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养蟹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97553阅读:6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粮食种植和淡水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田养蟹的方法。



背景技术:

稻田养蟹,既种稻又养蟹,达到稻蟹惠互利,能增加经济效益。它是一种充利用稻田水面、土壤和生物资源开展的稻养蟹、稻蟹共生、耕养结合的种养模,是提高稻田综合利用效益的重要途径。稻田水质清新,水温适宜,能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为河蟹提供部分饵料资源;稻株茂盛又为河蟹提供栖息、隐蔽的场所。稻田养蟹具有改土、培肥、减少污染、生产绿色食品的作用。经监测表明,稻蟹双作一年,喂蟹剩余的残饵、河蟹粪便,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0.05%~0.26%。河蟹可以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据调查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可由单作稻的4.4%减少到0.8%左右。同时,由于河蟹的觅食、爬行,又松动了土壤,增加了水中溶解氧和土壤含氧量。

但是现有技术稻田养蟹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瓶颈问题,例如大规格稻田养蟹的技术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管理,没有达到稻田养蟹预期的增值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稻田中大规模养蟹技术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田养蟹的方法,具有投资少,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好等优点。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的选择与整地:养蟹稻田必须选择灌排水畅通、水质清新、地势平坦、保水性好、无污染的地块,四周挖深40-60cm、宽70-100cm的环沟,围沟坡比1:2-1:3;养蟹田四周要设防逃塑料布,围布设在坝埝上,地上高40-50cm,地下埋入10-20cm,每隔30-50cm用杆固定,用铁丝拉好,上下水口要设防逃网;

(2)播种水稻:播种前每亩稻田施有机肥500-800公斤,稻田插秧后避免使用农药;

(3)放养幼蟹:每亩稻田放养300-500只幼蟹,放苗前6-8天稻田内进水20-40cm,同时移植优质水草或水花生,并且投放40-60kg每亩的活螺蛳,幼蟹放入围沟后逐步增高稻田内的水位,直至满到稻田的高度;

(4)投喂饲料:幼蟹前期投喂蚤类和鱼糜,喂时用纱布过滤,投料为蟹苗重量的30-50%,每天1-2次,幼蟹后前期投喂杂鱼、小虾、猪血和豆腐,投料占蟹总重量的20-30%,每天两次,上午投喂一次投量占全天的1/3,下午投量占全天的2/3;同时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灭稻害虫;成蟹期采用30%动物性饲料,70%植物性饲料,投料占蟹总重量的8-15%;

(5)水质管理:在不影响幼蟹生长的情况下,每周稻田内进行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50%;

(6)收稻及捕蟹:水稻在霜降前后收割,水稻收割前,可以多次灌水、排水,逐步把河蟹引到蟹沟中然后收割水稻,河蟹的抓捕可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底进行。

其中环沟的面积占整个稻田的25-35%。

其中稻田的环沟设置人工巢穴,包括:竹筒、瓦片、网片、砖块、石块、竹排、塑料筒。

其中种植水稻时,靠近环沟的区域增加种植的密度20%-30%。

其中优质水草包括轮叶黑藻、苦草或伊乐藻。

其中在水质管理中每15天施一次生石灰,每亩10-15千克,泼洒在环沟内,可以灭菌防病,增加钙质,促进脱壳。

其中在投喂饲料中动物性饲料为杂鱼、螺蛳、河蚌肉、蚯蚓、小虾。

其中在投喂饲料中植物性饲料为水草、玉米、南瓜、黄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达到的有益效果:

(1)投资少:降低除虫费用河蟹为稻田除去害虫,降低稻田中的除虫费用,稻谷种植中的害虫都要经过水体生活后,再危害稻禾的茎叶,河蟹可摄食稻虱、浮尘子、叶蝉、卷叶虫和稻螟蛉等害虫,蜻蜓幼虫也是蟹摄食对象,稻田养蟹是一种生物防治虫害,可大大减少施药和用工的投入。

(2)经济效益高:稻田水体与空气接触面大,加上河蟹的活动,增加了田水与空气的接触面,因此溶氧量相对较高,利于河蟹生长,稻田杂草,无效分蘖的嫩叶,水稻花粉富含蛋白质,花药授粉后就落入田中,为河蟹提供大量的饵料。同时河蟹的活动,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在土壤通气好的情况下,根的泌氧能力强,根际氧化区宽大,新生根呈白色,具有较强吸水吸肥能力,形成良好生态圈,水稻河蟹互惠互利,最终达到:一水双用,一亩双收的理想效果。

