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5086发布日期:2018-10-09 19:32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耕机。



背景技术:

微耕机是以小型柴油机或汽油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具有质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等特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营规模以家庭为主,丘陵和山地占地面积大,其地块小,起伏不平,不适宜用大型的农业机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进微耕机,2002年起,微耕机开始步入成熟阶段,机型和质量基本稳定。近年来,随着微耕机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西南地区丘陵、山地大面积农田耕作的难题,但是越来越多的问题也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操作使用的简便性程度不高的方面非常突出,对操作人员的体力要求极高。

微耕机的行走部件,是微耕机的一个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在非工作状态中起到支撑、方便移动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微耕机的行走部件通常需要操作人员单独操作才能改变工作状态。例如,2015年7月29日公开的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2934542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微耕机,该微耕机通过在机座上设置能够安装车轮和耕深调节组件的支架,通过支架与机座之间铰接连接,耕深调节组件与车轮只能一个与地面接触,实现了行走或耕作时耕深调节组件与车轮的切换,即行走时车轮与地面接触,耕作时耕深调节组件与地面接触。在该微耕机中耕深调节组件其状态变化与微耕机的行进状态有关,其行走状态到耕作状态的转变完全依靠微耕机整体向前行进时拖动深耕调节组件来实现,而当抬升微耕机时依靠深耕调节组件的自重来实现从耕作状态到行走状态的改变。因此,现有技术中耕深调节组件的行走状态与耕作状态的转变过程、行走状态、耕作状态是没有固定、稳定、持续的特征,极易受到干扰。在行走状态,若地面给予耕深调节组件的阻力使得耕深调节组件能够克服支板部51处的受到整机自身重力而形成的维持行走状态的作用力,例如车轮撞到石头或者从较大且深的坑中通过,那么极有可能会让耕深调节组件做出摆动运动而进入耕作状态;也极易受地面坡度和平整度的影响而从行走状态转变为耕作状态。这样就是使得移动微耕机变得操作不便,静止支撑也不方便。再有,该微耕机的耕深调节组件的耕作状态若受到重力影响,虽然会朝向行走状态改变,但是不能完全进入行走状态,这样就是前述的两个状态之间的转变过程不可控的情况。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微耕机的行走部件存在明显的使用缺陷,即不能固定行走状态、也不能固定耕作状态,甚至两个状态之间的转变也易受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固定微耕机的行走状态和耕作状态,由此得到一种行走状态和耕作状态完全可控的操作简便的微耕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微耕机包括耕作部件、行走部件,所述行走部件安装在耕作部件上,所述行走部件包括连接件、车轮、快速安装组件,所述连接件上与耕作部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所述耕作工位定位凹槽、行走工位定位凹槽在重力作用方向上依次排列,所述连接件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之间的表面部位呈弧形,所述快速安装组件包括支架、弹簧、卡位销、车轮轴和脚踏,所述支架的一端以转动方式活动安装连接件上,所述支架上设有滑槽,所述卡位销通过两端嵌入在滑槽内与支架活动连接,所述车轮轴和脚踏都活动安装在支架的另一端,所述车轮轴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个车轮,所述弹簧安装在卡位销和车轮轴之间,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卡位销连接且向连接件所在位置推压卡位销,所述卡位销沿着滑槽做往复运动的范围包括卡位销嵌入到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内的状态和卡位销嵌入到行走工位定位凹槽内的状态,所述弹簧与卡位销连接的该端设有延伸部位,所述延伸部位与脚踏连接。

行走部件中连接件与快速安装组件之间始终处于固定连接的状态,即卡位销嵌入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或者行走工位定位凹槽后,车轮在微耕机上的相对位置固定。只有当卡位销脱离耕作工位定位凹槽或者行走工位定位凹槽后才可以改变车轮在微耕机上的相对位置。如此,微耕机上的行走部件的行走状态和耕作状态得到固化,在卡位销嵌入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或者行走工位定位凹槽时车轮受到的作用力不会改变车轮在微耕机上的相对位置。

耕作工位定位凹槽、行走工位定位凹槽在重力作用方向上依次排列,现实直观的表现为上下分布的特征,再结合卡位销始终压向连接件的特征,一旦卡位销改变位置,那么卡位销能够进入下方位置并嵌入到行走工位定位凹槽内,这样的结构可以确保行走部件在重力作用下只能进入行走状态,而不像现有技术中那样重力作用下不能彻底转变两个状态。

