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2227发布日期:2019-04-17 03:39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二氧化碳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对二氧化碳进行蓄积并向温室供给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用于将夜间对园艺用设施进行加温的锅炉的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蓄积在罐中。并且,二氧化碳供给装置在白天向园艺用设施供给蓄积在罐中的二氧化碳。由此,促进园艺作物的光合作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748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在专利文献1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中,在黎明时等罐中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有可能达到上限。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锅炉仍在进行加温,也无法对二氧化碳进行蓄积。

期望更有效地利用由加温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对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进行蓄积,该废气是在用于对栽培植物的温室进行加温的燃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具有蓄积部、蓄积流路、供给流路、以及控制部。蓄积部对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进行蓄积。此外,蓄积流路将废气引导向蓄积部。此外,供给流路将空气引导向蓄积部,并且将经过了蓄积部的空气引导向温室。此外,控制部对废气以及空气的流动进行控制。

并且,控制部进行蓄积控制和供给控制。在蓄积控制中,控制部在进行加温的加温期间使由该加温产生的废气经由蓄积流路而经过蓄积部,从而使该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蓄积在蓄积部中。此外,在供给控制中,控制部在未进行加温的期间使空气经由供给流路而经过蓄积部之后流入温室,从而向温室供给蓄积在蓄积部中的二氧化碳。而且,当在加温期间进行蓄积控制时,若满足预先规定的开始条件,则控制部执行使供给控制和蓄积控制交替进行的补充处理。

根据上述构成,若加温期间在进行蓄积控制的过程中满足开始条件时,则开始执行补充处理。通过补充处理而交替进行向温室供给蓄积在蓄积部中的二氧化碳和向蓄积部蓄积二氧化碳。因此,能够使在加温期间蓄积在蓄积部中的二氧化碳的总量大于蓄积部的容量。此外,能够在补充处理的执行期间和温室的非加温期间向温室供给多于蓄积部的容量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能够将由加温产生的更多的二氧化碳经由蓄积部供给到温室。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由加温产生的二氧化碳。

此外,在上述构成中,二氧化碳供给装置还可以具有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蓄积部中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并且,开始条件可以是由检测部检测到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达到预先规定的阈值的条件。

此外,在上述构成中,开始条件可以是进行蓄积控制已经过的时间达到预先规定的阈值的条件。

此外,在上述构成中,开始条件可以是到达预先规定的时刻的条件。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在更合适的时期开始执行补充处理。

此外,在上述构成中,二氧化碳供给装置还可以具有检测部,检测部检测蓄积部中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并且,在进行补充处理中的蓄积控制的过程中,若由检测部检测到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达到预先规定的供给阈值,则控制部可以开始进行供给控制。此外,在进行补充处理中的供给控制的过程中,若由检测部检测到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小于预先规定的蓄积阈值,则控制部可以开始进行蓄积控制。并且,蓄积阈值可以小于供给阈值。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在执行补充处理的过程中于更合适的时期开始进行供给控制以及蓄积控制。

此外,在上述构成中,二氧化碳供给装置还可以具有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使由供给流路向蓄积部引导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过蓄积部而被导向温室。并且,在供给控制中,控制部可以通过调整由旁通流路引导的空气的量来调整待经过蓄积部的空气的量。此外,在补充处理中的供给控制中,控制部可以使待经过蓄积部的空气的量处于比预先规定的标准多的状态。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补充处理中的供给控制,能够使蓄积在蓄积部中的二氧化碳更快速地向外部流出。由此,能够在补充处理中更提早地从供给控制切换到蓄积控制。因此,能够经由蓄积部向温室供给更多的二氧化碳。

此外,在上述构成中,蓄积部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部。此外,至少一个吸附部可以在其外表面上具有蓄积面和供给面。并且,在蓄积控制中,可以通过使待经过蓄积部的废气在经由蓄积面流入至少一个吸附部的内部后再经由供给面向该吸附部的外部流出,而使该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吸附在该吸附部中,并由此使该二氧化碳蓄积在所述蓄积部中。此外,在供给控制中,可以通过使待经过蓄积部的空气在经由供给面流入至少一个吸附部的内部后再经由蓄积面向该吸附部的外部流出,而使吸附在该吸附部的二氧化碳与该空气一起流出,并由此向温室供给蓄积在蓄积部中的二氧化碳。

