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魔术套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8413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专业魔术套漂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鱼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成套设计的鱼漂。



背景技术:

鱼漂是用来表达鱼讯的工具,根据对象鱼不同和使用环境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鱼漂,在垂钓活动中需要经常更换鱼漂,例如由深水区到浅水区需要更换浅水漂,由晴天变为阴天需要更换阴天漂,由白天变成黑天需要更换夜钓漂,出现小杂鱼需要更换高目鱼漂,远竿则需要更换长竿用漂,调顿钓顿后需要使用灵敏度高的鱼漂等等。

现有的魔术换尾鱼漂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只换漂尾的魔术鱼漂如专利201520420681.7,公开一种更换管状漂尾的鱼漂;另一种是漂尾和漂脚一体成型的鱼漂,此种鱼漂的漂身是套在一体成型的漂尾和漂脚上的,并可以在其上移动位置,更换时,需要一起更换一体成型的漂尾和漂脚。这两类魔术鱼漂的优点是可以应对多种使用情况,如实现鱼漂的长短更换,实现鱼漂的翻身性能与钓行程性能的互换。缺点:1)漂身内部有空隙,容易吃水;2)漂身与漂尾设有连接结构,并且漂身内部设有细尾,重量明显大于同体积的普通鱼漂,影响灵敏度;3)由于鱼漂漂尾属于半成熟技术,例如采用细尾的魔术鱼漂,因细尾直径局限在1mm左右很难改变,所以视觉效果和灵敏度受限制很大,导致该类魔术鱼漂仍然是不成熟技术;4)漂脚和漂尾一体成型的魔术鱼漂,漂身与漂尾、漂脚之间很难固定牢固,漂身在提竿时容易滑动变位;5)由于漂尾技术的不成熟,一支漂尾支能适用一种背景色彩,改变背景环境时需要更换漂尾,操作麻烦;6)管状漂尾的灵敏度有致命缺陷,翻身性能也很差,市场认可率非常低,并且漂尾灌水前后鱼漂性能变化很大。7)在相同吃铅量控制方面,由于漂身孔径大小一定,所以漂尾粗细一定,改变漂尾长度对相同吃铅量的控制误差较大,即各支鱼漂之间没有技术上的共性,更换漂尾后通常还需要调整铅坠重量,操作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目前钓鱼爱好者喜欢携带漂盒外出钓鱼,鱼漂盒可以装多支鱼漂,本实用新型利用钓鱼爱好者的这个习惯,提供一种具有相同吃铅量的专业魔术套漂,解决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在频繁更换鱼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设计原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漂尾采用双扁尾技术,即漂尾上同时设置了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利用小扁尾结构增加可视面宽度提高视觉效果的同时通过减小厚度来控制重量实现更高的灵敏度,大扁尾结构提供足够大可视面积大幅度提高视觉效果的同时做到足够薄,有效控制了重量的增加,此技术是对相互矛盾排斥的视觉效果与灵敏度和翻身性能“反方向”强有力的大幅度优化,两者属于互补型不可或缺结构,实现了鱼漂功能上的健全和各自缺陷的相互弥补,找到了结构与性能上的平衡点,使鱼漂技术得到革命性提升,彻底克服了各类漂尾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另一个是采用成套设计理念,将专漂专用设计理念升级到运用多支成套鱼漂应对复杂垂钓环境的理念,各支鱼漂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吃铅量,保证了使用过程中更换鱼漂的方便性,即在更换鱼漂的过程中不需要重新调整铅坠的重量。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专业魔术套漂,至少包括两支双扁尾鱼漂,至少两支双扁尾鱼漂的吃铅量差值小于30mg;所述双扁尾鱼漂的特征是,每支双扁尾鱼漂的漂尾上均同时设置有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所述小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段扁长条状小扁尾段;大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大扁尾段,每个大扁尾段均包括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本实用新型的专业魔术套漂中至少包括两支双扁尾鱼漂,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鱼漂;大扁尾的结构特征是足够大的薄片状,可以形成清晰的视觉效果,小扁尾结构为扁状长条状,只要宽度大于厚度即可,是利用的视力边缘状态形成视觉效果,结合漂目的颜色色差及刻度线作用,可以像一把尺子一样很好的表达鱼漂的小动作和慢动作,两种视觉效果处于同一视野内相互叠加且互补。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的厚度相等的情况属于本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所指的吃铅量是是指鱼漂刚好没入水中的吃铅量。吃铅量差值小于30mg时,更换鱼漂通常无需调整铅坠。

