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2910发布日期:2018-10-26 18:06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厕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动物或人用的厕所。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厕所,例如存在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厕所。在该文献中记载的厕所是动物用的厕所,具有箱状的主体部和配置于主体部内的分隔部件(竹帘)。主体部的内部空间被分隔部件划分为上、下部分。在分隔部件上大量地敷设有具有低吸水性的粒状体。并且,在分隔部件的下方配设有吸水性片材。在该结构的厕所中,动物的尿在通过了粒状体彼此之间以及分隔部件之后被吸水性片材吸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01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厕所中,被吸水性片材吸收的尿残留于主体部内。在从该尿产生恶臭时,有时该臭气在主体部内上升,从主体部的上部泄漏到厕所之外。这成为给用户(动物的饲主等)带来不适感的主要原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臭气从主体部的上部泄漏的厕所。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厕所的特征在于,该厕所具有箱状的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第一底面部和第一侧面部,尿排泄到该主体部中,在所述第一侧面部上设置有供所述尿通过的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底面部以使排泄到所述主体部中的所述尿流到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方式倾斜。

在该厕所中,在主体部的侧面部(第一侧面部)上设置有第一开口部。而且,主体部的底面部(第一底面部)以使尿流到第一开口部的方式倾斜。因此,排泄到主体部内的尿在第一底面部上流动而到达第一开口部。到达了第一开口部的尿通过该第一开口部而排出到主体部之外。由此,尿不会残留于主体部,因此能够防止从尿产生的臭气从主体部的上部泄漏到厕所之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现了能够防止臭气从主体部的上部泄漏的厕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厕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厕所的主体部10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端面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端面图。

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的端面图。

图6是示出使用时的主体部10的端面图。

图7是示出在主体部10的旁边设置有贮尿容器20的状态的端面图。

图8是对用于将贮尿容器20可装卸地固定于主体部10的构造的一例进行说明用的图。

图9是对用于将贮尿容器20可装卸地固定于主体部10的构造的一例进行说明用的图。

图10是示出使用时的贮尿容器20的端面图。

图11是示出收纳袋50的主视图。

图12是用于对开口部16的一个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用于对开口部16的另一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用于对开口部16的另一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用于对设置于开口部16的阻挡部件62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用于对设置于开口部16的阻挡部件62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用于对主体部10的一个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用于对图17的遮蔽部件64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用于对图17的遮蔽部件66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20是用于对主体部10的其他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用于对图20的桥接部件68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22是示出在图20的主体部10的旁边设置有贮尿容器20的状态的端面图。

图23是示出设置有桥接部件68的贮尿容器20的端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厕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厕所1是动物或人用的厕所,具有主体部10和贮尿容器20。主体部10呈箱状,具有底面部12(第一底面部)和侧面部14(第一侧面部)。在侧面部14上设置有开口部16(第一开口部)。主体部10作为供尿排泄的便器而发挥功能。作为主体部1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聚乙烯等树脂。

图2是示出主体部10的俯视图。从该图可知,底面部12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状。伴随此,在主体部10中设置有四个侧面部14。主体部10的外形呈大致长方体状。

图3、图4以及图5分别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iv-iv线以及v-v线的端面图。从这些图可知,底面部12以使排泄到主体部10的尿流到开口部16的方式倾斜。底面部12与开口部16的底面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部12整体倾斜。底面部12由连续的多个平面12a、12b、12c构成。平面12a随着朝向平面12c而向下方倾斜。平面12b也随着朝向平面12c而向下方倾斜。并且,平面12c随着朝向开口部16而向下方倾斜。

返回到图1,开口部16设置于四个侧面部14中的一个侧面部14。开口部16呈横长的形状。开口部16的纵向上的长度(侧面部14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例如为3mm以上10mm以下。开口部16的横向上的长度(设置有开口部16的侧面部14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例如为30mm以上100mm以下。如图2所示,开口部16的横向上的长度w1小于设置有开口部16的侧面部14的横向宽度(内部尺寸)w2。开口部16的横向的长度w1优选为侧面部14的横向宽度w2的三分之一以下。

