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牡丹种植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油用牡丹种苗培育盘。
背景技术:
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上去,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全身是宝,牡丹花可供观赏,还可以制成牡丹花茶,牡丹花精油;牡丹根皮是传统中药“丹皮”;牡丹叶子可以提取黄酮;牡丹籽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罕见的奇数脂肪酸,是一种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食用油脂来源,由于牡丹油的营养价值高,我国对油用牡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油用牡丹的种植量也越来越大。目前,在油用牡丹种植中,大多采用的方法是先培育牡丹种苗,然后将培育好的牡丹种苗移植进行栽种,而牡丹种苗培育一般都是大面积培育,牡丹种苗培育成功后将牡丹种苗从培养槽内取出,但是现在所使用的培养槽不方便取出,很容易对牡丹种苗的根系造成损伤,影响移植的成活率,必须在取出过程中很小心的操作,这样还影响了工作效率。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油用牡丹种苗培育盘,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油用牡丹种苗培育盘,降低了牡丹种苗的移植难度,提高了牡丹种苗移植的成活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油用牡丹种苗培育盘,包括盘体,所述盘体底面均匀设有多个培育槽,所述盘体底面设有水槽,所述水槽位于相邻培育槽之间,所述培育槽侧壁为压缩折叠结构,所述培育槽底面设有溢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培育槽侧壁的压缩折叠结构为环形的压缩折叠纹。
进一步的,所述盘体相对称的侧面上对称设有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盘底均匀设有多个卡孔,所述培育槽卡置在卡孔内,且培育槽与卡孔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培育槽开口外边沿设有卡置边,所述卡置边上对应溢水孔的位置开有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油用牡丹种苗培育盘,将油用牡丹种苗种植在培育槽内,待需要移植时,只需将培育槽侧壁折叠,即可将油用牡丹种苗根系连同土壤一起顶出培育槽,既不会损伤油用牡丹种苗的根系,又便于操作,不但提高了油用牡丹种苗移植的成活率,又提高了油用牡丹种苗移植工作的效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培育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培育槽的俯视图。
图中:1、盘体;2、卡孔;3、培育槽;4、压缩折叠纹;5、溢水孔;6、卡置边;7、挂钩;8、缺口;9、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油用牡丹种苗培育盘,包括盘体1,所述盘体1底面均匀设有多个培育槽3,所述盘体1底面设有水槽9,所述水槽9位于相邻培育槽3之间,所述培育槽3侧壁为压缩折叠结构,所述培育槽3底面设有溢水孔5。
所述培育槽3侧壁的压缩折叠结构为环形的压缩折叠纹4。
所述盘体1相对称的侧面上对称设有挂钩7。
所述盘底均匀设有多个卡孔2,所述培育槽3卡置在卡孔2内,且培育槽3与卡孔2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培育槽3开口外边沿设有卡置边6,所述卡置边6上对应溢水孔5的位置开有缺口8。
在使用时,培育槽3侧壁采用橡胶或PVC材料制成,将油用牡丹种苗预先在培育槽3内培育,待油用牡丹种苗培育成功需要移植时,将培育槽3侧壁压缩折叠,进而将油用牡丹种苗连同土壤一起顶出培育槽3,这样既不会对油用牡丹种苗的根系造成损伤,又便于操作,不但提高了油用牡丹种苗移植的成活率,又提高了移植的工作效率。
盘体1侧面上的挂钩7便于固定盘体1。
培育槽3通过卡置边6卡置在盘底的卡孔2内,由于培育槽3侧壁采用橡胶或PVC材料制成,使用的次数多了容易损坏,因此如果有个别培育槽3损坏,更换损坏的培育槽3即可,不需要整体全部更换,节约成本投入。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