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大面积养殖蚯蚓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70352阅读:9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环节动物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大面积养殖蚯蚓的方法。

技术背景

蚯蚓,拉丁学名:pheretima,俗称地龙、曲蟮,中医名字:地龙。蚯蚓为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2500多种,中国已记录229种。

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蚯蚓的粪便能够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团粒结构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壤保肥和保水能力。同时蚯蚓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有清除作用,所以说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除此之外,蚯蚓有很多很特殊的药用价值。随着人们对蚯蚓认识的逐步加深,市场对蚯蚓的需求就越来越大,但目前人工养殖蚯蚓的方法大多只能小规模的养殖蚯蚓,一旦大面积养殖效果就不好,存活率偏低,而小规模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不佳,养殖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急需发明一种可大面积、高存活率人工养殖蚯蚓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效大面积养殖蚯蚓的方法,通过精心挑选蚓种、科学调制饲料、对饲料发酵过程的严格把控、及时有效地防治疾病等措施,尽可能模拟自然界中蚯蚓的生存环境,提供给蚯蚓适合其生存的温度、湿度和ph值,全面及时的补充其生长各个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达到了大面积养殖蚯蚓、提高存活率,加快了蚯蚓的成长速度和提高体重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大面积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选择蚓种、准备饲料、调制饲料、制作蚓床、日常措施、病害防治、采收共7个步骤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选择蚓种是指选择大平二号为饲养蚓种。

大平二号蚓种体长50~70毫米,体腔直径3~6毫米,成蚓体重0.45~1.1克。体上刚毛细而密,体色紫红,但随饲料、水份等条件改变体色也有深浅的变化。这种蚯蚓除体腔厚,肉多,寿命长,能适应于高密度饲养外,还有繁殖率高,适应能力强,易于饲养等优点,非常适合人工大面积养殖。

进一步的,所述喂养饲料为猪粪和牛粪的混合物,比例为1:2,且猪粪和牛粪的混合物需经发酵处理制成饲料堆。

进一步的,所述调制饲料是指先将尿素、食醋、糖精、菠萝香精混在水中溶解制成溶解液,然后先用一半溶解液泼在饲料堆上,翻堆后再用另一半溶解液泼在饲料堆上,待两天后即完成调制饲料,所述尿素、食醋、糖精、菠萝香精、水的比例为1:0.01:0.001:0.5:100。

蚯蚓的饲料里添加了柠檬酸、香精、糖精,把蚯蚓的饲料调制成蚯蚓最爱吃的水果香甜味,蚯蚓从此不但不逃走、不挑食,而且食量增加,从而大大地加快了生长速度、提高了产量。

进一步的,所述制作蚓床的方法为先在室内地板上铺上草料再铺上饲料,草料每层20厚厘米,粪料每层厚10厘米,两者相互叠加,草料盖3层饲料盖3层,同时在蚓床四周挖好排水沟,床两头留对称的风洞,蚓床规格为长1-6米,宽1-2米,高0.9米,冬季蚓床面上覆盖双层薄膜,两膜间隔10-15厘米,薄膜上再加盖草席,夏季蚓床上方需搭简易凉棚,在饲料上盖湿草,湿草为厚度10-15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日常措施是指每隔10-15天,将上层饲料和下层饲料上下调换位置一次,同时每天查看蚓床至少一次,调整养殖密度。

将上、下层饲料翻动,调换位置,既可使下层基料疏松、透气,又有助于上、下层基料湿度趋向一致。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平方米面积里,25-30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进一步的,所述病害防治是指通过钩松蚓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加喷清水、掀开薄膜、喷洒苏打水来防治饲养蚯蚓过程中常见的饲料中毒症、蛋白质中毒症、缺氧症、胃酸超标症、水肿病。

