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物学习训练和测试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11135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动物行为训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训练动物不伤害人类的系统学习和测试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所必备的装置。



背景技术:

如果人类进化的学说是真的,那么,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始终是猛兽的食物;当人类学会使用工具,氏族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建立起来,才逐渐增长了与猛兽抗争的能力;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其他动物斗争的历史,一些动物被人类驯化,不被驯化的动物的生活区域被人类占领。由于猛兽吃人,因此在人类文明的绝大部分历史上,人杀死猛兽都是荣耀和提倡的,只是到了工业文明的近现代,才开始有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伤害始终没有停止。

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伤害包括了人对动物的伤害和动物对人的伤害两个方面。人对动物的伤害涉及的问题极为复杂,涉及到宗教、科学、习俗等方方面面,人类之间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认识,难以达成共识,例如人类普遍认为应当保护鲸和海豚,并且制订了禁止商业捕鲸的国际公约,但个别国家却认为鲸和海豚吃鱼侵害了渔民的利益,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大肆捕杀鲸、甚至公然在商场销售鲸和海豚肉。而动物对人的伤害则相对单纯得多,只是动物的个体将人视为食物或威胁出于本能发起攻击,例如野生动物园内老虎咬人。

因此,只需要对具备学习能力的动物个体进行训练,就可以实现动物不伤害人类或者不主动伤害人类,例如经过训练,动物园的驯兽师和饲养员可以接近猛兽而不被伤害,但现有对动物训练的技术手段尚不完备,动物有时也会伤害驯兽师和饲养员,而对于驯兽师和饲养员以外的其他不熟悉的人类,则发起攻击的概率更大。即使是已被驯化的动物,例如家犬,虽然家犬通常不会伤害居所的家庭成员,但往往会对家庭以外的其他人类进行攻击,酿成人与动物之间的悲剧。

正是由于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伤害,决定了人类与野生动物不能够在同一活动区域共存,当地球上总的活动区域为固定值时,人类的活动区域与动物的活动区域相互排斥,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就意味着动物活动区域的缩小,反之,若要保护野生动物、增大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则就必须缩小人类的活动区域。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如果有一项技术创新能够减少野生动物对人类的伤害,那么,当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相互伤害的概率足够低,就有了人类与野生动物活动空间重合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动物学习训练和测试的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装置为假人,假人具有头、颈、躯干、四肢等人体特征,将假人放置于动物活动区域,当动物接触、撕咬、撞击或者以其他方式对假人造成破坏时,会遭遇到电击、刺激性物质、坚硬物体、尖锐物体等四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的适度伤害,伤害只需达到迫使动物放弃接触、撕咬、撞击或者以其他方式对假人进行破坏的程度即可,不断更换假人的服装、饰品、肤色、身高、体形、性别、气味、声音等人类特征,反复无规律循环训练,使动物形成不接触、撕咬、撞击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假人的条件反射,观察记录和分析动物遇到假人的行为表现,测算动物不接触、撕咬、撞击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假人的概率,当动物不接触、撕咬、撞击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假人的概率达到设定的条件后,将具备防护措施的专业测试人员置于动物活动区域并有意接近动物,观察记录和分析动物遇到专业测试人员的行为表现,测算动物不伤害真人的概率,更换不同服装、饰品、肤色、身高、体形、性别、气味、声音等特征的测试人员进行反复无规律循环测试,直至动物不伤害人类的概率达到设定的要求。

动物学习训练的道具为假人,假人需要具有适度伤害动物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对事故类别提出了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灼烫、爆炸、中毒和窒息和其他伤害等20条分类,触电伤害的电压、电流和持续时间相对可控,因而也广泛应用于警备、安防等领域,对人类的同类造成伤害,因而将电击作为训练动物条件反射的首选方式。

