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6743阅读:1013来源:国知局
喂鸟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物喂食器具,特别涉及一种喂鸟器。



背景技术:

喂鸟器用于向鸟类提供食物,鸟类会站在喂鸟器上啄食食物,喂鸟器一般悬挂于室外场合,方便鸟类进食。

目前,申请号为200420103234.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喂鸟器,它包括盛食容器和上盖,上盖将盛食容器的上端盖合,盛食容器的侧壁呈网状结构,且侧壁上沿轴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加强圈,加强圈上设置有供鸟站立进食的支撑杆。

这种喂鸟器虽然能让鸟类能站在支撑杆上进行进食,节省体力,但这种喂鸟器是放在室外的,必然会经历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容易造成支撑杆损坏,而由于支撑杆固定连接在加强圈上,加强圈又固定连接在盛食容器上,使得支撑杆损坏后不能单独进行更换,造成更换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更换成本的的喂鸟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喂鸟器,包括盛食容器,所述盛食容器上设有进食口,所述进食口上方设有供鸟类站立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下侧延伸出与进食口相卡接的凸缘。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件完好时,支撑件放置在进食口上方,支撑件下侧延伸出的凸缘插入进食口中,凸缘的侧面与进食口的内侧壁相抵触,使凸缘与进食口相对固定,能防止鸟类站在支撑件上使支撑件出现晃动掉落;当支撑件出现破损时,用手抓住支撑件,慢慢将支撑件上的凸缘从进食口中拔出,实现支撑件与进食口的分离,支撑件与盛食容器的分体式设计使得支撑件在损坏后能单独进行更换,不需要更换整个喂鸟器,降低更换成本。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连接架,所述凸缘位于连接架上,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连接于连接架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相对连接架为对称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使得支撑件上能同时站立两只鸟,能同时使两只鸟类进食,提高喂鸟器的工作效率,且当有两只鸟在进食时,对称设置的两根支撑杆使喂鸟器保持平衡,防止喂鸟器向一侧倾倒。

优选的,所述连接架包括四根两两对称的长条,两根对称的所述长条的两端连接于另外两个对称的长条上,四根所述长条围成一个边框,所述凸缘从四根长条围成的边框上延伸到进食口内,所述凸缘之内设有支架,所述支架朝向进食口内凸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使鸟类能容易吃到食物,进食口设置的较大,能容纳小型鸟类进入,当盛食容器内的食物被吃完后还没有进行补充时,小型的鸟类容易从进食口掉入盛食容器内,且由于进食口只是比小型鸟类稍大一点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小型鸟类掉进去以后不能展开翅膀飞出或跳出,时间一长可能导致鸟类死亡,而加在连接架上的支架能有效防止小型鸟类掉入进食口内,且向进食口内凹陷的支架不会阻碍鸟类的进食。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具有弧度,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弧心指向连接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弧心指向进食口,鸟类站立在第一支撑杆或第二支撑杆时,使鸟类的站立方向朝向进食口,便于鸟类进食。

优选的,所述的喂鸟器,所述盛食容器的上端设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上覆盖有翻盖,所述投料口的一侧外侧壁上延伸出铰接轴座组,所述翻盖的侧边上设有与铰接轴座组铰接配合的铰接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食物从投料口被投入盛食容器中时,由于翻盖是被铰接在投料口外侧壁上的,使得投料口被打开时,翻盖和投料口还是连在一起的,一旦填充食物时遇到下雨,可以及时转动翻盖来盖住投料口,缩短时间,防止雨水进入盛食容器中使食物受潮发霉。

优选的,所述翻盖上与铰接座相邻的两侧侧边处设有将翻盖和投料口相对固定的紧固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翻盖使铰接在投料口上的,使得翻盖容易发生转动,若一些鸟类不慎将翻盖打开而不关回,盛食容器内的食物容易受潮,而紧固块能使翻盖盖合在投料口上后,需要一定的力量才能打开,防止鸟类将翻盖打开。

优选的,所述投料口与铰接轴座组所在外侧壁相对的外侧壁上延伸出卡位座,所述翻盖与铰接轴座组相对的一侧边缘处设有卡位件,所述卡位件能卡合于卡位座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翻盖盖合在投料口上后,卡位件与卡位座之间进行卡合,能进一步的将翻盖固定在投料口上,防止鸟类打开翻盖。

优选的,所述翻盖的侧面上连接有用于转动翻盖的握持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翻盖覆盖在投料口上以后,两者之间的连接相对紧密,想将翻盖翻转出来需要较大的力量,但翻盖上没有着力点,使得翻盖不好受力,而握持件能提供一个着力点,使翻盖容易翻转出来,节省力气。

优选的,所述盛食容器为圆环形且内部中空,所述投料口位于圆环形盛食容器顶部的外环面上,所述进食口位于圆环形盛食容器底部的内环面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圆环形盛食容器内有左右两条从投料口到进食口位置的通道,将食物从投料口倒入盛食容器内时,倒入投料口的食物通过两条通道的分流,能减少每条通道中流动的食物数量,有效防止食物堵塞在盛食容器内的通道中,避免食物不能到达盛食容器底部的进食口处。