进一步的,所述采收是指通过向下翻动的方法将蚯蚓赶至底层,方便收集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发酵处理是指将牛粪和猪粪的混合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0—25厘米厚,晒至6成干,接着采用长方形或半圆柱形堆法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每堆一层厚15—20厘米,就用300-500倍的em原液淋粪堆一次,重复铺4—7层,直至水渗出为止,然后用薄膜盖严,13-16天后进行翻堆即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去重新堆制,同时再次用em原液淋粪堆一次,待7-10天发酵完成。

在蚯蚓养殖过程中,蚯蚓饲料的发酵处理是个关键,如饲料没有发酵或发酵不彻底,将产生有害气体,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产茧甚至死亡。利用em原液对粪料进行发酵处理,粪料发酵时间大大缩短,异味降低,而且饲料发酵好以后,ph值自然会达到6.5~7.5,不必调节,直接就可以饲喂,饲料利用率大大提高,蚯蚓产茧多,繁殖快,产量提高2~3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一种高效大面积养殖蚯蚓的方法,通过精心挑选蚓种、科学调制饲料、对饲料发酵过程的严格把控、及时有效地防治疾病等措施,尽可能模拟自然界中蚯蚓的生存环境,提供给蚯蚓适合其生存的温度、湿度和ph值,全面及时的补充其生长各个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达到了大面积养殖蚯蚓、提高存活率,加快蚯蚓的成长速度和提高体重,进而提高产量的目的,大幅降低了养殖户的人工和时间成本,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同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满足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环保生产要求,因而适合产业化大规模推广利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一种高效大面积养殖蚯蚓的方法,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高效大面积养殖蚯蚓的方法,由选择蚓种、准备饲料、调制饲料、制作蚓床、日常措施、病害防治、采收共7个步骤组成;所述选择蚓种是指选择大平二号为饲养蚓种;所述日常措施是指每隔10天,将上层饲料和下层饲料上下调换位置一次,同时每天查看蚓床至少一次,调整养殖密度;所述病害防治是指通过钩松蚓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加喷清水、掀开薄膜、喷洒苏打水来防治饲养蚯蚓过程中常见的饲料中毒症、蛋白质中毒症、缺氧症、胃酸超标症、水肿病;所述采收是指通过向下翻动的方法将蚯蚓赶至底层,方便收集的目的;

所述喂养饲料为猪粪和牛粪的混合物,比例为1:2,且猪粪和牛粪的混合物需经发酵处理制成饲料堆;所述发酵处理是指将牛粪和猪粪的混合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0厘米厚,晒至6成干,接着采用长方形或半圆柱形堆法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每堆一层厚15厘米,就用300倍的em原液淋粪堆一次,重复铺4层,直至水渗出为止,然后用薄膜盖严,13天后进行翻堆即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去重新堆制,同时再次用em原液淋粪堆一次,待7天发酵完成;所述调制饲料是指先将尿素、食醋、糖精、菠萝香精混在水中溶解制成溶解液,然后先用一半溶解液泼在饲料堆上,翻堆后再用另一半溶解液泼在饲料堆上,待两天后即完成调制饲料,所述尿素、食醋、糖精、菠萝香精、水的比例为1:0.01:0.001:0.5:100。

所述制作蚓床的方法为先在室内地板上铺上草料再铺上饲料,草料每层20厚厘米,粪料每层厚10厘米,两者相互叠加,草料盖3层饲料盖3层,同时在蚓床四周挖好排水沟,床两头留对称的风洞,蚓床规格为长1米,宽1-米,高0.9米,冬季蚓床面上覆盖双层薄膜,两膜间隔10厘米,薄膜上再加盖草席,夏季蚓床上方需搭简易凉棚,在饲料上盖湿草,湿草为厚度10厘米。

实施例2

一种高效大面积养殖蚯蚓的方法,由选择蚓种、准备饲料、调制饲料、制作蚓床、日常措施、病害防治、采收共7个步骤组成;所述选择蚓种是指选择大平二号为饲养蚓种;所述日常措施是指每隔15天,将上层饲料和下层饲料上下调换位置一次,同时每天查看蚓床至少一次,调整养殖密度;所述病害防治是指通过钩松蚓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加喷清水、掀开薄膜、喷洒苏打水来防治饲养蚯蚓过程中常见的饲料中毒症、蛋白质中毒症、缺氧症、胃酸超标症、水肿病;所述采收是指通过向下翻动的方法将蚯蚓赶至底层,方便收集的目的;