卡位销的位置改变得益于脚踏和弹簧的作用,在本技术方案中脚踏用于压缩弹簧、弹簧用于向连接件所在位置顶推卡位销。脚踏运动会带动弹簧做压缩运动,进而改变卡位销的受力状态。在行走状态时,卡位销自身重力能够在此时引导卡位销离开行走工位定位凹槽,而为了方便操作人员用单脚或者单手操作,脚踏在弯曲弹簧的延伸部位后能够在车轮轴上形成自锁状态,进而在扳动脚踏后弹簧的压缩状态得以维持,这样就能继续单脚拖动行走部件,使之进入耕作状态;在耕作状态时,卡位销随着支架一起运动后很容易脱离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同样可以用单脚或者单手操作。进而达到操作简便的技术效果。

连接件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之间的表面部位呈弧形的目的在于引导卡位销运动,避免连接件的表面部位对卡位销的位移过程形成阻碍。在本技术方案中该弧形结构可以是以支架与连接件的连接部位为圆心而呈圆弧,即连接件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之间的表面部位到圆心的距离始终不变;弧形结构也可以是以支架与连接件的连接部位为原点的而呈圆弧,即连接件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之间的表面部位到原点的距离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到行走工位定位凹槽的方向上或者在行走工位定位凹槽到耕作工位定位凹槽的方向上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连接件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之间的呈弧形的表面部位到支架与连接件的连接部位的距离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到行走工位定位凹槽的方向上逐渐增加。这样能够更加容易引导卡位销运动,有效避免卡位销与连接件相互影响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行走状态向耕作状态改变时操作人员若在操作过程中单脚作用于支架,即可促使脚踏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样在行走状态向耕作状态改变时卡位销可以紧紧压在连接件上,弹簧的作用力一部分被转化以用于克服重力,此时只需要操作人员单脚轻轻一推,车轮便可以自动上升,进而在此过程中行走部件具有了阻尼特性,进一步达到操作简便的技术效果;相反的——在耕作状态向行走状态变化时,因行走部件受到一定的控制,而需要操作人员施以作用力才能进行,由此避免部件运动过于激烈而产生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冲撞。

车轮在行走状态会受到来自地面的作用力、在耕作状态时处于悬空状态。为了能够使行走部件在行走状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耕作状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耕作工位定位凹槽的深度小于行走工位定位凹槽的深度。在耕作状态向行走状态改变时,卡位销不需要扳动脚踏就能随着支架运动而脱离耕作工位定位凹槽,从而再进一步增加操作的便捷性。

同样为了能够再进一步增加操作的便捷性,所述行走工位定位凹槽的朝向与重力作用方向相同,所述耕作工位定位凹槽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相对于支架与连接件的连接部位的圆心角为一百三十五度。这样的设置可以最大程度发挥重力在整个使用过程的积极作用。在行走状态,卡位销的自重是驱动卡位销脱离行走工位定位凹槽的关键因素,通过设置行走工位定位凹槽的朝向与重力作用方向相同,就能让卡位销的自重最大程度起到帮助行走状态顺利切换耕作状态的积极效果。在耕作状态,耕作工位定位凹槽的位置及朝向极大地有利于车轮、快速安装组件的重力转化为卡位销脱离耕作工位定位凹槽的动力,操作人员无需特别用力操作。

行走工位定位凹槽的朝向、耕作工位定位凹槽的朝向除了上述的优选方案,还可以包括以下的角度方向,行走工位定位凹槽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六十度到七十五度以及一百零五度到一百零二度的范围,所述耕作工位定位凹槽的朝向与同一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六十度到九十度的范围,这里所述的同一水平方向是指唯一参考方向。以坐标轴为例,x轴方向设定为水平方向,耕作工位定位凹槽的朝向的设定范围局限于第一象限内,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的朝向的设定范围可以在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内。因此,此方案中行走工位定位凹槽依旧位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的下方。

