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杀虫剂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环保型杀虫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噻虫嗪是1991年由诺华公司开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继吡虫啉之后的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活性,是有机磷、有机氯及拟除虫菊类农药较好的替代品。目前,噻虫嗪已有农药生产剂型十余种。在从原药到到其乳油制剂的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安全环保不达标的因素。噻虫嗪乳油虽具有制造简单、计量容易、活性组分在靶标作物上分布比较均匀、生物活性比较高等优点,但缺点是在配制过程中使用了大量有机溶剂,如二甲苯、甲苯等,含量一般在20~90%,这些溶剂具有毒性大、易燃、贮运不安全和对植物易产生药害、对环境污染严重等危害。同时,这些有机溶剂在乳油加工、包装及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特别是在农药使用喷洒过程中,有机溶剂洒到自然环境中,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还会导致生物慢性中毒。
因此,我国一直致力于降低高度农药的用量,用安全环保的新型农药品种替代高毒农药的研究。
冬青精油是冬青属植物冬青的枝、叶等随水蒸气蒸馏出的一类易挥发、具有强烈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主要用于化妆品、保健品、药品、杀虫剂、香料的制造。制备过程中前20%~30%、后20%~30%的油分别叫做头油和尾油,是冬青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冬青油其来源于大自然,取材广泛,对环境兼容性好,无残留,对人类健康无害,且冬青油头油和尾油的价格相对便宜,低于大部分有机溶剂的市场价格,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研究发现冬青油及其组分对害虫具有毒杀、拒食、忌避、引诱、抑制生长发育等活性。
印楝油由印楝种子中提取活性成份加工处理而成。印楝中提取的印楝素等成分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且没有抗药性,对几乎所有植物害虫,室内臭虫、跳蚤、苍蝇、蚊子等都具有驱杀效果,而对人畜和周围环境无任何污染,同时印楝对许多疾病还具有医疗作用,在医药中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现有技术中,未有将上述将噻虫嗪、印楝油和冬青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制备出能够对常见的蚜虫、蓟马、介壳虫及叶螨等各种害虫进行有效防杀的环保型杀虫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天然肥料的发酵肥效降低问题,乳油制剂防治病害时存在的化学试剂对环境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一种肥效好、能够防止病害滋生的环保型土壤药肥。
本发明中,将噻虫嗪、印楝油和冬青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制备出对国兰害虫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环保型杀虫剂,且在根部用药时可以有效降低国兰烂根的发生;同时,冬青油头油和尾油代替二甲苯等有机溶剂,解决了环境污染、生物安全性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环保型杀虫剂,包括如下按质量百分比计的组分:
噻虫嗪0.1%~40%,冬青精油50%~78%,印楝油5%~30%,乳化剂1%~10%,抗氧化剂0.1%~0.8%。
本发明利用噻虫嗪、冬青精油头油和尾油与印楝油混合,在根部施用后,印楝油与冬青精油混合后能够保护植物根系,且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噻虫嗪、印楝油作用的同时,精油挥发后,在杀虫成分的作用下,害虫死亡或活力显著下降。
精油头油和尾油是精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价格低廉,是取代有毒有机溶剂的理想溶剂。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抗氧化剂,减少本产品在施用过程的损失。
优选地,包括如下按质量百分比计的组分:噻虫嗪10%~40%,冬青精油头油和尾油50%~73%,印楝油5%~15%,乳化剂1.2%~9.7%,抗氧化剂0.1%~0.8%。
最优选地,包括如下按质量百分比计的组分:噻虫嗪20%~40%,冬青精油头油和尾油50%~60%,印楝油5%~10%,乳化剂4.2%~9.7%,抗氧化剂0.1%~0.8%。
优选地,所述冬青精油是冬青精油的头油和尾油。
优选地,所述乳化剂为羟甲基纤淀粉、黄原胶、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的一种或其组合。
优选地,所述抗氧化剂是为bht、抗氧剂616、抗氧剂ca、抗氧剂1076的一种或其组合。
本发明同时保护上述环保型杀虫剂在防治害虫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环保型杀虫剂是在防治国兰害虫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害虫为蓟马、叶螟、红蜘蛛、蚜虫或介壳虫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将所述环保型杀虫剂按按100ml/亩或者将所述环保型杀虫剂按照100ml并兑水为50kg/亩的用量施用。
本发明环保型杀虫剂的使用方法是:
叶面喷雾、喷洒根际或与基质充分混合拌匀。施用时避免强阳光与高温环境,以下午4点以后施用效果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冬青油头油和尾油取代农药乳油制剂制备过程中用到的有机溶剂,且与植物精油混合,避免有机肥发酵损失和对植物根系造成损伤。此外,全植物源药肥在自然界中有其顺畅的降解途径,更加环保。将噻虫嗪、印楝油和冬青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制备出对国兰害虫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环保型杀虫剂,且在根部用药时可以有效降低国兰烂根的发生,对国兰害虫,尤其是防治蓟马、叶螟、红蜘蛛、蚜虫或介壳虫灭杀效果显著。同时,此外植物精油与印楝油混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兰对杀虫剂的吸收、传导作用,并对噻虫嗪有增效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实施例1:制备浓度为0.1%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0.1%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65.0%
印楝油30%
羟甲基纤淀粉4.8%
抗氧剂bht0.1%
实施例2:制备浓度为1.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1.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70.0%
印楝油25.0%
黄原胶3.2%
抗氧剂6160.8%
实施例3:制备浓度为5.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5.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78.0%
印楝油15.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2%
抗氧剂ca0.8%
实施例4:制备浓度为10.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10.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73.0%
