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植物引种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华北金叶榆在滨海新区的引种方法。
背景技术:
金叶榆,榆科榆属,系白榆变种。叶片金黄色,有自然光泽,色泽艳丽;叶脉清晰,质感好;叶卵圆形,平均长3-5cm,宽2-3cm,比普通白榆叶片稍短;叶缘具锯齿,叶尖渐尖,互生于枝条上。金叶榆的枝条萌生力很强,一般当枝条上长出大约十几个叶片时,腋芽便萌发长出新枝。因此,金叶榆的枝条比普通白榆更加密集,树冠更加丰满,造型更加丰富,更适合做绿化植物。
另外,金叶榆的枝叶植物蛋白质含量很高,适口度好,适用于动物青饲料和饲料加工;榆皮中植物胶含量高、品质好,可用于加工提取植物胶,枝皮纤维可代麻制绳、麻袋或作人造棉和造纸原料;华北金叶榆的嫩芽、榆钱口感好,营养丰富,可加工优质绿色食品;华北金叶榆材质坚硬,可作木地板、家具;华北金叶榆的果实、树皮和叶入药后具有安神的作用,能够治神经衰弱、失眠。
但是,现在还没有关于金叶榆的引种方法的研究及报道,因此,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华北金叶榆在滨海新区的引种方法,填补现有技术中关于金叶榆引种方法的空白。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华北金叶榆在滨海新区的引种方法,包括原株采集、整地、移栽、施药、追肥、田间管理和定期管理七个步骤完成,
(1)原株采集,每年的3月-4月对金叶榆植株进行原株采集,选取颜色金黄、枝叶舒展、无残缺的植株,采集时植株自带宿土,避免地下部位损伤;
(2)整地,选择土层深厚,渗水力强的砂质土壤,深耕30-50cm,并施足底肥;
(3)移栽,在原株采集后3-5天内将植株移栽到大田中,种植深度为15-20cm,植株行间距为80cmx100cm,移栽后当天浇透水一次;
(4)施药,移栽后7-10天后喷施杀菌剂,预防虫害;
(5)追肥,移栽后5-6个月后追施长效复合肥或者金叶榆专用肥;
(6)田间管理,a保持田间无杂草,b注意抗旱灌溉,也要注意排灌,雨季及时排水;
(7)定期管理,移栽1年后定期施药、追肥和灌溉。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的金叶榆原株年龄为2年或2年以上,也就是所述金叶榆原株的树冠基本形成以后。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采集金叶榆原株后储存在通风阴凉处,防止去所带宿土快速的干裂脱落,也可将金叶榆原株根部用塑料袋或者塑料薄膜封起来保存。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底肥选用有机肥,施肥量为每亩2000-3000公斤。
优选的,所述有机肥选用腐熟的堆肥或者厩肥。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所述杀菌剂采用多菌灵。
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的长效复合肥采用n:k:p质量比为4:1:2,施肥量为每亩800-1500公斤。
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所述金叶榆专用肥包括以下成分及其所占分量,鸡粪20-30,玉米秸秆10-20,尿素10-20,氯化钾5-10,中药渣10-15,氯化镁3-5,硫酸钙2-4,壳聚糖0.5-1,em菌液0.3-0.5,剩余膨润土补足至100。
优选的,所述步骤(6)中灌溉为种植后叶片出现萎蔫,则进行灌溉,灌溉的时间和次数需要根据降雨情况决定,夏季干旱选择早晚灌溉,避免正午阳光暴晒下灌溉。
优选的,所述步骤(7)中每年5-6月份进行一次施药和一次追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华北金叶榆在滨海新区的引种方法填补了现有技术中关于金叶榆引种方法的空白。
2、本发明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通过原株采集、引种时间、栽培和管理等措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引种技术,成活率能够达到95%以上,且移栽后长势良好。
3、金叶榆对寒冷温度有一定强度的适应性,在天津滨海新区生长良好,说明其对滨海地区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4、金叶榆能够在天津滨海新区生长,扩大了其引种栽培的范围,也丰富了天津园林绿化树种的类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华北金叶榆在滨海新区的引种方法,包括原株采集、整地、移栽、施药、追肥、田间管理和定期管理七个步骤完成,
(1)原株采集,4月份对金叶榆植株进行原株采集,选取颜色金黄、枝叶舒展、无残缺的植株,采集时植株自带宿土,避免地下部位损伤,所述金叶榆原株年龄选择2.5年,也就是所述金叶榆原株的树冠基本形成以后,采集金叶榆原株后储存在通风阴凉处,并将金叶榆原株根部用塑料袋或者塑料薄膜封起来保存;
