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标志效果定量优选的鲷科鱼类批量标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68246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标志效果定量优选的鲷科鱼类批量标志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鲷科鱼类标志放流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标志效果定量优选的鲷科鱼类批量标志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过度捕捞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多年的实践表明,增殖放流是修复渔业资源的重要和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增殖放流活动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投入量逐年递增,放流的效果也随之倍受各界关注。因此,如何科学评估放流效果成为研究的热点。标志放流是国内外通用的研究动物生活史(如洄游、生长、死亡、补充)、了解资源时空分布和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的主要手段。鲷科鱼类体型侧扁而高、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在鲷科的分类阶元下,该科内的多数鱼类个体大、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属于高级的食用鱼类,具有高经济及商业价值。此外,部分鲷科鱼类(如黄鳍鲷、黑鲷、紫红笛鲷等)的人工苗种培育技术已较为成熟,能稳定的大量生产,除用于养殖外每年有大量剩余苗种可供增殖放流用,近年来已成为南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的主要品种。但是,国内对其基础性标志技术(如标签材料对比、标志部位对比、标志前后处理等)研究较少。而鲷科鱼类在增殖放流中的重要性使得其标志方法的规范性需求迫切。目前,鱼类标志放流技术多种多样,按照标志的部位,大致可分体外标志和体内标志。体外标志主要有切鳍法、剪棘法、挂牌法、入墨法、荧光色素标志法等;体内标志法主要有金属线码标志法、被动整合雷达标志法(pit)、档案式标志法、卫星标志法、生物遥测标志法等。其中t型标志是使用较广的一种传统体外标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回收等优点;被动整合雷达标志(pit)是近年来电子生物标志技术发展后出现的一种体内标志方法,该标志可让每个被标个体有唯一的身份识别,准确率高,标签保存率也很高。但由于标志技术操作不规范,导致标志鱼死亡率过高,标签容易脱落,使得标志放流的抽样、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误差较大,因而渔业主管部门、研究人员和民众对于增殖放流的整体效果难以定量把握。鉴于此,对这些理想的增殖放流品种进行标志方法优化研究,确定出一套适宜的标志操作方法已迫在眉睫。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最大限度降低标志鲷科鱼的死亡率、脱标率,而且使得标志放流技术操作有据可依。本发明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鲷科鱼类标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选鱼:选取健康鱼种;s2.标志前暂养:将挑选好的鱼放入池中暂养1天;剔除死亡和行为异常的个体,24小时不喂食;s3.麻醉:将鱼麻醉至失去平衡状态;s4.标志:将标志枪和t型标签消毒;标志时,一手拿鱼,一手持标志枪与鱼体呈15~45度角,将t型标签植入鱼背鳍基下方前部肌肉中;s5.消毒:将标志后的鱼消毒,消毒时供氧;s6.标志后暂养:将消毒后的标志鱼转移到暂养池中7天。本发明通过选用t型标签、标志前麻醉、标志鱼背鳍基下方前部肌肉等操作,不仅最大限度地提高标志鲷科鱼的存活率,而且降低了脱标率。使用该方法标志鲷科鱼类,不仅大大提高了标志放流的效率和效果,而且使得标志放流技术操作有据可依。优选地,步骤s3所述麻醉采用丁香酚溶液。所述丁香酚溶液浓度为30mg/l,由丁香酚和酒精按照1:9的质量比混合后,再与水互溶制备。优选地,步骤s5所述消毒采用聚维酮碘溶液。步骤s6所述标志后暂养是将消毒后的鱼按分组放入装有400l海水的育苗缸中,缸底带有换水阀门,暂养密度为50尾/缸,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量50%;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步骤s6所述暂养池,其水温为9.0℃~19.8℃,盐度24~28,ph7.5~8.7,用充气石进行连续增氧。所述鲷科鱼类标志方法适用于与鲷科鱼类相同体型的鱼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选用t型标签、标志前麻醉、标志鱼背鳍基下方前部肌肉等操作,不仅最大限度地提高标志鲷科鱼的存活率,而且降低了脱标率。使用该方法标志鲷科鱼类,不仅大大提高了标志放流的效率和效果,而且使得标志放流技术操作有据可依。该标志方法易行实用、流程清晰,对标志后的鲷科鱼的生长影响较小,适用于鲷科鱼类的大批量规模化标志放流。附图说明图1为鲷科鱼类标志方法操作流程图。