在本技术方案中弹簧结构具显著的特征,所述弹簧的延伸部位在弹簧的一端弯曲而从中间区域穿过至弹簧的另一端,所述延伸部位在弹簧的一端呈u形,所述延伸部位在弹簧的另一端呈v形,所述卡位销穿过延伸部位呈u形的该端,所述延伸部位呈v形的该端与脚踏固定连接。

连接件与耕作部件连接,在行走部件的运动过程中始终表现出静止的特征,因此,本技术方案将深度调节件活动安装在该连接件上。现有技术中深度调节件与车轮一体,随车轮一起运动,两者结合为一体;与此相比,连接件上活动安装有深度调节件明显可以提高整机的机械强度和强化深度调节件的深度调节作用。除此之外,这样的设计使得行走部件的结构独立于深度调节件的结构,便于后续的维修保养操作。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耕机的行走部件结构得到优化,操作微耕机的行走部件变得简单、快捷,仅需要操作人员单脚或者单手即可操作,无需特别用力,尤其是单脚操作时可以避免操作人员弯腰。与此同时,行走部件的行走状态和耕作状态得到固化,具有了可控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微耕机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微耕机第一种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微耕机第一种实施例的行走部件的工作状态图i;

图5为本发明一种微耕机第一种实施例的行走部件的工作状态图ⅱ;

图6为本发明一种微耕机第一种实施例的行走部件的工作状态图ⅲ;

图7为本发明一种微耕机第一种实施例的行走部件的工作状态图ⅳ;

图8为本发明一种微耕机第二种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

如图1所示,微耕机包括手持操作部件1、动力部件2、耕作部件3、行走部件4。动力部件2、手持操作部件1和行走部件4都安装在耕作部件3上。手持操作部件1是操作人员控制微耕机的部件,它设有把手结构、用于控制动力部件2的按键和旋钮。动力部件2采用小型内燃机,其提供动力用于耕作部件3工作。耕作部件3是对土地直接进行作业的部件,具有规则排列的耕刀结构。行走部件4的功能在于当微耕机不工作时提供支撑力,当微耕机工作时不提供支撑力。

如图1、2、3、4所示,行走部件4包括连接件5、车轮6、快速安装组件。

连接件5为扁平的金属部件,它的一端用于与耕作部件3固定连接、它的另一端设有用于翻转车轮6的结构和安装深度调节件9的结构。连接件5的另一端设有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两者都为连接件5上的缺口结构、都呈圆弧形缺口。连接件5安装在耕作部件3上后处于竖直状态,在重力作用的方向上即竖直向下的方向上,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依次排列,即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位于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上方。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深度小于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深度,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半径与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半径相同。连接件5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之间设有呈弧形的表面部位。连接件5在设有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该端还设有用于安装快速安装组件的通孔,连接件5呈弧形的表面部位到该通孔的圆心的距离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到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方向上逐渐增加。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相对于通孔的圆心角β为135度,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与重力作用方向p2相同。在连接件5的中间部位设有一个沿着竖直方向朝向的通道,连接件5在通道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通孔。在本实施例中深度调节件9为扁平的长条状的金属部件,深度调节件9上设有等距分布通孔,安装时,深度调节件9插入到连接件5的通道内,用一个连接销同时穿过连接件5的通孔和深度调节件9的通孔,进而将两者以活动方式连接在一起。需要调节时,手动方式拔出连接销,调整深度调节件9与连接件5的相对位置关系,调节至需要的位置后再将连接销插入两者的通孔内。

快速安装组件包括支架10、弹簧11、卡位销12、车轮轴13和脚踏14。支架10为弯折的金属片材,由两个支架10组合在一起,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弹簧11、卡位销12的结构。支架10的一端通过支架销安装连接件5上靠近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通孔。脚踏14和车轮轴13安装在支架10的另一端,车轮轴1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个车轮6。在支架10上设有一个长条状的滑槽15,两个支架10的滑槽15对称分布。弹簧11由两部分组成,主体部位为螺旋状、延伸部位为长条状。弹簧11的主体部位和延伸部位都为同一根钢丝。弹簧11的延伸部位从主体部位的一端开始延伸并弯折形成u形状,延伸部位弯曲后以笔直状态从主体部位的中间区域穿过并突出在主体部位的另一端,延伸部位的末端位于主体部位的另一端并弯折形成v形状。脚踏14安装在支架10另一端,脚踏14突出在支架10外部,以便操作人员可以触碰到并向脚踏14施力。卡位销12的两端嵌入在滑槽15内,它可以在滑槽15内做直线往复运动;卡位销12还穿过弹簧11的延伸部位呈u形的该端,弹簧11的延生部位呈v形的该端嵌入在脚踏14内。