(2)整地,选择土层深厚,渗水力强的砂质土壤,深耕50cm,并施足底肥,所述底肥选用厩肥有机肥,保证施肥量为每亩2500公斤;
(3)移栽,在原株采集后5天内将植株移栽到大田中,种植深度为20cm,植株行间距为80cmx100cm,移栽后当天浇透水一次;
(4)施药,移栽后7天后喷施杀菌剂,所述杀菌剂选用多菌灵,预防虫害;
(5)追肥,移栽后5个月后追施长效复合肥,所述长效复合肥采用n:k:p质量比为4:1:2,施肥量为每亩1000公斤;
(6)田间管理,a保持田间无杂草,b注意抗旱灌溉,也要注意排灌,雨季及时排水,灌溉为种植后叶片出现萎蔫,则进行灌溉,灌溉的时间和次数需要根据降雨情况决定,夏季干旱选择早晚灌溉,避免正午阳光暴晒下灌溉;
(7)定期管理,移栽1年后定期施药、追肥和灌溉,每年5-6月份进行一次施药和一次追肥。
实施例2:
一种华北金叶榆在滨海新区的引种方法,包括原株采集、整地、移栽、施药、追肥、田间管理和定期管理七个步骤完成,
(1)原株采集,每年的4月对金叶榆植株进行原株采集,选取颜色金黄、枝叶舒展、无残缺的植株,采集时植株自带宿土,避免地下部位损伤,所述金叶榆原株年龄选择2年,也就是所述金叶榆原株的树冠基本形成以后,采集金叶榆原株后储存在通风阴凉处,并将金叶榆原株根部用塑料袋或者塑料薄膜封起来保存;
(2)整地,选择土层深厚,渗水力强的砂质土壤,深耕50cm,并施足底肥,所述底肥选用有机肥堆肥,保证施肥量为每亩3000公斤;
(3)移栽,在原株采集后3天内将植株移栽到大田中,种植深度为20cm,植株行间距为80cmx100cm,移栽后当天浇透水一次;
(4)施药,移栽后7天后喷施杀菌剂,所述杀菌剂选用多菌灵,预防虫害;
(5)追肥,移栽后6个月后追施长效复合肥,所述长效复合肥采用n:k:p质量比为4:1:2,施肥量为每亩1500公斤;
(6)田间管理,a保持田间无杂草,b注意抗旱灌溉,也要注意排灌,雨季及时排水,灌溉为种植后叶片出现萎蔫,则进行灌溉,灌溉的时间和次数需要根据降雨情况决定,夏季干旱选择早晚灌溉,避免正午阳光暴晒下灌溉;
(7)定期管理,移栽1年后定期施药、追肥和灌溉,每年5-6月份进行一次施药和一次追肥。
实施例3:
一种华北金叶榆在滨海新区的引种方法,包括原株采集、整地、移栽、施药、追肥、田间管理和定期管理七个步骤完成,
(1)原株采集,3月中旬对金叶榆植株进行原株采集,选取颜色金黄、枝叶舒展、无残缺的植株,采集时植株自带宿土,避免地下部位损伤,所述金叶榆原株年龄为2年,也就是所述金叶榆原株的树冠基本形成以后,采集金叶榆原株后储存在通风阴凉处;
(2)整地,选择土层深厚,渗水力强的砂质土壤,深耕40cm,并施足底肥,所述底肥选用厩肥,保证施肥量为每亩3000公斤;
(3)移栽,在原株采集后5天内将植株移栽到大田中,种植深度为20cm,植株行间距为80cmx100cm,移栽后当天浇透水一次;
(4)施药,移栽后10天后喷施杀菌剂,所述杀菌剂选用多菌灵,预防虫害;
(5)追肥,移栽后6个月后追施金叶榆专用肥,所述金叶榆专用肥包括以下成分及其所占分量,鸡粪20,玉米秸秆20,尿素15,氯化钾10,中药渣15,氯化镁5,硫酸钙3,壳聚糖1,em菌液0.3,剩余膨润土补足至100,施肥量为每亩1000公斤;
(6)田间管理,a保持田间无杂草,b注意抗旱灌溉,也要注意排灌,雨季及时排水,灌溉为种植后叶片出现萎蔫,则进行灌溉,灌溉的时间和次数需要根据降雨情况决定,夏季干旱选择早晚灌溉,避免正午阳光暴晒下灌溉;
(7)定期管理,移栽1年后定期施药、追肥和灌溉,每年5-6月份进行一次施药和一次追肥。
实施例4:
一种华北金叶榆在滨海新区的引种方法,包括原株采集、整地、移栽、施药、追肥、田间管理和定期管理七个步骤完成,
(1)原株采集,3月中旬对金叶榆植株进行原株采集,选取颜色金黄、枝叶舒展、无残缺的植株,采集时植株自带宿土,避免地下部位损伤,所述金叶榆原株年龄为2年,也就是所述金叶榆原株的树冠基本形成以后,采集金叶榆原株后储存在通风阴凉处,并将金叶榆原株根部用塑料袋或者塑料薄膜封起来保存;
(2)整地,选择土层深厚,渗水力强的砂质土壤,深耕50cm,并施足底肥,所述底肥选用有机肥厩肥,保证施肥量为每亩2500公斤;
(3)移栽,在原株采集后3天内将植株移栽到大田中,种植深度为15cm,植株行间距为80cmx100cm,移栽后当天浇透水一次;
(4)施药,移栽后7天后喷施杀菌剂,所述杀菌剂选用多菌灵,预防虫害;
(5)追肥,移栽后5个月后追施金叶榆专用肥,所述金叶榆专用肥包括以下成分及其所占分量,鸡粪25,玉米秸秆15,尿素10,氯化钾5,中药渣10,氯化镁5,硫酸钙3,壳聚糖1,em菌液0.5,剩余膨润土补足至100,施肥量为每亩800公斤;
(6)田间管理,a保持田间无杂草,b注意抗旱灌溉,也要注意排灌,雨季及时排水,灌溉为种植后叶片出现萎蔫,则进行灌溉,灌溉的时间和次数需要根据降雨情况决定,夏季干旱选择早晚灌溉,避免正午阳光暴晒下灌溉;
(7)定期管理,移栽1年后定期施药、追肥和灌溉,每年5-6月份进行一次施药和一次追肥。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的实施地点均为天津市滨海新区。
上述虽然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