将上述二氧化碳的吸附部的外表面中的流入吸附部的废气或空气所经过的部分定义为流入面,并将上述二氧化碳的吸附部的外表面中的从吸附部流出的废气或空气所经过的部分定义为流出面。此外,在蓄积控制中的流入面和流出面分别与在供给控制中的流入面和流出面相同。并且,以较短的周期交替进行蓄积控制和供给控制。此时,在吸附部中,二氧化碳浓度高的高浓度部分和二氧化碳浓度低的低浓度部分有可能从流入面到流出面呈多层分布。

并且,在供给控制中,吸附部中的高浓度部分以及低浓度部分会从空气的流入面向流出面移动。可以认为当低浓度部分与该流出面接触时从吸附部流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变低。另一方面,可以认为当高浓度部分与该流出面接触时从吸附部流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变高。因此,当在吸附部中高浓度部分以及低浓度部分呈多层分布时,从吸附部流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可能变得不稳定。

相对于此,在上述构成中,在进行蓄积控制时,吸附部的蓄积面为废气的流入面,供给面为废气的流出面。另一方面,在进行供给控制时,与此相反地,供给面为空气的流入面,蓄积面为空气的流出面。因此,假设即使以较短的周期交替进行蓄积控制和供给控制,也能够使吸附部保持蓄积面侧为高浓度部分且供给面侧为低浓度部分的状态。由此,能够在进行供给控制时抑制从吸附部的蓄积面流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产生变动。因此,能够以稳定的浓度供给二氧化碳。

附图标记的说明

1…二氧化碳供给装置;2…温室;3…加温机;10…流路控制部;

30…鼓风机;40…蓄积部;41…吸附部件;43…吸附部;43a…蓄积面;43b…供给面;45…蓄积面传感器;

46…供给面传感器;60…冷却阀;61…流入阀;61…冷却阀;

62…第1室外阀;63…第2室外阀;64…第1室内阀;

65…第2室内阀;70…加温机流路;71…水罐流路;72…鼓风机流路;

73…流入流路;74…室外流路;75…室内流路;76…控制流路;

76a…蓄积区域;76b…蓄积分流区域;76c…供给分流区域;

76d…供给区域;100…蓄积流路;101…冷却流路;

102…高速供给流路;103…低速供给流路;103a…旁通流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的框图。

图2a是示出蓄积部的构成的说明图;图2b是示出吸附部件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3a是蓄积流路以及冷却流路的说明图;图3b是高速供给流路以及低速供给流路的说明图。

图4a是蓄积控制以及供给控制的执行时机等的说明图;图4b是供给控制处理的说明图。

图5a是示出当蓄积控制中的流入面以及流出面分别与供给控制中的流入面以及流出面相同时,吸附部中的二氧化碳的高浓度部分和低浓度部分的分布的说明图;图5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吸附部中的二氧化碳的高浓度部分和低浓度部分的分布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公开的实施的方式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属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的各种方式。

[构成的说明]

在用来栽培植物的温室2中使用图1的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具体而言,温室2可用于设施园艺。在温室2中,为了促进植物生长设置有对温室2的室内(下文中简称为室内)进行加温的加温机3。加温机3在夜间通过燃烧诸如煤油、重油等燃料而对室内进行加温。

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对在夜间由加温机3加温而产生的废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进行蓄积。并且,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在白天向室内供给所蓄积的二氧化碳。由此,促进室内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具有流路控制部10、第1水罐20、第2水罐21、鼓风机30、蓄积部40和净化部50。

流路控制部10可以主要由具有cpu、ram、rom、以及存储装置等的公知计算机构成。另外,存储装置可以是可重写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例如hdd等)。流路控制部10的cpu通过执行从存储装置加载到ram中的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由此,对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进行控制。另外,存储装置以及ram对应于非过渡实际记录介质。此外,流路控制部10可以由多个数字电路等构成。并且,流路控制部10可以使用硬件而不是软件来实现各种处理。

此外,点火信号从加温机3输入到流路控制部10。点火信号指示加温机3中是否正在进行加温。此外,浓度信号从室内传感器2a、供给面传感器和蓄积面传感器输入到流路控制部10。室内传感器2a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此外,供给面传感器以及蓄积面传感器在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的内部检测二氧化碳的浓度。并且,来自这些传感器的浓度信号指示由这些传感器检测到的二氧化碳浓度。另外,将在后文对供给面传感器以及蓄积面传感器进行说明。

