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钓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5819阅读:813来源:国知局
筏钓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渔具,且特别涉及一种筏钓竿。



背景技术:

钓鱼作为人们喜爱的户外休闲运动之一,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目前钓鱼的方式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是筏钓。筏钓主要的工具的是筏钓竿和筏轮,筏轮上缠绕的鱼线。传统筏钓竿的竿稍均由碳素纤维制成,由于碳素纤维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当鱼咬钩时,由于鱼的重力竿稍会发生弯曲,筏钓者通过竿稍的弯曲来判断鱼是否咬钩。

传统的筏钓竿其竿体和竿稍是一体结构且两者同轴设置,且由于传统筏钓竿的竿体和竿稍均由碳素纤维制成,碳素纤维是一种比较脆的材料,当其在受到外部突发力时,容易发生折断。而通常折断是发生在竿稍,此时整个筏钓竿均被报废,筏钓者需要重新购买筏钓竿,不仅使用成本高且不环保。且在实际筏钓中,针对不同的鱼种,筏钓者需要更换使用不同的竿稍,一体式的筏钓竿限制了竿稍的更换,使用非常不方便。进一步的,同轴设置的竿体和竿稍,其整体长度较长,竿体会对筏钓者的视线产生遮挡,当竿稍发生微小变化时,筏钓者很难判断鱼是否咬钩。

为了避免折断,渔具厂家会想到增加竿稍的横截面积。然而,直径增加后的竿稍,当鱼咬钩时弯曲程度小,筏钓者很难判断鱼是否咬钩,给筏钓带来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一体式竿稍筏钓竿无法更换竿稍的问题,提供一种竿体和竿稍可分离式连接且极易判断鱼是否咬钩的筏钓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筏钓竿,包括竿体、竿稍、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竿稍包括竿稍本体、设置在竿稍本体两端的弹簧和第一导环以及与弹簧相连接的弹簧连接部。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与竿体可拆卸式连接。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连接部与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相连接,延伸部向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延伸,延伸部与弹簧连接部可拆卸式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延伸部的轴线和第一连接件的轴线之间形成夹角,夹角大于等于90度且小于等于145度。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第二端和连接部之间可拆卸式连接,且弹簧连接部的形状和直径与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的形状和直径相匹配。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竿体呈中空结构,第一连接件包括插入部和配合部,当第一连接件与竿体相连接时,插入部插入竿体内;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连接时,配合部与连接部相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沿插入方向,连接部的直径逐渐减小且在插入端的端面上连接部具有第一导向面。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竿稍本体呈锥状且在远离竿体的方向竿稍本体的横截面逐渐减小。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弹簧包括第一弹簧本体和第二弹簧本体,第二弹簧本体呈锥状且第二弹簧本体横截面小的一端与竿稍本体相连接,第一弹簧本体与弹簧连接部相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筏钓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环,至少一个第二导环设置于竿体并向竿体的一侧延伸。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竿稍本体的表面具有由多种颜色组成的彩色涂层。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竿体和竿稍本体均由碳素玻纤和尼龙材料制成且呈中空的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筏钓竿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在竿体和竿稍之间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并设置竿体和第一连接件之间可拆卸式连接,竿稍上的弹簧连接部与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该设置使得竿体和竿稍之间可拆卸。在实际使用中,当竿稍或竿体发生损坏或者筏钓者需要更换竿稍时,只需拆卸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件即可实现,使用非常方便。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上的延伸部向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延伸,该设置使得在筏钓时竿体不会对竿稍造成视线遮挡,筏钓者能很好的观察到竿稍的变化。对于左右手使用习惯不同的筏钓者,其只需转动第一连接件即可实现竿稍转向左侧或右侧。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可拆卸式连接且弹簧连接部的形状和直径与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的形状和直径相匹配,该设置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可拆卸第二连接件,直接将竿稍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实现竿稍和竿体的同轴设置。设置竿稍包括弹簧,弹簧具有很好的弹性形变,当鱼咬钩时带动竿稍下沉,该微微的下沉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得弹簧发生弯曲的弹性形变。从筏钓者的角度观察,此时可发现竿稍随着弹簧发生弯曲,而竿稍本身却几乎未发生形变,竿稍受力小有效表面了竿稍的折断。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筏钓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分离状态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筏钓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筏钓竿包括竿体1、竿稍2、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4。竿稍2包括竿稍本体21、设置在竿稍本体21两端的弹簧22和第一导环23以及与弹簧22相连接的弹簧连接部24。第一连接件3的第一端与竿体1可拆卸式连接。第二连接件4包括连接部41和延伸部42,连接部41与第一连接件3的第二端相连接,延伸部42向第一连接件3的一侧延伸,延伸部42与弹簧连接部24可拆卸式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筏钓竿,竿体1和竿稍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4实现可拆卸式连接,该设置使得竿体1和竿稍2之间可进行更换,筏钓者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不同的筏钓环境或条件更换不同的竿稍2,而无需携带多根筏钓竿,极大方便了筏钓者的使用。进一步的,当竿体1或竿稍2中的任一者发生损坏时,筏钓者只需对其损坏部分进行更换,而不影响另一部分的使用,大幅度减小了使用成本。通过设置延伸部42向第一连接件3的一侧延伸,筏钓者在筏钓时可轻易地从侧边观察到鱼咬钩的情况,竿体1不会对竿稍2造成视觉遮挡,可很好的应用在小鱼的筏钓。为能更好的观察,设置延伸部42的轴线和第一连接件3的轴线之间形成夹角,夹角大于等于90度且小于等于145度。优选的,设置夹角为145度。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在实际使用中,筏钓者可通过改变第一连接件3和竿体1之间的连接方向来使得延伸部42向竿体1的左边延伸或右边延伸从而满足左手筏钓者和右手筏钓者的需求。进一步的,设置第一连接件3的第二端和连接部41之间可拆卸式连接,且弹簧连接部24的形状和直径与第一连接件3的第二端的形状和直径相匹配。所谓匹配为两者的形状相同且直径相同,具体而言,第一连接件3的第二端为圆柱状且插入竿体1时,此时设置弹簧连接部24也为圆柱状且直径与第一连接件3的第二端的直径相等。而当第一连接件3的第二端为中空圆柱状且套设在竿体1外部时,弹簧连接部24也为中空圆柱状且直径与第一连接件3的第二端的直径相等。该设置使得当筏钓者需要实现竿体1和竿稍2的同轴时只需将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4拆除,而直接将弹簧连接部24与竿体1相连接即可。由于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4之间是可拆卸的且第一连接件3与竿体1同轴设置,因此只要设置弹簧连接部24的形状和直径与连接部41的形状和直径匹配,筏钓者也可将第二连接件4拆除而直接将弹簧连接部24与第一连接件3的第二端相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竿体1呈中空结构,第一连接件3包括插入部31和配合部32,当第一连接件3与竿体1相连接时,插入部31插入竿体1内。当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4相连接时,配合部32与连接部41相连接。于本实施例中,配合部32的为中空结构,连接部41插入到配合部32内。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可在配合部32的配合端上设置连接孔。或者设置连接部41上具有连接孔,配合部32上具有插入连接孔的凸起部。同样的,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和竿体1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可为竿体1插入第一连接件3内。

