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苗移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3505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苗移植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领域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苗移植机。



背景技术:

以前,在插植部的下方有个跟田块面接地进行整地用的浮船。根据浮倾斜角检测出的浮船上下回动,通过液压阀使升降液压缸进行伸缩动作。插植部根据田块的深度变化来进行上下升降。如特开2015-84673号公报所记载。但是,比如在浮船上安装了浮船倾斜角感应器的时候,为了将感应器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装置进行传达,就需要线束的零部件。并且需要控制液压阀动作的控制装置,这样一来零件数就会增加。而且,为了使浮船的上下回动量跟插植部的升降量合适匹配,就需要对液压阀的动作进行精密控制,从而高精度的控制装置和液压阀成为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目的是达到浮船上下回动量和插植部的匹配的苗移植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苗移植机,包括行走部以及安装在行走部上的插植部,还包括安装在行走部后部使插植部进行升降的升降悬挂结构、使升降悬挂结构进行升降的升降液压缸、装在插植部上的自由回动的使田块面平整的浮船、使所述的升降液压缸进行伸缩动作让所述的升降悬挂结构升降的升降切换装置、跟浮船回动连动进行回动的升降臂、跟升降臂和升降切换装置连结的升降切换缆线。

在上述的苗移植机中,还包括根据升降臂的转动进行伸缩的弹簧、设置在浮船侧用于安置升降切换缆线的浮船侧缆线支撑部件、装配在所述的浮船侧用于支撑所述的浮船侧缆线支撑部件的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的安装板处用以限制所述的升降臂转动的转动限制部;

所述的转动限制部用于当所述的浮船下降至下限位置时,限制所述的升降臂转动。

在上述的苗移植机中,所述的升降臂在升降臂的回转中心的前端设置有浮船连结部,所述的升降臂在升降臂的回转中心的后端安装有缆线连结部,所述的缆线连结部处设有向外突出的限位突出部;

所述的限位突出部用于当所述的浮船下降至下限位置时与所述的转动限制部配合,限制所述的升降臂转动。

在上述的苗移植机中,所述的升降臂的一侧的端部设有用于安装升降切换缆线一端的安装孔;

所述的升降臂旋转时安装孔在描绘的旋转轨迹上的最后的位置与所述的浮船接地时的所述的安装孔的位置是一致的时候,所述的缆线支撑部件设置在在该位置的正上方。

在上述的苗移植机中,所述的升降切换装置包括阀门构造,所述的阀门构造用于依据阀门构造的滑阀的移动切换所述的升降液压缸的伸缩,所述的滑阀上的动作部件与所述的升降切换缆线的另端侧部连动连接;

所述的升降臂处的升降切换缆线的安装位置的移动量比所述的升降切换装置处的所述的升降切换缆线的移动量大。

在上述的苗移植机中,在所述的安装板处设有用于覆盖所述的升降切换缆线处的升降臂与所述的浮船侧缆线支撑部件之间部分的罩体。

在上述的苗移植机中,还包括设置在升降切换装置侧的支撑所述的升降切换缆线的其他端侧部的阀门侧缆线支撑部件;

所述的行走部上设有用于变更所述的阀门侧缆线支撑部件的位置,也变更所述的升降切换装置动作的位置的感度调节手柄;所述的升降切换装置动作的位置为通过浮船的上下浮动带动升降切换缆线让切换阀工作的位置;

所述的感度调节手柄安装在一阀门侧安装板的上侧部,所述的阀门侧缆线支撑部件裸露安装在阀门侧安装板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方案的移植机,在浮船回动时,通过升降切换缆线进行升降切换装置的切换,使升降液压缸伸缩,从而令插植部进行升降。因而,由于结合浮船的回动量,插植部可以进行升降,所以,插植部的作业高度可以跟田块的深度相对应,从而提升插秧的精度。另外,由于不需要检测浮船回动量的部件和传递检测出的回动量的部件,所以零部件数量也得到了减少,以达到构造简化的目的。

通过比浮船的下降侧的回动下限位置更靠前的安装板的回动控制部来控制升降臂的回动,使浮船在回动到下限位置靠前的地方时,弹簧在当时的伸张状态不再更加伸张,从而防止弹簧由于过度伸张无法收缩而发生不良。

通过限位突出部来实现升降臂的回动控制,从而减少故障发生,使机器维护更为容易。

当浮船接地后,升降切换缆线就变为垂直的姿势,这样可以防止安装孔的上侧方向以外的地方产生负荷。于是,可以防止安装孔的大小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浮船的回动量和插植部升降量不一致的发生。

