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养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5571阅读:7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养殖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养殖池。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生产是中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促进中国渔业的发展,根据中国资源状况,确定了“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的渔业方针,将发展养殖业作为中国渔业发展的重心,逐步由“捕捞为主”向“以养殖为主”的方向转移。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水产养殖是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统称。淡水养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池塘精养鲤科鱼类,以投饵、施肥取得高产,并将各种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以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另一类型是在湖泊、水库、河沟、水稻田等大、中型水域中放养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饵料获得水产品。

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池塘水质也非常容易变黑变浊变臭、有毒物质增加等。因此,养殖池的排污和净化成为关键性问题。现有的养殖池结构单一,排污能力差,造成水质严重不达标;且整个系统控制麻烦,不便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养殖池存在的结构单一,排污能力差,且整个系统控制麻烦,不便操作的问题,提供一种方便快捷、控制一体化、排污能力强的新型养殖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养殖池,包括桶身、桶底、进水管组件、出水管组件、出水插管、排污管、底部排水管以及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身和桶底均设有锥度,所述桶底的锥形空间内填充有支承块,所述进水管组件的一端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管组件的另一端与伸入所述桶身内的活动弯头相连接,所述出水管组件的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管组件的另一端通过活动弯头连接于池面排水管,所述池面排水管伸入所述桶身内,所述出水管组件分别与所述排污管和所述底部排水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设有排污口,所述底部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水插管,所述底部排水管水平置于所述桶底,所述出水插管垂直置于所述养殖池内中央,所述出水插管的底端置于所述桶底,其顶端伸出池面以上,所述出水插管的底端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上方设有出水挡板。所述进气装置包括进气圆箍管、进气主管、进气软管以及气泡石,所述进气圆箍管设于所述桶身的顶部,所述进气主管设于池外顶部并与所述进气圆箍管连接,所述进气软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泡石连接并活动于池内,所述进气软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气圆箍管。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组件上设有进水控制阀,所述出水管组件上设有低水位出水控制阀和底部出水控制阀,所述出水管组件与所述池面排水管之间设有池面排水控制阀,所述出水管组件的结构设计起到控制所述养殖池水位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软管的数量为至少1个,所述进气主管上设有进气阀,所述进气软管上设有气量调节阀。所述进气装置起到排气和增氧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排污口附近设有排污阀。当所述桶底污水较多时,打开所述排污阀,污水依次通过所述出水孔、底部排水管、排污管以及排污口排出去。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组件和进水管组件均通过支撑杆与所述桶身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进水、出水、排污一体化装置,便于控制,桶身有锥度,便于运输时叠在一起节省空间,锥形桶底的设计更加增强整个装置的排水以及排污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养殖池的垂直截面示意图;

图中,1、桶身,2、桶底,3、支承块,4、进水管组件,5、出水管组件,6、出水插管,61、出水孔,62、出水挡板,7、排污管,8、底部排水管,9、进水口,10出水口,11、排污口,12、池面排水管,13、活动弯头,14、进气圆箍管,15、进气主管,16、进气软管,17、气泡石,18、进水控制阀,19、低水位出水控制阀,20、底部出水控制阀,21、池面排水控制阀,22、排污阀,23、进气阀,24、气量调节阀,25、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养殖池,包括桶身1、桶底2、进水管组件4、出水管组件5、出水插管6、排污管7、底部排水管8以及进气装置,所述桶身1和桶底2均设有锥度,所述桶底的锥形空间内填充有支承块3,所述进水管组件4的一端设有进水口9,所述进水管组件4的另一端与伸入所述桶身1内的活动弯头13相连接,所述出水管组件5的一端设有出水口10,所述出水管组件5的另一端通过活动弯头13连接于池面排水管12,所述池面排水管12伸入所述桶身1内,所述出水管组件5分别与所述排污管7和所述底部排水管8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排污管7的另一端设有排污口11,所述底部排水管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水插管6,所述底部排水管8水平置于所述桶底2,所述出水插管6垂直置于所述养殖池内中央,所述出水插管6的底端置于所述桶底2,其顶端伸出池面以上,所述出水插管6的底端还设有出水孔61,所述出水孔61上方设有出水挡板62。所述进气装置包括进气圆箍管14、进气主管15、进气软管16以及气泡石17,所述进气圆箍管14设于所述桶身1的顶部,所述进气主管15位于池外顶部并与所述进气圆箍管14连接,所述进气软管16的一端与所述气泡石17连接并活动于池内,所述进气软管1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气圆箍管14。

