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南方稻田三库协同丰产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65706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南方稻田三库协同丰产栽培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南方双季稻三熟区稻田三库协同丰产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南方稻田受长期少免耕及化肥和除草剂大量施用、稻田冬闲、冬泡、板田过冬影响,导致土壤耕层变浅、酸化板结、耕性变劣、理化性状变差、土壤库容量变小、次生潜育和潜育化、保水保肥性能变差,严重影响了水稻生长发育和可持续增产潜力的发挥。虽然按照冬种绿肥、深耕(或旋免耕)、秸秆还田、湿润灌溉等单一常规方法可以改善部分土壤结构,但是长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也不持续,因此急需通过研究不同农作制度模式稻田水旱轮作技术,深耕,翻、旋、免结合的土壤轮耕技术,秸秆还田融合技术,节水节肥高效生产等技术,找到一种扩库、养库和用库三库协同可持续丰产的栽培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以增加南方稻田土壤耕作层深度,改善土壤结构,扩大土壤库容量,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加水稻产量,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稻田扩库增容、用养结合构建合理耕层的水稻丰产栽培方法。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南方稻田三库协同丰产栽培方法,针对冬季种植绿肥的双季稻区稻田,具体步骤如下:a、第一周期采用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深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的模式栽培。b、第二周期至第三周期或第二周期至第五周期采用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的模式栽培。c、重复步骤a、b,上述一周期为三季作物周年生长时间。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南方稻田三库协同丰产栽培方法,针对冬季空闲的双季稻区稻田,具体步骤如下:a、第一周期采用冬季空闲深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的模式栽培。b、第二周期至第三周期或第二周期至第五周期采用冬季空闲免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的模式栽培。c、重复步骤a、b,上述一周期为冬季空闲至双季稻周年生长时间。步骤a、b中,冬季空闲深耕,是在晚稻收获后,利用稻田空闲季节,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利用带翻转犁的拖拉机对稻田土壤进行深翻干耕晒垡;早稻抛秧前深耕或旋耕秸秆翻压还田具体步骤如下,早稻抛秧前5~20天,将稻田灌水,利用带翻转犁的拖拉机或旋耕机,对稻田进行深耕或旋耕,同时将冬种绿肥秸秆全部或部分翻压到土壤中,当早稻茬口衔接紧张时,撒施75~150kg/hm2碱性快腐生物菌肥;深耕平均深度为20±1.5cm,旋耕平均深度为12±1.5cm。上述周年生长时间指的是从第一年10月中旬或下旬至第二年10月中旬或下旬。步骤b中,如果第三周期过后,对耕层土壤指标进行测定,当土壤耕层深度保持在14cm至22cm之间;犁底层厚度保持在8cm至16cm之间;土壤有机碳库容含量不低于22500kg/hm2;碱解氮库容含量不低于270kg/hm2;有效磷库容含量不低于11kg/hm2;速效钾库容含量不低于60kg/hm2,则继续进行第四周期,如果第四周期不满足上述耕层土壤指标,则选择三个周期为一个循环,如果第四周期过后,耕层土壤能达到上述指标,则继续进行第五周期,如果第五周期不满足上述耕层土壤指标,则选择四个周期为一个循环,如果第五周期仍能达到上述指标,结合长期免耕加剧对耕层变浅、养分库容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则选择第五周期为一个最长循环的结束。步骤a、b中,冬季免耕种植绿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绿肥选择单种紫云英或单种肥用油菜或紫云英与肥用油菜混合种植,当单种紫云英时,紫云英选择湘紫1号、湘紫2号、湘紫3号、湘紫4号、湘肥3号或余江大叶种,在10月中旬或下旬晚稻收割后,紫云英按用种量22.5~30.0kg/hm2免耕播种,次年4月中旬或下旬,在紫云英盛花期时,结合早稻深耕或旋耕翻压还田,翻压量为2.25~3.0万kg/hm2;单种肥用油菜时,肥用油菜选择油肥1号或油肥2号,在晚稻收割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肥用油菜按用种量9.0~15.0kg/hm2免耕播种,次年4月上旬,在肥用油菜盛花期时,结合早稻深耕或旋耕翻压还田,翻压量为3.0~3.5万kg/hm2;紫云英与肥用油菜混合种植时,紫云英和肥用油菜选用上述品种,10月中旬或下旬晚稻收割后,按紫云英用种量11.25~15.00kg/hm2、肥用油菜用种量4.5~7.5kg/hm2免耕混合播种,次年4月中旬或下旬,早稻深耕或旋耕翻压还田,翻压量为2.5~3.0万kg/hm2。