阀门构造的意义在于,浮船的回动量即便很大,也可以通过升降切换缆线较小的伸长量来完成升降切换装置的准确动作,结合浮船的回动量来进行插植部的升降来提升插秧精度。

罩体的作用在于防止秧苗插植的时候发生夹杂物缠住升降切换缆线的情况。使通过升降切换装置进行的秧苗插植部的升降切换动作更为准确进行。

在通过感度调节手杆进行操作时,可以肉眼确认升降切换缆线的移动量。于是,升降切换缆线可以对升降切换装置动作的位置进行细致调节,使插植部的作业高度得到正确调整,从而提升秧苗插植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1的移植机的侧面图。

图2为本实施例1的移植机的平面图;

图3为本实施例1的移植机的插植部的升降控制结构的方框图;

图4为本实施例1的浮船侧切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1的升降切换缆线跟升降臂的连结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1的阀侧切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施例1的浮桥的最下降状态的浮船侧切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施例1的浮桥的最上升状态的浮船侧切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1的电池配置状态的侧面示图;

图9为本实施例1的电池配置状态的平面图;

图10A为本实施例1的机架的平面图;

图10B为本实施例1的机架的侧面示图;

图11A为本实施例1的发动机构造的示意图;

图11B为本实施例1的发动机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以下,关于跟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相关的移植机,参照图纸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实施形态中,在规定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时候,是以从操作座席朝行走部的行走方向看的视角为基准。这个发明也并不局限于实施形态,只要是围绕本发明的核心的,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的变形。再者,构成下述实施形态包含可以被置换或者容易被置换,或者实质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均等范围内的要素。

跟本实施形态相关的移植机是在行走部2的后部具备插植部的乘坐型。图1是跟实施例有关的移植机的侧面图。图2是行走部的平面图。跟实施例形态相关苗移植机是8行移栽构造,但是跟本构造不同的插植行数的插秧机也可以。另外,指代移植机的整体的时候标记为机体的情况也存在。

如图1及图2表示的,跟本实施形态相关的移植机通过行走部2后部的升降悬挂结构3,可以使在田块插植秧苗的插植部4安装成升降可能。然后,行走部2的后方上侧配置了施肥装置5的本体部分。

行走部2是具有左右前轮10,10及后轮11,11四个驱动轮的四轮驱动车辆。构成行走部2的车体骨架主机架15的前侧上装有向插植部4等传送驱动力的变速箱13和将发动机30供给的驱动力通过变速箱13进行出力的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14。此无极变速装置14即被称为HST(HydroStaticTransmission)的静液压式无极变速箱。

在变速箱壳体13的左右侧设置前轮末端壳体10a。然后从可变更左右前轮末端壳体10a的转向方向的前轮支持部位到各个向外突出的左右前车轴10b上安装前轮10。另外,在主机架15的后部机体横向设置的后机架22(参照图2)的左右两侧上安装后轮齿轮壳体11a。然后从后轮齿轮壳体11a到各个向外突出的左右后车轴11b上安装后轮11。

在后机架22的上部,向上突起设置支撑升降连杆构造3的左右连杆支撑机架23。然后在左右连杆支撑机架23的下方且在左右之间设置一对左右下连杆臂24。在左右下连杆臂24之间设置由液压作动的升降气缸25。然后在这个升降气缸25的上方设置上连杆臂26,因此构成了平行连杆机构的升降机构3。另外,每端连接在行走部2侧的左右下连杆臂24和升降气缸25及上连杆臂26的另一端,安装在秧苗插植部4的前部。

另,如图所示,主机架15上方搭载发动机30。发动机30的转动动力通过皮带传动装置21及无级变速装置(HST)14传达到变速箱壳体13。传达到变速箱壳体13的转动动力经由变速箱壳体13内的变速箱变速后,分离出行驶动力和外部输出动力。

由传达到变速箱壳体13的转动动力分离出的外部输出动力被传达到设置在行走部2后部的插植离合器27上,然后,从插植离合器27经由插植传动轴28向秧苗插植部4传达。

另一方面,在变速箱壳体13的后方设有左右驱动轴42。发动机30的转动动力通过变速箱壳体13及驱动轴42传达到左右后轮齿轮壳体11a。

此外,左右驱动轴42,虽无图示,在传动方向上侧设置了对左右驱动轴42进行传动切换的侧离合装置。如图1所示,在操作座椅41的前侧下方且左右一侧都设有操作左右侧离合器装置闭合断开的侧离合器踏板43a。

左右侧离合器踏板43a中,深踩转弯内侧的侧离合踏板43a,使侧离合装置处于断开状态之后操作操纵手柄35转弯行驶,可完全切断转弯内侧的后轮11的驱动转动。因此,可减小转弯半径,比起单独操作操纵手柄35进行转弯行驶的转弯半径要小,可恰当地选择适应田地作业条的作业开始位置,提高作业精度。

