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及其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98165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及其构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滨海海岸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滨海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或海岸涂滩,即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延伸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区域海岸,它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海水涨落地带。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可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其中,高潮区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中潮区占了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低潮区的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它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

为了防风消浪、稳固堤岸、构建滨海绿色景观,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兴起滨海潮间带造林的热潮。红树林,作为一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滨海潮间带或河口边缘的乔木、灌木、棕榈状或蕨类植物群落,素有“海岸卫士”的美誉。在滨海潮间带造林实践中,红树植物是最适合的种植对象。然而在滨海潮间带迎风浪面,由于风浪侵蚀和底泥条件不良等原因,所以,会存在红树植物苗难以固定的问题,且即便红树植物苗得到固定了,红树植物苗也会因生存小环境波动剧烈而不易成活。

目前主要通过沙袋围堰,回填种植土,竹竿固定红树植物苗木等方法解决风浪对滨海海岸造林实施地造成的泥沙流动和苗木稳定问题。但这些方法的抗风浪能力较小,对风浪或潮力较大的中、高潮区海岸,尚不足保障红树植物苗木的定植和生长,最终会导致红树植物苗木的存活率很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之处,提供了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及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的构建方法,其解决了现有滨海潮间带种植苗木存活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包括种植结构和设于所述种植结构之靠海一侧的外围防护结构,所述种植结构包括种植槽、若干个摆放于所述种植槽内的培植筐苗和用于固定各所述培植筐苗的定位网,所述培植筐苗包括第一筐体、填充于所述第一筐体内的栽培介质、设于所述第一筐体与所述栽培介质之间的第一防护布和插于所述栽培介质内的栽培苗木,所述定位网铺设于各所述第一筐体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筐体为中空的圆锥状竹筐;且/或,所述第一防护布为土工布或者无纺布;所述栽培苗木为红树植物苗木;且/或,所述定位网为麻绳网;且/或,所述种植槽的边缘为采用钢筋混凝土和/或岩石制成的砌筑结构。

可选地,各所述培植筐苗分成至少两排摆放于所述种植槽内,且任意相邻两排的各所述培植筐苗相互错开设置。

可选地,所述种植结构还包括若干个摆放于所述种植槽内的无苗土筐,所述无苗土筐包括第二筐体和填充于所述第二筐体内的填充介质,同一排的各所述培植筐苗和各所述无苗土筐相互交替设置,所述定位网铺设于各所述第一筐体和各所述第二筐体上。

可选地,所述种植结构还包括填充于各所述第一筐体与各所述第二筐体之间的海泥和覆盖于所述海泥上的第二防护布,所述第二防护布固定于其周边的所述第一筐体和/或所述第二筐体上。

可选地,所述外围防护结构包括外围阻隔网和外围防护桩,所述外围阻隔网设于所述种植槽与所述外围防护桩之间。

可选地,所述外围阻隔网包括若干根间隔设置的固定杆和至少一张设于所述固定杆上的尼龙网;且/或,所述外围防护桩包括若干根间隔设置的固定桩和若干个连接于所述固定桩上的连接件。

可选地,所述固定桩为松木桩;且/或,所述固定桩的直径不小于10cm;且/或,所述固定桩之插入土中的深度不小于300cm;且/或,所述固定桩设置有至少两排,任意相邻两排的各所述固定桩相互错开设置,每排所述固定桩通过若干个呈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连接件连接;且/或,所述连接件为编织连接于所述固定桩上的竹篾或者绳状部件。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的构建方法,其包括构建种植结构步骤和构建外围防护结构步骤,所述构建种植结构步骤包括如下分步:在潮间带围建种植槽;在所述种植槽内摆放若干个培植筐苗;在所述培植筐苗上铺设定位网。

可选地,所述构建种植结构步骤中,在铺设所述定位网之前,还包括如下分步:在所述种植槽内摆放若干个无苗土筐,并使同一排的各所述培植筐苗和各所述无苗土筐相互交替设置;在各所述培植筐苗与各所述无苗土筐之间填充海泥;在所述海泥上覆盖第二防护布,并使所述第二防护布固定于其周边的所述培植筐苗和/或所述无苗土筐上。

