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2348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大鲵养殖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大鲵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大鲵(学名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属我国特有物种。大鲵喜栖息于山涧水深、水质清凉、泥潭水流急湍及岩石空洞较多的山溪中,地质结构多具有丰富的石灰岩层。栖息地自然环境良好,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12~17℃ ,最冷月平均气温2℃ 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27℃ 以下,全年无霜期220~270天,冬季几乎没有冰冻。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河南、江西是大鲵野生资源较多,陕西汉中、湖北十堰、贵州黔南黔东、湖南张家界及江西靖安为大鲵优生区。

上世纪80年初代的调查发现,我国大鲵资源蕴藏量仍较大。之后,大鲵栖息地越来越小,呈现零星破碎化和点状分布,生境岛屿化严重,野外考察已很难发现大鲵踪迹,资源锐减,几近灭绝。原因:其一,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造成局部地区灭绝。其二,自身的生物学因素,诸如自然繁殖困难,幼苗成活率低等。其三,人为过度捕捞和偷猎。我国于1988年将该物种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收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极危级别动物。

大鲵肉质鲜美具有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兼具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上世纪80年代起,广东及东南亚等地喜食大鲵成风,导致其收购价格极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将贩卖大鲵作为致富的捷径,大规模捕杀大鲵,即使是国家立法保护后,大鲵的黑市交易仍很猖獗;90年代全国涉及的非法贩运大鲵案件很多,大鲵数量惊人。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有计划的开发大鲵资源,保持大鲵遗传生物多样性,建立大鲵自然保护区、禁止捕猎是保护大鲵物种的有效措施之一。建立区域性大鲵人工养殖基地,开展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放归试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等研究,对大鲵资源保护和大鲵产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鲵养殖系统,它根据大鲵习性形成适合大鲵生存的环境,并且能够通过放水加水从而保证不同成长期的大鲵能够正常生长,降低了人工需求,具有使用方便、专业性强、生长状态好、利于节约成本及保证存活率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鲵养殖系统,包括若干个呈一字形等距排列的养殖池,养殖池池体由进水总管统一供水,进水总管则由蓄水池供水,蓄水池则与一个过滤池通过过滤管相连通,沉淀池则通过提升管将水从水井内抽出并通过另一条提升管输送到过滤池内,养殖池池体的底侧设有一块呈凹槽状的瓷片滤口,该瓷片滤口内设有瓷片滤网,该瓷片滤口与前端的一根安插在池体内的倒7字形排水管相连通,该排水管能够以与池体相接一段为支点另一段进行左右180°旋转,从而将池体内的水由另一端排出同时避免幼苗流出,在池体上端设有一个与进水总管相连通并向池体内进水的垂直进水管。

所述过滤管内设有海绵过滤网从而阻挡细小颗粒进入养殖池池体内。

所述沉淀池与水井、沉淀池与过滤池之间的提升管均设有抽水泵从而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

所述蓄水池水平高度高于池体从而通过重力作用输水。

所述池体底部由后向前倾斜,便于水从瓷片滤口处流出。

所述瓷片滤口上放置有活动式盖板,在不需要放水时则盖上盖子避免水流出。

在所述排水管正下方设有一排排水沟,排水管转下来时水会流入排水沟内,从而便于水的收集利用。

所述进水管上设有阀门。

所述池体采用两联并排排列方式设计并呈一字形向前后延伸。

所述养殖池、蓄水池、过滤池及沉淀池均置于山洞内,从而保证大鲵常年保证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下繁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建立大鲵人工养殖池的良好自然环境,实现大鲵人工繁殖零的突破,保证了幼鲵成活在80~90%,为了改变国内大鲵产业的困境,通过放水加水从而保证不同成长期的大鲵能够正常生长,降低了人工需求,具有使用方便、专业性强、生长状态好、利于节约成本及保证存活率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池体,2-进水总管,3-蓄水池,4-过滤池,5-过滤管,6-水井,7-沉淀池,8-提升管,9-瓷片滤口,10-排水管,11-进水管,12-排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一种大鲵养殖系统,包括若干个呈一字形等距排列的养殖池,养殖池池体1由进水总管2统一供水,进水总管2则由蓄水池3供水,蓄水池3则与一个过滤池4通过过滤管5相连通,沉淀池7则通过提升管8将水从水井6内抽出并通过另一条提升管8输送到过滤池4内,养殖池池体1的底侧设有一块呈凹槽状的瓷片滤口9,该瓷片滤口9内设有瓷片滤网,该瓷片滤口9与前端的一根安插在池体1内的倒7字形排水管10相连通,该排水管10能够以与池体1相接一段为支点另一段进行左右180°旋转,从而将池体1内的水由另一端排出同时避免幼苗流出,在池体1上端设有一个与进水总管2相连通并向池体1内进水的垂直进水管11。

所述过滤管5内设有海绵过滤网从而阻挡细小颗粒进入养殖池池体1内。

所述沉淀池7与水井6、沉淀池7与过滤池4之间的提升管8均设有抽水泵从而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

所述蓄水池3水平高度高于池体1从而通过重力作用输水。

所述池体1底部由后向前倾斜,便于水从瓷片滤口9处流出。

所述瓷片滤口9上放置有活动式盖板,在不需要放水时则盖上盖子避免水流出。

在所述排水管10正下方设有一排排水沟12,排水管10转下来时水会流入排水沟12内,从而便于水的收集利用。

所述进水管11上设有阀门。

所述池体1采用两联并排排列方式设计并呈一字形向前后延伸。

所述养殖池、蓄水池3、过滤池4及沉淀池7均置于山洞内,从而保证大鲵常年保证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下繁殖。

本实用新型建立大鲵人工养殖池的良好自然环境,实现大鲵人工繁殖零的突破,保证了幼鲵成活在80~90%,为了改变国内大鲵产业的困境,通过放水加水从而保证不同成长期的大鲵能够正常生长,降低了人工需求,具有使用方便、专业性强、生长状态好、利于节约成本及保证存活率等特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