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蜂养殖的蜂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2593阅读:9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中蜂养殖的蜂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蜂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中蜂养殖的蜂箱。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养殖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蜂箱为木头材质,养殖蜂箱从上到下为箱盖、副盖、箱体、箱内饲喂器和固定巢础。巢础包括巢框和巢础片,传统的养殖蜂箱存在以下不足与缺陷:

1、传统的蜂箱中饲喂器在箱体内部与巢框相邻,秋季饲喂蜜蜂时需要打开副盖,才能将饲料放入饲喂器中;在蜜蜂烦躁的季节,需要频繁打开副盖,饲喂饲料,打开副盖时会扰乱蜜蜂秩序,给养蜂人造成很多麻烦和被蛰的危险,饲喂过程中操作不慎或导致蜜蜂发生盗蜂或压死蜜蜂;

2、传统蜂箱的巢门位于箱底,巢门用于蜜蜂出入蜂箱,蜜蜂从巢门进入蜂箱,到箱内饲喂器处饲喂,再从巢门出蜂箱,因此蜜蜂出巢路径长,导致酿蜜时间长,且巢门的开启采用轴旋转结构,旋转门操作不方便,蜜蜂出入不顺畅,同时木质箱体上无法实现推拉门;

3、传统的通风结构采用纱窗和巢门,风向由巢门进入,经过蜜蜂的爬行空间,最终纱窗进入大气空间。巢门位于箱底侧面,巢门尺寸小,通风不良,且巢门所处的空间有限,无法通过扩大通风空间提高的通风效果。

4、现有的蜂箱通常养殖一群蜜蜂,当养殖蜜蜂群数增加时,需要增加蜂箱数量,提高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中蜂养殖的蜂箱,解决了现有蜂箱通风效果不良以及饲喂时需要频繁打开蜂箱的技术问题,减少了蜜蜂的死亡率,改善了蜂箱通风条件,防止巢虫,提高了养殖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中蜂养殖的蜂箱包括箱盖、饲喂器、巢框、箱底和箱体。

箱体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箱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箱体的底板为栅栏结构,箱体下端设置一个箱体巢门,箱体的前面板中心和后面板中心各设置有一个巢门通孔,箱体的前面板中心和后面板中心各旋转安装有一个旋转巢门,且旋转巢门的位置与巢门通孔的位置对应;2个饲喂器并列分布在箱体的上端,2个饲喂器的位置分别与箱体的两部分位置对应,箱盖盖在饲喂器的上端,箱底为抽屉结构,箱底固定在箱体的底部,抽屉底部四周外缘上设置有多个通风缝隙。

箱体的左右两部分的空间比例为1:1或者7:1。

箱体巢门包括巢门导向片和两个巢门调节片,两个巢门调节片滑动套装在巢门导向片上,巢门导向片的两端分别插入箱体下端的安装槽内。

旋转巢门为圆形,旋转巢门上设置有圆形通孔、多个通气孔、隔王通孔和旋转把手。

所述的饲喂器包括饲喂器顶盖、饲喂容器和多个可调向盖板;饲喂器顶盖盖在饲喂容器的上端,可调向盖板为“L”形,饲喂容器为槽形结构,槽形底部设置有多个饲喂口,饲喂口为长方形,饲喂口的长边称为侧壁,短边称为端壁,饲喂口的四壁高于槽形底表面,且饲喂口的一个侧壁的内表面为垂直面,外表面为斜面,槽形底部的外缘设置有多个通风缝隙,通风缝隙方向由槽形底部外缘的外周向内,多个通风缝隙沿槽形底部外缘的周向分布,饲喂器顶盖上设置有多个盖板孔,多个盖板孔的位置与饲喂容器底部饲喂口的位置一一对应,可调向盖板的“L”形底端盖住盖板孔,“L”形的竖直段伸入饲喂容器内部,且“L”形的竖直段插入并支撑在饲喂口侧壁的插槽内。箱盖上设置有百叶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将蜂箱中的副盖与饲喂器合并成一个。这样简单可操作、节约时间、不用打开蜂箱,不扰乱蜜蜂正常活动。盛放饲料是以前的1.5倍。从2个口均匀饲喂蜜蜂,减少蜜蜂的死亡。使得养蜂人的操作便利减少被蛰机会;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通风结构解决了现有蜂箱通风效果不良的技术问题,结构简单,提高了通风效果,降低了蜜蜂的死亡率;4)本实用新型的箱体结构便于组装和运输,解决了保暖问题,且可以饲养两群蜜蜂,饲养蜜蜂数量增加,蜜蜂之间可以互相取暖,增加了保温效果,提高了繁殖率和产蜜量,减少了饲料消耗;5)本实用新型的抽屉结构,解决了温度调节和防止巢虫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中蜂养殖的蜂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饲喂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旋转巢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箱体的侧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箱体的前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中蜂养殖的蜂箱包括箱盖1、饲喂器4、巢框5、箱底6和箱体3。

