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高寒草地适度放牧利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91243阅读:17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退化高寒草地适度放牧利用的方法,具体涉及适于西藏自治区藏北高原(海拔4500米以上)退化高寒草地恢复、保护并合理利用的适度放牧方法。



背景技术:

藏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草地面积、牲畜存栏数量、畜产品产量均占西藏自治区的三分之一以上。该地区也是江河源区、气候变化敏感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藏北地区拥有草地面积6.3亿亩(占全地区面积的94%以上),其中可利用面积4.69亿亩。畜牧业占藏北地区整个国民经济收入的80%以上,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北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状况。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导致藏北草地大范围严重退化,产量下降,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藏北地区草地退化总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50%以上。藏北草地退化无疑是过牧超载、乱采滥挖等人类活动因素和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过牧超载是藏北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理论载畜量是特定时期内一定面积的草地能够放牧的家畜数量的理论值。当放牧率超过理论载畜量时,放牧系统的草畜“供求平衡”关系被破坏,草地资源出现退化现象,这就是超载过牧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采取适合高寒牧区的合理放牧方式,明确藏北高寒草地合理载畜量,是保护和恢复退化草地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高寒草地畜牧业的重要途径。

藏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环境特殊、草地面积较大、草地退化情况复杂,国家提出的草地载蓄量相关标准不能完全适用于该地区。合理保护和利用高寒草地,实现保护与利用并重是藏北草地面临的首要问题。

针对气候变化加剧和超载过牧引起的草地退化严重的问题,采用禁牧、休牧和轮牧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恢复和保护高寒草地的同时充分利用草地资源,达到生产—生态的平衡,促进草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拟解决高寒草地退化严重,缺乏合理的放牧管理制度的问题,提供一种退化高寒草地适度放牧技术。

1、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结合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对退化高寒草地进行围封禁牧,休养生息;经过一定年限的禁牧后对围封草地进行区划,设置冬春季牧场和夏秋季牧场进行季节性休牧;根据当地适宜的载蓄量,设定合理放牧率,在夏秋季牧场进行轮牧;从而达到恢复草地、保护草地和利用草地的目标。

1)围封禁牧年限

一定年限的围栏封育对退化草地植物种类、植被结构组成、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及种子库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是禁牧不能是无限期的,围封超过一定年限将限制草地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状况。通常来讲,藏北草地禁牧3—5年后植被恢复较好,禁牧时间超过5年,植被恢复开始变的缓慢,甚至出现抑制植被的生长。优良牧草比例在禁牧7年后达到最高。对于地下生物量而言,禁牧5—7年为最高。因此,藏北地区草地围封禁牧年限以5—7年为宜。

2)高寒草地放牧强度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以及西藏自治区和藏北地区草地理论载畜量标准,藏北地区草地理论载畜量约为1164万只绵羊单位,近30多年(1973年—2003年)藏北地区的牲畜存栏量保持在1225万—1485只万个绵羊单位左右,一直在超载过牧。但这一理论载畜量是以草地类型或行政单位制定的理论载畜量标准,过于单一和笼统,不便于灵活使用,也不能满足草地退化和气候变化情况下调整具体某一片草地载畜量的需求。因此,调查不同放牧强度条件下植物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牲畜采食量等一系列指标,最终确定藏北退化高寒草地合理载畜量应低于3.6只羊/hm2。超过该放牧强度藏北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牲畜采食量均大幅降低,不利于高寒草地放牧系统的稳定。

3)草场划分

藏北高寒草地存在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加之草地退化程度不一,造成草地间生长状况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草地退化恢复状况以及不同草地类型将草场划分为冬春季牧场和夏秋季牧场。夏秋季牧场主要设置在以高山嵩草和紫花针茅为建群种的草地,而冬春季牧场则设置在以藏嵩草、青藏苔草为主的草地。夏秋季放牧时间为6月初至10月底(5个月),冬春季放牧时间为11月至次年5月(7个月)。

4)区划轮牧方法

植被在被家畜采食和践踏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到原有的状态。高寒草地抵抗放牧干扰的能力和干扰后恢复能力均较弱,极易受到外界因子的干扰,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持续高强度的放牧不利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是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持续性放牧对高寒草地的影响,将夏秋季牧场进一步分成三部分,进行区划轮牧,轮牧周期为10天,即在5个月的放牧季(6月至10月),同一块地每月放牧10天,休牧20天;每天放牧时间为9:00至19:00。在每个放牧周期结束后将牲畜赶往下一处放牧地,让已放牧的地块得到充分的休整,有利于草地植被在被家畜啃食和践踏之后逐步恢复。

2、本发明退化高寒草地适度放牧利用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针对“退牧还草”工程中未限定禁牧年限的问题,明确提出了藏北高原草地禁牧年限以5—7年为宜,在使退化草地得到恢复的同时,充分利用高寒草地;