在以载置主体部10的地板面为基准时,开口部16的下端的高度h1(参照图1)优选为30mm以上。高度h1与从侧面部14的下端到开口部16的下端的距离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6位于侧面部14的端部。即,开口部16的一个侧端和与设置有开口部16的侧面部14相邻的侧面部14的内表面存在于同一平面上。并且,从图4可知,开口部16的底面随着朝向主体部10的外侧而向下方倾斜。换言之,开口部16的底面随着从侧面部14的内表面朝向外表面而向下方倾斜。开口部16是将排泄到主体部10内的尿向主体部10之外排出的部分。该开口部16让尿通过,但不让后述的粒状体30通过。

图6是示出使用时的主体部10的端面图。该图示出了与图4相同的端面。如图6所示,在使用厕所1时在主体部10内敷设有多个粒状体30。粒状体30直接敷设在底面部12上。这些粒状体30是使尿透过的透水性的厕所用敷设材料。即,各粒状体30具有完全不吸收或者几乎不吸收尿的性质。各粒状体30优选具有抗菌性。并且,各粒状体30优选具有脱臭性或消臭性。作为粒状体30,例如能够使用非吸水性或低吸水性的公知的厕所用敷设材料。

返回到图1,在厕所1中设置有贮尿容器20。贮尿容器20是贮存通过了开口部16的尿的容器。贮尿容器20呈箱状,具有底面部22(第二底面部)和侧面部24(第二侧面部)。底面部22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状。伴随此,在贮尿容器20中设置有四个侧面部24。贮尿容器20的外形与主体部10的外形同样地呈大致长方体状。但是,贮尿容器20的体积小于主体部10的体积。并且,底面部22不倾斜,与底面部12不同。

在侧面部24上设置有开口部26(第二开口部)。开口部26设置为使从开口部10排出的尿流入到贮尿容器20内。开口部26设置于四个侧面部24中的一个侧面部24。开口部26具有与开口部16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大小。严格来说,侧面部14的外表面上的开口部26的形状和大小与侧面部24的外表面上的开口部26的形状和大小几乎一致。而且,贮尿容器20具有从上方覆盖由底面部22和侧面部24包围而成的空间的盖部28。盖部28设置为可开闭。在使用厕所1时,盖部28关闭。在盖部28关闭的状态下,在贮尿容器20内除了开口部26其余是密闭的。作为贮尿容器2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聚乙烯等树脂。

图7是示出在主体部10的旁边设置有贮尿容器20的状态的端面图。如该图所示,在使用厕所1时,贮尿容器20以几乎无间隙地与设置有开口部16的侧面部14接触的状态设置。此时,贮尿容器20的开口部26与主体部10的开口部16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6与开口部26彼此完全重合。即,整个开口部16与开口部26重合,并且整个开口部26也与开口部16重合。侧面部24的上端位于比开口部16的上端高的位置。开口部26的底面随着朝向贮尿容器20的内侧而向下方倾斜。换言之,开口部26的底面随着从侧面部24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而向下方倾斜。并且,在贮尿容器20上设置有把手29。具体而言,把手29设置于与设置有开口部26的侧面部24对置的侧面部24。

贮尿容器20可装卸地固定于主体部10。这里,“可装卸”是指能够不损坏主体部10和贮尿容器20地、容易地进行贮尿容器20相对于主体部10的安装和拆卸。

该结构例如能够像图8所示那样通过在侧面部14上设置突条14a并且在侧面部24上设置槽24a而实现。该图是从上方观察侧面部14和侧面部24的图。突条14a设置于侧面部14上的与侧面部24对置的部分。突条14a具有宽度随着远离侧面部14而变大的锥状的截面形状,在侧面部14的上下方向(在图8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另一方面,槽24a设置于侧面部24上的与侧面部14对置的部分。槽24a具有宽度随着接近侧面部24的内部而变大的锥状的截面形状,在侧面部24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槽24a的截面具有与突条14a的截面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通过使贮尿容器20相对于主体部10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而使突条14a与槽24a像图9所示那样嵌合,从而能够将贮尿容器20安装并固定于主体部10。并且,通过使贮尿容器20相对于主体部10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而解除突条14a与槽24a的嵌合,从而能够从主体部10卸下贮尿容器20。