箱体3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箱体3分为左右两部分,两部分的空间比例为1:1或者7:1,该结构使一个蜂箱可以饲养两群蜜蜂,饲养蜜蜂数量增加,且蜜蜂之间可以互相取暖,增加了保温效果,提高了繁殖率和产蜜量,减少了饲料消耗。箱体3的底部为栅栏结构,栅栏结构用于通风、落花粉和防治蜂螨。箱体3下端设置一个箱体巢门18,箱体巢门18包括巢门导向片19和两个巢门调节片20,两个巢门调节片20滑动套装在巢门导向片19上,巢门导向片19的两端分别插入箱体下端的安装槽内,通过滑动巢门调节片20来调节巢门的开启大小。巢门导向片19上设置有雄蜂出入孔。

箱体3的前面板中心和后面板中心各设置有一个巢门通孔,箱体3的前面板中心和后面板中心各通过销轴旋转安装有一个旋转巢门17,且旋转巢门17的位置与巢门通孔的位置对应。旋转巢门17为圆形,旋转巢门17上设置有圆形通孔14、多个通气孔13、隔王通孔16和旋转把手15。销轴的一端与箱体3的面板固定连接,2个旋转巢门17的中心分别与2个销轴的另一端过渡配合。通过转动旋转把手15,使旋转巢门17的不同位置与巢门通孔位置对应,分别实现蜜蜂出入、通风、隔离蜂王和密闭蜂箱的功能,转过一定角度的旋转巢门17依靠过渡配合实现位置的固定。当旋转巢门17上的圆形通孔14与巢门通孔相通时,蜜蜂可以由此出入蜂箱,缩短了蜜蜂出入蜂箱的路径。当旋转巢门17上的把手15位置与巢门通孔对正时,蜂箱处于密闭状态。

如图2所示,饲喂器4为2个,2个饲喂器4并列分布在箱体3的上端,2个饲喂器4的位置分别与箱体的两部分位置对应,箱盖1盖在饲喂器4的上端,箱盖1上设置有百叶窗30。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的饲喂器包括饲喂器顶盖21、饲喂容器22和多个可调向盖板23。饲喂器顶盖21盖在饲喂容器22的上端。可调向盖板23为“L”形。饲喂容器22为槽形结构。槽形底部设置有多个饲喂口11,饲喂口11为长方形,饲喂口11的长边称为侧壁,短边称为端壁。饲喂口11的四壁高于槽形底表面,且饲喂口11的一个侧壁的内表面为垂直面,外表面为斜面,该斜面便于蜜蜂爬行,且斜面上设置有多个横向防滑纹路。槽形底部的外缘设置有多个通风缝隙12,通风缝隙方向由槽形底部外缘的外周向内,多个通风缝隙12沿槽形底部外缘的周向分布,多个通风缝隙用于蜂箱通风。饲喂器顶盖21上设置有多个盖板孔,多个盖板孔的位置与饲喂容器22底部饲喂口11的位置一一对应。可调向盖板23的“L”形底端盖住盖板孔,“L”形的竖直段伸入饲喂容器22内部,且“L”形的竖直段插入并支撑在饲喂口侧壁的插槽内。当饲料为液体饲料时,“L”形的竖直段位于饲喂口侧壁斜面外侧,且与斜面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蜜蜂拥堵导致,蜜蜂掉入液体饲料中,减少死亡率。当饲料为固体饲料时,“L”形的竖直段位于饲喂口另一侧壁的内侧。

所述巢框为立体框架结构,侧面框架内外分成两层框架,内外两层框架采用插接方式固定连接,即外层框架内表面设置有凸起,外层框架外表面设置有插槽,巢础片38直接固定在每侧框架内每侧框架上下梁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2~3条垂直龙骨39,2~3条垂直龙骨39对巢础片38起到加强作用。

如图1所示,箱底6为抽屉结构,箱底6固定在箱体3的底部,通过拉动抽屉,调节蜂箱的通风量。抽屉底部四周外缘上设置有多个通风缝隙,通风缝隙的方向由外缘边缘向内。

自然风由箱体巢门18进入蜂箱,经过箱底6的抽屉底部通风缝隙和箱体底部栅栏结构的缝隙,然后自然风分为两路,一路径饲喂器4的通风缝隙和箱盖1的百叶窗30进入自然空间,另一路经旋转巢门17上的通气孔13进入自然空间。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箱体3包括前面板、后面板和两个侧面板。前面板、一个侧面板、后面板和另一个侧面板依次连接构成箱体结构,面板之间的连接采用凸榫8和通孔9的连接结构。前面板和后面板的结构相同。前面板、后面板和两个侧面板均采用复合塑料板。复合塑料板的表面为塑料板,塑料板的中部为泡沫塑料,即将塑料原料经过高压高温吹塑成口袋状,再将高温泡沫塑料冲入口袋中;再将口袋放入模具中对压成型,最后冷却成型。

箱体的两侧面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凸榫8,多个凸榫8沿箱体的垂直方向均匀分布,箱体的前面板和后面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通孔9,多个通孔9的位置与两侧面板的多个凸榫8的位置一一对应。凸榫8为片状结构,片状表面中部设置有凹槽26,通过凹槽26变形增加楔紧力。片状的上侧和下侧各设置有1个倒钩27,倒钩27起到固定及防脱作用。组装箱体时,多个凸榫8分别插入多个通孔9内,且倒钩27穿过通孔9,并钩住通孔9的表面,从而将前面板、后面板和两个侧面板构成稳定箱体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