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自动摆头进水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6853阅读:2174来源:国知局
鱼缸自动摆头进水口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的鱼缸自动摆头进水口属于生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家庭养鱼的进水装置。



背景技术:

现行家庭养鱼所用的鱼缸,其进水口位置固定不变,水只能从一个方向流进,形成缸内“死角”,成为 “一潭死水”,由于全部水体的上中下层无法实现频繁搅动,模拟不出真实的水体环境,也难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故不利于鱼儿的生存。市售的鸭嘴或飓风型进水口仅是将圆柱状进水变成了瀑布状进水,其进水位置仍然固定不变,“一潭死水”的状况并未得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电力自然摆动进水,可模拟出真实的水体环境,使得全部水体的上中下层实现频繁搅动,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利于鱼儿生存的鱼缸自动摆头进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鱼缸自动摆头进水口,包括叶轮室、叶轮、蜗杆、涡轮、偏心轮、连杆和鸭嘴进水口,在两端敞口的空腔圆柱状叶轮室内架设有水平叶轮,叶轮轴垂直于叶轮室长轴方向且与蜗杆轴相连,蜗杆外端部与涡轮啮合,涡轮轴竖向伸出叶轮室,轴外端部连装有偏心块,偏心块的另一端活络连装有连杆;叶轮室一端端口顺序与接口、半球、碗状包套、鸭嘴进水口相连通;在叶轮室同一端外壁连装有定位座,座上装有连接销,在碗状包套外壁上活络连装有推拉杆,连杆、推拉杆的各自另一端分别与三联座相连,连接销的另一端与三联座活络相连;

进一步的,半球外活络套有碗状包套,半球与碗状包套的凹部均开口,碗状包套的凹部与鸭嘴进水口相通。

由于实行上述技术方案,就使得鱼缸传统的单向注水成为摆动往复式进水,模拟出真实的水体环境,全部水体的上中下层实现了频繁搅动,增加了水中氧气含量,有利于鱼儿的生存。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鱼缸自动摆头进水口原理示意图;

图2 是鱼缸自动摆头进水口结构示意图。

图例:1、鸭嘴进水口,2、碗状包套, 3、接口,4、叶轮,5、蜗杆,6、涡轮轴,7、涡轮,8、偏心块,9、连杆,10、连接销,11、推拉杆,12、叶轮室,13、定位座,14、三联座,15、半球,16、外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2所示,鱼缸自动摆头进水口包括叶轮室12、叶轮4、蜗杆5、涡轮7、偏心块8、连杆9和鸭嘴进水口1。在两端敞口的空腔圆柱状叶轮室12内架设水平叶轮4,叶轮轴垂直于长轴方向且与蜗杆轴相连,蜗杆5外端部与涡轮7啮合,涡轮轴6竖向伸出叶轮室12,轴外端部连装有偏心块8,偏心块8的另一端活络连装有连杆9。叶轮室12一端端口顺序与接口3、半球15相连通,半球15外活络套有碗状包套2,半球15与碗状包套2的凹部均开口,碗状包套2的凹部与扁平鸭嘴进水口1相通。在叶轮室12同一端外壁连装有定位座13,座上装有连接销10。在碗状包套2外壁上活络连装有推拉杆11。连杆9、推拉杆11的另一端分别与三联座14相连,连接销10的另一端与三联座14活络相连。

循环水自叶轮室12的外端口16进入,打动叶轮4转动,从而连动叶轮轴、蜗杆轴、涡轮7、偏心块8转动,偏心块8的圆周转动,通过连杆9、推拉杆11连动鸭嘴进水口1往复摆动进水,由于鱼缸进水位置的周期性改变,从而全部水体的上中下层实现了频繁搅动,模拟出了真实的水体环境,也增加了水中的氧气含量。

本实用新型亦可应用于生产性的池塘养鱼业。

上述说明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