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伯努利原理的可自动伸缩闸合的园林绿化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6314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基于伯努利原理的可自动伸缩闸合的园林绿化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绿化灌溉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园林绿化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城市绿化也逐渐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是对所栽种植被进行定期浇灌,现有技术提供的浇灌设备多以高出地表的形式设置于地面上,这样不仅占用空间且易成为障碍物,同时暴露在外面加快了其腐蚀速度,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除此之外,现有技术提供的喷头不能进行360度的喷洒,灌溉存在死角,为了解决这一现象,不得不增加喷头的个数,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自动伸缩闸合隐藏水龙头。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伯努利原理的可自动伸缩闸合的园林绿化灌溉系统,其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底部的基座、安装于基座上的自动控制阀门、连接于基座上的用于向外界喷水的伸缩出水机构、连接于基座上的控制管网、套设于伸缩出水机构上的渐变开合机构;自动控制阀门用于控制伸缩出水机构的出水与驻水,控制管网用于引导高压水流的流动,渐变开合机构用于伸缩出水机构实现伸出壳体外部以及密封在壳体内部之间的切换;

所述的基座包括安装座、与安装座形状大小相匹配的支撑密封底板,所述的支撑密封底板可拆卸的安装于安装座的底部;安装座的顶部端面开设有容置槽、安装槽、导水孔四,其中容置槽用于安装自动控制阀门,安装槽用于安装伸缩出水机构,安装座的底部端面开设有用于使得容置槽、安装槽、导水孔四相互接通的连通流道;

所述的容置槽、安装槽间隔分布且相互独立,所述的导水孔四靠近安装槽,容置槽、安装槽均为圆形凹槽且槽深方向均与安装座的高度方向平行,所述的导水孔四沿安装座的高度方向贯穿安装座的高度,容置槽的槽底间隔开设有与安装座底部端面接通的导水孔一、导水孔二,安装槽槽底开设有与安装座底部端面接通的导水孔三,所述的安装座侧壁上间隔设置有与容置槽内腔接通的接口,接口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靠近安装座顶部端面的接口一、靠近安装座底部端面的接口二,接口一、接口二关于容置槽的中心对称;

上述的连通流道为开设于安装座底部端面的开口朝下的开放性槽体,所述的连通流道包括流道一、流道二,其中流道一一端与导水孔一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导水孔四连接接通,流道二一端与导水孔二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导水孔三连接接通,上述的支撑密封底板与安装座的底部端面配合并可形成对流道一、流道二的密封;

所述的自动控制阀门包括驱动电机、阀芯、紧固端盖,所述的阀芯与容置槽相匹配且可在容置槽内绕容置槽中心轴线方向转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阀芯的驱动端连接,驱动电机可接收控制开关发出的控制信号驱动控制阀芯旋转,实现自动控制阀门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紧固端盖用于与容置槽开口端配合形成容纳阀芯的容置空腔,上述的接口一与容置槽的接通处位于阀芯与紧固端盖之间,接口二与阀芯接通;

所述的阀芯包括连轴、阀芯本体,所述的阀芯本体为与容置槽匹配且同轴布置的圆柱体,其中阀芯本体的高度小于容置槽的槽深,连轴与阀芯本体固定连接且同心布置,上述的紧固端盖与安装座的顶部端面相匹配,上述的紧固端盖包括密封段和锁紧段,所述的密封段上开设有用于连轴伸出容置槽的避让孔,所述的连轴与避让孔滑动匹配,连轴伸出避让孔与驱动电机连接,紧固端盖与阀芯本体之间还设置有锁止支脚,锁止支脚一端与紧固端盖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阀芯本体滑动接触,锁止支脚用于限制阀芯本体沿容置槽的槽深方向朝向紧固端盖的运动,紧固端盖、容置槽以及阀芯本体之间形成容水间隙,上述的接口一与容水间隙接通;

所述的阀芯本体外圆面上同轴开设有环形布置的环槽二,环槽二的槽深方向垂直于连轴的中心轴线,环槽二的槽底还开设有第一导水孔,所述的阀芯本体远离连轴的端面上开设有与第一导水孔相接通的第三导水孔,阀芯本体上还开设有贯穿阀芯本体高度方向的第二导水孔、第四到水孔,第三导水孔位于第二导水孔和第四导水孔之间,第二导水孔、第三导水孔、第四导水孔呈三点不共线布置;

