2通过第三列纵向沟道5中的两条纵向沟道5依次连通在一起;

所述塞子部分包括筒状塞体6、横向连接梁7、纵向连接梁8;筒状塞体6的数目为三排,且每排筒状塞体6均包括三个筒状塞体6;每个筒状塞体6的上端均设有敞口;每个筒状塞体6的下端均设有端壁;每个筒状塞体6的上端敞口上均可拆卸地盖封有一个盖帽9;每个筒状塞体6的下端端壁和每个盖帽9上均均布开设有若干个内外贯通的漏水孔10;横向连接梁7的数目为两排,且每排横向连接梁7均包括两根横向连接梁7;第一排筒状塞体6中的三个筒状塞体6通过第一排横向连接梁7中的两根横向连接梁7依次连接在一起;第二排筒状塞体6中的三个筒状塞体6通过第二排横向连接梁7中的两根横向连接梁7依次连接在一起;纵向连接梁8的数目为三列,且每列纵向连接梁8均包括两根纵向连接梁8;第一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一个筒状塞体6、第二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一个筒状塞体6、第三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一个筒状塞体6通过第一列纵向连接梁8中的两根纵向连接梁8依次连接在一起;第一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二个筒状塞体6、第二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二个筒状塞体6、第三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二个筒状塞体6通过第二列纵向连接梁8中的两根纵向连接梁8依次连接在一起;第一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三个筒状塞体6、第二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三个筒状塞体6、第三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三个筒状塞体6通过第三列纵向连接梁8中的两根纵向连接梁8依次连接在一起;

各个筒状塞体6一一对应可拆卸地塞装于各个凹孔2内;各根横向连接梁7一一对应可拆卸地塞装于各条横向沟道4内;各根纵向连接梁8一一对应可拆卸地塞装于各条纵向沟道5内。

各个凹孔2的孔径一致;各个通孔3的孔径一致,且各个通孔3的孔径小于各个凹孔2的孔径;各个筒状塞体6的外径一致,且各个筒状塞体6的外径等于各个凹孔2的孔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盖帽9为开口向下的半球壳状盖帽。使用时,开口向下的半球壳状盖帽有利于排水,因此适用于降水量较大的雨季。

具体实施时,砖体1的厚度为5cm;筒状塞体6、横向连接梁7、纵向连接梁8、盖帽9均采用塑料制成。

实施例二

古树、名木树堰防护砖,包括主体部分和塞子部分;

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砖体1;砖体1的上表面均布开设有三排凹孔2,且每排凹孔2均包括三个凹孔2;每个凹孔2的底面与砖体1的下表面之间均开设有一个通孔3;砖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两排横向沟道4,且每排横向沟道4均包括两条横向沟道4;第一排凹孔2中的三个凹孔2通过第一排横向沟道4中的两条横向沟道4依次连通在一起;第二排凹孔2中的三个凹孔2通过第二排横向沟道4中的两条横向沟道4依次连通在一起;砖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三列纵向沟道5,且每列纵向沟道5均包括两条纵向沟道5;第一排凹孔2中的第一个凹孔2、第二排凹孔2中的第一个凹孔2、第三排凹孔2中的第一个凹孔2通过第一列纵向沟道5中的两条纵向沟道5依次连通在一起;第一排凹孔2中的第二个凹孔2、第二排凹孔2中的第二个凹孔2、第三排凹孔2中的第二个凹孔2通过第二列纵向沟道5中的两条纵向沟道5依次连通在一起;第一排凹孔2中的第三个凹孔2、第二排凹孔2中的第三个凹孔2、第三排凹孔2中的第三个凹孔2通过第三列纵向沟道5中的两条纵向沟道5依次连通在一起;

所述塞子部分包括筒状塞体6、横向连接梁7、纵向连接梁8;筒状塞体6的数目为三排,且每排筒状塞体6均包括三个筒状塞体6;每个筒状塞体6的上端均设有敞口;每个筒状塞体6的下端均设有端壁;每个筒状塞体6的上端敞口上均可拆卸地盖封有一个盖帽9;每个筒状塞体6的下端端壁和每个盖帽9上均均布开设有若干个内外贯通的漏水孔10;横向连接梁7的数目为两排,且每排横向连接梁7均包括两根横向连接梁7;第一排筒状塞体6中的三个筒状塞体6通过第一排横向连接梁7中的两根横向连接梁7依次连接在一起;第二排筒状塞体6中的三个筒状塞体6通过第二排横向连接梁7中的两根横向连接梁7依次连接在一起;纵向连接梁8的数目为三列,且每列纵向连接梁8均包括两根纵向连接梁8;第一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一个筒状塞体6、第二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一个筒状塞体6、第三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一个筒状塞体6通过第一列纵向连接梁8中的两根纵向连接梁8依次连接在一起;第一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二个筒状塞体6、第二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二个筒状塞体6、第三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二个筒状塞体6通过第二列纵向连接梁8中的两根纵向连接梁8依次连接在一起;第一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三个筒状塞体6、第二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三个筒状塞体6、第三排筒状塞体6中的第三个筒状塞体6通过第三列纵向连接梁8中的两根纵向连接梁8依次连接在一起;

各个筒状塞体6一一对应可拆卸地塞装于各个凹孔2内;各根横向连接梁7一一对应可拆卸地塞装于各条横向沟道4内;各根纵向连接梁8一一对应可拆卸地塞装于各条纵向沟道5内。

各个凹孔2的孔径一致;各个通孔3的孔径一致,且各个通孔3的孔径小于各个凹孔2的孔径;各个筒状塞体6的外径一致,且各个筒状塞体6的外径等于各个凹孔2的孔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所述盖帽9为开口向上的半球壳状盖帽。使用时,开口向上的半球壳状盖帽有利于蓄水,因此适用于降水量较小的雨季。

具体实施时,砖体1的厚度为5cm;筒状塞体6、横向连接梁7、纵向连接梁8、盖帽9均采用塑料制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