在假人身上安装金属导体,包括特定部位如人体颈部点状的电极和包裹身体面状的电网等,金属导体连接电源,电源采用电池或远距离导线供电,蓄电池还可通过太阳能板充电,当动物接触到金属导体后,对动物进行电击,电击分为脉冲方式或设定时间间隔和次数的持续方式,根据所训练的动物不同,对电压电流进行调节,既要起到训练条件反射的作用,又不能对动物造成致命性伤害。假人通常放置在野外环境,为防止雨水造成短路,或者对蚊虫放电,或者电击栖身的小型鸟类等等非正常使用的放电,应当安装感应控制开关,假人在站立或者保持初始状态时电源关闭,假人在倾斜、倒下或者改变初始状态时电源接通。

由于假人可能放置在森林中,采用灼烫、爆炸等方式伤害动物有引起森林火灾的风险,因而不考虑此类方式。中毒方式会对动物身体健康造成的副作用,也不考虑,但可借鉴防暴警察伤害人类同类的方式,例如催泪瓦斯使用刺激性物质,该物质应当尽可能天然环保无毒副作用,不得使用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化学武器成分。

动物侵害往往采用用嘴咬的方式,因此可以在假人身上埋置坚硬、尖锐的物体,坚硬、尖锐的的物体不言而喻最常见的是钢铁、大头针、钉子等,尖锐物体可能会划破动物、造成动物身体流血,需要慎用,因而应当尽量钝化,例如利用一些带刺的植物、或者木制、竹制的尖刺,但显然不能是稻草人和毛绒绒,以免被动物当成玩具,尽量减少动物伤害的同时也需要足够的坚硬、尖锐来刺激动物的大脑以起到条件反射的作用,让动物对人体形状的物体毫无兴趣。

为减少成本,通常假人为静止模型,但现代科技已可以造出可以运动的机器人,让机器人模拟人类的运动状态,可以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另外,在专业测试人员对动物进行测试前,也可先安排机器人进行测试,减少专业测试人员被动物伤害的风险。

为了缩短训练周期和测试条件反射的训练效果,训练时还可采用训练动物常规的断食训练方法,对动物进行设定时间的断食,同时将动物喜欢的食物置于假人身上,如果动物即使饥肠辘辘、饿得奄奄一息也不碰假人,就说明动物的学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野生动物通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和测试,极大降低了攻击人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甚至可以低于人类之间的相互侵害的概率,当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之间相互伤害的概率也越来越低,对动物不伤害人类的概率也将与时俱进、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当野生动物伤害人类的概率足够低时,就具有了类似于小猫小狗等驯化动物的特性,通过学习训练和测试的豺狼虎豹甚至比未经学习训练的小猫小狗还安全,于是完全可以将学习训练和测试合格的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与人类的活动区域进行适度的重合,这一方面意味着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得到了扩大,另一方面又能保证人类的活动区域不至于缩小,因而本发明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和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类与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融合是个艰难而漫长的历程,初期的尝试可在野生动物园进行,让游人穿戴防护装置、携带防身器材,在野生动物园内自由活动,或者由专业训练人员陪同游玩。同时严格约束游人的行为,特别是不得试图触摸甚至攻击动物,一方面是动物学习不伤害人类,另一方面,人来也需要学习如何不被动物伤害。

很多野生动物嗅觉灵敏、对气味很敏感,为了更进一步保证游客的安全,还可在假人和测试人员身上特别强化某种特定的味道,游客进入野生动物园也在身上涂抹这种特定的味道。

当前动物咬人、甚至咬死人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责任不在动物,而是在于饲养人本人,对于家庭或个人饲养的动物,也应当在饲养前和饲养过程中对动物进行类似的学习训练和测试,凡是未通过不咬人学习训练和测试的动物,不得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区域。家庭或个人饲养的动物对饲养人以外人类的伤害,在法律上应当视同为饲养人本人对人类的伤害来定罪量刑。

动物的训练学习和进化,将迎来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愿动物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日与人类共享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地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