这样转弯时停止对转弯内侧的后轮11的传动,可缩小转弯半径,防止转弯前的作业位置与转弯后的作业位置分离开来,因此就不需要进行重新调整转弯后的作业开始位置的操作了,提高作业效率及作业精度。另外,在此实施状态下,断开操纵手柄35的操作对行走部2进行转弯操作的话,位于转弯内侧的侧离合装置会变为切断状态,就能停止对转弯内侧的后轮11的传动了。

在行走部2的前侧上方,设有在上部配备了对各部位进行操作的操纵仪表盘38的机罩39。在操纵仪表盘38上,设有通过控制部分的控制器100(参照图3)进行指定动作控制的控制开关48及设定盘49。

另外,在机罩39上,设有操舵机体的操纵手柄35、无极变速装置14、操作秧苗插植部4的变速操作杆36,以及操作切换行走部2行走传动的副变速切换装置(图示省略)的副变速操作杆37等。在此实施状态下,变速操作杆36同时具备让升降气缸25运作的升降操作工具和切换秧苗插植部4的作业状态和非作业状态的作业切换工具的插植部操作手段发挥着作用。(参照图3)

另外,在机罩39前侧,设有可开关的前盖40,同时前盖40内部,设有燃料箱、电池、让操纵手柄35的操舵在左右前轮10及左右前轮末端壳体10a的下方来回动的连动装置(图示省略)。

也从机罩39处在机体后侧且发动机30的上方位置设有遮盖发动机30上部及侧部的发动机盖30a,在发动机盖30a的上部设有供作业员就座的操纵座椅41。

还有,在操纵座椅41的后侧,主机架15的后端搭载着施肥装置5。施肥装置5的驱动力来自于施肥传动装置(无图示),施肥传动装置的动力从左右后轮齿轮壳体11a的左右一侧传达至施肥传动装置。

发动机盖30a及机罩39下部的左右两侧形成了几乎水平的阶梯踏板33。,如图2所示阶梯踏板33一部分是格子状,在阶梯踏板33行走的作业员的鞋子上沾着的泥土会掉落到田地里。另外,涉及此实施形态的秧苗移植机,如图2所示,在阶梯踏板33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了左右延长踏板34。

另外,阶梯踏板33的后方连接着后踏板330(参照图2),同时延长踏板34的后方设有延长后踏板340。后踏板330和延长踏板34的表面具有多数突起的图案的防滑加工层,以防止作业时脚滑,广受欢迎。

另外,如图所示,在行走部2的前侧且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预备秧架50(在秧架支柱51上,按上下方向留出间隔放置几个预备载苗台52,形成秧架50),在秧苗插植部4上可装载补充的秧苗和肥料袋等作业资材。

另外,在升降连杆装置3的后端安装装载在田地插植的秧苗的秧箱53,同时安装让其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滑动装置(图示省略)。秧箱53在上下方向上分别配置有用于左右空出指定间隔的长秧苗分隔挡板54,在秧箱53下方配有将装载的秧苗取出并插植在田地里的秧苗插植装置55。

秧苗插植装置55与由秧苗分隔挡板54隔开的插植作业条数的数量相同,也就是说,本意想同时插植8条,在秧箱53的下方空出间隔配置4个插植传动壳体56,在插植传动壳体56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边转动边取苗插植的旋转插植杆57。

另外,施肥装置5将贮存肥料的施肥仓斗70分隔为与秧苗插植部4的作业条数相同的数量(在此实施形态下为8条)。此外,8条施肥仓斗70由于在左右方向上太长,肥料的投入和装卸的便利性低下,所以将内部分为4条左右并列2个,做成这种构造也可以。

在施肥仓斗70的下部,每1条施肥仓斗70都设有按设定量供给肥料的输出装置71,在输出装置71下方,机体左右方向设有使肥料移动的通风管道72。然后,在各输出装置71的下方位置,设有引导肥料到达秧苗插植部4的秧苗插植位置附近的施肥软管73。另外,在通风管道72的机体一侧端部设有由电动马达76运作产生搬运风的鼓风机74。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秧苗插植部4下方,设有接触农田地表滑行的中心浮船62C和左右各2个在轴周围来回运动自如的侧浮船62L、62R。此外,将中心浮船62C和左右侧浮船62L、62R统称为浮船62。

另外,在秧苗插植部4下方,由浮船62往机体前侧,设有平整田地表面凹凸不平的地面的整地旋转装置63(图1)。该整地旋转装置63的驱动力,可从左右另一侧的后轮齿轮壳体11a经由旋转传动轴63a获得。