图10是示出使用时的贮尿容器20的端面图。如该图所示,在使用厕所1时,在贮尿容器20内配设有吸收尿的吸水材料40。吸水材料40例如由植物性材料的粉碎物与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物(粉体)构成。在该情况下,作为植物性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茶类(茶叶、茶叶渣等)、或咖啡类(咖啡豆、速溶咖啡、咖啡渣等)。作为植物性材料,也可以使用各种植物的枝、叶(例如竹叶)或花。另外,吸水材料40也可以仅由吸水性聚合物构成。并且,作为吸水材料40,也可以使用粒状的厕所用敷设材料(例如对上述粉体进行造粒而成的材料)、或片状的厕所用敷设材料(吸水性片材)。

在贮尿容器20中设置有收纳袋50。收纳袋50是收纳吸水材料40的袋,设置于贮尿容器20内。收纳袋50覆盖底面部22的上表面和侧面部24的内表面的大致整体。收纳袋50在侧面部24的上端折返。该折返的部分被侧面部24和盖部28夹着,从而将收纳袋50固定于贮尿容器20。

图11是示出收纳袋50的主视图。在收纳袋50上设置有孔部52。孔部52让尿通过,另一方面不让吸水材料40通过。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袋50的至少一部分(包含与开口部26重合的区域在内的部分)呈网状,该部分的网眼构成孔部52。在图11中示出了收纳袋50整体呈网状的例子。作为收纳袋5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乙烯、聚氯乙烯、尼龙等。

对厕所1的效果进行说明。在主体部10的侧面部14上设置有开口部16。而且,主体部10的底面部12以使尿流到开口部16的方式倾斜。因此,排泄到主体部10内的尿在通过了粒状体30彼此之间后在底面部12上流动而到达开口部16。到达了开口部16的尿通过开口部16而排出到主体部10之外。由此,尿不会残留于主体部10,因此能够防止从尿产生的臭气从主体部10的上部泄漏到厕所1之外。因此,实现了能够防止臭气从主体部10的上部泄漏的厕所1。

另外,从被称作便器的主体部10的功能来看,其上部开口必须宽敞。因此,当在主体部10内从尿产生恶臭时,很难防止该臭气从主体部10的上部泄漏。因此,要想防止该臭气泄漏,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不让尿残留在主体部10内是很重要的。

并且,作为防止臭气从主体部10的上部泄漏的方法,也考虑了在主体部10上设置盖。但是,从被称作便器的主体部10的功能来看,至少在使用时必须打开盖。尤其在将厕所1用作动物用的厕所的情况下,动物很难自身对盖进行开闭,因此需要在使用时以外的时候也打开盖。因此,即使设置了盖,也无法充分防止臭气从主体部10的上部泄漏。在该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排泄到主体部10内的尿即时被排出到主体部10之外,因此能够在根本上解决臭气从主体部10的上部泄漏的问题。

底面部12整体倾斜。由此,排泄出的尿落到底面部12上的任何位置都能够将该尿可靠地引导到开口部16。

开口部16呈横长的形状。即,开口部16的横向上的长度大,纵向上的长度小。尿那样的液体具有横向扩展的性质。因此,增大开口部16的横向上的长度适于使大量的尿迅速地通过。由此,即使在排泄了大量的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尿通过开口部16而顺畅地排出到主体部10之外。另一方面,减小开口部16的纵向上的长度有利于防止粒状体30通过该开口部16。

开口部16的横向上的长度小于设置有开口部16的侧面部14的横向宽度。即,开口部16在侧面部14的左右方向上仅设置于侧面部14的一部分。由此,与将开口部16设置于侧面部14的整个范围的情况相比,易于抑制从排出到主体部10之外的尿产生的臭气通过开口部16流入到主体部10内。从该观点出发,开口部16的横向上的长度优选为侧面部14的横向宽度的三分之一以下。

开口部16的底面随着朝向主体部10的外侧而向下方倾斜。由此,能够使被排泄到主体部10内的尿通过开口部16更顺畅地排出到主体部10之外。

粒状体30直接敷设在底面部12上。因此,无需在主体部10中在粒状体30与底面部12之间设置分隔部件。由此,能够避免主体部10和厕所1的构造复杂化。

在厕所1中设置有贮尿容器20。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通过了开口部16而排出到主体部10之外的尿进行处理。

贮尿容器20是以几乎无间隙地与设置有开口部16的侧面部14接触的状态设置的。由此,无需在主体部10与贮尿容器20之间设置用于移送尿的构件,能够将从开口部16排出的尿直接引导到贮尿容器20内。

