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青蛙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80739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青蛙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青蛙,学名黑斑蛙,民间俗称“田鸡”,因其肉味鲜美,历来是我国人民喜食的美味佳肴;然而由于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加上多年的人工大量捕捉,现在野生青蛙数量逐年减少,部分地区甚至处于灭绝状态。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和满足青蛙的市场供应,人工养殖青蛙势在必行。

但是,由于青蛙在野外是以捕食活动的虫子为食,人工大量养殖很难满足其饵料供应,加上在较高养殖密度条件下,青蛙的自相残杀情况会比较突出,投喂活饵会激发其自相残杀的习性,导致养殖户大批量养殖的青蛙最终所剩无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青蛙的养殖方法,满足人们对青蛙的食用需求,本发明提供青蛙的高密度池塘养殖方法,能高密度、高数量地繁殖养殖青蛙,青蛙成活率大、养殖的青蛙个大肉肥、肉味鲜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青蛙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场地和建造蛙池: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的地方作为养殖场;以每亩建一个大池,再把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网围好,筛网要高出池底1m,筛网底部应有20-30cm埋进土里;池埂高40cm,坡度1:3,水位保持在30-40cm;

四个小池分别为配种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

(2)选蛙配种:选择黄皮黑斑、体表无伤、体表光滑、皮肤富有黏液、弹跳力强、体质强壮、体重0.6-0.75kg且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作为种蛙;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配种雌雄比例为1∶1,采用自然繁殖法,种蛙的放养密度为每配种池400对;

(3)蝌蚪喂养管理:采集蛙卵,并进行孵化,放卵密度为每蝌蚪池1-1.5万粒左右;保持活水注入,一天换水一次,2-3天可孵出蝌蚪,蝌蚪孵化3天后开始投食,前7天投喂豆浆,7天后,开始加入少量人工配合饲料,当蝌蚪长大至黄豆大小后,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喂养;其中,蝌蚪每天的投食量按蝌蚪体重的2-3%进行投喂,分早、晚两次进行,早上9点投喂每天饲料总量的1/3,下午4点投喂每天饲料总量的2/3;

(4)幼蛙喂养管理:当蝌蚪脱尾后,移至幼蛙池中喂养,放养密度为每幼蛙池5000-6000只,将幼蛙池中的水开始放去,只剩下少量的水,在水面上放置饲料台,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每天进行3-4次定点定时的饲料投喂,先用蛆虫喂食5-7天,然后开始在蛆虫中添加40%的人工配合饲料;每日饲料按体重的5-7%进行投喂;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10-20cm,采取活水饲养;

(5)成蛙喂养管理:当幼蛙长至0.3kg以上时,转至成蛙池喂养,放养密度为每成蛙池3000-4000只,成蛙池放入干枯稻草供青蛙冬眠,同时搭配少量松树松叶放入蛙池中,起到消毒洁净作用;

(6)疾病防治

1)蛙类疾病防治:

蛙类疾病主要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具体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水体:水体定期消毒、降解、降氨,一般10天左右进行一次处理;

b、饲料:不喂食变质的饲料;

c、预防:定期在饲料中加入预防药;

d、定期喂养保健药物:电解多维,鱼肝油,保肝散,利胃散等;

2)蝌蚪类疾病防治:

a、汽泡病:水中定期降铵解,多换水,定期在饲料加入药物,所述药物按每公斤饲料包括:盐酸黄连素4-5g、酵母片15-20g、桔皮50g;

b、肠炎病:定期在饲料中按每公斤饲料加4-5g肠炎灵;

