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育苹果杂种实生苗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88901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培育苹果杂种实生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苹果是世界主要果品之一,苹果产业是我国苹果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优良品种是苹果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苹果新品种选育仍然以杂交育种为主,而在苹果杂交育种过程中以苹果杂种实生苗的培育最为关键。

苹果杂种实生苗培育的步骤较繁杂、技术要求也高,稍有不当就会导致出苗率低下,严重影响苹果育种进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培育苹果杂种实生苗的方法,通过省减部分环节,尽量避免中间环节中的损失,对苹果杂种实生苗培育体系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出苗率、增加了育种后期的选优机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培育苹果杂种实生苗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冷藏杂交果:采收充分成熟的杂交果实,置于带孔的塑料果筐中,于1-4℃冷库中冷藏;

s2、采集杂交种子:从经冷库贮藏的杂交果中采集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9月初至10月下旬成熟的中晚熟品种,于2月底至3月中旬采集;8月底之前成熟的早熟品种则要在3月中旬采集;

s3、播种:在温室准备好畦,畦宽为1m左右,营养钵中装入基质后在作好的畦中码齐,灌透水,放置2-3d,清洗干净的杂交种子不需催芽直接播种于营养钵中,其上覆1cm厚的湿润营养土,温室温度控制在25-30℃,亦可扣小拱棚控温;

s4、炼苗及移栽:杂种实生苗长到5-10cm时,将温室温度改为20-25℃,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适时通风,培养15-20d后,将苹果杂种实生苗移栽至苗圃,栽后灌水一次;

s5、栽后管理:移栽后,给予杂种实生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及时防控病、虫、草的危害,保证其健壮生长。

其中,所述步骤s4的具体步骤为:在苗圃做1.2-1.5m宽的畦,畦内通常实行双行定植,行距为50cm,株距为25-30cm,移栽时应预先进行田间规划,写好组合名称,排好杂种实生苗号数,绘制栽植图,逐个组合移栽,栽后进行核查。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减少了以往苹果杂种实生苗培育过程中的沙藏、催芽2个环节,操作更加简便,而出苗率还可提高25%左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培育苹果杂种实生苗的方法,是以冷库冷藏杂交果代替层积处理,适期采集杂交种子,温室营养钵播种、管理(包括炼苗),最后移栽于苗圃及栽后管理,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冷藏杂交果:采收充分成熟的杂交果实,置于带孔的塑料果筐中,于1-4℃冷库冷藏;

s2、杂交种子的采集:从经冷库贮藏的杂交果中采集苹果杂种种子,用清水冲洗数次,直至其干净为止,种子上有附着物的要去除彻底;9月初至10月下旬成熟的中晚熟品种,于2月底至3月中旬采集;8月底之前成熟的早熟品种则在3月中旬采集;

s3、播种:在温室准备好畦,畦宽为1m左右,营养钵中装入基质后在作好的畦中码齐,灌透水,放置2-3d,清洗干净的杂交种子不需催芽直接播种于营养钵中,其上覆1cm厚的湿润营养土,温室温度控制在25-30℃;

s4、炼苗及移栽:当杂种实生苗长到5-10cm时,改变温室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适时通风,培养15-20d;在苗圃内做1.2-1.5m宽的畦,畦内通常实行双行定植,行距为50cm,株距为25-30cm,移栽时应预先进行田间规划,写好组合名称,排好杂种实生苗号数,绘制栽植图,逐个组合移栽,栽后要进行一次仔细地核查确保无误。

s5、栽后管理:移栽后除了给予杂种实生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外,还应及时防控病、虫、草的危害,以保证杂种实生苗健壮生长。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苹果杂种实生苗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收充分成熟的苹果杂交果实在1‑4℃的冷库中贮藏;从经冷库贮藏的杂交果中采集杂交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在温室准备1m左右宽的畦,营养钵中装入基质后在作好的畦中码齐,灌透水,放置2‑3d,将清洗干净的杂交种子播种于营养钵中,上覆1cm厚的湿润营养土,温室温度控制在25‑30℃;在杂种实生苗长到5‑10cm时,将温室温度改为20‑25℃,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适时通风,培养15‑20d后,移栽至苗圃,栽后灌水一次,并进行栽后管理。本发明减少了以往苹果杂种实生苗培育过程中的沙藏、催芽2个环节,操作更加简便,而出苗率还可提高25%左右。

技术研发人员:张朝红;杨凤秋;陈东玫;赵国栋;李扬;张新生;赵永波;赵同生;李春敏;付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7.04.01
技术公布日:2017.08.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