所述喂养饲料为猪粪和牛粪的混合物,比例为1:2,且猪粪和牛粪的混合物需经发酵处理制成饲料堆;所述发酵处理是指将牛粪和猪粪的混合粪放到平地上摊开25厘米厚,晒至6成干,接着采用长方形或半圆柱形堆法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每堆一层厚20厘米,就用500倍的em原液淋粪堆一次,重复铺7层,直至水渗出为止,然后用薄膜盖严,16天后进行翻堆即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去重新堆制,同时再次用em原液淋粪堆一次,待10天发酵完成;所述调制饲料是指先将尿素、食醋、糖精、菠萝香精混在水中溶解制成溶解液,然后先用一半溶解液泼在饲料堆上,翻堆后再用另一半溶解液泼在饲料堆上,待两天后即完成调制饲料,所述尿素、食醋、糖精、菠萝香精、水的比例为1:0.01:0.001:0.5:100。

所述制作蚓床的方法为先在室内地板上铺上草料再铺上饲料,草料每层20厚厘米,粪料每层厚10厘米,两者相互叠加,草料盖3层饲料盖3层,同时在蚓床四周挖好排水沟,床两头留对称的风洞,蚓床规格为长6米,宽2米,高0.9米,冬季蚓床面上覆盖双层薄膜,两膜间隔15厘米,薄膜上再加盖草席,夏季蚓床上方需搭简易凉棚,在饲料上盖湿草,湿草为厚度15厘米。

实施例3

一种高效大面积养殖蚯蚓的方法,由选择蚓种、准备饲料、调制饲料、制作蚓床、日常措施、病害防治、采收共7个步骤组成;所述选择蚓种是指选择大平二号为饲养蚓种;所述日常措施是指每隔12天,将上层饲料和下层饲料上下调换位置一次,同时每天查看蚓床至少一次,调整养殖密度;所述病害防治是指通过钩松蚓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加喷清水、掀开薄膜、喷洒苏打水来防治饲养蚯蚓过程中常见的饲料中毒症、蛋白质中毒症、缺氧症、胃酸超标症、水肿病;所述采收是指通过向下翻动的方法将蚯蚓赶至底层,方便收集的目的;

所述喂养饲料为猪粪和牛粪的混合物,比例为1:2,且猪粪和牛粪的混合物需经发酵处理制成饲料堆;所述发酵处理是指将牛粪和猪粪的混合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8厘米厚,晒至6成干,接着采用长方形或半圆柱形堆法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每堆一层厚16厘米,就用400倍的em原液淋粪堆一次,重复铺6层,直至水渗出为止,然后用薄膜盖严,15天后进行翻堆即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去重新堆制,同时再次用em原液淋粪堆一次,待8天发酵完成;所述调制饲料是指先将尿素、食醋、糖精、菠萝香精混在水中溶解制成溶解液,然后先用一半溶解液泼在饲料堆上,翻堆后再用另一半溶解液泼在饲料堆上,待两天后即完成调制饲料,所述尿素、食醋、糖精、菠萝香精、水的比例为1:0.01:0.001:0.5:100。

所述制作蚓床的方法为先在室内地板上铺上草料再铺上饲料,草料每层20厚厘米,粪料每层厚10厘米,两者相互叠加,草料盖3层饲料盖3层,同时在蚓床四周挖好排水沟,床两头留对称的风洞,蚓床规格为长5米,宽1.5米,高0.9米,冬季蚓床面上覆盖双层薄膜,两膜间隔13厘米,薄膜上再加盖草席,夏季蚓床上方需搭简易凉棚,在饲料上盖湿草,湿草为厚度13厘米。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所做的改变、修饰、替换、组合、简化,均视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