c、出血病:定期在饲料中按每公斤饲料加止血灵3-4g。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人工配合饲料为蛋白质含量在35-40%的蛙用人工配合饲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每个成蛙池设置数个“灯台”,灯台的高度设置在青蛙刚好能够到的高度,灯台用于吸引蚊虫蛾子过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青蛙的养殖过程中,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全程使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养殖,是获得青蛙高产养殖的重要条件;因为青蛙是肉食性动物,且喜欢捕捉活动饵料,在较高密度情况下,青蛙捕食同类的情况非常普遍,就是经过多年驯化的青蛙,在只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情况下,青蛙残食同类的情况也经常发生,而在青蛙投喂活饵的情况下,则会将青蛙捕食同类的机率提高数倍。很多养殖者多年来无法实现青蛙的高产养殖,基本都是因为无法克服其残杀同类而导致养殖失败的,一个拥有两万只幼蛙的蛙池,养到成蛙时往往只剩下几百只甚至更少;而在选择经过多代饲料驯化的种蛙,并且完全杜绝使用活动饵料的情况下,对其繁殖的后代全程使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大大提高了青蛙养殖的产量;从养殖池的建造、青蛙的选蛙配种、蝌蚪喂养管理、幼蛙喂养管理、成蛙喂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养殖,使青蛙能从孵化到成蛙的成活率大,能进行高密度的养殖,生产出质量硕大、内肥味美的食用和药用青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一种青蛙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场地和建造蛙池: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的地方作为养殖场;以每亩建一个大池,再把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网围好,筛网要高出池底1m,筛网底部应有20-30cm埋进土里;池埂高40cm,坡度1∶3,水位保持在30-40cm;

四个小池分别为配种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

(2)选蛙配种:选择黄皮黑斑、体表无伤、体表光滑、皮肤富有黏液、弹跳力强、体质强壮、体重0.6-0.75kg且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作为种蛙;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配种雌雄比例为1∶1,采用自然繁殖法,种蛙的放养密度为每配种池400对;

(3)蝌蚪喂养管理:采集蛙卵,并进行孵化,放卵密度为每蝌蚪池1-1.5万粒左右;保持活水注入,一天换水一次,2-3天可孵出蝌蚪,蝌蚪孵化3天后开始投食,前7天投喂豆浆,7天后,开始加入少量人工配合饲料,当蝌蚪长大至黄豆大小后,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喂养;其中,蝌蚪每天的投食量按蝌蚪体重的2-3%进行投喂,分早、晚两次进行,早上9点投喂每天饲料总量的1/3,下午4点投喂每天饲料总量的2/3;

(4)幼蛙喂养管理:当蝌蚪脱尾后,移至幼蛙池中喂养,放养密度为每幼蛙池5000-6000只,将幼蛙池中的水开始放去,只剩下少量的水,在水面上放置饲料台,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每天进行3-4次定点定时的饲料投喂,先用蛆虫喂食5-7天,然后开始在蛆虫中添加40%的人工配合饲料;每日饲料按体重的5-7%进行投喂;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10-20cm,采取活水饲养;

(5)成蛙喂养管理:当幼蛙长至0.3kg以上时,转至成蛙池喂养,放养密度为每成蛙池3000-4000只,成蛙池放入干枯稻草供青蛙冬眠,同时搭配少量松树松叶放入蛙池中,起到消毒洁净作用;每个成蛙池设置数个“灯台”,灯台的高度设置在青蛙刚好能够到的高度,灯台用于吸引蚊虫蛾子过来;

(6)疾病防治

1)蛙类疾病防治:

蛙类疾病主要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具体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水体:水体定期消毒、降解、降氨,一般10天左右进行一次处理;

b、饲料:不喂食变质的饲料;

c、预防:定期在饲料中加入预防药;

d、定期喂养保健药物:电解多维,鱼肝油,保肝散,利胃散等;

2)蝌蚪类疾病防治:

a、汽泡病:水中定期降铵解,多换水,定期在饲料加入药物,所述药物按每公斤饲料包括:盐酸黄连素4-5g、酵母片15-20g、桔皮50g;

b、肠炎病:定期在饲料中按每公斤饲料加4-5g肠炎灵;

c、出血病:定期在饲料中按每公斤饲料加止血灵3-4g。

上述人工配合饲料为蛋白质含量在35-40%的蛙用人工配合饲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