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2037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包括池塘,所述池塘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塘坝、环沟以及埕面,所述塘坝的底部位于所述埕面的顶部和所述环沟的底部之间,所述池塘内的水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增氧设备,所述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增氧设备。通过设置由外向内依次布局的塘坝、环沟以及埕面,且设定塘坝底部高度位于埕面顶部和环沟底部之间,结合虾贝生活习惯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虾贝混养环境,分别设置在水面和埕面上的两个增氧设备,促使整个池塘实现立体增氧,促进了池塘中大量生物絮团的形成,并使得水体上下循环流动,有利于生物絮团的悬浮再利用,改善了水质并提高了虾贝混养的效率和效益。
【专利说明】
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施行的虾贝混养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在养殖过程中,鱼虾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很低,一般仅有20%?25%的蛋白质被鱼虾所利用。多余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则造成了池塘底质恶化及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养殖水体排放又会造成养殖面源污染。
[0003]生物絮团是水中有机碎肩、微生物、藻类和原生生物等的聚集体,能够将水中亚硝氮、氨氮等转化为自身蛋白,从而降低水体中亚硝氮、氨氮的含量。生物絮团本身能部分被养殖生物所摄食,从而提高物质利用率,减少换水次数,降低养殖污染。
[0004]现有技术中,针对生物絮团技术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实际生产应用较少,大多只是在工厂化少数鱼虾养殖中有应用,目前在针对大面积土塘的虾贝混养中尚无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增加养殖物质的利用率。
[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包括池塘,所述池塘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塘坝、环沟以及埕面,所述塘坝的底部位于所述埕面的顶部和所述环沟的底部之间,所述池塘内的水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增氧设备,所述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增氧设备。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增氧设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水车式增氧机,两个所述水车式增氧机的排气口的朝向相反。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增氧设备包括依次连通的气栗、进气管以及微孔增氧盘,所述微孔增氧盘安装在所述埕面的中部。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溶氧测定仪和控制器,所述溶氧测定仪设置于所述池塘的环沟中,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溶氧测定仪、第一增氧设备、第二增氧设备电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环沟的顶部与所述塘坝的底部的水平间距为lm,所述环沟的宽度为I?1.5m,所述环沟的深度为0.5?0.7m。
[0011]优选地,所述埕面的面积占所述塘坝的坝口面积的25%?35%。
[0012]优选地,所述埕面上铺设有一层厚度为0.1m的细沙。
[001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由外向内依次布局的塘坝、环沟以及埕面,且设定塘坝底部高度位于埕面顶部和环沟底部之间,结合虾贝生活习惯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虾贝混养环境,分别设置在水面和埕面上的两个增氧设备,促使整个池塘实现立体增氧,促进了池塘中大量生物絮团的形成,并使得水体上下循环流动,有利于生物絮团的悬浮再利用,改善了水质并提高了虾贝混养的效率和效益。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的俯视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的侧视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的电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9]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包括池塘,其中,该池塘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塘坝1、环沟2以及埕面3,塘坝I的底部位于埕面3的顶部和环沟2的底部之间,另外,在池塘内的水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增氧设备4,在埕面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增氧设备5。