在侧面部24上设置有开口部26。由此,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将从开口部16排出的尿引导到贮尿容器20内。即,从开口部16排出的尿通过与开口部16连续的开口部26而流入到贮尿容器20内。并且,由于从侧面部24将尿引入到贮尿容器20内,因此,能够增大侧面部24的高度。增大侧面部24的高度有利于增大贮尿容器20的容积从而贮存更大量的尿。

开口部26的底面随着朝向贮尿容器20的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由此,能够使排出到主体部10之外的尿通过开口部26而更顺畅地流入到贮尿容器20内。

侧面部24的上端在贮尿容器20设置于厕所1的状态下位于比开口部16的上端高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从贮存于贮尿容器20内的尿产生的臭气通过开口部16流入到主体部10内。

贮尿容器20具有从上方覆盖由底面部22和侧面部24包围而成的空间的盖部28。由此,能够防止从贮存于贮尿容器20内的尿产生的臭气从贮尿容器20的上部泄漏到外部。

贮尿容器20相对于主体部10可装卸。由此,容易对贮存在贮尿容器20内的尿进行处理和对主体部10和贮尿容器20进行清扫。即,通过从主体部10卸下贮尿容器20,容易地进行尿的处理和清扫。

在贮尿容器20上设置有把手29。由此,贮尿容器20相对于主体部10的装卸变得容易。

要想防止贮存于贮尿容器20内的尿通过开口部26泄漏到贮尿容器20之外,开口部16(和开口部26)的位置高的话有利。从该观点出发,开口部16的下端的高度h1(参照图1)优选为30mm以上。

在使用厕所1时,在贮尿容器20内配设有吸收尿的吸水材料40。由此,与没有设置该吸水材料40的情况相比,尿不容易泄漏到贮尿容器20之外。

在吸水材料40由植物性材料的粉碎物与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植物性材料的消臭效果来缓和尿的恶臭。并且,能够利用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水力而吸收大量的尿。

在使用了茶类或咖啡类作为植物性材料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尤其优异的消臭效果。并且,在使用了茶叶渣或咖啡渣那样的废弃物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利用废弃物。

在贮尿容器20中设置有收纳袋50。由此,能够将吸收了尿的吸水材料40汇总起来按照每个收纳袋50而从贮尿容器20取出。因此,更容易进行贮存于贮尿容器20内的尿的处理。

在收纳袋50中设置有不让吸水材料40通过而让尿通过的孔部52。由此,能够防止吸水材料40流出到收纳袋50之外并且将通过了开口部26的尿引导到收纳袋50内。

收纳袋50的至少一部分呈网状,该部分的网眼构成孔部52。由此,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而实现具有孔部52的收纳袋50。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厕所1除了主体部10之外还具有贮尿容器20的情况。但是,不是必须设置贮尿容器20。在不设置贮尿容器20的情况下,只要用户适当地对排出到主体部10之外的尿进行处理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6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数量是任意的。开口部16也可以像图12所示那样位于侧面部14的中央部而不是端部。开口部16也可以像图13所示那样在侧面部14的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侧面部14的整个范围。在该情况下,开口部16的两侧端和与设置有开口部16的侧面部14相邻的侧面部14的内表面存在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开口部16也可以像图14所示那样设置有多个。在该图中,设置有五个主视时为圆形的开口部16。这些开口部16在侧面部14的左右方向上在一条直线上等间隔地排列。同样地,开口部26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数量也是任意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设置有一个贮尿容器20的例子。但是,厕所1也可以具备具有不同容积的多个贮尿容器20。在该情况下,能够根据要将尿贮存于贮尿容器20内的天数(对贮存于贮尿容器20内的尿进行处理的频率)而使用适当的容积的贮尿容器20。例如,考虑了如下的方法:预先准备适合贮存一天的尿的容积的贮尿容器20、适合贮存两天的尿的容积的贮尿容器20、适合贮存三天的尿的容积的贮尿容器20以及适合贮存七天的尿的容积的贮尿容器20这四个贮尿容器,适当地区分使用它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粒状体30由化学上一体的树脂构成。“由化学上一体的树脂构成”是指构成各粒状体30的树脂整体在化学上为一体。多个树脂片相互缠绕而形成一个块的情况和多个树脂片经由粘结剂等相互接合而形成一个块的情况不符合“化学上一体的树脂”。粒状体30例如是通过像注射成型或吹塑成型那样使用模具将熔融的树脂成型而得到的。作为粒状体3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聚乙烯等树脂。