此外,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具有加温机流路70、水罐流路71、鼓风机流路72、流入流路73、室外流路74、室内流路75和控制流路76。此外,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具有冷却阀60、流入阀61、第1室外阀62、第2室外阀63、第1室内阀64和第2室内阀65。

加温机流路70连接加温机3和第1水罐20。

此外,水罐流路71连接温室2的室外(下文中简称为室外)和第1水罐20。在水罐流路71中设置有冷却阀60。冷却阀60对水罐流路71进行开闭。

此外,将鼓风机流路72的一端称为上游端部,并将另一端称为下游端部72a。鼓风机流路72的上游端部与第2水罐21连接。此外,在鼓风机流路72中设置有鼓风机30。

此外,流入流路73连接室外和鼓风机流路72中的分流点。该分流点设置在鼓风机流路72中的上游端部和鼓风机30之间。此外,在流入流路73中设置有流入阀61。流入阀61对流入流路73进行开闭。

此外,室外流路74的一端与鼓风机流路72的下游端部72a连接。此外,室外流路74的另一端与室外连接。此外,在室外流路74中设置有第1室外阀62和第2室外阀63。第1室外阀62位于第2室外阀63的鼓风机30侧。第1室外阀62和第2室外阀63分别在设置有该阀的位置处对室外流路74进行开闭。

此外,室内流路75的一端与鼓风机流路72的下游端部72a连接。此外,室内流路75的另一端与室内连接。此外,在室内流路75中设置有第1室内阀64和第2室内阀65。第1室内阀64位于第2室内阀65的鼓风机30侧。第1室内阀64和第2室内阀65分别在设置有该阀的位置处对室内流路75进行开闭。

此外,控制流路76连接室内流路75和室外流路74。更具体而言,控制流路76的一端连接到室内流路75中的位于第1室内阀64和第2室内阀65之间的分流点。此外,控制流路76的另一端连接到室外流路74中的位于第1室外阀62和第2室外阀63之间的分流点。在控制流路76中设置有蓄积部40和净化部50。蓄积部40配置在净化部50的室外流路74侧。

并且,若运行鼓风机30,则会压缩鼓风机流路72中存在的气体。由此,该气体在鼓风机流路72中从上游端部朝向下游端部72a流动。其结果为,从加温机3排出的废气从加温机流路70流入。此外,室外的空气从流入流路73或水罐流路71流入。然后,通过各流路将废气或空气引导向第1水罐20、第2水罐21、净化部50、蓄积部40、室内或室外。另外,可以通过例如风扇等代替鼓风机30而使废气或空气流动。

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对废气进行冷却及中和。在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储存有碱性的水溶液。此外,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通过连接管而相连。此外,第1水罐20根据来自流路控制部10的指示而与加温机流路70和水罐流路71中的一个流路连接。废气或空气从与第1水罐20连接的流路流入第1水罐20。

若由加温机流路70引导的废气流入第1水罐20,则废气会从储存在第1水罐20中的水溶液中经过。由此,废气被冷却。此外,经过了第1水罐20的废气经由连接管流入第2水罐21,并从储存在第2水罐21中的水溶液中经过。由此,废气被进一步冷却。此外,当废气经过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时,废气中含有的硫氧化物等被中和。

此外,由水罐流路71引导的空气也同样地经过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由此,储存在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中的水溶液被冷却。

此外,第2水罐21根据来自流路控制部10的指示对是否连接鼓风机流路72进行切换。当第2水罐21连接着鼓风机流路72时,经过了第2水罐21的废气或空气会流入鼓风机流路72。而当第2水罐21与鼓风机流路72未连接时,该废气或空气不会流入鼓风机流路72。

蓄积部40对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进行蓄积。并且向室内供给蓄积在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另外,将在后文对蓄积部40的细节进行说明。

净化部50从废气中去除对植物生长有不利影响的有害物质(例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具体而言,例如,净化部50可以具有包含粒状活性炭的过滤器等。并且,净化部50可以通过使经过净化部50的废气所含的有害物质吸附在粒状活性炭上,来去除有害物质。

[蓄积部的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2a对蓄积部40的构成进行说明。蓄积部40具有多个吸附部件41、蓄积面传感器45和供给面传感器4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蓄积部40具有4个吸附部件41。这些吸附部件41并排地配置在控制流路76中。另外,蓄积部40也可以具有1个吸附部件。