[0020]具体地,通过设置由外向内依次布局的塘坝1、环沟2以及埕面3,且设定塘坝I底部高度位于埕面3顶部的高度和环沟2底部的高度之间,结合虾贝生活习惯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虾贝混养环境,分别设置在水面和埕面3上的两个增氧设备,促使整个池塘实现立体增氧,促进了池塘中大量生物絮团的形成,并使得水体上下循环流动,有利于生物絮团的悬浮再利用,改善了水质并提高了虾贝混养的效率和效益。
[0021]本实施例中,在池塘底部设置的环沟2和埕面3能够同时满足虾(主要活动于环沟)和贝类(养殖于埕面)的生长需求。本模式尤其适合凡纳滨对虾或脊尾白虾与文蛤或菲律宾蛤仔的混养。设置在池塘水面的第一增氧设备4(可以是下文的增氧机)能够在增氧的同时推动水体循环流动,使得生物絮团在一定程度上往池塘中部聚集。池塘底部在埕面3的中央设置的第二增氧设备5能够直接将空气中的氧气输送到池底溶解,增加池塘底层溶氧水平,实现立体增氧。同时能将底层水及积聚的生物絮团沉淀带到上层水体,增加了水体交换,并实现了生物絮团的再悬浮和再利用,避免生物絮团大量沉淀而造成的底质败坏。
[0022]在其中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增氧设备4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水车式增氧机4a,两个水车式增氧机4a的排气口的朝向相反。本实施例中,池塘可以为长方形,也即塘坝I的顶部开口横截面呈长方形,在池塘内的水面上在两个对角处可以相对分布设置两个水车式增氧机4a,通过控制水车式增氧机4a的叶轮的转动,能够提高水中的溶氧量,由于两个水车式增氧机4a的排气口的朝向相反,因此可以推动水体进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循环流动,有利于引导生物絮团向水中心聚集。
[0023]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增氧设备5可以包括依次连通的气栗(图未示)、进气管以及微孔增氧盘5a,微孔增氧盘5a安装在埕面3的中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气栗运转,外部空气经由进气管进入微孔增氧盘5a中,顺着增氧盘的微孔溢出而产生数量多、直径小且均匀致密的气泡,增大了气泡和水体的接触面积,增氧效果十分明显。此外,由于大量气泡的上浮可以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气泡上浮过程中使得养殖水体内的物质接触频率增加,加快了生物絮团的形成速度,水体的立体循环还有利于生物絮团在水体中的均匀分布,避免其快速沉降而造成水底的底质败坏。
[0024]作为其中一种改进,该虾贝混养系统还可以包括括溶氧测定仪6和控制器7,溶氧测定仪6设置于环沟2中,优选地,溶氧测定仪6的设置高度为距离环沟2的底部0.5m,控制器7分别与溶氧测定仪6、第一增氧设备4、第二增氧设备5电连接。溶氧测定仪6和控制器7的设置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的按需增氧,由溶氧测定仪6实时测定水中溶氧量,当溶氧量低于控制器7中预设置的阈值时,即可控制相应的第一增氧设备4或第二增氧设备5启动增氧。
[0025]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设计方式,环沟2的顶部与塘坝的底部的水平间距为lm,环沟的宽度为I?1.5m,环沟的深度为0.5?0.7m。同时,设置埕面的面积占塘坝的坝口面积的25%?35%。最后,在埕面上铺设有一层厚度为0.1m的细沙。上述环沟2的宽度和深度以及铺设的细沙可以满足虾类(如凡纳滨对虾、脊尾白虾)的生活需要,上述埕面3在池塘总面积上的占比量有利于保证好贝数量的平衡,同时保持良好的水质。
[0026]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包括池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塘坝(I)、环沟(2)以及埕面(3),所述塘坝(I)的底部位于所述埕面(3)的顶部和所述环沟(2)的底部之间,所述池塘内的水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增氧设备(4),所述埕面(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增氧设备(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氧设备(4)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水车式增氧机(4a),两个所述水车式增氧机(4a)的排气口的朝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增氧设备(5)包括依次连通的气栗、进气管以及微孔增氧盘(5a),所述微孔增氧盘(5a)安装在所述埕面(3)的中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溶氧测定仪(6)和控制器(7),所述溶氧测定仪(6)设置于所述池塘的环沟中,所述控制器(7)分别与所述溶氧测定仪(6)、第一增氧设备(4)、第二增氧设备(5)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沟(2)的顶部与所述塘坝(I)的底部的水平间距为lm,所述环沟(2)的宽度为I?1.5m,所述环沟(2)的深度为0.5?0.7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埕面(3)的面积占所述塘坝(I)的坝口面积的25%?3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的虾贝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埕面(3)上铺设有一层厚度为0.1m的细沙。
【文档编号】A01K63/04GK205727667SQ201620695709
【公开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9日
【发明人】何琳, 林志华, 申屠基康, 董迎辉
【申请人】浙江万里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