还有,如图1所示,在秧苗插植部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划线器16(左右任意一方接触地面后形成按下一个作业条行走为目标的沟)。左右划线器16,左右一侧接触地面后,左右另一侧离开往上方,转弯时秧苗插植部4上升时左右两侧都会离开往上方,同时转弯后秧苗插植部4下降时,左右一侧离开往上方,左右另一侧接地。

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行走部2的左右中央部且机罩39的前方,设有上下方向的长中心标杆66。将中心标杆66与左右划线器16在田地里形成的沟对准,由此可对准正前方的作业条的作业位置行驶,提高作业精度,防止在非作业位置上作业的情况发生。

此外,根据田地的土质不同,会出现左右划线器16形成的导线立即被掩埋、前行的目标消失的情况。此时,可使用设在机体前侧的左右侧划线器19。也就是说,通过使左右侧划线器19在机体外侧方向移动,将该侧划线器19定位于插植的秧苗上方,可以对准前一个作业条的秧苗插植进行插植作业。

在上述构成中,边参照图3、图4及图5边对本实施形态相关的插秧机的有特色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反映在本实施形态下的插秧机的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控制结构的说明图。

本实施形态下的插秧机,如图3所示,配备了作为插植部操作手段的变速操作杆36和对秧苗插植部4进行自动升降控制的插植部自动升降装置300。变速操作杆36配备了秧苗插植部4进行升降动作的升降操作开关361和作业切换开关362以及使秧苗插植部4连续下降的连续下降操作开关363。

设置在变速操作杆36上的这些开关361、362、363,是与作为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动作及控制作业动作的控制部位的控制器100连接着的。控制器100,比如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通过执行被记录在ROM上的程序,来控制插秧机的各个部分。

另外,在控制器100上,还有插植离合器27,是通过使得将升降切换装置即切换阀130的卷轴131进行进退动作的驱动源即电动马达110、连杆回动传感器31以及马达和螺线管等部件进行连接的。连杆回动传感器31是用来检测升降连杆装置的回动角度,判断秧苗插植部上升或下降的部件。

此外,电动马达110也作为驱动部来发挥功能的,其驱动部是为对应、设置在变速操作杆36上作为升降操作部件的升降操作开关361或作为作业切换部件的作业切换开关362的操作来进行工作的。

插植部自动升降构件300,配置了中心浮船62C、升降液压缸25以及用于切换此升降液压缸25动作的切换阀130。与本实施形态相关的切换阀130,能够通过升降操纵开关361的操作通过电动马达110进行切换动作,另外,切换阀130能够通过应对田间的起伏与水深变化的浮船62的上下浮动而自动切换,并能够将秧苗插植部4自动升降。

这里参照图4~图6的同时,对移植部自动升降构件300的更加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为浮标侧切换单元的说明图,图4中的箭头指向切换阀130,图5为指示升降切换缆线与升降臂连接状态的说明图,图5中左边的箭头指向切换阀130,右边的箭头指升降切换缆线270运动方向,图6为阀侧切换单元的说明图,图6的箭头指向浮船62。

插植部自动升降构件300,配备了图4中所示的浮船侧切换单元301以及图5中所示的阀侧切换单元302。首先对于图4中所示的浮船侧切换单元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浮船侧切换单元301,配置了安装在秧苗插植部4上能够自由浮动地浮船62,以及与浮船62上下浮动联动的升降臂64。另外,浮船侧切换单元301,还配置了通过升降臂64的浮动来伸缩的弹簧67,以及带有限制升降臂64浮动形成弯曲凹陷状转动限制部661的安装板66。

换言之,略呈细长S型的安装板66的下端与插植部框架45是用链接板630来进行连接的。插植部框架45主要用来支撑秧箱、插植传动壳体、浮船等的部件,另外,在安装板66的上端,安装着作为线缆外保护的,对自由连接着的升降臂64和切换阀130的升降切换缆线270的浮船侧进行支撑的浮船侧缆线支撑部件275。

另外,在自由浮动地安装在安装板66上的升降臂64的前端设有浮动连接部643,此浮动连接部643与浮船62的前侧上部是用臂链接65来进行连接的。

在升降臂64上,作为浮动中心的旋转轴64a被设计在中间部位来做宽幅装置,在其前后方向上形状逐渐变窄,在后端设计为略呈圆钩状的电缆连接部644。弹簧67的下端连接在电缆连接部644的安装孔641上,该弹簧67的上端连接着升降切换缆线270的一端。因为弹簧67架设在浮船62与升降切换缆线270之间,所以要尽可能地防止加入设想外的拉伸负荷而导致升降切换缆线270拉断的情况。