为方便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4之间的装配,设置连接部41的直径沿其插入方向逐渐减小且在连接部41插入端的端面上具有第一导向面411。同样的,为方便第一连接件3和竿体1之间的连接,设置插入部31的插入端的端面上具有第二导向面311。

本实施例提供的筏钓竿当鱼咬钩时,弹簧22发生弹性形变,带动竿稍下沉,而竿稍本体21受力很小,其本身几乎不发生形变,故竿稍本体21不会发生折断。如图1所示,通过设置竿稍本体21呈锥形,该设置大大减小了竿稍的重量,减小竿稍2的下沉阻力,当很小的鱼咬钩时,竿稍2也能实现下沉,大大提高筏钓精度。为进一步提高下沉幅度,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设置弹簧23包括第一弹簧本体231和第二弹簧本体232,第二弹簧本体232呈锥状且第二弹簧本体232横截面小的一端与竿稍本体21相连接。与竿稍本体21的设置相同的,第二弹簧本体232的设置同样通过减小了弹簧23的重量来实现下沉阻力的减小。为更进一步减小下沉阻力,于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导环的重量小于或等于0.2克。

为进一步减轻竿体1和竿稍2的重量,于本实施例中,竿体1和竿稍本体21均由不易折断的碳素玻纤和尼龙材料制成且呈中空的结构。

于本实施例中,筏钓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环5,至少一个第二导环5设置于竿体1并向竿体1的一侧延伸。优选的,筏钓竿包括两个第二导环5,两个第二导环5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竿体1上。然而,本实用新型对第二导环5的数量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导环5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大于两个。第二导环5为鱼线进行导向,使得鱼线处于拉直状态。当鱼咬钩时,鱼线收紧,筏钓者能从鱼线的状态判断鱼是否咬钩。

于本实施例中,设置竿稍的表面具有由多种颜色组成的彩色涂层(图未示出)。彩色涂层使得竿稍2具有更好的标识性,筏钓者能更好的观察到竿稍的变化。进一步的,为适用于夜间筏钓,可设置彩色涂层为具有夜光性的涂层。

综上所述,通过在竿体和竿稍之间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并设置竿体和第一连接件之间可拆卸式连接,竿稍上的弹簧连接部与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该设置使得竿体和竿稍之间实现可拆卸。在实际使用中,当竿稍或竿体发生损坏或者筏钓者需要更换竿稍时,只需将连接在拆卸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件即可实现,使用非常方便。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上的延伸部向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延伸,该设置使得在筏钓时竿体不会对竿稍造成视线遮挡,筏钓者能很好的观察到竿稍的变化。对于左右手使用习惯不同的筏钓者,其只需转动第一连接件即可实现竿稍转向左侧或右侧。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可拆卸式连接且弹簧连接部和延伸部相连接处的直径与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的直径相匹配,该设置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可拆卸第二连接件,直接将竿稍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实现竿稍和竿体的同轴设置。设置竿稍包括弹簧,弹簧具有很好的弹性形变,当鱼咬钩时带动竿稍下沉,该微微的下沉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得弹簧发生弯曲的弹性形变。从筏钓者的角度观察,此时可发现竿稍随着弹簧发生弯曲,而竿稍本身却几乎未发生形变,竿稍受力小有效表面了竿稍的折断。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