在这样粒状体30由化学上一体的树脂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实现具有完全不吸收尿的性质的粒状体30。与此相对,在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粒状体那样将材料的粉碎物压固成块而得到的粒状体中,难以实现完全的非吸水性。这是因为,在该粒状体中即使使用了非吸水性的材料,由于在粉碎物彼此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尿也会通过该间隙而渗入到内部。从被粒状体吸收的尿产生恶臭也与臭气从主体部10的上部泄漏有关。因此,粒状体30完全不吸收尿有利于防止该臭气泄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开口部16处设置有堵塞开口部16的一部分的阻挡部件62。在图15中,阻挡部件62呈网状。在图16中,阻挡部件62呈梳状。通过设置该阻挡部件62,能够更可靠地阻止粒状体30通过开口部16而流到主体部10之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图17~图19所示,在主体部10中设置阻断来自尿的臭气的上升的遮蔽部件64、66。图18和图19是示出图17的主体部10的俯视图。但是,在图19中省略了遮蔽部件64的图示。各遮蔽部件64、66呈板状,从侧面部14的内表面向主体部10的内侧突出。各遮蔽部件64、66随着朝向主体部10的内侧而向下方倾斜。并且,各遮蔽部件64、66的一部分向下方屈曲。详细而言,各遮蔽部件64、66的前端附近的部分朝向铅直方向下方屈曲。遮蔽部件66在侧面部14的上下方向上位于遮蔽部件64与底面部12之间。从图18可知,遮蔽部件64在俯视时设置于侧面部14的内表面的整个范围。即,遮蔽部件64设置为环状。因此,在被遮蔽部件64包围的部分产生开口,该开口具有足够的大小,使得不会妨碍粒状体30通过。另一方面,从图19可知,遮蔽部件66在俯视时仅设置于侧面部14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包含设置有开口部16的区域在内的部分)。

通过设置该遮蔽部件64、66,即使是在主体部10内尿的臭气上升了的情况,也能够将其阻断、抑制臭气从主体部10的上部泄漏。而且,由于遮蔽部件64、66随着朝向主体部10的内侧而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将臭气封入到各遮蔽部件64、66的下表面与侧面部14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内。由此,能够提高臭气的阻断效果。而且,遮蔽部件64、66的一部分向下方屈曲。因此,被遮蔽部件64、66捕捉到的臭气不容易逸散到遮蔽部件64、66之外。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臭气的阻断效果。并且,开口部16的入口附近的上方被遮蔽部件66覆盖。由此,即使在来自排出到主体部10之外的尿的臭气通过开口部16而流入到主体部10内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阻断该臭气的上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图20所示,在主体部10中设置有桥接部件68。桥接部件68固定于主体部10,向主体部10的外侧突出。桥接部件68与开口部16的底面连续,成为通过了开口部16的尿的流路。桥接部件68随着朝向主体部10的外侧而向下方倾斜。如图21所示,桥接部件68的两端比中央部高,使得在该桥接部件68上流动的尿不会溢出。该图示出了桥接部件68的与突出方向垂直的截面。如图22所示,贮尿容器20设置为使得在使用时开口部16与开口部26通过桥接部件68而桥接起来。在该情况下,开口部26配设于比开口部16低的位置。通过该结构,即使将贮尿容器20设置于远离主体部10的位置,也能够使从开口部16排出的尿通过桥接部件68而被引导到贮尿容器20内。另外,桥接部件68可以构成为能够在不使用时收纳起来或取下来。

也可以如图23所示,桥接部件68设置于贮尿容器20。在该图中,桥接部件68固定于贮尿容器20,向贮尿容器20的外侧突出。该桥接部件68与开口部26的底面连续,成为向开口部26流入的尿的流路。在该情况下,桥接部件68随着朝向贮尿容器20的外侧而向上方倾斜。

标号说明

1:厕所;10:主体部;12:底面部(第一底面部);12a、12b、12c:平面;14:侧面部(第一侧面部);14a:突条;16:开口部(第一开口部);20:贮尿容器;22:底面部(第二底面部);24:侧面部(第二侧面部);24a:槽;26:开口部(第二开口部);28:盖部;29:把手;30:粒状体;40:吸水材料;50:收纳袋;52:孔部;62:阻挡部件;64:遮蔽部件;66:遮蔽部件;68:桥接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