如图2b所示,4个吸附部件41各自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细长形状的容器42。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42的外表面的形状是例如圆柱状。不过,容器42的外表面的形状可以是例如多边形柱状等。容器42的外表面由废气以及空气等气体无法通过的非透过性的材料构成。此外,容器42的两端分别与控制流路76连接。

在容器42的内部具有配置区域,配置区域是与容器42相同的呈细长形状的空间。配置区域以与容器42的侧表面接触并且在配置区域与容器42的端部之间具有端部空间42c、42d的状态而设置。配置区域的两端由盖部42a、42b堵塞。盖部42a、42b由允许废气以及空气等气体通过的透过性的材料构成。并且,在配置区域中配置有用于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部43。吸附部43可以是例如填充在配置区域中的粉状或粒状的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聚集体。作为一例,吸附材料可以是活性炭。除此之外,吸附材料可以是例如沸石等。

在此,在吸附部4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蓄积面43a以及供给面43b。蓄积面43a以及供给面43b是分别形成吸附部43的两端的部分。蓄积面43a与盖部42a接触,供给面43b与盖部42b接触。

此外,控制流路76具有蓄积区域76a、蓄积分流区域76b、供给分流区域76c和供给区域76d。

蓄积区域76a的一端与净化部50连接。此外,蓄积分流区域76b的一端与蓄积区域76a的另一端连接。蓄积分流区域76b具有1个或多个分流点,并且,蓄积分流区域76b连接蓄积区域76a的另一端和4个吸附部件41各自的位于蓄积面43a侧的端部。

此外,供给区域76d的一端与室外流路74连接。此外,供给分流区域76c的一端与供给区域76d的另一端连接。供给分流区域76c具有1个或多个分流点,并且,供给分流区域76c连接供给区域76d的另一端和4个吸附部件41各自的位于供给面43b侧的端部。

并且,由蓄积部40实施的二氧化碳的蓄积以如下方式进行。即,经过了净化部50的废气经由蓄积区域76a流入蓄积分流区域76b。之后,该废气被蓄积分流区域76b分别导向4个吸附部件41,并经过各吸附部件41。之后,该废气再经由供给分流区域76c以及供给区域76d而流入室外流路74。

当废气经过各吸附部件41时,将从位于蓄积面43a侧的端部流入容器42的内部。然后,该废气将经过端部空间42c以及盖部42a,并经由蓄积面43a流入吸附部43的内部。该废气在吸附部43中从蓄积面43a朝向供给面43b流动。此时,该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吸附在吸附部43(换言之,即构成吸附部43的吸附材料)中。由此,二氧化碳蓄积在吸附部43中。之后,该废气经由供给面43b向吸附部43的外部流出。然后,废气经过盖部42b以及端部空间42d,并流入供给分流区域76c。

另一方面,来自蓄积部40的二氧化碳的供给以如下方式进行。即,从室外流路74流入供给区域76d的空气经由供给区域76d流入供给分流区域76c。该空气被供给分流区域76c分别导向4个吸附部件41,并经过各吸附部件41。然后,该空气经由蓄积分流区域76b以及蓄积区域76a而流入净化部50。

当空气经过各吸附部件41时,将从位于供给面43b侧的端部流入容器42的内部。然后,该空气将经过端部空间42d以及盖部42b,并经由供给面43b流入吸附部43的内部。该空气在吸附部43中从供给面43b朝向蓄积面43a流动。此时,吸附在吸附部43(换言之,即构成吸附部43的吸附材料)中的二氧化碳向空气中流出。由此,该空气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之后,该空气经由蓄积面43a向吸附部43的外部流出。然后,该空气经过盖部42a以及端部空间42c,并流入蓄积分流区域76b。通过将空气引导向室内,而向室内供给蓄积在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

也就是说,蓄积部40仅通过使吸附部43与废气或空气接触而不伴随有机械加压和加热来进行二氧化碳的蓄积以及供给。不过,蓄积部40也可以通过例如压力摆动法等伴随有机械加压的方法来进行二氧化碳的蓄积以及供给。此外,蓄积部40还可以伴随着加热来进行二氧化碳的蓄积以及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例如锂复合氧化物作为对二氧化碳进行蓄积的部件。