所述进水管组件4上设有进水控制阀18,所述出水管组件5上设有低水位出水控制阀19和底部出水控制阀20,所述出水管组件5与所述池面排水管12之间设有池面排水控制阀21。打开所述进水控制阀18,水流依次通过所述进水口9和进水管组件4进入池内。所述池面排水阀21长期处于打开状态。当池面水位高于所述出水管组件5的顶端时,池水依次通过所述池面排水管12、出水管组件5的上端以及出水口10自动排出;当池面水位低于所述出水管组件5的顶端且需要排水时,打开所述低水位出水控制阀19 ,池水依次通过所述池面排水管12、出水管组件5的下端以及出水口10排出。

所述进气软管16的数量为3个,所述进气主管15上设有进气阀23,所述进气软管16上设有气量调节阀24。气体依次通过所述进气主管15、进气圆箍管14、进气软管16以及气泡石17进入池内,所述进气装置起到排气和增氧的作用。

所述排污口附近设有排污阀22。当需要排污时,打开所述排污阀22,污水依次通过所述出水孔61、底部排水管8、排污管7以及排污口11排出去。所述出水挡板62促使底部污水更好地进入所述出水孔61。

所述出水管组件5和进水管组件4均通过支撑杆25与所述桶身1固定连接。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养殖池,包括桶身1、桶底2、进水管组件4、出水管组件5、出水插管6、排污管7、底部排水管8以及进气装置,所述桶身1和桶底2均设有锥度,所述桶底的锥形空间内填充有支承块3,所述进水管组件4的一端设有进水口9,所述进水管组件4的另一端与伸入所述桶身1内的活动弯头13相连接,所述出水管组件5的一端设有出水口10,所述出水管组件5的另一端通过活动弯头13连接于池面排水管12,所述池面排水管12伸入所述桶身1内,所述出水管组件5分别与所述排污管7和所述底部排水管8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排污管7的另一端设有排污口11,所述底部排水管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水插管6,所述底部排水管8水平置于所述桶底2,所述出水插管6垂直置于所述养殖池内中央,所述出水插管6的底端置于所述桶底2,其顶端伸出池面以上,所述出水插管6的底端还设有出水孔61,所述出水孔61上方设有出水挡板62。所述进气装置包括进气圆箍管14、进气主管15、进气软管16以及气泡石17,所述进气圆箍管14设于所述桶身1的顶部,所述进气主管15位于池外顶部并与所述进气圆箍管14连接,所述进气软管16的一端与所述气泡石17连接并活动于池内,所述进气软管1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气圆箍管14。

所述进水管组件4上设有进水控制阀18,所述出水管组件5上设有低水位出水控制阀19和底部出水控制阀20,所述出水管组件5与所述池面排水管12之间设有池面排水控制阀21。

所述进气软管16的数量为5个,所述进气主管15上设有进气阀23,所述进气软管16上设有气量调节阀24。所述进气装置起到排气和增氧的作用。所述排污口附近设有排污阀22。

所述出水管组件5和进水管组件4均通过支撑杆25与所述桶身1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当需要进水时,打开所述进水控制阀18,水流依次通过所述进水口9和进水管组件4进入池内。所述池面排水阀21长期处于打开状态。当池面水位高于所述出水管组件5的顶端时,池水依次通过所述池面排水管12、出水管组件5的上端以及出水口10自动排出;当池面水位低于所述出水管组件5的顶端且需要排水时,打开所述低水位出水控制阀19 ,池水依次通过所述池面排水管12、出水管组件5的下端以及出水口10排出。当需要更换池水时,打开所述底部出水控制阀20和低水位出水控制阀19,池水依次通过所述出水孔61、底部排水管8、出水管组件5的下端以及出水口10排出。当需要排污时,打开所述排污阀22,污水依次通过所述出水孔61、底部排水管8、排污管7以及排污口11排出去。所述出水挡板62促使底部污水更好地进入所述出水孔61。气体依次通过所述进气主管15、进气圆箍管14、进气软管16以及气泡石17进入池内,所述进气装置起到排气和增氧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进水、出水、排污一体化装置,便于控制,桶身有锥度,便于运输时叠在一起节省空间,锥形桶底的设计更加增强整个装置的排水以及排污能力。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