优选的,所述盛食容器包括两个分体设置的半壳,两个所述半壳上均设有若干固定半壳的固定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盛食容器内的食物没有后,从投料口投入食物,但投入的食物中往往存在一些细小的食物粉末,随着食物被吃完,食物粉末堆积在盛食容器的底部,而鸟类在吃取食物时,其口中的唾液滴落到进食口内,使食物粉末凝结成块,难于清理,而分体设置的盛食容器能分成两个半壳,便于清理盛食容器内凝结的食物粉末。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为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的放大图;

图5为翻盖的运动状态图。

附图标记:1、盛食容器;2、进食口;3、支撑件;4、凸缘;5、第一支撑杆;6、第二支撑杆;7、连接架;8、支架;9、投料口;10、翻盖;11、铰接轴座组;12、铰接座;13、紧固块;14、卡位座;15、卡位件;16、握持件;17、半壳;18、固定座;19、吊绳;20、支撑座;21、翻边;22、凸块;23、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喂鸟器,包括圆环形的盛食容器1,盛食容器1包括两个圆环形的半壳17,两个半壳17上均延伸出四个一一对应的固定座18,两对固定座18位于盛食容器1的顶部且相互对称,另外两对固定座18位于盛食容器1的底部且相互对称,每两个相对应的固定座18之间通过螺栓和螺帽进行连接,在盛食容器1的顶部设有吊绳19,吊绳19连接固定座18的旁边,在盛食容器1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的支撑座20,支撑座20位于在盛食容器1底部的固定座18的旁边。

如图1和图2所示,圆环形盛食容器1下端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一个方形的进食口2,进食口2上连接有支撑件3,支撑件3包括第一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6和连接架7,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之间通过连接架7进行连接且对称设置,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均具有弧度且弧心指向进食口2,连接架7包括四根两两对称的长条23,其中一组对称长条23的长度要长于另一组对称长条23的长度,长度较长的一组对称长条2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上,长度较短的一组对称长条2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长度较长的两根对称长条23上,四根长条23围成的边框朝向进食口2方向延伸出凸缘4,凸缘4的一端延伸到进食口2内,且凸缘4的边缘与进食口2的内侧壁相贴合,凸缘4与进食口2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使凸缘4与进食口2之间不易滑动,在四根长条23连接成的边框内设置有三根朝向进食口2内弯曲的支架8,支架8的两端连接在边框的相对内侧壁上,其中两根支架8相互平行,剩余一根支架8的两端连接在边框与平行支架8相邻的内侧壁上,这根支架8贯穿两平行支架8。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圆环形盛食容器1外侧壁的顶部开设有方形的投料口9,投料口9的上端延伸出盛食容器1的表面,在投料口9相对的两侧外侧壁上分被延伸出铰接轴座组11和卡位座14,投料口9上的铰接轴座组11铰接有翻盖10,翻盖10的边缘处朝投料口9方向形成翻边21,翻盖10与投料口9相对的一侧表面上延伸出与铰接轴座组11相对应的铰接座12,铰接座12位于翻盖10的侧边处,在翻盖10上设有将翻盖10和投料口9相对固定的紧固块13,紧固块13位于翻盖10与铰接座12相邻的两侧侧边上,紧固块13的一侧与翻边21连接,在翻盖10的翻边21上设有握持件16,握持件16为一片状平板,平板的边缘处为圆滑弧面,在翻盖10面对投料口9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与卡位座14相配合的卡位件15。

如图4和图5所示,卡位件15为一个片状平板,卡位件15能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弯折后恢复原状,平板的中间部分朝远离铰接轴座组11的一侧凹陷,凹陷为半圆形凹陷,翻盖10盖在投料口9上时,卡位件15的端部首先与卡位座14上的圆柱形凸块22表面接触,随着卡位件15逐渐下压,卡位件15发生弯折,从凸块22的右侧向下滑动,当卡位件15与投料口9完全盖合后,凸块22卡合在卡位件15上的凹陷中,卡位件15也从弯折状态恢复恢复原状。

以下对喂鸟器的使用过程进行描述:用手抓住翻盖10上的握持件16,翻开翻盖10,使投料口9露出来,将准备好的食物从投料口9倒入盛食容器1内,食物从盛食容器1的底部逐渐向上填充,当盛食容器1中装满食物后,用手将翻盖10盖回在投料口9上,翻盖10上的卡位件15与卡位座14相互卡合,防止翻盖10轻易脱出,盛食容器1中的食物在进食口2处冒出来且与进食口2表面平齐,鸟类可以站在支撑件3上进食,当支撑件3损坏后,用手将卡合在进食口2的支撑件3拿出进行更换即可,操作过程简单。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