步骤a、b中,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具体步骤如下,早稻收获后排干田水,早稻草全量覆盖还田,用高效除草免耕土壤调理剂3~3.75kg/hm2兑水750kg/hm2,在下午5时以后喷雾,24hr以后灌水淹没稻茬,待表土起糊,耕层土壤融活后,免耕抛栽晚稻。步骤a、b中,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具体步骤如下,采用薄水抛栽,抛栽至抛后5d保持1~2cm水层,活蔸后至抽穗前采用干湿交替节水方式灌溉,抽穗期保持3~5cm水层,孕穗至成熟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到收获前7d断水,干湿交替灌溉期间,土壤持水量维持在60%以上。由于采用上述方法,本发明通过长时间周期试验,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找出最好方式实现三库协同,实现合理耕层构建,同时通过反向分析出最能对耕层土壤评价的耕层土壤指标,从而对三库协同实施周期进行判定,找到适合实地情况的循环周期,保证稻田合理土壤耕层的长效性,利于土地的持续利用。当地传统对照栽培模式长期采用冬闲免耕-早稻旋耕-晚稻旋耕抛栽-稻草不还田-水稻生长季常规灌溉进行,已导致土壤耕层变浅、肥力下降、资源浪费,本发明通过深耕、免耕及多年土壤轮耕、冬种绿肥、秸秆还田、湿润灌溉等轮作模式的合理运用,实现扩库、养库、用库三库协同栽培,即能节约能源、保护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保蓄土壤养分,又能增加土壤耕作层深度,改善土壤结构,扩大土壤库容量,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还可以提高早稻和晚稻产量及周年水稻产量。通过本方法种植,土壤耕作层深度增加3.7~9.0cm;犁底层厚度减少3.8~9.0cm;土壤有机碳库容含量增加11140.86~29729.35kg/hm2、碱解氮库容含量增加88.72~230.20kg/hm2、有效磷库容含量增加3.81~9.05kg/hm2、速效钾库容含量增加23.10~59.18kg/hm2;从而使得早稻产量增加198.9~799.6kg/hm2;晚稻产量增加282.4~1150.3kg/hm2;周年水稻产量增加481.3~1949.9kg/hm2。本发明针对稻田三库协同构建合理耕层的方法是根据湘北、湘中双季稻种植区土壤、水肥及温光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经过多年生产周期摸索出来的从适度扩库到充分养库,再到节约用库的一套构建合理耕层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南方双季稻三熟区水稻栽培,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区域温、光、水资源,通过水旱轮作、用地与养地合理搭配,实现水稻持续丰产。利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可对双季稻三熟区水稻栽培方法进行多年周期的合理规划,从而可以达到丰产高效、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态污染等效果。因此,本发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耕层分布。附图中,模式一: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模式二:4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模式三:5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模式四:长期旋耕-稻草不还田-常规灌溉模式。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旨在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实施例12012年11月~2016年10月在湖南省华容县稻田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1200~1600mm,年平均温度16.7℃,≥10℃的活动积温5300~5400℃,年日照时数1295.9h,无霜期260~310d。试验土壤为紫潮泥,基础土壤有机质含量25.21g/㎏,碱解氮163.32mg/㎏,有效磷7.18mg/㎏,速效钾63.40mg/㎏,ph值5.5。试验共设3种栽培模式。模式一,于2012年11月~2013年10月的第1生产周期、2015年11月~2016年10月的第4生产周期,采用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深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的模式栽培,2013年11月~2014年10月的第2生产周期、2014年11月~2015年10月的第3生产周期,采用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的模式栽培。模式二,于2012年11月~2013年10月的第1生产周期、2015年11月~2016年10月的第4生产周期,采用冬季空闲深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的模式栽培,2013年11月~2014年10月的第2生产周期、2014年11月~2015年10月的第3生产周期,采用冬季空闲免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的模式栽培。