上述专业魔术套漂,对双扁尾鱼漂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大扁尾结构的宽度大于小扁尾结构的宽度,大扁尾结构中翅翼的厚度小于小扁尾段的厚度,大扁尾结构的总长度小于小扁尾结构的总长度。通过减小大扁尾翅翼厚度和减小小扁尾结构的宽度来减小漂尾的重量,通过减小小扁尾的厚度实现更高的灵敏度;通过两者在长度宽度厚度上的进一步限定漂尾实现了更佳的翻身性能。

上述专业魔术套漂,至少两支鱼漂的吃铅量相等。通过吃铅量相等这一技术特征进行成套设计,更换鱼漂前后无需调整铅坠,使用非常方便。

上述专业魔术套漂,吃铅量相等的两支鱼漂上漂尾的横截面积相同但漂尾的长度不同。显然该特征的两支鱼漂的漂身产生的浮力大小略有不同,长漂尾的略大一点来克服增加的漂 尾重量,但鱼漂整体的拉力相等即吃铅量相等,此时即使更改铅皮重量,例如小于吃铅量时,更换鱼漂前后的调目和钓目皆不变。进一步提高了专业魔术套漂的实用性。

上述专业魔术套漂,吃铅量相等的两支鱼漂的漂身和漂脚的重量和体积相同,漂尾的重量相同,但是长短和粗细不同。该设计中漂身和漂脚的重量和体积做相同设计,漂尾的形状不同,例如可以是较细的长漂尾与较粗的短漂尾,只要漂尾的重量保持相等,则更换鱼漂前后的吃铅量相等,而且如果之前调目在漂尾中间,那么更换鱼漂后调目还在中间位置,使用非常方便。

上述专业魔术套漂,所述双扁尾鱼漂的漂尾中还设置有细尾,所述细尾设置在漂尾顶端、漂身与小扁尾段之间和/或相邻大扁尾段之间。当细尾设置在小扁尾与漂身之间起支撑作用时,可以尽量做细来减轻漂尾的重量。

上述专业魔术套漂,所述双扁尾鱼漂漂尾上大扁尾段前后可视面的漂目和/或小扁尾段前后可视面的漂目为不同的鲜艳颜色涂层或图案涂层。本实用新型所指的图案涂层是指在一个漂目位置上下方向设置两种不同的鲜艳颜色的涂层。前后可视面图案设计以及不同种类色彩设计,将双扁尾鱼漂应对不同背景环境的能力成倍提升,在解决目前鱼漂视觉效果不理想,经常看不清鱼漂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上述专业魔术套漂,所述双扁尾鱼漂的漂脚上同时设有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该设计使双扁尾鱼漂具备了漂尾漂脚对调使用功能,也可以说是具备了漂尾漂脚互换功能。可以在漂尾漂脚上分别做不同的设计,使一支鱼漂的功能成倍增长。

上述专业魔术套漂,所述套漂中包括至少一支双扁尾鱼漂,该双扁尾鱼漂中漂尾与漂脚上小扁尾段的横截面积相同。此种设计的双扁尾鱼漂在漂尾与漂脚对调使用时,调目和钓目前后不变,根据漂身的位置特点和形状特点可以在不同的垂钓环境中使用,属于非常实用的设计。