(3)生态效益好:一具有保肥和施肥作用。河蟹摄食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而这些生物的生长,不同程度地消耗了水田的肥料养分,故在减少了耗肥因子的同时起到了保肥的作用,施肥是因河蟹排泄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钙等营养成分,是优质的肥料,另外,由于养蟹的需要,稻田田埂加高,田内蓄水量增加,可以节省用水和保持水温;二提高了土壤通透性:河蟹日常爬行运动和摄食底栖动物的行为能起到松动土壤的作用,减少农田中耕,稻田中的水生生物生活在浅泥或泥表面,河蟹摄食可使泥土松软通气,利于肥料的分解和提高土壤通气性,促进稻禾分蘖和根系发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发明种稻田养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的选择与整地:养蟹稻田必须选择灌排水畅通、水质清新、地势平坦、保水性好、无污染的地块,四周挖深60cm、宽100cm的环沟,环沟的面积占整个稻田的30%,围沟坡比1:3;养蟹田四周要设防逃塑料布,围布设在坝埝上,地上高50cm,地下埋入20cm,每隔50cm用杆固定,用铁丝拉好,上下水口要设防逃网;每亩稻田的环沟设置500个人工巢穴,包括:竹筒、瓦片、网片、砖块、石块、竹排、塑料筒。

(2)播种水稻:播种前每亩稻田施有机肥800公斤,稻田插秧后避免使用农药;种植水稻时,靠近环沟的区域增加种植的密度30%。

(3)放养幼蟹:每亩稻田放养500只幼蟹,放苗前7天稻田内进水40cm,同时移植轮叶黑藻、伊乐藻和水花生,并且投放60kg每亩的活螺蛳,幼蟹放入围沟后逐步增高稻田内的水位,直至满到稻田的高度;

(4)投喂饲料:幼蟹前期投喂蚤类和鱼糜,喂时用纱布过滤,投料为蟹苗重量的30%,每天1次,幼蟹后前期投喂杂鱼、小虾、猪血和豆腐,投料占蟹总重量的20%,每天两次,上午投喂一次投量占全天的1/3,下午投量占全天的2/3;同时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灭稻害虫;成蟹期采用30%动物性饲料,70%植物性饲料,投料占蟹总重量的8-10%;其中动物性饲料为杂鱼、螺蛳、河蚌肉、蚯蚓和小虾,植物性饲料为水草、玉米、南瓜和黄豆。

(5)水质管理:在不影响幼蟹生长的情况下,每周稻田内进行换水2次,每次换水30%,每15天施一次生石灰,每亩10千克,泼洒在环沟内。

(6)收稻及捕蟹:水稻在霜降前后收割,水稻收割前,可以多次灌水、排水,逐步把河蟹引到蟹沟中然后收割水稻,河蟹的抓捕可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底进行。

实施例二

本发明种稻田养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的选择与整地:养蟹稻田必须选择灌排水畅通、水质清新、地势平坦、保水性好、无污染的地块,四周挖深60cm、宽100cm的环沟,环沟的面积占整个稻田的30%,围沟坡比1:3;养蟹田四周要设防逃塑料布,围布设在坝埝上,地上高50cm,地下埋入20cm,每隔50cm用杆固定,用铁丝拉好,上下水口要设防逃网;每亩稻田的环沟设置600个人工巢穴,包括:竹筒、瓦片、网片、砖块、石块、竹排、塑料筒。

(2)播种水稻:播种前每亩稻田施有机肥600公斤,稻田插秧后避免使用农药;种植水稻时,靠近环沟的区域增加种植的密度25%。

(3)放养幼蟹:每亩稻田放养400只幼蟹,放苗前7天稻田内进水35cm,同时移植轮叶黑藻、伊乐藻和水花生,并且投放50kg每亩的活螺蛳,幼蟹放入围沟后逐步增高稻田内的水位,直至满到稻田的高度;

(4)投喂饲料:幼蟹前期投喂蚤类和鱼糜,喂时用纱布过滤,投料为蟹苗重量的30%,每天1次,幼蟹后前期投喂杂鱼、小虾、猪血和豆腐,投料占蟹总重量的20%,每天两次,上午投喂一次投量占全天的1/3,下午投量占全天的2/3;同时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灭稻害虫;成蟹期采用30%动物性饲料,70%植物性饲料,投料占蟹总重量的8-10%;其中动物性饲料为杂鱼、螺蛳、河蚌肉、蚯蚓和小虾,植物性饲料为水草、玉米、南瓜和黄豆。

(5)水质管理:在不影响幼蟹生长的情况下,每周稻田内进行换水1次,每次换水50%,每15天施一次生石灰,每亩12千克,泼洒在环沟内。

(6)收稻及捕蟹:水稻在霜降前后收割,水稻收割前,可以多次灌水、排水,逐步把河蟹引到蟹沟中然后收割水稻,河蟹的抓捕可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底进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