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建珠三角地区城市近郊景观林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8022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城市景观林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构建珠三角地区城市近郊景观林的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近郊景观林是城市森林的一种类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62年的美国肯尼迪政府的户外娱乐资源报告中,但是由于当时学科发展,其研究深度受到限制。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3S技术的发展,以及“城市森林”逐渐得到认可,“城市森林”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地成为森林研究的热点(李海梅,何兴元,陈炜,等,2004;王木林,1995;Mcpherson E G, Rowntree R A,1993)。

国外对城市森林的研究主要分为北美和欧洲两大学派。北美学派关注自然景观格局和对自然环境与自然进程的保护方面,侧重于城市森林群落地质、土壤、气候、水文、植被格局的生态演化。欧洲学派强调如何让城市森林更多地给社会提供生理、艺术、经济福利等方面的服务(吴人伟,1998;Steiner F, 1987)。

目前,珠三角有林业用地281472 hm2,其中有林地2474139 hm2,占87. 9%。为保证其生态安全和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我省的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设置了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到目前为止,珠三角的生态公益林面积999226 hm2,占整个林业用地面积的35.5 %,对保护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和构建生态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林业都以生产木材作为主要目标,定向培育生态功能强、社会效益高,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感观和游憩需求的林分为数不多。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各级政府及林业部门陆续开展了以乡土阔叶树造林,构建优质生态林为目标的林分改造,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以广州、珠海、佛山为例,近10年来已经全面开展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要树种,进行低效林林分生态景观改造模式的构建,并取得了不少成效,使改造后的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显。然而,由于历史负债大多,珠三角生态公益林林分等级在三、四级的林分还大量存在,根据统计,目前,珠三角以松树为生态公益林优势种的典型林分其面积达200858.4 hm2、速相思类典型林分面积达28158.7 hm2,桉树典型林分面积达33561 hm2,杉木典型林分面积达27319.5 hm2,合计289898.0 hm2,整个生态林面积的占34.7%。其中由于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松毛虫及湿地松粉蚧等病虫为害和森林火灾及过度或不规范采脂,其生长和生存均受到严重影响;而速相思类树种,由于受台风、干旱及生理因素影响,树木呈现枯梢、秃顶,叶量严重减少等生理衰退表征现象;而种植于江河周围水源区或主干道可视区的桉树,则因其短轮伐经营,造成水土流失和景观功能下降;杉木林则因经多轮的耕作,地力下降,土壤养分缺失,而严重影响了其生长。因此,亟需针对现有城市近郊典型林分进行生态景观改造的技术和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单的构建珠三角地区城市近郊景观林的方法,能够保证森林固土保水的基本功能外,还能在快速形成森林外貌的同时,达到视觉景观效果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构建珠三角地区城市近郊景观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山脊、山顶的坡面区域构建生态改造林,该区域配植2年生、高度1.0m以上、地径0.8cm以上的生态改造林树种;S2:在山腰至山脚区域同时构建生态改造林和主题花色林,其中,生态改造林区域配植2年生、高度1.0m以上、地径0.8cm以上的生态改造林树种,生态改造林每100亩选用生态改造林树种5-7种,采用随机混交的方式进行配置,每公顷种植株数在1335-1665株之间,单种树种连片不超过16株;主题花色林区域配植2年生、高度1.0m以上、地径0.8cm以上的主题花色林树种,主题花色林树种采用大块状纯林混交的方式进行配置,每公顷种植数量在510-1335株之间,块状纯林面积控制在0.2-0.3 公顷;S3:在山脚及道路两侧区域以及人视觉焦点区域,配植胸径7-8cm以上、高度4 m以上、保留1/2冠幅以上的主题花色林树种。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改造林树种为抗贫瘠的乡土阔叶树。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改造林和主题花色林在种植时,种植行的走向按以下方式选择:在平地造林时,种植行宜南北走向;在坡地造林时,种植行宜选择沿等高线走向;在台风多发地区,种植行宜与主风向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改造林树种可以在如下树种中进行选择:木荷、樟树、黄樟、枫香、黎蒴、灰木莲、铁刀木、山杜英、米老排、火力楠、罗浮栲、红锥、假苹婆、米锥、华润楠、秋枫、土沉香、浙江润楠、楝叶吴茱萸、潺槁树、红毛山楠、台湾相思、山乌桕、阴香、千年桐、木棉、降香黄檀、格木、大头茶、鸭脚木、美丽异木棉、羊蹄甲、红花玉蕊、红苞木。