模式三(对照),2012年11月~2016年10月的4个生产周期均采用冬闲免耕-早稻旋耕-晚稻旋耕抛栽-稻草不还田-水稻生长季常规灌溉的模式栽培。冬季免耕种植绿肥,于2012年11月2日单种紫云英,品种湘肥3号,用种量26.25kg/hm2免耕播种;2013年11月5日单种紫云英,品种湘紫1号,用种量26.25kg/hm2免耕播种;2014年11月12日按紫云英用种量11.25kg/hm2、肥用油菜用种量4.5kg/hm2免耕混合播种,紫云英品种湘紫2号,肥用油菜品种油肥1号;2015年11月7日单种紫云英,品种湘紫2号,用种量26.25kg/hm2免耕播种;绿肥翻压时间均为次年4月中旬全量翻压还田。冬季深耕分别于2012年11月5日、2015年11月10日,利用带翻转犁的拖拉机对稻田土壤进行深翻干耕晒垡,深耕平均深度20±1.5cm。早稻深耕秸秆翻压还田,分别于2013年4月18日、2016年4月15日,将稻田灌水,利用带翻转犁的拖拉机,对稻田进行深耕,同时将冬种绿肥秸秆全部翻压到土壤中,并撒施100kg/hm2碱性快腐生物菌肥,以加速绿肥秸秆的腐解并中和土壤酸性,深耕平均深度为20±1.5cm。各生产周期中旋耕秸秆翻压还田,均采用旋耕机按早稻深耕方法进行,旋耕平均深度为12±1.5cm。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是在各生产周期中早稻收获后排干田水,让土壤保持湿润状态,早稻草全量覆盖还田,用高效除草免耕土壤调理剂3kg/hm2兑水750kg/hm2,在下午5时以后喷雾,24hr以后灌水淹没稻茬。待表土起糊,耕层土壤融活后,免耕抛栽晚稻。各生长周期中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均采用薄水抛栽,抛栽至抛后5d保持1~2cm水层,活蔸后至抽穗前采用干湿交替节水方式灌溉,抽穗期保持3~5cm水层,孕穗至成熟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到收获前7d断水,干湿交替灌溉期间,土壤持水量维持在60%以上。常规灌溉均采用全期田间保持3~5cm水层,到收获前7d断水。各生长周期中早稻品种为湘早籼45号,晚稻品种为岳优9113,其他栽培措施均按常规方式进行。耕层土壤指标的测定,耕层深度、犁底层厚度采用实地调查测量法;容重采用环刀法;硬度采用tyd-指针式土壤硬度计测定;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全氮采用开氏定氮法;土壤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活性有机碳采用kmno4氧化法;阳离子交换量采用edta-乙酰胺盐交换法。耕层土壤养分库容含量(kg/hm2)=耕层深度(cm)×土壤容重(g/cm3)×养分含量(mg/kg)/10。。(1)不同栽培模式的早稻、晚稻产量及周年水稻产量从表1可知,对不同栽培模式的早稻产量结果表明,以当地传统栽培模式(冬闲免耕-早稻旋耕-晚稻旋耕抛栽-稻草不还田-水稻生长季常规灌溉)为对照,采用模式一(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深耕或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早稻产量为7317.2kg/hm2,比对照模式早稻产量增加799.6kg/hm2;采用模式二(冬季空闲深耕或免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早稻产量为7216.5kg/hm2,比对照模式早稻产量增加698.9kg/hm2。对不同栽培模式的晚稻产量结果表明,采用模式一(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深耕或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晚稻产量为8917.5kg/hm2,比对照模式晚稻产量增加1150.3kg/hm2;采用模式二(冬季空闲深耕或免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晚稻产量为8734.8kg/hm2,比对照模式晚稻产量增加967.6kg/hm2。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周年水稻产量结果表明,采用模式一(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深耕或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周年水稻产量为16234.7kg/hm2,比对照模式周年水稻产量增加1949.9kg/hm2;采用模式二(冬季空闲深耕或免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周年水稻产量为15951.3kg/hm2,比对照模式周年水稻产量增加1666.5kg/hm2。表1不同栽培模式早、晚稻产量及周年产量(华容县三封寺镇,2016年)处理早稻(kg/hm2)晚稻(kg/hm2)周年产量(kg/hm2)模式一7317.28917.516234.7模式二7216.58734.815951.3对照模式6517.67767.214284.8模式一: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深耕或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模式;模式二:冬季空闲深耕或免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模式;对照模式:冬闲免耕-早稻旋耕-晚稻旋耕抛栽-稻草不还田-水稻生长季常规灌溉模式。