上述专业魔术套漂,所述双扁尾鱼漂上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的扁平方向相同。即鱼漂上所有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皆做同平面设置,该设计是对双扁尾鱼漂的进一步优化,采用此设计的双扁尾鱼漂的视觉叠加效果更好,以及在翻身性能和流水侧向力方面也有更佳的表现。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技术进步如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成套设计理念,各支鱼漂具有相同的吃铅量,保证了使用过程中更换鱼漂的方便性,即在更换鱼漂的过程中不需要重新调整铅坠的重量从而实现复杂垂钓环境中快速切换,用多支鱼漂的综合性能来应对不同使用情况,其效果明显强于单支鱼漂的单一性能。 专业魔术套漂中的每支鱼漂均采用双扁尾技术,从本质上将目前各类不成熟漂尾技术提升到成熟漂尾技术,彻底克服了各类漂尾技术的缺陷和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每支鱼漂均采用双扁尾醒目结构,攻克了鱼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瓶颈难题,将鱼漂技术由不成熟技术升级为成熟技术,三个瓶颈难题是:a.攻克了鱼漂的易翻身高灵敏度的性能要求与高视觉距离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要求在设计上存在矛盾性与排斥性的瓶颈难题;b.因为鱼漂既要足众多性能上的苛刻要求又要满足极高的结构简洁性要求,两者在设计上是矛盾的排斥的,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成为鱼漂设计的另一大瓶颈难题,本实用新型的每支鱼漂均采用双扁尾醒目鱼漂,找到了性能与结构上的平衡点;c.目前的鱼漂技术不能根据各种鱼类信号动作不同和各人垂钓习惯的不同制作出相对应的鱼漂,即放大漂目不能设置于漂尾的中间部分,也不能设置于漂脚上而影响浮力的均匀性和信号动作的流畅性,采用双扁尾醒目鱼漂,克服了这一瓶颈难题。

本发明所指的成熟技术并非指万能技术或完美技术,是结合具体的鱼漂历史发展状况和鱼漂的众多苛刻性能要求,对照本发明实际使用中的跨越性有益效果并且难以找到明显的缺点,同时考虑到形状类创新难度以及淘汰率而提出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以能够满足鱼漂的苛刻性能要求且不允许具有明显的缺点这一较大分界岭为衡量标准做出的判断,并非主观上没有根据无限范围的臆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a,符合垂钓者携带鱼漂盒的出钓习惯,无任何不良影响;b,采用多支鱼漂成套设计,在更换鱼漂时只需要插入鱼漂座即可使用,跟只更换漂尾或更换漂身类魔术鱼漂相比,不需要对连接机构进行各种操作,省去了换尾操作,操作更加简单,同时解决了漂身不牢固易松动的问题和从根本上解决了漂身吃水问题,降低了爆口概率;c,换漂后无需调整铅坠,大幅度降低了操作复杂性,垂钓时可以在多支鱼漂中根据需要快速切换,使整套鱼漂的功能充分利用;d,在应对不同背景环境时,只需要在鱼漂座上旋转180度即可,换漂频率大幅度降低,同时还可以实现一支鱼漂应对不同对象鱼的功能,克服了对比专利和其他细尾魔术鱼漂不能根据对象鱼进行设计的缺陷;e,套漂中不同鱼漂可以设计成不同的灵敏度性能或不同的视觉效果。f,由于没有换尾机构,且漂尾重量可以做到更轻,因此鱼漂的整体密度明显更小,适合制作小号鱼漂或专业鱼漂。g,本实用新型的耐用性更高,更实用,功能更丰富,乐趣性更强。h,当漂尾漂脚上小扁尾横截面积相等时,漂尾漂脚对调使用前后,调目和钓目皆不变,使用非常方便;i,吃铅量相等的两支鱼漂,当小扁尾的横截面积也相等时,更换前后的调目和钓目不变,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漂身形状或位置,或不同的大扁尾个数或位置,来实现不同的用途,更换前后无需调整铅坠,使用非常方便。j, 吃铅量相同的两支鱼漂,当漂身和漂脚做相同设计,漂尾保持重量相同但是长度粗细不同时,可以认为更换鱼漂前后的调目基本不变,使用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重量、体积、形状、密度、长度等几何概念所采用的“相等”词语,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表达最理想状态。其判断标准是采用日常生活的常规检测方法及器材,通过一般技术人员做出的判断,即无明显差别即为本实用新型的“相等”,是允许存在误差的,其误差达到正常生产的合格产品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及保护范围。也可以采用在微风情况下正常使用的较远距离观察,漂目变化误差在一个漂目内作为“相等”的判断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推导过程中没有计入大扁尾翅翼的体积和重量,是结合大扁尾结构翅翼薄如蝉翼的具体特点和实际中允许的误差范围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相等”“扁平方向相同”等几何概念并非绝对意义的数学概念。只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并且达到了一般钓鱼爱好者的满意状态或者说微风情况下正常使用的较远距离人眼观察漂目变化在一目以内,即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吃铅量相等的判断标准为在微风环境下正常使用的两支鱼漂使用同一铅坠在较远距离观看刚好没入水中时,其效果无明显差别或者说鱼漂在水面上下浮动在一目以内,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吃铅量相等设计。同理漂尾漂脚互换功能的鱼漂的漂尾漂脚横截面积相等的判断标准为微风情况下正常使用的较远距离,使用同一铅坠漂尾漂脚互换前后的漂尾与水面的对应位置无明显差别或者说漂目变化在一目以内即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积相等。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第四支鱼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漂尾,11.大扁尾结构,12.小扁尾结构,2.漂身,3.漂脚。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专业魔术套漂,包括放置在盒体内的至少两支双扁尾鱼漂,至少两支双扁尾鱼漂的吃铅量差值小于30mg。其中每支双扁尾鱼漂的漂尾上均同时设置有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其中小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段扁长条状小扁尾段;大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大扁尾段,每个大扁尾段均包括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所述大扁尾结构的宽度大于小扁 尾结构的宽度,大扁尾结构中翅翼的厚度小于小扁尾段的厚度,大扁尾结构的总长度小于小扁尾结构的总长度。该专业魔术套漂中的双扁尾鱼漂的漂脚上也可同时设置有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与漂尾上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扁平方向相同,但位置可不同。每支双扁尾鱼漂上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的扁平方向设置为相同时视觉效果最佳。

