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月鳢养殖泥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3638阅读:10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种渔业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月鳢养殖泥塘。



背景技术:

月鳢[channa asiatica(Linnaeus)],俗称称星鱼、点星鱼、七星子、山花鱼等。鲈形目,鳢科。主要产地中国,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湖南、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越南北部也有分布。自然条件下月鳢喜山涧溪流、湖泊、池塘甚至稻田湿地中栖息生长,以鱼、虾和水生昆虫等为食,属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钻洞群栖,善跳跃,配对产卵,有排他和相互残食习性。月鳢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比一般鱼类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更高一筹,曾是江南民间一道传统美味名菜。月鳢药用价值显著,具有滋补、祛风湿、壮筋骨、祛瘀生新、收敛作用。民间古今流传月鳢有三大药用特效,一是具有促进伤口愈合,且有平整伤口的特效;二是对孕妇具有产前滋补、胎儿育智,产后恢复体能、催生乳汁的特效;三是具有预防和治疗儿童出鼻血的特效。同时,月鳢除具有很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外,还具有很好的宠物鱼观尝价值。受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变化和人为过度捕杀的影响,现市场上难觅月鳢踪影,偶尔出现,也量少价高,现江西、福建等地市场价为100元/kg。目前仍然还没有规模集约化养殖月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月鳢养殖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月鳢养殖泥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月鳢养殖泥塘,其特征在于:由塘体、摄食栖息活动区、塘堤绿化区组成;塘体,由塘堤、塘底、进水管、带网罩排水管组成。

塘堤、塘底为夯实素土,塘堤为斜坡,高为1.5m——2m,塘底为平底。

进水管安装于塘堤上面,带网罩排水管安装于进水管对面塘堤底部,用于排水、排污和固定泥塘水位高度。

摄食栖息活动区,由浮水植物菱角、沉水植物黑叶轮藻、底生水栖动物、小型鱼类和无节竹筒组成;菱角种植于养殖泥塘中,种植面积为养殖泥塘底面积的1/4,黑叶轮藻种植于养殖泥塘底面,种植面积为泥塘底面积的1/4,底生水栖动物为螺、蚬、蛤等,放养于泥塘中,放养密度为0.25kg/㎡。小型鱼类为小杂鱼、虾、泥鳅、蝌蚪等,放养于养殖泥塘中让其自然繁殖,放养密度为1kg/㎡。无节竹筒长度为1.2m,直径不小于10cm,放置于养殖泥塘底面,密度为5㎡/根。

塘堤绿化区,由苦楝树、中草药植物、遮阴棚组成;苦楝树种植于塘堤之上,每口养殖泥塘种植一棵。中草药植物由鱼腥草、薄荷、石菖蒲等组成,种植于临水面之上的塘堤斜坡上。遮阴棚一端悬于养殖泥塘之中,另一端悬于塘堤之上,塘堤上种植首乌、金银花藤蔓,缠绕在遮阴棚上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仿自然生态规模化养殖月鳢。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案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月鳢养殖泥塘的结构示意图。

1.塘体,2.摄食栖息活动区,3.塘堤绿化区,4.塘堤,5.塘底,6进水管,7.带网罩排水管,8.菱角,9.黑叶轮藻,10.底生水栖动物,11.小型鱼类,12.无节竹筒,13.苦楝树,14.中草药植物,15.遮阴棚,16.首乌、金银花藤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一种月鳢养殖泥塘,其特征在于:由塘体1、摄食栖息活动区2、塘堤绿化区3组成。

塘体1由塘堤4、塘底5、进水管6、带网罩排水管7组成。

塘体1,塘堤4、塘底5为夯实素土,塘堤4为斜坡,高为1.5m——2m,塘底5为平底。进水管6安装于塘堤4上面。带网罩排水管7安装于进水管6对面塘堤4底部,用于排水、排污和固定养殖泥塘水位高度。

摄食栖息活动区2,由浮水植物菱角8、沉水植物黑叶轮藻9、底生水栖动物10、小型鱼类11和无节竹筒12组成。

菱角8种植于养殖泥塘中,种植面积为泥塘底面积的1/4,黑叶轮藻9种植于塘底5,种植面积为塘底5面积的1/4,底生水栖动物10为螺、蚬、蛤等,放养于塘底5,放养密度为0.25kg/㎡。小型鱼类11为小杂鱼、虾、泥鳅、蝌蚪等,放养于泥塘中让其自然繁殖,放养密度为1kg/㎡。无节竹筒12长度为1.2m,直径为10cm,放置于塘底5,密度为5㎡/根;

塘堤绿化区3,由苦楝树13、中草药植物14、遮阴棚15组成。

苦楝树13种植于塘堤5之上,每口养殖泥塘种植一棵。中草药植物14由鱼腥草、薄荷、石菖蒲等组成,种植于临水面之上的塘堤4斜坡上。遮阴棚15一端安装在养殖泥塘之中,另一端安装在塘堤4,塘堤4上种植首乌、金银花藤蔓16,首乌、金银花藤蔓16缠绕在遮阴棚上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