进一步地,所述主题花色林树种可以在如下树种中进行选择:红花型主题树种:宫粉羊蹄甲、美丽异木棉、大腹木棉、羊蹄甲、红花玉蕊、红苞木、凤凰木、红花羊蹄甲、火焰木、木棉、红千层、刺桐、鸡冠刺桐、红花银桦;黄花型主题树种:黄花风铃木、金黄熊猫、中华无忧树、复羽叶栾树、黄槐、腊肠树、黄槿、台湾相思、格木、铁刀木;紫花型主题树种:大叶紫薇、仪花、蓝花楹、紫花风铃木、紫玉兰、树茄;彩叶或彩果型主题树种:枫香、楝叶吴茱萸、乌桕、山乌桕、莫氏榄仁、铁冬青、海南红豆、假苹婆、吊瓜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能够保证森林固土保水的基本功能外,还能在快速形成森林外貌的同时,突出视觉景观功能。尤其适合于珠三角地区城市近郊典型松树琳、桉树林、杉木林、速相思林以及疏残林的景观改造。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构建珠三角地区城市近郊景观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山脊、山顶的坡面区域构建生态改造林,该区域配植2年生、高度1.0m以上、地径0.8cm以上的生态改造林树种。

S2:在山腰至山脚区域同时构建生态改造林和主题花色林,其中,生态改造林区域配植2年生、高度1.0m以上、地径0.8cm以上的生态改造林树种,生态改造林每100亩选用生态改造林树种5-7种,采用随机混交的方式进行配置,每公顷种植株数在1335-1665株之间,单种树种连片不超过16株;主题花色林区域配植2年生、高度1.0m以上、地径0.8cm以上的主题花色林树种,主题花色林树种采用大块状纯林混交的方式进行配置,每公顷种植数量在510-1335株之间,块状纯林面积控制在0.2-0.3 公顷。

S3:在山脚及道路两侧区域以及人视觉焦点区域,配植胸径7-8cm以上、高度4 m以上、保留1/2冠幅以上的主题花色林树种。

优选地,上述述生态改造林树种为抗贫瘠的乡土阔叶树。上述生态改造林和主题花色林在种植时,种植行的走向按以下方式选择:在平地造林时,种植行宜南北走向;在坡地造林时,种植行宜选择沿等高线走向;在台风多发地区,种植行宜与主风向垂直。

优选地,所述生态改造林树种可以在如下树种中进行选择:木荷(Schima superb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黎蒴(Castanopsis fissa)、灰木莲(Magnolia blumei)、铁刀木(Senna siame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米锥(Castanopsis chinensis)、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楝叶吴茱萸(Tetradium glabrifolium)、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红毛山楠(Phoebe hungmoensis)、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木棉(Bombax ceiba)、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大头茶(Polyspora axillaris)、鸭脚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红花玉蕊(Barringtonia reticulata)、红苞木(Rhodoleia championii)。

优选地,所述主题花色林树种可以在如下树种中进行选择:红花型主题树种:宫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大腹木棉(Ceiba insignis)、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红花玉蕊(Barringtonia reticulata)、红苞木(Rhodoleia championii)、凤凰木(Delonix regia)、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木棉(Bombax ceiba)、红千层(Callistemon rigidus)、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红花银桦(Grevillea banksii)。

黄花型主题树种: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金黄熊猫(Xanthostemon chrysanthus)、中华无忧树(Saraca dives)、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黄槐(Senna surattensis)、腊肠树(Cassia fistul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铁刀木(Senna siamea)等。

紫花型主题树种: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仪花(Lysidice rhodostegia)、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紫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impetiginosus)、紫玉兰(Yulania liliiflora)、树茄(Solanum macranthum)等。

彩叶或彩果型主题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楝叶吴茱萸(Tetradium glabrifolium)、乌桕(Triadica sebifera)、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莫氏榄仁(Terminalis muelleri)、铁冬青(Ilex rotund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吊瓜树(Kigelia africana)等。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方法简单,突出景观林功能,形成林内和林外皆有景观的优质森林,尤其适合于珠三角地区城市近郊典型松树琳、桉树林、杉木林、速相思林以及疏残林的景观改造。

具体的,本发明在实际应用时,生态改造林树种可以选择为苗高1.0~1.2 m,苗龄2年的山杜英、楝叶吴茱萸、木棉、美丽异木棉、红花玉蕊、仪花以等比例混交种植,种植株数控制在1335株。在可视区域的主题花色林树种可以选用苗高1.5~2.0 m,苗龄2~3年的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金黄熊猫、铁冬青、仪花、无忧树、美丽异木棉进行大块状纯林混交,种植株数控制在1110株,块状纯林面积控制在0.2-0.3 hm2。在快速达到郁闭森林的同时,构建了具有较强景观功能的城市近郊景观林。

在上述生态改造林和主题花色林区域内分别设定了2个固定样方,采用每木检测法进行调查,对样方内每一植株进行排序标记,测定株高,测量胸径、枝下高。

上述景观林建成半年后,生态改造林树种和主题花色林树种长势很快,主题花色林部分苗木高度已达到3 m,各树种的相对生长量都在40%以上,林地郁闭度达到0.7。景观林建成1年后,主题花色林部分苗木高度已达到4.5 m,生态改造林部分苗木高度达到2.5m,各树种的相对生长量都在50%以上,林地基本郁蔽。

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