然后,在此电缆连接部644上,形成有朝外突出的限位突出部642。另一方面,在呈略长的S型安装板66的中间部位上,形成有上述转动限制部661。就这样在此操作形态上,浮船62从下降到下限位置开始,限位突出部642与浮动控制部661重合,从而控制升降臂64的浮动。像这样,通过此操作形态,能够用简单的构造来实现对升降臂64的浮动控制,在减少故障等情况的同时,维修也变得很容易。

此外,在与此操作形态相关的浮船侧切换单元301中,浮船连接部643与旋转轴64a之间的距离,与旋转轴64a与电缆连接部644之间的距离之比为3:2。此外,对于以旋转轴64a为中心的浮船连接部643与电缆连接部644之间的距离比的设定来说,要相对浮船62的浮动量,使升降切换缆线270有适当的移动量来酌情设定的话比较好。

如图4所示,在安装板66上,设置了将升降臂64与浮船侧电缆支撑部件275之间的部分覆盖的罩体68。通过罩体68,能够在秧苗插植中防止夹杂物挂住升降切换缆线270等,还能够防止“通过切换阀130所产生的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切换动作”被阻碍。

另外,在升降臂64的电缆连接部644上,形成与安装在升降切换缆线270上的弹簧67下端相连的安装孔641。如图5所示,在升降臂64浮动时,要让安装孔641所描绘的浮动轨迹R上的机体最后位置P与浮船62接触地面时安装孔641的位置保持一致的同时,在该位置P的正上方设置浮船侧电缆支撑部件275。

换言之,以前对于浮船侧电缆支撑部件275的安装板66的安装位置并没有特别考虑,通常如图5中所示在点划线的位置上来设置的。其安装点是在此操作状态下如上述所示安装孔641所描绘的浮动轨迹R上的机体最后位置P的正上方,来安装浮船侧缆线支撑部件275的。

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浮船62接触地面使升降切换缆线270处于垂直状态,从而导致对安装孔641加载了除上方以外的负荷。这样还可以防止经过一段时间的推移安装孔641的大小发生变化而使浮船62的浮动量与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量不一致的情况。

如上述所示,由于浮船侧切换单元301,其构成部件都汇集在安装板66上来进行配置的,从而提高了浮船侧切换单元301的维护性。另外,浮船侧切换单元301,由于无需检测浮船62浮动量的部件以及传达所检测浮动量的部件,所以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结构。

然后在参照图6的同时,对阀侧切换单元302进行说明。与此操作形态相关的阀侧切换单元302,配置了形成特定形状的阀门侧安装板210,和安装在此阀门侧安装板210上的切换阀130,以及联动臂121。

在阀门侧安装板210上,如图所示,设置了复数的安装孔215,通过在安装孔215上插入螺栓等安装部件的方式可以将其安装在行走部2的主体框架上。在此操作形态下,在驾驶座椅41的旁边配置了阀门侧安装板210。

切换阀130的构成为,配置了在移动状态下设定的卷轴131,通过卷轴131的移动来开关特定的端口,从而对升降液压缸25的动作进行切换。通过这样的构造,能够对升降悬挂结构3的升降动作进行模式为上升模式、下降模式以及升降停止模式的切换。另外,在卷轴131的下方,设置了次限位突出部132,通过次限位突出部132对联动臂121的限位来限制卷轴131的过度压入。

联动臂121,其中部与切换阀130的卷轴131相连,其一端与浮船62连接的升降切换缆线270一端相连接的同时,其基础部分自由浮动地连接在阀门侧安装板210上。另外,联动臂121的前端与安装在阀门侧安装板210上的偏动弹簧133的一端相连,从远离切换阀130的方向偏动。

安装在行走部2上的上述阀门侧安装板210,还设置了阀门侧缆线支撑部件276和感度调节手柄280。阀门侧缆线支撑部件276,是在切换阀130一侧用来支撑升降切换缆线270一端的,裸露在阀门侧安装板210的上方。

另外,感度调节手柄280,能够变更阀门侧缆线支撑部件276的初始位置,还能够变更通过浮船62的上下浮动来升降切换缆线270让切换阀130工作的位置。换言之,感度调节手柄280,能够变更阀门侧缆线支撑部件276的位置,还能够变更升降切换缆线270的拉伸量。

感度调节手柄280,配置在阀门侧安装板210的上方。换言之,阀门侧安装板210的上部略呈直角地弯折,感度调节手柄280的上部从弯折部分朝上方突出的同时,在弯折部分的各个特定距离上形成锁住感度调节手柄280的凹陷部分,通过在适宜位置上让其锁定的方式,能够阶段性地变更升降切换缆线270的拉伸量。