本发明提供的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及其构建方法,通过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改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栽培苗木的抗风浪能力,减少了栽培介质流失的现象和栽培苗木发生倾斜的现象,充分保障了栽培苗木在滨海潮间带的定植和生长条件,最终有效提高了滨海潮间带栽培苗木的存活率,利于滨海海岸生态环境的修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种植结构的左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种植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围防护桩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围阻隔网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包括种植结构1和设于种植结构1之靠海一侧的外围防护结构2,种植结构1包括种植槽11、若干个摆放于种植槽11内的培植筐苗12和用于固定各培植筐苗12的定位网13,培植筐苗12包括第一筐体121、填充于第一筐体121内的栽培介质、设于第一筐体121与栽培介质之间的第一防护布和插于栽培介质内的栽培苗木122,定位网13铺压于各第一筐体121上。种植槽11设置于潮间带的中潮区和高潮区;栽培介质为利于栽培苗木122生长的土壤;第一防护布为可防止土壤流失的布体,其内衬于第一筐体121内;定位网13为可用于固定第一筐体121的网状结构,定位网13的设置主要用于稳固培植筐苗12和保护栽培苗木12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通过在种植槽11内摆放内衬有第一防护布的培植筐苗12,然后在培植筐苗12的第一筐体121上铺设定位网13进行固定,这样,可极大程度地提高栽培苗木122的抗风浪能力,减少了栽培介质流失的现象和栽培苗木122发生倾斜的现象,从而充分保障了栽培苗木122在滨海潮间带的定植和生长条件,最终有效提高了栽培苗木122的存活率。

优选地,参照图1所示,第一筐体121为中空的圆锥状竹筐,圆锥状竹筐以下大上小的形式摆放于种植槽11内,这样,一方面利于第一筐体121在种植槽11内的固定;另一方面利于栽培苗木122根系的伸展。

优选地,第一防护布为土工布或者无纺布。土工布又称土工织物,它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具有强力高、耐腐蚀、透水性好、抗微生物性好、材质轻柔、运送方便、铺设方便、施工方便等特点。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是新一代环保材料,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此处,第一防护布采用土工布或者无纺布,既可利于栽培苗木122的吸水,又利于防止栽培介质的流失。

优选地,栽培苗木122为适应于滨海潮间带生长环境的红树植物苗木。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海洋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其包括红树、秋茄树、红茄苳、海莲和木榄等。由于红树植物具有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的显著特点,故,此处,栽培苗木122采用红树植物苗木可利于保证栽培苗木122在滨海潮间带的存活率。

优选地,定位网13为麻绳网,麻绳网为采用麻绳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麻绳是采用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绳状结构。由于麻绳具有韧性佳、耐磨损、耐腐蚀等特点,故,此处,定位网13采用麻绳网,可利于保证定位网13在滨海潮间带使用的寿命,从而利于保证定位网13对栽培筐苗定位的长期有效性,进而利于提高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抵抗风浪的能力。

优选地,种植槽11的边缘为采用钢筋混凝土和/或岩石制成的砌筑结构,即:种植槽11的边缘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筑成,或者也可采用岩石筑成,或者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岩石的混合物筑成。此处,种植槽11的边缘采用砌筑结构,可利于充分保证种植槽11边缘的结构稳固性,利于提高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抵抗风浪的能力。

优选地,一并参照图1-3所示,各培植筐苗12分成至少两排摆放于种植槽11内,且任意相邻两排的各培植筐苗12相互错开设置,即前后相邻两排的各培植筐苗12不会存在前后对齐的现象(前后相邻两排的任意两个培植筐苗12沿排列方向都是呈左右错开设置的),这样,既利于保证栽培苗木122的分布密度,又利于保证各栽培苗木122具有足够大的成长空间,从而保证了栽培苗木122的存活率。

优选地,一并参照图1-3所示,种植结构1还包括若干个摆放于种植槽11内的无苗土筐14,无苗土筐14包括第二筐体141和填充于第二筐体141内的填充介质,培植筐苗12和无苗土筐14密集排列于种植槽11内,同一排的各培植筐苗12和各无苗土筐14相互交替设置,定位网13铺压于各第一筐体121和各第二筐体141上。填充介质为土壤。无苗土筐14与培植筐苗12的交替设置,既利于保证各栽培苗木122具有足够大的成长空间,又利于提高培植筐苗12在种植槽11内摆放定位的稳固可靠性。

优选地,第二筐体141为中空的圆锥状竹筐,第二筐体141以下大上小的形式摆放于种植槽11内,这样,利于第二筐体141在种植槽11内的固定。更为优选地,第一筐体121和第二筐体141为相同的结构,即第一筐体121和第二筐体141的材质、形状、尺寸都相同。