此外,蓄积部40具有上述蓄积面传感器45以及供给面传感器46。

蓄积面传感器45检测从蓄积面43a侧流入各吸附部件41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及从各吸附部件41的蓄积面43a侧流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蓄积面传感器45设置在蓄积区域76a。另外,蓄积面传感器45也可以设置在蓄积分流区域76b。此外,蓄积面传感器45优选配置在蓄积区域76a和蓄积分流区域76b相连接的连接处或该连接处的附近。

此外,供给面传感器46检测从供给面43b侧流入各吸附部件41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及从各吸附部件41的供给面43b侧流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供给面传感器46设置在供给区域76d。另外,供给面传感器46也可以设置在供给分流区域76c。此外,供给面传感器46优选配置在供给区域76d和供给分流区域76c相连接的连接处或该连接处的附近。

[运作的说明]

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的流路控制部10进行蓄积控制、冷却控制和供给控制。另外,作为供给控制设置有高速供给控制和低速供给控制这两种类型。并且,流路控制部10通过组合这些控制来进行二氧化碳的蓄积以及供给。首先,对这些控制的内容进行说明。

(1)各控制的说明

在蓄积控制中,来自加温机3的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被蓄积在蓄积部40中。在进行蓄积控制时,流路控制部10打开第2室外阀63和第1室内阀64。此外,流路控制部10关闭冷却阀60、流入阀61、第1室外阀62和第2室内阀65。此外,流路控制部10使第1水罐20处于与加温机流路70连接的状态。此外,流路控制部10使第2水罐21处于与鼓风机流路72连接的状态。由此,形成图3a中的蓄积流路100。

并且,流路控制部10通过使鼓风机30运行而使来自加温机3的废气沿着蓄积流路100流动。此时,废气依次经过第1水罐20、第2水罐21、净化部50和蓄积部40。之后,废气向室外流出。

当废气经过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时被冷却及中和。此外,当废气经过净化部50时,有害物质被除去。此外,当废气经过蓄积部40时,该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被蓄积在蓄积部40中。

此外,在冷却控制中,储存在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中的水溶液被冷却。在进行冷却控制时,流路控制部10打开冷却阀60、第1室外阀62和第2室外阀63。此外,流路控制部10关闭流入阀61、第1室内阀64和第2室内阀65。此外,流路控制部10使第1水罐20处于与水罐流路71连接的状态。此外,流路控制部10使第2水罐21处于与鼓风机流路72连接的状态。由此,形成图3a中的冷却流路101。

并且,流路控制部10通过使鼓风机30运行,而使室外的空气从水罐流路71流入,并使该空气沿着冷却流路101流动。此时,该空气经过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之后,该空气向室外流出。

通过使室外的空气经过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而对储存在第1水罐20和第2水罐21中的水溶液进行冷却。另外,也可以通过使室内的空气从水罐流路71流入而进行冷却控制。此外,用于冷却的空气也可以向室内流出。

此外,在高速供给控制以及低速供给控制中,向室内供给蓄积在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另外,高速供给控制以比低速供给控制更快的速度供给二氧化碳。

在进行高速供给控制时,流路控制部10打开流入阀61、第1室外阀62和第2室内阀65。此外,流路控制部10关闭冷却阀60、第2室外阀63和第1室内阀64。此外,流路控制部10使第2水罐21处于未与鼓风机流路72连接的状态。由此,形成图3b中的高速供给流路102。

并且,流路控制部10通过使鼓风机30运行而使室外空气从流入流路73流入,并使该空气沿着高速供给流路102流动。此时,该空气依次通过蓄积部40和净化部50,并流入室内。

另一方面,在进行低速供给控制时,流路控制部10打开流入阀61、第1室外阀62、第1室内阀64和第2室内阀65。此外,流路控制部10关闭冷却阀60和第2室外阀63。此外,流路控制部10使第2水罐21处于未与鼓风机流路72连接的状态。由此,形成图3b中的低速供给流路103。另外,低速供给流路103形成对高速供给流路102添加了旁通流路103a的构造。

并且,流路控制部10通过使鼓风机30运行而使室外空气从流入流路73流入,并使该空气沿着低速供给流路103流动。此时,该空气在鼓风机流路72的下游端部72a处分流。该空气的一部分依次经过蓄积部40和净化部50,并向室内流出。另一方面,该空气的剩余部分经过旁通流路103a流入室内,而不经过蓄积部40以及净化部50。

