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动型山鸡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80293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殖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运动型山鸡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乌山地鸡是我国珍贵的禽类,它的营养价值高,肉质鲜美,具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而且,乌山地鸡的药用价值相对较高,是滋补、保健的重要原料。随着乌山地鸡经济价值的不断开发,乌山地鸡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饲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乌山地鸡的生活力以及抗病能力相对较弱,成活力较低,所以很难合理掌握乌山地鸡的养殖技术。因此,在现阶段乌山地鸡养殖技术的分析过程中,养殖人员应该合理认识到乌山地鸡养殖的关键技术,掌握乌山地鸡的形态特征,从而提高乌山地鸡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乌山地鸡生长快、存活率高、肉质好、成品率快,市场价值更高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运动型山鸡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技术要点:在种公山地鸡选择的过程中,应该选择身体形状大、桑椹冠呈现紫红色、胸宽垂直、肌肉发达以及羽毛光润、眼大有神,并且没有换过疾病的种山地鸡;对于0~6周的乌山地鸡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温度,对其进行温度保暖,第一周的乌山地鸡其养殖温度保持在25℃,每过一周下降2~3℃,到了第六周;对于成年种用山地鸡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减少窝外蛋的数量,并给予充实的营养物质;对于育雏阶段的乌山地鸡而言,应该对育雏的山地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将老鼠洞堵住,然后在用2~3%的火碱水消毒。

进一步,所述在种公山地鸡选择的过程中,应该选择身体形状大、桑椹冠呈现紫红色、胸宽垂直、肌肉发达以及羽毛光润、眼大有神,并且没有换过疾病的种山地鸡的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在乌山地鸡繁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乌山地鸡的繁殖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在种公山地鸡选择的过程中,应该选择身体形状大、桑椹冠呈现紫红色、胸宽垂直、肌肉发达以及羽毛光润、眼大有神,并且没有换过疾病的种山地鸡,其次,种母山地鸡的选择,应该注意要求选择体态结构均匀,发育正常的母山地鸡,它们的肉冠应该大并具有弹性,活动的过程中灵活、敏捷,觅食能力强,鸣音宏亮的母山地鸡,而且,也应该注意的是,所选的母山地鸡龙骨应该直而不弯曲,趾骨与龙骨之间的距离要宽,并可以容纳3~4指,再次,在乌山地鸡繁殖的过程中,公乌山地鸡与母乌山地鸡的配种比例应该注意:一般情况下,公乌山地鸡与母乌山地鸡在大群平养的过程中,其搭配的比例应该为1:9,配组笼养的过程中,每个笼子为7只乌山地鸡,其搭配的比例为1:6,最后,种山地鸡使用的年限大多情况下是一年,也就是母山地鸡产蛋一年,就应该换另一批母乌山地鸡,而相对较好的种山地鸡可以使用4年。

进一步,所述对于0~6周的乌山地鸡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温度,对其进行温度保暖,第一周的乌山地鸡其养殖温度保持在25℃,每过一周下降2~3℃,到了第六周的具体要点如下:

对于0~6周的乌山地鸡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温度,对其进行温度保暖,第一周的乌山地鸡其养殖温度保持在25℃,每过一周下降2~3℃,到了第六周,应该保持养殖温度为23℃,对于养殖的密度而言,1~2周的乌山地鸡,应该养50只/m2,3~5周的乌山地鸡养30只/m2,5周之后的乌山地鸡应该保证20只/m2,从而为乌山地鸡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当雏山地鸡进入育雏室时,首先应该让乌山地鸡饮水2~3h,结束之后再开始喂料,喂料的材料可以选用碎米、小米等,当雏山地鸡学会饮水以及自动采食之后,饲养的第二天,就应该让雏山地鸡吃上营养丰富的配合性饲料。对于雏山地鸡而言,它们的饲料配方应该实现以下标准:玉米量应该保持60%,豆饼量为24%、酵母粉2%、进口鱼粉为6%、麸皮为5%,股份3%,与此同时,多维素的应该保持10g,每天的喂养次数应不少于8次,到了三周之后,可以减少喂食的次数,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在通常求情况下,雏山地鸡从养殖的第四天开始就应该注意养鱼时代通风换气,及时排放出室内的氨气以及二氧化碳,与此同时,在养殖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安全性,主要是保证雏山地鸡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惊扰。

进一步,所述对于成年种用山地鸡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减少窝外蛋的数量,并给予充实的营养物质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对于成年种用山地鸡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减少窝外蛋的数量,并给予充实的营养物质,主要是为了提高受精率,时刻保持蛋壳外的清洁度,产蛋的高峰期光照应该保持每天16h。