优选地,一并参照图1-3所示,种植结构1还包括填充于各第一筐体121与各第二筐体141之间的海泥15和覆盖于海泥15上的第二防护布16,第二防护布16固定于其周边的第一筐体121和/或第二筐体141上。海泥15用于填充各圆锥状竹筐(包括第一筐体121与第二筐体141)之间的间隙,从而利于提高栽培筐苗和无苗土筐14在种植槽11内摆放定位的稳固可靠性。第二防护布16为可防止海泥15流失的布体,其内衬于第二筐体141内。此处,第二防护布16的设置,可防止海泥15的流失,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栽培筐苗和无苗土筐14在种植槽11内摆放定位的稳固可靠性。

优选地,一并参照图3-5所示,外围防护结构2包括外围阻隔网21和外围防护桩22,外围防护桩22设于潮间带之靠近大海的外侧,种植槽11设于潮间带之远离大海的内侧,外围阻隔网21设于种植槽11与外围防护桩22之间。外围阻隔网21的设置,主要用于拦截海面垃圾,从而可防止海面垃圾对栽培苗木122生长的干扰;外围防护桩22的设置,主要用于消浪、减浪,可利于减小海浪对种植结构1的冲击,从而利于提高栽培苗木122的存活率。

优选地,一并参照图3和图5所示,外围阻隔网21包括若干根间隔设置的固定杆211和至少一张设于固定杆211上的尼龙网212。固定杆211的底部插入固定于潮间带的泥土中。尼龙网212是以尼龙丝、锦纶丝、涤纶丝、纳纶丝等化学纤维为原料,经丝网机械加工而成的化纤编织网。尼龙网212具有韧性高、弹性好、耐腐蚀、耐油、耐水、耐磨、耐高温、耐候性等特点,利于充分保证外围阻隔网21的使用寿命。此处,采用固定杆211固定尼龙网212,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易于实现。

优选地,尼龙网212设有一张,各固定杆211排成一排固定于潮间带的泥土中,尼龙网212安装固定于各固定杆211上,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易于实现、成本低、垃圾拦截效果好。当然了,具体应用中,尼龙网212也可设有两张或者两张以上,各尼龙网212可位于同一排上也可分排设置。

优选地,尼龙网212通过绑系的方式固定于固定杆211上,其组装和拆卸都比较方便,便于尼龙网212的日后维护。

优选地,固定杆211为竹竿,其成本低、易于制取。当然了,具体应用中,固定杆211也可采用其它杆状结构。

优选地,一并参照图3和图4所示,外围防护桩22包括若干根间隔设置的固定桩221和若干个连接于固定桩221上的连接件222。固定桩221的底部插入固定于潮间带的泥土中。连接件222的设置,用于将分散的固定桩221连接在一起,从而利于提高外围防护桩22抵抗风浪的能力。

优选地,固定桩221为松木桩,其材料成本低、易于获取,且防护可靠。

优选地,固定桩221的直径不小于10cm,这样,利于保证固定桩221不会被风浪轻易打断,从而利于保证固定桩221抵抗风浪的能力。

优选地,固定桩221之插入土中的深度不小于300cm,这样,利于保证固定桩221安装定位的稳固可靠性,进而利于保证固定桩221抵抗风浪的能力。

优选地,参照图3所示,固定桩221设置有至少两排,任意相邻两排的各固定桩221相互错开设置,每排固定桩221通过若干个呈上下间隔设置的连接件222连接。任意相邻两排的各固定桩221相互错开设置,具体为前后相邻两排的各固定桩221不会出现前后对齐的情形,即前后相邻两排的任意两个固定桩221沿排列方向都是呈左右错开设置的,这样设置可在有限的空间布局内提高外围防护桩22的消浪、减浪效果。

