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减轻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翻耕,在作物移栽前进行反复灌水和排水,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建立反酸田淹水还原环境,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保持反酸田淹水还原环境,并对反酸田水分含量进行管理,直至作物收获。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轻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作物整个生育期内对反酸田水分含量的管理包括:
在苗期,进行浅水护苗;
在分蘖期,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10cm,或,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10cm,在分蘖中后期,采用浅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3~5cm;
在孕穗期,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在灌浆期,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优选地,苗期的浅水护苗水深在4~6cm。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轻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孕穗期,先进行控水,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饱和湿润状态4~6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轻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灌浆期,采用间歇灌溉方式,交替进行淹水和控水,该过程包括: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然后停止灌溉,当水位降低至土表时,立即淹水灌溉,如此反复,直至作物收获。
5.按照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减轻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茬作物收获后的翻耕深度为12~18cm。
6.按照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减轻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作物移栽前的反复灌水和排水过程包括:在作物移栽前18~22天时灌水,水深5~10cm,浸泡2~3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彻底,如此反复3次。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轻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建立反酸田淹水还原环境。
8.按照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减轻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反酸田具有独立的排灌系统,排灌系统包括反酸田四周的排水沟和反酸田内部横纵设置的主排灌沟渠和副排灌沟渠;主排灌沟渠、副排灌沟渠和排水沟之间相互连通;主排灌沟渠之间平行设置,主排灌沟渠之间间隔50~70m;副排灌沟渠之间平行设置,副排灌沟渠之间间隔20~30m。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轻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反酸田四周的排水沟的深度大于反酸田内部的主排灌沟渠和副排灌沟渠的深度;主排灌沟渠的深度大于副排灌沟渠的深度。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轻反酸田酸害的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在反酸田四周深挖排水沟,沟深100cm、沟宽50cm;在反酸田内部横纵布设主排灌沟渠和副排灌沟渠,主排灌沟渠之间间隔50~70m,沟深70cm、沟宽40cm,副排灌沟渠之间间隔20~30m,沟深50cm、沟宽20cm;
(b)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12~18cm;
(c)在作物移栽前18~22天时灌水,水深5~10cm,浸泡2~3天后,排水,每次排水要彻底,如此反复3次,最后一次排水后立即灌水,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建立反酸田淹水还原环境;
(d)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保持反酸田淹水还原环境,并对反酸田水分含量进行管理,包括:
(d1)苗期水分管理:移栽期间水深1~2cm,移栽至返青期间,采用浅水勤灌护苗,水深在4~6cm;
(d2)分蘖期水分管理:返青后,反酸田水位保持在8~10cm;分蘖中后期,采用浅水勤灌,反酸田水位保持在3~5cm;
(d3)孕穗期水分管理:降低水位至土表,保持土壤水分饱和湿润状态4~6天,然后重新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
(d4)灌浆期水分管理:先淹水灌溉,使反酸田水位保持在5~8cm,然后停止灌溉,当水位降低至土表时,立即再次淹水灌溉,如此反复,直至作物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