魔术鱼漂就是采用组合方式实现更多更强的功能,同时保证操作简洁性以及耐用性,因为本实用新型中每支鱼漂采用的双扁尾结构,自身的功能就非常强大,例如,在娱乐性能、灵敏度、翻身性能、视觉效果、抗走水性能、美观收藏性能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高,而且还具有漂脚漂尾互换功能,可应对不同背景功能、应对不同灵敏度情况、应对不同对象鱼情况、用于长竿用漂、用于小号鱼漂等情况,因此每支鱼漂自身就已经具备了魔术鱼漂的基本功能,再通过总吃铅量相同功能的叠加,能够满足垂钓者对鱼漂各种不同的装备习惯和使用习惯。

本实用新型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设置成套鱼漂:1)根据不同灵敏度设计不同款式鱼漂,例如鱼漂漂尾的横截面积分别为0.3平方毫米、0.6平方毫米、1平方毫米的三支双扁尾鱼漂;2)根据漂身不同长度设计不同款式鱼漂,例如漂身长度为20cm、30cm、40cm的三支双扁尾鱼漂;3)根据漂身不同位置设计不同款式鱼漂,例如漂身分别靠近漂脚下端、中间、靠近漂尾顶端三个不同位置的双扁尾鱼漂;4)根据漂身形状设计不同款式鱼漂,例如长漂身型、枣核型、扁漂身型、顿口漂身设计的四支鱼漂;5)根据垂钓者的需求按照功能用途来分类,突出每支鱼漂的使用频率,也就是突出了整套鱼漂的实用性,例如,针对经常玩黑坑的垂钓者,套漂包括浅水水皮漂、夜钓紫光灯鱼漂、高灵敏度鱼漂、抗风浪鱼漂和专业草鱼漂;也可以将不同功能的鱼漂通过一支鱼漂实现,例如,夜钓紫光灯鱼漂和抗风浪鱼漂可以在一支鱼漂中实现等等。当然还可以根据垂钓者需求,依据不同的特点设置套漂,但无论在突出何种功能基础上的套漂,在设置成套产品时,都需要必须满足吃铅量差值小于30mg,在此范围内,更换鱼漂基本无需调整铅坠。也可以设置一个定量铅坠和一个微调铅坠同时使用,更换鱼漂后只需要调整微调铅坠进行精确调目。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盒体内共设置以漂身和漂脚形状、重量和体积相同,漂尾的粗细和长短不同但重量相同为主要技术特征进行归类的三支鱼漂,三支双扁尾鱼漂之间任两支鱼漂的吃铅量相等。具体思路为:三支鱼漂中较短鱼漂的漂尾设计成较粗的,较长鱼漂的漂尾设计成较 细的,以保持漂尾重量和体积相同。