在进行高速供给控制时从室外流入的空气全部经过蓄积部40。另一方面,在进行低速供给控制时该空气的一部分经过蓄积部40。此外,该空气的剩余部分经过旁通流路103a而不经过蓄积部40。因此,在低速供给控制中,经过蓄积部40的空气量少于高速供给控制。换言之,空气经过蓄积部40时的压力变小。因此,在进行低速供给控制时,二氧化碳以慢于高速供给控制的速度从蓄积部40流出。此外,经过了蓄积部40的空气在与经过了旁通流路103a的空气汇流之后流入室内。因此,在进行低速供给控制时,与高速供给控制相比,向室内供给浓度较低的二氧化碳。

(2)供给控制处理的说明

如上所述,加温机3在夜间对室内进行加温。具体而言,可以在例如从傍晚到早晨的加温期间进行加温。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通过在加温期间进行蓄积控制,而将由加温产生的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蓄积在蓄积部40中。另一方面,在从早晨到傍晚的非加温期间,加温机3不进行加温。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通过在非加温期间进行供给控制而向室内供给蓄积在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

不过,当蓄积在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的量达到上限时,则不能在蓄积部40进行二氧化碳的蓄积。因此,如图4a所示,若在加温期间满足开始条件,则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开始执行补充处理。另外,开始条件是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达到预先规定的标准的条件。具体而言,开始条件是指二氧化碳的蓄积量等于或大于预先规定的开始阈值的条件。另外,开始阈值可以是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的上限值,也可以是略低于上限值的值。

在补充处理中,交替进行供给控制和蓄积控制。其结果为,在加温期间蓄积在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以及从蓄积部40向室内供给的二氧化碳的总量增加。

能够通过流路控制部10所执行供给控制处理来实现对二氧化碳进行蓄积以及供给的一系列处理。在下文中,将参照图4b对供给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另外,在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运行中,由流路控制部10周期性地执行供给控制处理。

在s200中,流路控制部10基于点火信号判定加温机3是否正在进行加温。并且,当获得肯定判定时(s200:是),流路控制部10转移到s205,当获得否定判定时(s200:否),流路控制部10转移到s210。

在s205中,流路控制部10基于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来决定进行蓄积控制和供给控制中的哪一种控制。基于设置在蓄积部40中的蓄积面传感器45以及供给面传感器46的检测结果来检测二氧化碳的蓄积量。

当进行蓄积控制时,由蓄积面传感器45来检测经过蓄积部40前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下文中称为经过前的废气浓度)。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供给面传感器46来检测经过了蓄积部40后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下文中称为经过后的废气浓度)。流路控制部10基于从经过后的废气浓度中减去经过前的废气浓度而得到的值(在下文中称为废气浓度减法值)来推测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该值越大,推测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越多。另外,流路控制部10还可以不考虑经过前的废气浓度而是基于经过后的废气浓度来推测二氧化碳的蓄积量。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后的废气浓度越高,推测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越多。

另一方面,当进行供给控制时,由供给面传感器46来检测经过蓄积部40前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下文中称为经过前的空气浓度)。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由蓄积面传感器45来检测经过了蓄积部40后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下文中称为经过后的空气浓度)。流路控制部10基于从经过后的空气浓度中减去经过前的空气浓度而得到的值(在下文中称为空气浓度减法值)来推测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该值越大,推测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越多。另外,流路控制部10还可以不考虑经过前的空气浓度而是基于经过后的空气浓度来推测二氧化碳的蓄积量。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后的空气浓度越高,推测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越多。

并且,在加温期间开始之后直到开始执行补充处理时的期间,流路控制部10基于二氧化碳的蓄积量判定是否已满足上述开始条件。具体而言,当废气浓度减法值或经过后的废气浓度超过了预先规定的阈值时,流路控制部10可以判定已满足开始条件。当不满足开始条件时,流路控制部10转移到s215,并继续蓄积控制。另一方面,当已满足开始条件时,流路控制部10开始执行补充处理。即,流路控制部10转移到s210,并结束蓄积控制而执行供给控制。

