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蚯蚓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以木薯污泥为原料养殖蚓蚯蚓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全国、全省各地、各级政府积极提倡环境保护,大力支持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而广西缺少生产生活垃圾生态处理手段的背景下提出的专利申请。项目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蚯蚓的生态养殖对环境保护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次,可以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延长产业链。最后,可以带动农业从传统的低效农业转向较高技术含量的高效型农业当中来,以环境保护为中心的环保农业体系,最终达到促进环保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带领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蚯蚓可作为水产饲料、食药品原料及垂钓用品,如数千年来地龙属于一种常用中药材,也可作为家禽家畜等经济型动物的肉类饲料。蚯蚓粪可作为果蔬花卉的有机肥料,也可作为板结土壤改良材料,可提高膨松度、保水固肥;技术方案中既根除了木薯污泥的污染、减少公司处理废料的投入,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实现了清洁生产和零排放。
广西的木薯种植与加工占全国的60%以上。在木薯加工过程中,淀粉车间和酒精车间每天产生大量的淀粉废水和酒精废醪液。淀粉废水和酒精废醪液通过厌氧发酵系统产生沼气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污泥浓缩液,这些污泥浓缩液经过添加絮凝剂后压滤形成污泥,这些污泥就是工厂的固体废弃物,污泥的数量非常巨大。例如,某厂每天产生这种木薯污泥200吨。这种污泥的含水量一般为90%左右,有机质含量高达40%,颜色发黑,粘性很大,含有大量的甲烷杆菌,ph值为4左右。具有这种物化性质的木薯污泥很难直接使用,利用价值不高,所以生产单位必须对木薯污泥进行处置。目前的方法是填埋,生产单位雇佣大型卡车拉到指定地点填埋,甚至是露天放置。此种方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产生了巨额的运输费和人工处理费用。特别是,木薯污泥在雨水的冲刷下,流动到周围地区,形成了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受到当地居民的抵抗。处置大量的木薯污泥,每年浪费大量的资金,因此给生产单位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据不完全统计,该公司每年不得不浪费650余万元在污泥的处理上,这些资金的投入如无底洞,严重影响了生产单位的经营收入与经济增长。
技术方案中考虑将大规模蚯蚓养殖和木薯污泥无害化处理结合起来实施,一举两得,大大降低二者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规模养殖经济型蚯蚓技术,为了达到此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养殖流程:
流程一:平整土地一块,面积根据处理木薯污泥的总量而定,要求三通一平,设围栏防天敌。
流程二:架设农用大棚,棚宽8米,顶高6米,长不限,可以升降,小型铲车可入内操作,并安装内外喷淋,用于调整温度和湿度。
流程三:设置原辅料场,功能分区,轮流堆放。
流程四:木薯污泥预处理后堆垄发酵,转化成蚯蚓饵料。
流程五:棚内铺2条垄的蚯蚓基料,垄宽1米,高0.1米,长40米;垄间距3米。
流程六:安装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ph值、土壤含氧量、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共6个专用探头,优化养殖参数。
流程七:投放5月龄的大平二号蚯蚓做种苗,每米均投10斤,蚯蚓钻入基料后头3天不喂食。
流程八:当基料完全粪化,开始上投木薯污泥饵料,品形垛堆间距10厘米,饵料颗粒直径不超过3厘米;喂料量以2天吃完为宜;待新添饵料粪化完全,再添加新料,如此反复。
流程九:加料时采用自动加料机,用铲车把污泥放到三轮车上的加料斗里,三轮车行走在两垄间,污泥经过泵压同时分流到两条斜臂里,流到终端出口处被旋转刀切成薄片,均匀散落在垄面上。
流程十:当垄面蚯蚓粪厚度达到2厘米时,把蚯蚓粪侧刮后再喂新饵料;侧刮的蚯蚓粪如有蚯蚓蛋则创造孵化的条件,湿度稍低10%,其他条件与蚯蚓养殖一样;
流程十一:日常管理中,温度控制在15℃~30℃之间,温度偏低时垄席加盖草帘,偏高时开外喷淋;开启内喷淋控制湿度在50%~70%之间;ph值控制在中性,当ph值小于6时,松料床,并加喂碱性饲料,当ph值大于8时,松料床,喷洒弱酸溶液。
流程十二:采用断代方式养殖,一般45天为一个周期,分离的成蚓转至新垄,剩余的蚯蚓蛋待孵化,如此循环;当蚯蚓密度达到每立方米4万条时,或者每条蚯蚓重量达到0.5克左右时就可以采收,采收时采用驱光法分离;此种方式养殖的蚯蚓每年每亩达5吨以上,蚯蚓粪每年每亩75吨以上。
流程十三:采收后的蚯蚓和蚯蚓粪经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后即可供应市场,蚯蚓作为生物饲料的原料,蚯蚓粪作为生物有机肥的原料。
从上述可知,本发明具有规模化养殖,兼顾无害化处理木薯污泥的好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共公开两个实施例,分别阐述如下:
一、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主要包括如下养殖流程:
流程一:平整土地一块15亩,每年处理2000吨的木薯污泥,主体用地要求平整、三通一平、向阳背风、道路能承载40吨位的大型卡车,两月一次,设围栏防天敌。
流程二:架设农用大棚10.5亩,平分3个棚区,每个棚区有9个单棚,单棚宽6米,顶高4米,长不限,可以升降,小型铲车可入内操作,并安装内外喷淋,用于调整温度和湿度。开设排水沟,周边大水沟,棚间小水沟。
流程三:设置原辅料场4.5亩,功能分3区,分别堆放原料、发酵料、蚯蚓粪。
流程四:木薯污泥预处理后堆垄发酵,转化成蚯蚓饵料。
流程五:棚内铺2条垄的蚯蚓基料,垄宽1米,高0.1米,长40米;垄间距3米。
流程六:安装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ph值、土壤含氧量、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共6个专用探头,优化养殖参数,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
流程七:投放5月龄的大平二号蚯蚓做种苗,每米均投10斤,蚯蚓钻入基料后头3天不喂食。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流程八:当基料完全粪化,开始上投木薯污泥饵料,品形垛堆间距10厘米,饵料颗粒直径不超过3厘米;喂料量以2天吃完为宜;待新添饵料粪化完全,再添加新料,如此反复。每次给料厚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
流程九:每天完成5吨的污泥加料。加料时采用自动加料机,用铲车把污泥放到三轮车上的加料斗里,三轮车行走在两垄间,污泥经过泵压同时分流到两条斜臂里,流到终端出口处被旋转刀切成薄片,均匀散落在垄面上。
流程十:当垄面蚯蚓粪厚度达到2厘米时,把蚯蚓粪侧刮后再喂新饵料;侧刮的蚯蚓粪如有蚯蚓蛋则创造孵化的条件,湿度稍低10%,其他条件与蚯蚓养殖一样;孵化床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床要保持细碎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便通气,利于幼蚓成活。
流程十一:日常管理中,温度控制在15℃~30℃之间,温度偏低时垄席加盖草帘,偏高时开外喷淋;开启内喷淋控制湿度在50%~70%之间;ph值控制在中性,当ph值小于6时,松料床,并加喂碱性饲料,当ph值大于8时,松料床,喷洒弱酸溶液。
流程十二:采用断代方式养殖,一般45天为一个周期,分离的成蚓转至新垄,剩余的蚯蚓蛋待孵化,如此循环;当蚯蚓密度达到每立方米4万条时,或者每条蚯蚓重量达到0.5克左右时就可以采收,采收时采用驱光法分离;此种方式养殖的蚯蚓每年每亩达5吨以上,蚯蚓粪每年每亩75吨以上。
流程十三:采收后的蚯蚓和蚯蚓粪经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后即可供应市场,蚯蚓作为生物饲料的原料,蚯蚓粪作为生物有机肥的原料。
二、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主要包括如下养殖流程:
流程一:平整土地一块45亩,每年处理10000吨的木薯污泥,主体用地要求平整、三通一平、向阳背风、道路能承载40吨位的大型卡车,两月一次,设围栏防天敌。
流程二:不架设农用大棚,平分3个区各15亩,每个棚区有多个单棚,单棚宽8米,长不限;大型铲车可操作;开设排水沟,周边大水沟,区间小水沟。各区轮流堆放原料、发酵料、蚯蚓粪。
流程三:木薯污泥在原料区预处理后堆垄发酵;垄宽2米,高1.5米,长40米,垄间距3米;转化成蚯蚓饵料。
流程四:在蚯蚓的成熟饵料里安装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ph值、土壤含氧量、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共6个专用探头,优化养殖参数,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
流程五:一次性投放5月龄的大平二号蚯蚓做种苗,每立方米均投20斤,蚯蚓在48小时内不逃逸、不扭曲、不死亡即可,头3天不喂食饵料。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流程六:在日常管理中,温度控制在15℃~30℃之间,温度偏低时垄席加盖草帘,偏高时开外喷淋;开启内喷淋控制湿度在50%~70%之间;ph值控制在中性,当ph值小于6时,松料床,并加喂碱性饲料,当ph值大于8时,松料床,喷洒弱酸溶液。
流程七:一般45天为一个生长周期,当垄面完全粪化后,或检查蚯蚓密度达到每立方米6万条时,或者每条蚯蚓重量达到0.5克左右时就可以采收,采收时采用驱光法分离;此种方式养殖的蚯蚓每年每亩达4吨以上,蚯蚓粪每年每亩72吨以上。分离时采用驱光法处理,分离出蚯蚓与蚯蚓粪。
流程八:蚯蚓粪如有蚯蚓蛋则创造孵化的条件,湿度稍低10%,其他条件与蚯蚓养殖一样;孵化床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床要保持细碎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床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便通气,利于幼蚓成活。
流程九:产品蚯蚓则打包供应市场,打包时注意使用合适的载体,考虑蚯蚓的生理生态,注意降温和通风,不能够在运输途中出现蚯蚓死亡。
流程十:本技术方案首先利用木薯污泥养殖蚯蚓加工生产有机肥料和高蛋白饲料,再将养殖蚯蚓生产的有机肥料和高蛋白饲料用来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和养殖猪、鸡、鸭及水产品。养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便一方面可用于生产沼气和水产养殖的水质调节,另一方面可用于调节蚯蚓饲料的酸碱度,提高蚯蚓的产量和质量。沼气可以为鸡、猪等的养殖提供所需的能源,而沼渣则是蔬菜种植的优质有机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