在此操作形态下,阀门侧缆线支撑部件276裸露在阀门侧安装板210的上方,与此同时感度调节手柄280配置在阀门侧安装板210的上部。因此,感度调节手柄280在进行操作时,能够目测升降切换缆线270的移动量,并且还能够精密地调节通过升降切换缆线270让切换阀130工作的位置,使得秧苗插植部4的作业高度合理化。其结果是通过此秧苗移植机让秧苗插植精度更加提高。

与此操作形态相关的秧苗移植机,其插植部自动升降结构300为上述构成,能够最大限度地通过简单的结构来自动切换升降液压缸25的进退动作。换言之,能够无需检测浮船62浮动量的部件以及传达所检测浮动量的部件,让零部件数量减少的同时,还能够简化结构。另外,浮船62浮动的话,能够通过升降切换缆线270对切换阀130进行切换,让升降液压缸25伸缩使得秧苗插植部4进行升降。因此,通过浮船62的浮动量能够升降秧苗插植部4,使得秧苗插植部4的作业高度适配田间深度,从而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此外,由于阀侧切换单元302的结构部件都集中配置在拆装自如的阀门侧安装板210上,因此可以无需无用零部件的拆装作业,从而提高了维护性。

这里在参照图7A与图7B的同时,对浮船62的上下浮动以及升降臂64的浮动动作进行说明。图7A是指示浮船62最大下降状态的说明图,图7B是指示浮船62最大上升状态的说明图,图7A和图7B中的箭头均指向切换阀130。

例如,在秧苗插植部4上升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浮船62的前端最大程度地朝下方浮动。此时,联动臂65略呈站立的状态,与联动臂65连接的升降臂64,其电缆连接部644呈现朝上方浮动状态。因此,升降切换缆线270松弛时,如图6的虚线所示,联动臂121通过偏动弹簧133朝远离切换阀130的方向浮动,卷轴131也会呈现向外突出的状态。

另外,在这时,如图7A所示,在电缆连接部644上,形成向外突出的限位突出部642与安装板66的中部形成弯曲凹陷状的转动限制部661重合,限制之后的浮动。因此,弹簧67在超过延伸长度前,限制了升降臂64的浮动,所以能够防止弹簧67的过度伸长,从而导致之后无法收缩问题的发生。

另外,在不同状态的田块,即使插植部4处于上升状态,浮船62的前端部分向下方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在浮船62下降程度极大,要到下侧下限位置的时候,升降臂64的旋转会被限制。

另一方面,例如,田块中有从深处到浅处大幅(30cm以上)变化的情况下,或者是田块中有大的土块或石头等的情况下,浮船62的前端部分,像图7B所示,可以向上方大幅旋转。在这种时候,臂连接杆6与升降臂64互为锐角,像折叠刀形态的同时,通过弹簧67抗制施压弹簧133使升降转换电缆270拉伸,阀侧切换单元302的连动臂121压入切换阀130的线轴131(参照图6)。

以下,关于与本实施形态相关联的插秧机的其他构成,边参照图8~图11B边进行说明。图8是电池的配置状态的侧视说明图,图9是电池的配置状态的平视说明图。

图1及图2中有所省略,如图8及图9所示,在行走部2上的操纵坐席41的左前方,配置着电池600。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在苗框柱51的中间,通过支撑柱650装配电池支撑柱610,基于这个电池支撑柱610装配电池620,来配置电池600。在此时,将电池600的正端子601配置在机体的后侧方,负端子602配置在机体的前侧方。图中表示的是,符号600a是收纳电池600的电池框。

从前,将电池支撑柱610接近侧面标记19的支撑杆190进行设置(参照图1),但是包含电池600的这种配置构造,妨碍了从操纵坐席41到侧面标记19的视野。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之中,如图所示,在侧面标记19的支撑杆190一定距离的上方位置,装配电池支撑柱610,使电池600与侧面标记19的支撑杆190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空间。由此,基于改良后的这种构造,从操纵坐席41(参照图1)到侧面标记19的视野就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另外,如图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之中,将电池600的线束夹具605,设置在电池支撑柱610的机体后方,这种设置,可以通过夹紧电池线束(没有图示),防止电池线束其垂向侧面标记19的侧边。由此,基于改良后的这种构造,能够提高作业人员对侧面标记19的视野。

另外,如图所示,在电池盒600a的机体后方一侧装配着的板材603a上,装配有保险丝盒603。据此,能够将保险丝盒603配置在电池600附近的位置,由此能够将电池线束的长度搞短一些。由此,假如电池线束有损伤等,即使需要换线束的时候,需要的线束较短即可,另外在成本上也能够便宜些。