另一方面,在执行补充处理的过程中,流路控制部10基于二氧化碳的蓄积量判定是否在蓄积控制和供给控制之间进行切换。在此,将二氧化碳的蓄积量小于预先规定的蓄积阈值的条件称为蓄积切换条件。此外,将二氧化碳的蓄积量等于或大于预先规定的供给阈值的条件称为供给切换条件。其中,蓄积阈值<开始阈值且蓄积阈值<供给阈值。此外,供给阈值可以是与开始阈值相同的值或者是与开始阈值大致等同的值。

当在补充处理中进行供给控制时,流路控制部10判定是否已满足蓄积切换条件。并且,当获得肯定判定时,流路控制部10转移到s215,并结束供给控制而执行蓄积控制。另一方面,当获得否定判定时,流路控制部10转移到s210,并继续供给控制。

相对于此,当在补充处理中进行蓄积控制时,流路控制部10判定是否已满足供给切换条件。并且,当获得肯定判定时,流路控制部10转移到s210,并结束蓄积控制而执行供给控制。另一方面,当获得否定判定时,流路控制部10转移到s215,并继续供给控制。

另外,流路控制部10还可以通过将废气浓度减法值或经过后的废气浓度与预先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或者通过将空气浓度减法值或经过后的空气浓度与预先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来判定是否已满足蓄积切换条件以及供给切换条件。

在s210中,流路控制部10执行供给控制,并结束本处理。在此,在非加温期间,可以根据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决定供给控制的类型。具体而言,当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等于或大于预先规定的室内阈值时,可以进行低速供给控制。而当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小于室内阈值时,可以进行高速供给控制。由此,可以将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保持在适于植物生长的浓度。另外,由室内传感器2a来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此外,也可以在执行补充处理的过程中始终进行高速供给控制。当然,不限于此,也可以始终进行低速供给控制。此外,例如,还可以以与非加温期间相同的方式进行高速供给控制或低速供给控制。

在s215中,流路控制部10执行蓄积控制,并结束本处理。另外,当储存在第1水罐、第2水罐中的水溶液为高温时,流路控制部10可以进行冷却控制而不进行蓄积控制。然后,流路控制部10可以在该水溶液的温度充分降低之后进行蓄积控制。

[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中,若加温期间在进行蓄积控制的过程中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增加,则开始执行补充处理。通过补充处理而交替进行二氧化碳的供给和蓄积。因此,可以使在加温期间蓄积在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的总量大于蓄积部40的容量。此外,能够在补充处理的执行期间和非加温期间向室内供给多于蓄积部40的容量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能够将由加温产生的更多的二氧化碳经由蓄积部40供给到室内。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由加温产生的二氧化碳。

特别地,为了增加二氧化碳向室内的供给量,需要使蓄积部40大型化。然而,为了增加温室2中作物的种植面积,要求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的小型化。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进行补充处理。由此,能够增加二氧化碳向室内的供给量,并能够使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小型化。

(2)此外,在加温期间当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达到开始阈值时,则开始执行补充处理。由此,能够在更合适的时期开始执行补充处理。

(3)此外,在进行补充处理中的蓄积控制的过程中,若二氧化碳的蓄积量达到供给阈值,则从蓄积控制切换到供给控制。此外,在进行补充处理中的供给控制的过程中,若二氧化碳的蓄积量低于蓄积阈值,则从供给控制切换到蓄积控制。因此,能够在执行补充处理的过程中于更合适的时期开始进行供给控制以及蓄积控制。

(4)此外,在补充处理中,作为供给控制进行高速供给控制。因此,能够使蓄积在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更快地向外部流出。由此,在补充处理中,能够更早地从供给控制切换到蓄积控制。因此,能够经由蓄积部40向室内供给更多的二氧化碳。

(5)此外,将以与本实施方式的吸附部43相同的方式构成的图5a的吸附部300的外表面中的流入吸附部300的废气或空气所经过的部分定义为流入面301,并将上述外表面中的从吸附部300流出的废气或空气所经过的部分定义为流出面302。此外,在蓄积控制中的流入面301和流出面302分别与在供给控制中的流入面301和流出面302相同。并且,以较短的周期交替进行蓄积控制和供给控制。此时,在吸附部300中,二氧化碳浓度高的高浓度部分303和二氧化碳浓度低的低浓度部分304有可能从流入面301到流出面302呈多层分布。