图2为标志鲷科鱼的每日死亡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用原料均为市售商品。实施例1s1.选鱼:标志试验所用黄鳍棘鲷(体长11.75±0.80cm,体重51.47±11.92g)为育苗场人工培育的健康幼鱼(无病无残、体质健壮、摄食正常)。s2.标志前暂养:将挑选好的鱼放入育苗池中进行暂养1天,用充气石连续增氧;然后剔除死亡和行为异常的个体,在进行标志操作前24小时不予投喂饲料。s3.麻醉:标志操作前,为防止鱼体标志过程中剧烈挣扎,先将鱼放入含有丁香酚溶液30mg/l(将丁香酚1:酒精9配比后再溶于水)的桶中进行药浴麻醉,待鱼失去平衡状态,腹部朝上时测量鱼体长、体重,然后进行标志;s4.标志:操作人员双手戴上手套,将t型标签及其专用标志枪用75%酒精消毒。标志时,左手拿鱼,右手持标志枪与鱼体呈15~45度角,将标志枪头刺入鱼背鳍基下方前部肌肉,迅速按下标志枪的植入开关,确保标签成功植入鱼体。s5.消毒:将标志后的鱼放入含有5%聚维酮碘溶液的桶中进行浸泡消毒,避免标志伤口发炎感染,消毒时放置充气石增氧,以防止鱼缺氧死亡,同时鱼体慢慢从麻醉中苏醒过来。s6.标志后暂养将消毒后的鱼按分组放入装有400l海水的育苗缸中,缸底带有换水阀门,暂养密度50尾/缸。暂养期间:使用砂滤后的天然海水,缸内水温自然变化(9.0~19.8℃),盐度24~28,ph7.5~8.7,用充气石进行连续增氧,水中溶解氧8mg/l以上;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50%;每天投喂2次通用配合饲料(早上9:00、下午5:00),根据鱼的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正常情况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每天观察并记录鱼的活动、死亡、标签脱落等情况。对比例1除步骤s4替换成标志背鳍基下方后部肌肉,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例2取消步骤s3,步骤s4用pit标签替换t标签,标志背鳍基下方前部肌肉,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例3取消步骤s3,步骤s4用pit标签替换t标签,标志背鳍基下方后部肌肉,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例4取消步骤s3,步骤s4标志背鳍基下方前部肌肉,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例5取消步骤s3,步骤s4标志背鳍基下方后部肌肉,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例6除步骤s4标志枪与鱼体呈50~90度角标志背鳍基下方前部肌肉,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将实施例、对比例和不进行标志的黄鳍棘鲷进行比较,观察鱼的活动、死亡、标签脱落等情况。其存活率、标签脱落情况如表1所示。性能表征: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各组试验鱼的生长指标(体长、体重)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2、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定量描述各组鱼存活情况,描述动物的死亡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表1存活率、标签脱落情况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对比例4对比例5对比例6不进行标志存活率96%90%80%80%86%82%94%100%标志保留率100%96%100%96%96%86%100%--结果分析:比较发现实施例、对比例和不进行标志的黄鳍棘鲷体长、体重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表明标志对鱼生长影响较小;而比较对比例2(pit标前部不麻醉组)、对比例3(pit标后部不麻醉组)、对比例4(t标前部不麻醉组)、对比例5(t标后部不麻醉组)发现,t标两组的存活率(86%、82%)高于pit标两组(80%、80%),且pit标签的价格(8元/个)远高于t标签(1元/个)。所以从经济性和实用性来讲,选择t标签更好。比较对比例4(t标前部不麻醉组)、对比例5(t标后部不麻醉组)、实施例1(t标前部麻醉组)、对比例1(t标后部麻醉组)的存活率和标志保留率发现,麻醉操作两组的存活率(96%、90%)高于不麻醉两组(86%、82%),表明进行麻醉可以提高存活率;而标志前部两组的标志保留率(100%、96%)高于标志后部两组(96%、86%),表明标志背鳍基下方前部肌肉优于后部肌肉。所以进行麻醉及标志背鳍基下方前部肌肉更好。比较实施例1(t标前部麻醉组、15~45度标志)和对比例6(t标前部麻醉组、50~90度标志)发现,实施例1的存活率(96%)高于对比例6(94%),可能由于15~45度标志更适合鱼体的流线型,而45~90度标志时,鱼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消除标签在游动过程中造成的阻碍。所以选择标志枪与鱼体呈15~45度角标志背鳍基下方前部肌肉更合适。观察实施例1标志鱼的每日死亡率,结果如图2所示。出现死亡现象主要是在标志后的前7天,7天以后不再死亡,1个月后标志鱼的存活率仍为96%。说明该组的鱼已适应新的环境并稳定的存活下来。所以标志后暂养时间至少为一周。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