下同。(2)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理化指标从表2可知,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相关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当地传统栽培模式(冬闲免耕-早稻旋耕-晚稻旋耕抛栽-稻草不还田-水稻生长季常规灌溉)相比,采用模式一(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深耕或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土壤碱解氮增加25.55mg/kg、有效磷增加0.87mg/kg、速效钾增加3.52mg/kg、全氮增加0.50g/kg、阳离子交换量增加1.13cmol(+)/kg、有机碳增加2.44g/kg、活性碳增加1.57g/kg;采用模式二(冬季空闲深耕或免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土壤碱解氮增加14.27mg/kg、有效磷增加0.80mg/kg、速效钾增加1.51mg/kg、全氮增加0.15g/kg、阳离子交换量增加1.28cmol(+)/kg、有机碳增加1.18g/kg、活性碳增加0.69g/kg。说明通过实施深耕或冬季种植紫云英结合秸秆还田、湿润灌溉等栽培模式,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水平。表2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理化指标(华容县三封寺镇,2016年)处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机碳活性碳(mg/kg)(mg/kg)(mg/kg)(g/kg)(cmol(+)/kg)(g/kg)(g/kg)模式一189.478.0867.182.1910.5617.0812.87模式二178.198.0165.171.8410.7115.8211.99对照模式163.927.2163.661.699.4314.6411.30从表3可知,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养分库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当地传统栽培模式(冬闲免耕-早稻旋耕-晚稻旋耕抛栽-稻草不还田-水稻生长季常规灌溉)相比,采用模式一(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深耕或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土壤有机碳库容含量增加14314.02kg/hm2、碱解氮库容含量增加156.48kg/hm2、有效磷库容含量增加6.34kg/hm2、速效钾库容含量增加47.08kg/hm2;采用模式二(冬季空闲深耕或免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土壤有机碳库容含量增加11140.86kg/hm2、碱解氮库容含量增加126.97kg/hm2、有效磷库容含量增加5.95kg/hm2、速效钾库容含量增加40.81kg/hm2;。说明通过实施深耕或冬季种植紫云英结合秸秆还田、湿润灌溉等栽培模式,能提高土壤养分库容含量,提升耕地质量。表3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养分库容含量(华容县三封寺镇,2016年)处理有机碳库容含量碱解氮库容含量有效磷库容含量速效钾库容含量(kg/hm2)(kg/hm2)(kg/hm2)(kg/hm2)模式一36537.54405.3117.28143.71模式二33364.38375.8016.89137.44对照模式22223.52248.8310.9496.64(3)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物理指标从表4可知,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相关物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当地传统栽培模式(冬闲免耕-早稻旋耕-晚稻旋耕抛栽-稻草不还田-水稻生长季常规灌溉)相比,采用模式一(冬季免耕种植绿肥-早稻抛秧前深耕或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土壤耕作层深度增加5.9cm、犁底层厚度减少5.5cm、土壤容重降低0.03g/cm3、土壤硬度降低0.23kg/cm2;采用模式二(冬季空闲深耕或免耕-早稻抛秧前旋耕秸秆翻压还田-晚稻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生长季湿润灌溉)方式栽培,土壤耕作层深度增加5.3cm、犁底层厚度减少5.1cm、土壤容重降低0.01g/cm3、土壤硬度降低0.13kg/cm2。说明通过实施深耕或冬季种植紫云英结合秸秆还田、湿润灌溉等栽培模式,能增加耕作层深度,提高土壤库容量,改善土壤结构。