2)针对藏北地区草原载蓄量不确定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序列的放牧试验,明确提出了藏北高寒草地适宜放牧强度;

3)将草地划分为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充分利用休牧和轮牧的方式,因地制宜,提高高寒草地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退化高寒草地适度放牧利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图1所示的流程,首先选择退化草地,结合“退牧还草”工程对退化高寒草地进行围栏封育禁牧措施,禁牧5—7年后使之成为恢复草地,然后将恢复草地根据不同的草地类别采取相应的划分,进行季节性休牧;将藏嵩草草地、青藏苔草草地为冬春季牧场,放牧时间为11月至次年5月;将高山嵩草草地、紫花针茅草地作为夏秋季牧场,放牧时间为6月至10月。此后,将夏秋季牧场进一步划分为三部分,进行轮牧;即同一块地每月放牧10天,休牧20天;每天放牧时间为9:00至19:00;在每个放牧周期结束后继续对其禁牧,并将牲畜赶往下一处放牧地。

实施案例:下面以具体要求的实施案例来说明此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退化草地禁牧和休牧调查:该案例实施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那曲县,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

为了对比禁牧草地的效果,分别于2004年—2008年选取天然退化草地,并用围栏分隔控制禁牧的年限,将禁牧5年以下的定为短期禁牧,禁牧5-7年的定为中期禁牧,禁牧超过7年的定为长期禁牧。2006年起,对藏嵩草草地、青藏苔草草地进行冬春季放牧,夏秋季休牧;对高山嵩草草地和紫花针茅草地进行夏秋季放牧,冬春季休牧。在2012年—2014年连续三年采用1m*1m样方对比调查围栏内不同禁牧年限草地、休牧草地与围栏外自由放牧草地的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植物养分、土壤物理特征、土壤养分含量这一系列指标。调查结果表明,禁牧措施对藏北高寒草地地上植被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作用,并且中期的禁牧(禁牧5—7年)使植被生物量的恢复达到最优状态,其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最高,较围栏外分别增加53%和34%;而禁牧时间过长(禁牧超过7年)不利于地上植被继续恢复。此外,在禁牧5—7年条件下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和植物养分均得到充分的恢复。在冬季放牧和夏季放牧两种休牧条件下,以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为主的优良牧草比例均高于自由放牧样地,说明休牧可以显著调节群落结构,增加优良牧草比重,有利于草地可持续利用。

夏秋季轮牧:该案例实施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平均海拔高度4800米。

2006年至2010年,每年6至10月间对高寒草地进行轮牧实验。每个放牧小区面积为25亩(1.67hm2),用网围栏分隔。在放牧小区分别放牧0、4、6、10只体重接近40kg的藏系绵羊,即试验按放牧强度设置的载畜率分别为:对照区(0只羊/hm2)、轻度放牧区(2.4只羊/hm2)、中度放牧区(3.6只羊/hm2)、重度放牧区(6.0只羊/hm2)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轮牧周期为10天,即在5个月的放牧季(6月至10月),同一块地每月放牧10天,休牧20天;每天9点开始放牧,晚上7点归牧;在每个放牧周期结束后继续将其禁牧,并将牲畜赶往下一处放牧地。在整个放牧期间,每月对期对每个小区内的牧草进行采食量的调查,具体方法是在每个试验小区内随机选取6个面积为0.5m×0.5m的样方,先记录每个样方内各个物种的高度、盖度和密度,然后齐地面分种收集地上生物量,带回实验室称鲜重,而后再置于105oc烘箱中杀青0.5小时,以70oc恒温烘干至恒重,称干重。同时,每个放牧小区均放置1个铁笼(面积2×2m2,高度1m)计算绵羊采食量。经过5年的放牧对比试验,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高寒草地生产力显著降低,最低降幅出现在重牧条件下,达到34.7%。中牧条件下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最高,5年中较对照最高增加81.2%。从采食量来看,轻牧条件下家畜可以采食更多的牧草,而由于重度放牧时家畜践踏作用增强,很多牧草被“浪费”,表现出采食率较高的假象。综合以上结果,在藏北高寒草地,中度放牧条件下草地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而在轻度放牧条件下家畜采食量最高,草地利用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区划轮牧条件下,藏北高寒草地放牧强度应严格控制在中等强度(3.6只羊/hm2)以下。

通过以上实施例中不同禁牧年限和放牧强度对比试验,确定了藏北退化草地在中期禁牧年限(5-7年)条件下,采用冬春季草场和夏秋季草场的区划,并在夏秋季草场采用每10天为周期进行轮牧,放牧强度为中等强度(3.6只羊/hm2)的情况下,将取得最好的应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