并且,在供给控制中,吸附部300中的高浓度部分303以及低浓度部分304会从空气的流入面301向流出面302移动。可以认为当低浓度部分304与该流出面302接触时从吸附部300流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变低。另一方面,可以认为当高浓度部分303与该流出面302接触时从吸附部300流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变高。因此,当在吸附部300中高浓度部分303以及低浓度部分304呈多层分布时,从吸附部300流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可能变得不稳定。

相对于此,如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蓄积控制时,吸附部43的蓄积面43a为废气的流入面,供给面43b为废气的流出面。另一方面,在进行供给控制时,与此相反地,供给面43b为空气的流入面,蓄积面43a为空气的流出面。因此,假设即使以较短的周期交替进行蓄积控制和供给控制,也能够使吸附部43保持蓄积面43a侧为高浓度部分43c且供给面43b侧为低浓度部分43d的状态。由此,能够在进行供给控制时抑制从吸附部43的蓄积面43a流出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产生变动。因此,能够以稳定的浓度供给二氧化碳。

[其他实施方式]

(1)本实施方式中的补充处理的开始条件为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的蓄积量等于或大于开始阈值的条件。不过,例如,开始条件也可以是加温期间中的蓄积控制的持续时间达到预先规定的开始阈值的条件。此外,例如,开始条件也可以是到达预先规定的开始时刻的条件。也就是说,可以认为当蓄积控制进行了一定时间时,二氧化碳的蓄积量会达到预先规定的标准。

另外,开始阈值或开始时刻可以是例如由用户设定的阈值或时刻。此外,例如,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可以经由网络从外部获取黎明的时刻,并基于该黎明的时刻决定开始阈值或开始时刻。此外,例如,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可以基于当前月和日来推测黎明的时刻,并基于推测结果决定开始阈值或开始时刻。

此外,开始条件可以是例如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经由操作部从用户处接收预先规定的开始操作的条件。另外,操作部可以是例如设置在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中的开关等。此外,操作部可以是例如用于将自身装置接收到的操作的内容通过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的方式通知给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的操作终端。更具体而言,操作终端可以是例如遥控器、诸如智能电话的便携式终端、或pc等。

此外,开始条件可以是基于温室2的外部环境的条件。也就是说,当基于外部环境而推测为黎明或已接近黎明时,可以认为已满足开始条件。具体而言,可以认为当例如由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和/或照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阈值时,已满足开始条件。

另外,当使用上述开始条件时,也可以在蓄积部40中不设置蓄积面传感器45以及供给面传感器46。

此外,在补充处理中,将蓄积控制切换为供给控制的供给切换条件是二氧化碳的蓄积量等于或大于供给阈值的条件。不过,例如也可以将处于执行中的蓄积控制自开始执行的时刻起所经过的时间等于或大于预先规定的供给切换阈值的条件作为供给切换条件。同样地,在补充处理中,将供给控制切换为蓄积控制的蓄积切换条件是二氧化碳的蓄积量小于蓄积阈值的条件。不过,例如也可以将处于执行中的供给控制自开始执行的时刻起所经过的时间等于或大于预先规定的蓄积切换阈值以上的条件作为蓄积切换条件。

(2)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控制部10在供给控制中打开或关闭第1室内阀64。由此规定供给控制的类型。不过,流路控制部10也可以在供给控制中以三个以上的等级对第1室内阀64的开度进行调节。并且,当在补充处理中进行供给控制时,流路控制部10也可以将第1室内阀64的开度设定为小于预先规定的阈值。也就是说,可以在补充处理中的供给控制中使待经过蓄积部40的空气的量多于预先规定的标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在补充处理中的供给控制中使蓄积在蓄积部40中的二氧化碳快速流出。

(3)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积部40的吸附部件41的容器42以及容器42内部的配置区域为呈直线状延伸的细长形状。并且,配置在配置区域的吸附部43具有与配置区域相同的形状。不过,例如,配置区域以及吸附部43也可以为弯曲或弯折的细长形状。并且,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相同,使吸附部43的一端为蓄积面,并使另一端为供给面。此外,配置区域以及吸附部43不限于细长形状,可以为各种形状。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将吸附部43的外表面中的彼此相向的两个区域分别作为蓄积面和供给面。

[与权利要求书的对应]

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1中的流路控制部10、鼓风机30、以及阀60~65对应于控制部的示例。此外,蓄积面传感器45以及供给面传感器46对应于检测部的示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