表4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物理指标(华容县三封寺镇,2016年)处理耕作层犁底层容重硬度(cm)(cm)(g/cm3)(kg/cm2)模式一19.19.31.121.46模式二18.59.71.141.56对照模式13.214.81.151.69实施例22012年3月~2016年11月在湖南省醴陵市稻田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1429.7mm,年平均温度17.6℃,≥10℃的活动积温5400~5600℃,年日照时数1325.6h,无霜期270~320d。试验土壤为潮沙泥,基础土壤有机质含量31.22g/㎏,碱解氮160.31mg/㎏,有效磷6.58mg/㎏,速效钾34.06mg/㎏,ph值4.86。试验种植模式为冬闲-双季稻,共设4种栽培模式。模式一,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于2014年早、晚稻翻耕,2015、2016年早、晚稻免耕;模式二,4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于2013年早、晚稻翻耕,2014、2015、2016年早、晚稻免耕;模式三,5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于2012年早、晚稻翻耕,2013、2014、2015、2016年早、晚稻免耕;模式四,长期旋耕-稻草不还田-常规灌溉,于2012~2016年每年早、晚稻旋耕栽培。早晚稻均采用抛秧栽培,翻耕采用深翻方式,深度18±1.5cm,旋耕深度10±1.5cm,试验供试品种早稻为中早39,晚稻为h优518,深翻耕、旋耕、免耕及湿润灌溉等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其他栽培措施均按常规方式进行。2016年早稻于3月22日播种,4月20日抛栽,密度30.0万蔸/hm2,7月16日收获;晚稻于6月27日播种,7月21日抛栽,密度27.0万蔸/hm2,10月19日收获。(1)不同栽培模式的早稻、晚稻产量及周年水稻产量从表5可知,对不同栽培模式的早稻产量结果表明,以长期旋耕-稻草不还田-常规灌溉模式为对照,采用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早稻产量为7833.2kg/hm2,比对照模式早稻产量增加548.6kg/hm2;采用4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早稻产量为7717.4kg/hm2,比对照模式早稻产量增加432.8kg/hm2;采用5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早稻产量为7483.5kg/hm2,比对照模式早稻产量增加198.9kg/hm2。对不同栽培模式的晚稻产量结果表明,采用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晚稻产量为8050.5kg/hm2,比对照模式晚稻产量增加649.3kg/hm2;采用4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晚稻产量为7851.4kg/hm2,比对照模式晚稻产量增加450.2kg/hm2;采用5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晚稻产量为7683.6kg/hm2,比对照模式晚稻产量增加282.4kg/hm2。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周年水稻产量结果表明,采用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周年水稻产量为15883.7kg/hm2,比对照模式周年水稻产量增加1197.9kg/hm2;采用4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周年水稻产量为15568.8kg/hm2,比对照模式周年水稻产量增加883.0kg/hm2。采用5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周年水稻产量为15167.1kg/hm2,比对照模式周年水稻产量增加481.3kg/hm2。表5不同栽培模式早、晚稻产量及周年产量(醴陵市泗汾镇,2016年,kg/hm2)处理早稻晚稻周年产量模式一7833.28050.515883.7模式二7717.47851.415568.8模式三7483.57683.615167.1模式四7284.67401.214685.8模式一: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模式二:4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模式三:5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模式四:长期旋耕-稻草不还田-常规灌溉模式。下同。