另外,此时,要将保险丝盒603,配置在其整体被电池盖604覆盖的高度为好。这样的话,即使在电池600上部位置的备苗框50滴水,也可以基于电池盖604来防水。据此,电池600与保险丝盒603都可以防止和水接触从而造成短路。

另外,电池盖600a的形状,如图9所示,最后为左右非对称形状为好。据此,根据左右非对称,可以防止和消除采用错误的装配姿态,来错装电池盖600a。

另外,通过夹具等将电池线束连接到电池的时候,正极侧、负极侧的任何一方都与电池600的上方基本相同,或者使其尽量抑制在上方突出力的高度。据此,电池线束能够比较容易地收纳到电池与电池盖600a的上下间隔之中,这样可以防止电池盖600a的电池600的保护效果受到阻碍。此时,针对线束夹具605,例如,将保险丝盒603安装到板材603a的不同面上比较好。基于这种构造,可以有效防止错误地逆向装配电池600的端子。

其次,参照图10A以及图10B,针对设置插秧机的引擎30的引擎主体构造进行说明,图10A是基于平视引擎主体的说明图,图10B是基于侧视引擎主体的说明图。

关于本实施形态的插秧机的引擎30,如图所示,在主支架15的所定位置,安装矩形框架状的引擎主体150,在引擎主体150之上支撑引擎30。要确定好引擎主体150的主支架15的位置,例如,如图10A所示,在主支架15一侧,设置有第1基准孔151、第2基准孔152以及第3基准孔153这三个基准孔,第1~第3基准孔151~153标识有印记,则容易安装矩形的引擎主体30。据此,针对引擎30,为了能够不歪斜地正确设置,例如在与HST14之间有传动皮带14b,从而形成的皮带线也不能歪斜,同时,包含引擎30的支座的行走部部2也变得容易组装。

在图10A之中,符号154表示第1引擎支座部、符号155表示第2引擎支座部。将第1引擎支座154,在引擎主体150的前侧和后侧,各自在左右方向间隔一定空间,左右配置一对。然后,在后侧的左右的第1引擎支座154的左右之间,基于该左右的第1引擎支座154,在前后方向间隔一定空间,左右配置一对长形的引擎支座155。另外,在第1引擎支座154以及第2引擎支座155之中,为了能够固定引擎30,会使用螺栓等用于固定的部件材料,因此会形成很多用于固定用途的孔。

对第1引擎支座154,针对要在机体前侧配置的部件,要朝向机体前侧上方以倾斜姿势配置,针对要在机体后侧配置的部件,要朝向机体后侧上方以倾斜姿势配置。另一方面,对第2引擎支座155,基于机体后侧的第1引擎支座154,也应设置有小小倾斜姿势,或者与主支架15成水平姿势。

在引擎主体150的前后位置,左右各设置一对第1引擎支座154,基于此,通过4个点,能够将搭载的引擎30进行固定,那么即使由于引擎30的重量或者受到震动,也能够防止引擎30不至于脱落。另外,基于第1引擎支座,在前后方向,将长形的左右第2引擎支座155,设置在后侧的左右的第1引擎支座154的左右之间,据此,由于引擎主体150要接受引擎30,因此前后方向范围变得很长,由此,引擎30的重量得以分散,也能够起到有效防止引擎主体150破损。

因此、第1引擎支座154向机体前侧或是后侧倾斜的同时第2引擎支座155的倾斜姿态要比第1引擎支座154小,另外与主机架15水平,发动机30的前后倾斜的倾斜面与平坦的底面就可以吻合,发动机30就更加难以脱落。

另外,原来发动机30的输出力是靠无极变速装置(HST)14传输的,传输给无极变速装置14的传动皮带14b的张紧调整是依靠张紧皮带轮351,传动皮带14b配套设有连接在HST上的皮带转动轮14a,机器臂作为媒介来固定发动机30。根据发动机30的振动臂体的振动,特别是振动发向不稳定而且很猛烈,张紧皮带轮351在短时间内有损坏的可能性。

因此,在此实施形态下,如图10B所示,支撑张紧皮带轮351的支撑杆352,固定在发动机基座150上。也就是说,支撑杆352的固定端,通过朝上方自由浮动的带动弹簧来自由浮动连接在固定在发动机基座150上的托架353上,以此为支点。因此,支撑杆352作为弹簧的一个刚体结构,稳定支撑杆352的振动,提高耐久性,包括张紧皮带轮351在内给其他周边部件加以保护。