三支鱼漂均采用以下结构:漂尾的第一漂目第二漂目均采用相同大扁尾结构11,第三漂目到漂身漂段均为小扁尾结构12,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为同一扁平方向;漂身和漂脚做相同设计,即形状重量和体积相同。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鱼漂的结构如图1A所示,漂尾长8cm,小扁尾横截面形状为棱形,宽1.7mm,厚0.5mm;第二支鱼漂的结构如图1B所示,漂尾长度为11.3cm,小扁尾横截面形状为棱形,宽1.5mm,厚0.4mm;第三支鱼漂的结构如图1C所示,漂尾长度为17.4cm,小扁尾横截面形状为棱形,宽1.3mm,厚0.3mm。

本实施例中,尽管三支鱼漂漂尾的长度不同,但通过改变漂尾的横截面积,使漂尾的重量、体积相同,又因漂身漂脚为相同设计,所以三支鱼漂的吃铅量相等。调目在漂尾中间位置时,更换鱼漂后调目依然在漂尾中间位置,无须重新调整铅坠,使用非常方便;同理,调目为水平时,更换鱼漂后无需调整铅坠重量仍然为水平;调整第一支鱼漂露出三分之一漂段时,更换鱼漂后不调整铅坠重量,另外两支依然是露出三分之一漂段。该套漂可以用于不同深度水域垂钓时,也可以用于需要不同鱼漂灵敏度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除包含实施例1中的三支鱼漂外还包含第四支鱼漂。第四支鱼漂的结构如图2所示,只是将第二支鱼漂的漂尾长度设置为20cm,通过稍微增加漂身的体积提高浮力,以克服漂尾增加重量的一半,即第四支鱼漂与实施例1中三支鱼漂的吃铅量相等,并且第四支鱼漂与第二支鱼漂使用不同铅坠时的调目相同。

该实施例结合漂尾材质密度为2g/cm3,水的密度为1g/cm3得出。该套漂更适合以第四支鱼漂与第二支鱼漂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垂钓环境使用,并适用于更换鱼漂前后调目要求不变的情况。此种设计通常将可视面宽度设置的较宽而漂尾设置的较细,即灵敏度较高的鱼漂作为经常使用的核心鱼漂。此种设计还可以用于两支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但可视面宽度不同的长竿用漂和短杆用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四支鱼漂的漂身形状不同,其余漂身的体积及重量、漂尾以及漂脚完全相同设计,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支鱼漂3A的漂身形状为枣核型,第二支鱼漂3B的漂身形状为长漂身型,第三支鱼漂3C的漂身形状为扁状漂身,第四支鱼漂3D的漂身形状顿口技术漂身。

本实施例,仅改变了漂身的形状,而不改变漂身的体积以及漂尾和漂脚的其他结构,所 以吃铅量仍然相等。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不同形状的漂身,实现了鱼漂动作信号在流畅性和敏捷性以及翻身速度上的不同表现,漂身越细的鱼漂信号的流畅性和敏捷性越高,漂身越圆的鱼漂翻身性能越好,扁状漂身鱼漂适用于走水环境,顿口鱼漂适用于钓滑口鱼。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套漂中还设有第四支鱼漂如图4所示,该鱼漂与第三支鱼漂的不同之处是在漂脚上设置有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漂尾与漂脚上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为同平面设置;第四支鱼漂与前三支鱼漂的吃铅量相等,第四支鱼漂漂尾与漂脚上的小扁尾结构的横截面积相等。

增加该鱼漂的作用,一是通过漂脚的互换功能,增加了可视面的颜色种类,增加了应变不同背景色彩的能力。二是第四支鱼漂对调使用时,前后调目不变,可以在翻身性能和者钓行程性能间切换。

以上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以上实施例,可以轻而易举的列举出众多的套漂组合,例如:根据实施例4可以通过改变漂脚长度或粗细设计出翻身性能不同的套漂组合,以及从实施例1-4中任意挑选一支鱼漂而组成的套漂等等;在实际使用中,还可围绕为使用者提供方便性方面或者根据使用频率较高的鱼漂等理念来设计套漂组合,但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组合的套漂,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