优选地,固定桩221设置有三排,其制造方便,且防护效果好。当然了,具体应用中,固定桩221的设置排数不限于此。

优选地,连接件222为编织连接于固定桩221上的竹篾,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连接可靠。竹篾具体为成条的薄竹片。当然了,具体应用中,连接件222也可采用其它部件,如编织或者绑扎连接于固定桩221上的麻绳等绳状部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适用于滨海海岸生态环境的修复,其在滨海潮间带近海岸向海一侧最外层布设三排松木桩用以消浪减浪;在近海岸向海一侧的次外层布设外围阻隔网21以拦截海面垃圾;在海岸坡面陆地潮间带区域设置种植槽11并在种植槽11内置入培植筐苗12;在培植筐苗12的表面铺设麻绳网(即定位网13)以固定栽培苗木122并稳固培植筐苗12以减少培植筐苗12内表泥的流失。该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结构简单、构建方便、成本低,抗风浪能力强,可有效提高中、高潮区红树苗木的成活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的构建方法,包括构建种植结构步骤和构建外围防护结构步骤,构建种植结构步骤包括如下分步:在潮间带围建种植槽11;在种植槽11内摆放若干个培植筐苗12;在培植筐苗12上铺设定位网1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的构建方法,操作简单,并有效提高了栽培苗木122的抗风浪能力,减少了栽培介质流失的现象和栽培苗木122发生倾斜的现象,充分保障了栽培苗木122在滨海潮间带的定植和生长条件,最终提高了滨海潮间带栽培苗木122的存活率,利于滨海海岸生态环境的修复。

优选地,构建种植结构步骤中,在铺设定位网13之前,还包括如下分步:在种植槽11内摆放若干个无苗土筐14,并使同一排的各培植筐苗12和各无苗土筐14相互交替设置;在各培植筐苗12与各无苗土筐14之间填充海泥15;在海泥15上覆盖第二防护布16,并使第二防护布16固定于其周边的培植筐苗12和/或无苗土筐14上。培植筐苗12和无苗土筐14的摆放可同时进行,在摆放时需保证:同一排的各培植筐苗12和各无苗土筐14相互交替排列,且不同排的各培植筐苗12相互左右错开设置。在摆放完培植筐苗12和无苗土筐14后,再在各圆锥状竹筐(包括培植筐苗12的第一筐体121和无苗土筐14的第二筐体141)之间的间隙填充高度与圆锥状竹筐高度相等的海泥15;然后在各海泥15上覆盖第二防护布16,第二防护布16通过周边的圆锥状竹筐固定;然后再在各圆锥状竹筐的顶部表面铺设定位网13,使定位网13的网面紧贴圆锥状竹筐,并将定位网13固定于种植槽11的边缘。此处,在构建种植结构步骤中,增设摆放无苗土筐14、填充海泥15、覆盖第二防护布16的分步,这样,既利于提高培植筐苗12在种植槽11内定位的稳固可靠性,又利于减小土壤的流失,从而利于提高栽培苗木122的存活率。

优选地,构建外围防护结构步骤设于构建种植结构步骤之前,即在完成构建外围防护结构步骤后,再进行构建种植结构步骤。由于外围防护结构2位于种植结构1的外侧,所以,采用先构建外围防护结构2再构建种植结构1的方案相对于采用先构建种植结构1再构建外围防护结构2的方案而言,可消除种植结构1建成后对构建外围防护结构2产生不便的问题发生,从而利于提高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的构建效率。当然了,具体应用中,构建外围防护结构步骤和构建种植结构步骤的设置顺序不限于此,如:也可将构建外围防护结构步骤设于构建种植结构步骤之后,即在完成构建种植结构步骤后,再进行构建外围防护结构步骤;或者,也可构建外围防护结构步骤和构建种植结构步骤混合搭配设置,例如在执行构建种植结构步骤的部分分步后就开始进行构建外围防护结构步骤最后再返回执行构建种植结构步骤的剩余分步。

优选地,构建外围防护结构步骤包括如下分步:在滨海潮间带之靠近大海的一侧构建外围防护桩22;在外围防护桩22的内侧构建外围阻隔网21。由于外围防护桩22位于外围阻隔网21的外侧,所以,优选采用先构建外围防护桩22再构建外围阻隔网21的方案,这样可消除外围阻隔网21建成后对构建外围防护桩22产生不便的问题发生,从而利于提高外围防护结构2的构建效率。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较佳实施方案,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的构建方法采用如下具体步骤:

构建外围防护桩步骤,在滨海潮间带向海一侧的最外层布设三排松木桩,三排松木桩中的任意相邻两排松木桩中的各松木桩相互错位设置,每排松木桩采用竹篾编织连接在一起;其中,松木桩的直径不小于10cm,且松木桩的入土深度(松木桩插入潮间带泥土的深度)不小于300cm;每排松木桩采用多个呈上下间隔设置的竹篾编织连接在一起,竹篾的宽度为5cm左右,且上下相邻的两竹篾间距小于25cm。该构建外围防护桩步骤,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操作成本低,且构建的外围防护桩22稳固性好、抵抗风浪效果好。