支架销所在位置即为支架10与连接件5的连接部位,则连接件5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和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之间的呈弧形的表面部位到支架10与连接件5的连接部位的距离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到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方向上逐渐增加。

当卡位销12嵌入在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内时,行走部件4处于行走状态;当卡位销12嵌入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内时,行走部件4处于耕作状态。弹簧11被夹在车轮轴13和卡位销12之间,弹簧11一端压在车轮轴13上,另一端压在卡位销12上;卡位销12始终处于向连接件5所在位置运动的趋势。初始状态下,弹簧11将卡位销12顶入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内,此时,车轮6被置于较低位置,微耕机可以直立放置或者平移。需要进入耕地状态时,只需要操作人员单脚踩下脚踏14,如图5所示,脚踏14带动弹簧11的延伸部位运动,导致弹簧11向车轮轴13所在位置压缩,卡位销12失去弹簧11的顶推作用后还受到弹簧11的延伸部位的u形端的拉动作用、以及自身重力作用而脱离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弹簧11由钢丝制成,钢丝具有柔韧性,所以在脚踏14被扳动后可以顺势弯折。正因为弹簧11与脚踏14之间的连接关系,促使脚踏14转动到一定角度后形成自锁状态,即作用在脚踏14上的外力消失时脚踏14仍旧能保持最后的姿势。

脚踏14自锁后,操作人员的单脚微微抬升行走部件4,车轮6离地即可。单脚反向作用于支架10,以勾的动作方式拉动支架10和脚踏14,致使快速安装组件向高位转动,如图6所示。在此过程,脚踏14受到反向作用力而恢复到初始状态,卡位销12被推向连接件5。卡位销12顺着连接件5的弧形表面部位运动,直至嵌入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内,如图7所示。卡位销12在嵌入到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前,卡位销12受到来自连接件5的阻碍作用越来越小,这源于弧形的表面部位到支架10与连接件5的连接部位的距离在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到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方向上逐渐增加的结构特征。至此,行走部件4完成了行走状态到耕作状态的切换。

耕作状态到行走状态的切换操作就更加简便。只需要操作人员扳动行走部件4将其向低位拉动即可。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深度小于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深度,且两者半径相同,所以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开口显得较大;加上在卡位销12位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内时弹簧11对卡位销12的作用力是最小的,导致卡位销12脱离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所需的外力较小,只需要操作人员轻轻扳动,直至卡位销12嵌入到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在此过程中不需要扳动脚踏14;卡位销12受到的阻力逐渐增加,行走部件4具有阻尼特征。

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p1的夹角为90度,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与同一水平方向p1的夹角为60度。

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度,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与同一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8度。

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度,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与同一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0度。

本发明第五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度,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与同一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3度。

本发明第六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度,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与同一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5度。

本发明第七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度,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与同一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5度。

本发明第八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度,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与同一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10度。

本发明第九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度,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与同一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15度。

本发明第十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度,行走工位定位凹槽8的朝向与同一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20度。

本发明第十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二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0度。

本发明第十二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三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0度。

本发明第十三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四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0度。

本发明第十四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五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0度。

本发明第十五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六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0度。

本发明第十六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七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0度。

本发明第十七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八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0度。

本发明第十八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九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0度。

本发明第十九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十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80度。

本发明第二十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二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0度。

本发明第二十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三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0度。

本发明第二十二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四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0度。

本发明第二十三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五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0度。

本发明第二十四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六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0度。

本发明第二十五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七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0度。

本发明第二十六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八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0度。

本发明第二十七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九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0度。

本发明第二十八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十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70度。

本发明第二十九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二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度。

本发明第三十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三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度。

本发明第三十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四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度。

本发明第三十二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五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度。

本发明第三十三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六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度。

本发明第三十四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七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度。

本发明第三十五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八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度。

本发明第三十六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九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度。

本发明第三十七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十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耕作工位定位凹槽7的朝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