接着参照图11A以及图11B,对本实施形态相关的苗移栽机搭载的发动机30的防高温化构造进行说明。图11B中的f所指向的箭头是指空气流动方向。

也就是说,操作座席41的下部配置的发动机30是空冷式的,如图11A所示,发动机本体310的上部配载着空气净化器320。因此发动机本体310的前方就形成了发动机吸气口311。其他方面,空气净化器320的前方与发动机吸气口311同方向的地方形成了空气净化器吸气口313。另外,发动机30的前方配有空气净化器罩体330。

发动机30中,从发动机吸气口311导入的空气变成高温被排出,其中有一部分从发动机本体310和空气净化器320中间的排气孔312排出。因此,空气净化器320的下方温度可以达到50~80℃,因此脚踏板33的上方就会变得高温,使作业者的作业效率变得低下。另外,从排气孔312排除的高温气体被空气净化器吸气口313吸入,发动机30的燃烧功率就有可能会变得低下。

因此,如图11A所示,在空气净化器吸气口313和下方那个位置排气孔312之间设有帽沿状的结构345。因此从排气孔312排出高温,通过冷气风扇流入发动机吸气口311,就很难再流入空气净化器吸气口313。因此发动机30的燃烧功率也不会变得低下,另外、因为向外部放出的高温的热量减少,传到脚踏板33上面显著的高温也得到有效的防止。帽沿状的结构345如图所示是一体形成的东西,其他,例如形成帽沿状的板体可以之后再进行安装。

另外,原来空气净化器罩体330上面的热气是从空气净化器吸气口313那里吸入导致的。因此,空气净化器罩体330和发动机罩体350共同覆盖在发动机30上部,空气净化器罩体330的上部的热气就从发动机罩体350形成的空气孔355向外部排出。

这个时候,空气净化器罩体330的上部,例如配置海绵等,空气净化器罩体330的上部和空气孔355之间形成了密闭空间,空气净化器罩体330的上部的热气,确实从空气孔355排出。另外,这个时候发动机罩体350的开关量一增加的话,海绵就损坏了,空气净化器罩体330的上部和空气孔355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就有可能不能完全密闭。

因此作为发动机30的高温化防止构造的一例,就像图11B,空气净化器罩体的上部缠绕着矩形框状的密闭海绵346,可以配置在发动机罩体350的里面。根据构造,空气净化器罩体330的上部和空气孔355之间形成密闭空间,空气净化器罩体330的上部的热气从空气孔355向外部排出。而且,即使发动机罩体350的开关量增加密闭海绵346也不会变型。

根据上述实施形态,以下的苗移栽机被实现了。

本方案的移植机,在浮船62回动时,通过升降切换缆线270进行升降切换装置130的切换,使升降液压缸25伸缩,从而令插植部4进行升降。因而,由于结合浮船62的回动量,插植部4可以进行升降,所以,插植部4的作业高度可以跟田块的深度相对应,从而提升插秧的精度。另外,由于不需要检测浮船63回动量的部件和传递检测出的回动量的部件,所以零部件数量也得到了减少,以达到构造简化的目的。

通过比浮船63的下降侧的回动下限位置更靠前的安装板66的回动控制部来控制升降臂64的回动,使浮船62在回动到下限位置靠前的地方时,弹簧67在当时的伸张状态不再更加伸张,从而防止弹簧67由于过度伸张无法收缩而发生不良。

通过限位突出部642来实现升降臂64的回动控制,从而减少故障发生,使机器维护更为容易。

当浮船62接地后,升降切换缆线270就变为垂直的姿势,这样可以防止安装孔641的上侧方向以外的地方产生负荷。于是,可以防止安装孔641的大小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浮船62的回动量和插植部4升降量不一致的发生。

阀门构造的意义在于,浮船62的回动量即便很大,也可以通过升降切换缆线270较小的伸长量来完成升降切换装置130的准确动作,结合浮船62的回动量来进行插植部4的升降来提升插秧精度。

罩体68的作用在于防止秧苗插植的时候发生夹杂物缠住升降切换缆线270的情况。使通过升降切换装置130进行的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切换动作更为准确进行。

在通过感度调节手杆280进行操作时,可以肉眼确认升降切换缆线270的移动量。于是,升降切换缆线270可以对升降切换装置130动作的位置进行细致调节,使插植部的作业高度得到正确调整,从而提升秧苗插植精度。

上述的各种实施形态只是一部分的例子,并不限定发明的范围。各种实施形态也有可能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替换、组合、变更。另外、各种构成、形状显示要素等的规格(构造、种类、方向、形状、大小、长度、宽度、厚度、高度、数量、配置、位置、材质等)可适当变更后实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