(2)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理化指标从表6可知,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相关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以长期旋耕-稻草不还田-常规灌溉模式为对照,采用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土壤碱解氮增加32.57mg/kg、有效磷增加1.15mg/kg、速效钾增加11.59mg/kg、全氮增加0.50g/kg、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76cmol(+)/kg、有机碳增加5.33g/kg、活性碳增加3.22g/kg;采用4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土壤碱解氮增加24.98mg/kg、有效磷增加0.78mg/kg、速效钾增加8.41mg/kg、全氮增加0.41g/kg、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55cmol(+)/kg、有机碳增加3.96g/kg、活性碳增加2.35g/kg;采用5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土壤碱解氮增加2.25mg/kg、有效磷增加0.19mg/kg、速效钾增加2.93mg/kg、全氮增加0.05g/kg、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14cmol(+)/kg、有机碳增加0.89g/kg、活性碳增加0.79g/kg。说明通过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水平,且以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的效果最佳。表6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理化指标(醴陵市泗汾镇,2016年)从表7可知,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养分库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以长期旋耕-稻草不还田-常规灌溉模式为对照,采用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土壤有机碳库容含量增加29729.35kg/hm2、碱解氮库容含量增加230.20kg/hm2、有效磷库容含量增加9.05kg/hm2、速效钾库容含量增加59.18kg/hm2;采用4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土壤有机碳库容含量增加21011.13kg/hm2、碱解氮库容含量增加165.81kg/hm2、有效磷库容含量增加6.34kg/hm2、速效钾库容含量增加41.26kg/hm2;采用5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土壤有机碳库容含量增加11181.99kg/hm2、碱解氮库容含量增加88.72kg/hm2、有效磷库容含量增加3.81kg/hm2、速效钾库容含量增加23.10kg/hm2。说明通过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能提高土壤养分库容含量,提升耕地质量,且以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的效果最佳。表7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养分库容含量(醴陵市泗汾镇,2016年)处理有机碳库容含量碱解氮库容含量有效磷库容含量速效钾库容含量(kg/hm2)(kg/hm2)(kg/hm2)(kg/hm2)模式一50970.53416.6316.7199.00模式二42252.30352.2314.0081.08模式三32423.16275.1411.4762.92模式四21241.18186.427.6639.82(3)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物理指标从图1和表8可知,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物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以长期旋耕-稻草不还田-常规灌溉模式为对照,采用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土壤耕作层深度增加6.3cm、过渡层厚度增加2.7cm、犁底层厚度减少9.0cm、土壤容重降低0.01g/cm3、土壤硬度降低0.11kg/cm2;采用4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土壤耕作层深度增加4.0cm、过渡层厚度增加2.1cm、犁底层厚度减少6.2cm、土壤容重增加0.03g/cm3、土壤硬度增加0.08kg/cm2;采用5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土壤耕作层深度增加2.1cm、过渡层厚度增加1.6cm、犁底层厚度减少3.8cm、土壤容重增加0.08g/cm3、土壤硬度增加0.27kg/cm2。说明随着轮耕周期的增加,耕作层逐渐变浅,犁底层逐渐变厚,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也有所增加,由此说明,以采用3年周期翻-免轮耕-稻草还田-湿润灌溉模式栽培,能更好的提高土壤库容量,达到构建合理土壤耕层的目的。表8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容重和硬度(醴陵市泗汾镇,2016年)处理容重硬度(g/cm3)(kg/cm2)模式一1.121.34模式二1.161.53模式三1.211.72模式四1.131.45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