进一步,所述对于育雏阶段的乌山地鸡而言,应该对育雏的山地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将老鼠洞堵住,然后在用2~3%的火碱水消毒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对于育雏阶段的乌山地鸡而言,应该对育雏的山地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将老鼠洞堵住,然后在用2~3%的火碱水消毒,完成之后关闭山地鸡舍,并用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减少山地鸡舍病菌现象的出现,当乌山地鸡进入山地鸡舍之后,也应该定期对山地鸡舍消毒,每周用百毒杀等消毒剂对其进行消毒,每月用2~3%的火碱水消毒,从而减少病菌的出现,与此同时,在乌山地鸡疫病防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做好对禽流感、山地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对于1~20d的乌山地鸡而言,在喂食的过程中应该将其饲料或是饮用水中加入适量的氟哌酸、环丙沙星等方病菌的药物,对于15~70d的乌山地鸡而言,应该在其饲料中加入马杜拉霉素等防球虫的药物,从而做到有效性的疫病预防,提高乌山地鸡的成活率,为其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乌山地鸡生长快、肉质好成品率快,市场价值更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一种运动型山鸡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技术要点:在种公山地鸡选择的过程中,应该选择身体形状大、桑椹冠呈现紫红色、胸宽垂直、肌肉发达以及羽毛光润、眼大有神,并且没有换过疾病的种山地鸡;对于0~6周的乌山地鸡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温度,对其进行温度保暖,第一周的乌山地鸡其养殖温度保持在25℃,每过一周下降2~3℃,到了第六周;对于成年种用山地鸡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减少窝外蛋的数量,并给予充实的营养物质;对于育雏阶段的乌山地鸡而言,应该对育雏的山地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将老鼠洞堵住,然后在用2~3%的火碱水消毒。

实施例1:

在乌山地鸡繁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乌山地鸡的繁殖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在种公山地鸡选择的过程中,应该选择身体形状大、桑椹冠呈现紫红色、胸宽垂直、肌肉发达以及羽毛光润、眼大有神,并且没有换过疾病的种山地鸡,其次,种母山地鸡的选择,应该注意要求选择体态结构均匀,发育正常的母山地鸡,它们的肉冠应该大并具有弹性,活动的过程中灵活、敏捷,觅食能力强,鸣音宏亮的母山地鸡,而且,也应该注意的是,所选的母山地鸡龙骨应该直而不弯曲,趾骨与龙骨之间的距离要宽,并可以容纳3~4指,再次,在乌山地鸡繁殖的过程中,公乌山地鸡与母乌山地鸡的配种比例应该注意:一般情况下,公乌山地鸡与母乌山地鸡在大群平养的过程中,其搭配的比例应该为1:9,配组笼养的过程中,每个笼子为7只乌山地鸡,其搭配的比例为1:6,最后,种山地鸡使用的年限大多情况下是一年,也就是母山地鸡产蛋一年,就应该换另一批母乌山地鸡,而相对较好的种山地鸡可以使用4年。

实施例2:

对于0~6周的乌山地鸡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温度,对其进行温度保暖,第一周的乌山地鸡其养殖温度保持在25℃,每过一周下降2~3℃,到了第六周,应该保持养殖温度为23℃,对于养殖的密度而言,1~2周的乌山地鸡,应该养50只/m2,3~5周的乌山地鸡养30只/m2,5周之后的乌山地鸡应该保证20只/m2,从而为乌山地鸡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当雏山地鸡进入育雏室时,首先应该让乌山地鸡饮水2~3h,结束之后再开始喂料,喂料的材料可以选用碎米、小米等,当雏山地鸡学会饮水以及自动采食之后,饲养的第二天,就应该让雏山地鸡吃上营养丰富的配合性饲料。对于雏山地鸡而言,它们的饲料配方应该实现以下标准:玉米量应该保持60%,豆饼量为24%、酵母粉2%、进口鱼粉为6%、麸皮为5%,股份3%,与此同时,多维素的应该保持10g,每天的喂养次数应不少于8次,到了三周之后,可以减少喂食的次数,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在通常求情况下,雏山地鸡从养殖的第四天开始就应该注意养鱼时代通风换气,及时排放出室内的氨气以及二氧化碳,与此同时,在养殖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安全性,主要是保证雏山地鸡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惊扰。

实施例3:

对于成年种用山地鸡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减少窝外蛋的数量,并给予充实的营养物质,主要是为了提高受精率,时刻保持蛋壳外的清洁度,产蛋的高峰期光照应该保持每天16h。

实施例4:

对于育雏阶段的乌山地鸡而言,应该对育雏的山地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将老鼠洞堵住,然后在用2~3%的火碱水消毒,完成之后关闭山地鸡舍,并用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减少山地鸡舍病菌现象的出现,当乌山地鸡进入山地鸡舍之后,也应该定期对山地鸡舍消毒,每周用百毒杀等消毒剂对其进行消毒,每月用2~3%的火碱水消毒,从而减少病菌的出现,与此同时,在乌山地鸡疫病防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做好对禽流感、山地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对于1~20d的乌山地鸡而言,在喂食的过程中应该将其饲料或是饮用水中加入适量的氟哌酸、环丙沙星等方病菌的药物,对于15~70d的乌山地鸡而言,应该在其饲料中加入马杜拉霉素等防球虫的药物,从而做到有效性的疫病预防,提高乌山地鸡的成活率,为其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