构建外围阻隔网步骤,在滨海潮间带向海一侧的次外层布设阻隔网,该阻隔网优选采用尼龙网212,阻隔网的高度根据实施地潮水的大小而定,应保证阻隔网的高度至少高于实施地最大潮水位200为宜;尼龙网212通过一排间隔设置的竹竿固定,竹竿的入土深度(竹竿插入潮间带泥土的深度)不小于300cm,竹竿的直径优选为8cm-10cm。该构建外围阻隔网步骤,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操作成本低,且构建的外围阻隔网21稳固性好、拦截海面垃圾效果好。

构建种植槽步骤,在滨海潮间带的中潮区和高潮区围建种植槽11,种植槽11的边缘采用钢筋混凝土或岩石或者二者的混合体砌筑而成。该构建种植槽步骤,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操作成本低,且构建的种植槽11稳固性好、抵抗风浪效果好。

摆放培植筐苗和无苗土筐步骤,在种植槽11内密集摆放培植筐苗12和无苗土筐14,培植筐苗12和无苗土筐14的摆放排列方式为:各培植筐苗12和各无苗土筐14分排摆放,且每排的各培植筐苗12和各无苗土筐14相互交替设置,前后相邻两排的各培植筐苗12相互错位设置。该摆放培植筐苗和无苗土筐步骤,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操作成本低,且在可保证栽培苗木122分布密度的前提下,还可保证各栽培苗木122具有足够大的成长空间,同时还利于保证培植筐苗12摆放定位的稳固可靠性。

填充海泥步骤,在各圆锥状竹筐(包括培植筐苗12的第一筐体121和无苗土筐14的第二筐体141)之间的间隙填充高度与圆锥状竹筐高度相等的海泥15,并在海泥15上覆盖土工布或者无纺布,土工布或者无纺布通过周边的圆锥状竹筐固定。该填充海泥步骤,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操作成本低,且可利于进一步提高培植筐苗12在种植槽11内摆放定位的稳固可靠性,同时在海泥15上覆盖土工布或者无纺布利于防止海泥15的流失。

铺设定位网步骤,在各圆锥状竹筐上铺设定位网13,定位网13的底部网面紧贴各圆锥状竹筐的顶部表面,并固定于种植槽11的边缘;定位网13优选采用麻绳网,麻绳网的网孔直径优选小于圆锥状竹筐的顶部直径。该铺设定位网步骤,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操作成本低,且可利于进一步提高培植筐苗12在种植槽11内摆放定位的稳固可靠性,同时还利于减少各圆锥状竹筐内表泥的流失。

为了验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及其构建方法的实际效果,申请人做了如下试验:

2013年7月在惠州横石湾风浪较大的滨海堤岸设立试验段,构建第一种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试验中,利用中、高潮区域原来杂乱散布的石块,重新规整、砌筑形成宽300cm、长1000cm的种植槽11。在种植槽11内植入高约60cm的秋茄袋苗,袋苗的直径20cm,每两个袋苗之间放置一个相同规格的土袋,袋与袋密集排列;紧贴袋顶铺一张网孔直径约15cm的麻绳网,以稳固袋。在近海侧种植槽11边缘以外约100cm处设一张固定于竹竿的尼龙网212,以拦截海面垃圾,减少垃圾对秋茄幼苗生长的干扰。尼龙网212以外3米处设三排松木桩,每排松木桩以竹篾编织连接,形成减浪带,降低风浪对种植区域苗木的影响。

2013年8月至12月持续统计试验段苗木存活率及生长情况,结果发现,监测早期,苗木普遍存在倾斜,苗袋及土袋里的土壤流失严重。4-5个月后,大部分苗木倾斜严重,陆续出现死苗现象。

2014年4月,在试验段进行大面积补植,用竹筐(内衬底部留孔土工布)培育的培植筐苗12代替原来的袋苗,密集排列于种植槽11内,每两培植筐苗12间置入一个无苗土筐14。竹筐(包括培植筐苗12的第一筐体121和无苗土筐14的第二筐体141)的顶部依然用麻绳网(即定位网13)固定。竹筐间隙回填海泥15,并覆土工布(即第二防护布16)固定于竹筐上。该种植体系其他结构保持不变。半年的持续监测结果显示改进后此种植方法的苗木生长情况良好,栽培苗木122存活率达到90%以上。

由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滨海潮间带抗风浪种植体系及其构建方法,可有效提高潮间带中、高潮区栽培苗木122的成活率,且其可操作性强、实用性高,可大范围推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