印楝油15.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2%
抗氧剂ca0.8%
实施例5:制备浓度为15.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15.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70.0%
印楝油10.0%
羟甲基纤淀粉4.9%
抗氧剂6160.1%
实施例6:制备浓度为20.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20.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60.0%
印楝油10.0%
羟甲基纤淀粉9.7%
抗氧剂ca0.3%
实施例7:制备浓度为25.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25.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60.0%
印楝油10.0%
羟甲基纤淀粉4.6%
抗氧剂10760.4%
实施例8:制备浓度为30.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30.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55.0%
印楝油10.0%
羟甲基纤淀粉4.2%
抗氧剂bht0.8%
实施例9:制备浓度为35.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35.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55.0%
印楝油5.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9%
抗氧剂bht0.1%
实施例10:制备浓度为40.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40.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50.0%
印楝油5.0%
羟甲基纤淀粉4.8%
抗氧剂bht0.2%
对比例1:制备浓度为0.5%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0.5%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94.5%
羟甲基纤淀粉4.8%
抗氧剂bht0.2%
对比例2:制备浓度为1.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1.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95.0%
黄原胶3.2%
抗氧剂6160.8%
对比例3:制备浓度为5.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5.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93.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2%
抗氧剂ca0.8%
对比例4:制备浓度为10.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10.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88.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2%
抗氧剂ca0.8%
对比例5:制备浓度为15.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15.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80.0%
羟甲基纤淀粉4.5%
抗氧剂ca0.5%
对比例6:制备浓度为20.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20.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75.0%
羟甲基纤淀粉4.8%
抗氧剂6160.2%
对比例7:制备浓度为25.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25.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70.0%
羟甲基纤淀粉4.6%
抗氧剂10760.4%
对比例8:制备浓度为30.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30.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65.0%
羟甲基纤淀粉4.8%
抗氧剂bht0.2%
对比例9:制备浓度为35.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35.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60.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8%
抗氧剂bht0.2%
对比例10:制备浓度为40.0%噻虫嗪.印楝素乳油
噻虫嗪40.0%
冬青油头油和尾油55.0%
羟甲基纤淀粉4.8%
抗氧剂bht0.2%
实施例11:
使用不同配比比例的噻虫嗪、印楝油与冬青精油所制环保型杀虫剂进行国兰害虫防治试验。
详细的测试方法如下:
对兰花蓟马、蚜虫、介壳虫、叶螨的防效试验是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的。
进行害虫防效试验时,分别设置15个试验区,每个试验小区30盆兰花(建兰),其中3个为对照试验区。按100ml/亩(兑水50kg/亩)的用量将不同配比比例的噻虫嗪、印楝油与冬青精油的环保型杀虫剂分别施用于其中12个小区,对照小区施用等量清水。
几组不同浓度的噻虫嗪、印楝油与冬青油的环保型杀虫剂对害虫防治效果如表1、表2所示。
实施例12:室内试验
测试不用浓度噻虫嗪、印楝油与冬青精油的对蓟马、红蜘蛛、蚜虫、介壳虫幼虫的防治效果。参照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的浸虫法并加以改进。用毛笔将挑选的个体大小一致的试虫分别置于浸虫笼中,打开浸虫笼,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处理液后,接着用毛笔将处理过的试虫转移至培养皿中。培养皿中垫湿润滤纸,置有已剪成圆形的国兰叶。检查记录48h死亡的试虫数,并且将已死亡试虫从中剔除。供试害虫各200头。结果如表3所示。
测试对蓟马、红蜘蛛、蚜虫、介壳虫成虫的防治效果。参照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的浸虫法并加以改进。用毛笔将挑选的个体大小一致的试虫分别置于浸虫笼中,打开浸虫笼,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处理液后,接着用毛笔将处理过的试虫转移至培养皿中。培养皿中垫湿润滤纸,置有已剪成圆形的国兰叶。检查记录48h死亡的试虫数,并且将已死亡试虫从中剔除。供试害虫各200头。结果如表4所示。
死亡标准参考张宗炳方法:用针触动时无反应为死亡。
表1不同含量的噻虫嗪.印楝素处理后3d对害虫防治效果(%)
表2不同噻虫嗪.印楝素环保型杀虫剂产品处理后7d对害虫防治效果(%)
表3不同质量分数杀虫剂处理后24h对害虫幼虫毒杀作用
表4不同质量分数杀虫剂处理后24h对害虫成虫毒杀作用
从表1和表2,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对比例中缺失印楝油后,即便冬青油头油和尾油的加入量与实施例中冬青油头油和尾油和印楝油的加入量之和相等,但对比例的效果仍然不如实施例的害虫防治效果,且在噻虫嗪的添加量为20.0~40%,冬青油头油和尾油和印楝油的加入量之和为55~70%的范围内,实施例的灭杀效果尤其显著,体现了冬青油头油和尾油与印楝油混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对本发明杀虫剂的吸收、传导作用,并对噻虫嗪有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