所述的控制管网包括第一高压管、储水罐、第二高压管、第三高压管、伯努利自吸连接管、第四高压管;所述的储水罐包括用于储水的储水罐本体,储水罐本体上开设有进水口、出水口;

所述的伯努利自吸连接管为两端开口的圆管,伯努利自吸连接管的外圆面上设置有接口三,接口三与伯努利自吸连接管的内腔接通,所述的第一高压管一端与接口一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储水罐的进水口连接接通,第三高压管一端与接口二连接接通、另一端与伯努利自吸连接管一端接通,第四高压管一端与伯努利自吸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城市供水管道连接接通,所述的第二高压管一端与储水罐的出水口连接接通、另一端与接口三连接接通;

所述的伸缩出水机构包括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所述的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均为两端开口的圆形管体,其中第二出水管通过上述的紧固端盖的锁紧段连接于安装座上,第二出水管体与安装槽同轴布置且相互接通,其中第二出水管的内腔直径与安装槽的直径相等,第二出水管的壁部沿其高度方向敷设有导通块,导通块内开设有流道一,流道一一端与导水孔四接通、另一端与第二出水管内腔接通,且流道一与第二出水管内腔接通位置靠近第二出水管的顶部,所述的第一出水管同轴活动套接于第二出水管内,第一出水管可沿第二出水管中心轴线方向运动,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管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出水管脱离第二出水管的限位机构,且当第一出水管运动至限位机构时,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相互接通,所述的第一出水管包括出水管体、与出水管体同轴布置且相互接通的定位导通机构,其中出水管体的外圆直径小于第二出水管体的内腔直径,定位导通机构与第二出水管体的内腔相匹配,出水管体、第二出水管体、定位导通机构之间形成容水空腔,第一出水管的底部、定位导通机构、第二出水管内腔壁部之间形成过渡空腔;

其中,自动控制阀门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第三导水孔与导水孔二接通,第二导水孔与导水孔一接通;自动控制阀门处于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过渡状态时,此时,导水孔一、导水孔二均处于断开状态;自动控制阀门完成过渡处于闭合状态时,此时,第三导水孔与导水孔一接通,第四导水孔与导水孔二接通。

所述的容置槽内腔壁部与环槽二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环槽一,环槽一与容置槽同轴布置且环槽一的槽深方向垂直于容置槽的中心轴线,环槽一与环槽二配合形成容水通道,上述的接口二与容水通道接通,壳体外部还设置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用于操作人员对自动控制阀门的控制,可通过外部的控制开关实现对自动控制阀门的远程控制;

所述的伯努利自吸连接管包括锥形进水口、锥形出水口,锥形进水口、锥形出水口之间设置有中间导水管,中间导水管一端与锥形进水口接通、另一端与锥形出水口接通,所述的锥形进水口的开口大小沿伯努利自吸连接管的中心轴线由中间导水管指向锥形进水口逐渐增大,锥形出水口的开口大小沿伯努利自吸连接管的中心轴线由中间导水管指向锥形出水口逐渐增大,所述的接口三设置于中间导水管上且接口三与中间导水管的内腔接通。

所述的第二出水管的内腔还同轴开设有环形布置的环槽三,所述的环槽三的槽深方向与第二出水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垂直,环槽三靠近第二出水管的出水端,上述的流道一与第二出水管内腔的接通处位于环槽三与第二出水管出水端之间,所述的定位导通机构包括用于与出水管体相连接的连接管、与连接管同轴布置且相互接通的导通管,所述的连接管与出水管体相匹配且同轴布置,所述的导通管与第二出水管的内腔相匹配,所述的导通管内设置有隔水板,隔水板沿导通管中心轴线方向将导通管分隔为相互断开的两部分,导通管外圆面上开设有透水孔,透水孔与导通管的内腔接通,透水孔分别为靠近连接管的且位于隔水板上方的透水孔一以及位于隔水板下方的透水孔二,且透水孔一和透水孔二可通过环槽三接通。

所述的伸缩出水机构还包括旋转机构、喷头,所述的旋转机构同轴套设于第二出水管的外部且与第一出水管的出水端部连接接通,所述的旋转机构可随第一出水管的运动同步沿第二出水管的高度方向运动,喷头套设于旋转机构的出水端,喷头上开设有喷水孔,旋转机构可在水流的推动下自主旋转并带动喷头旋转喷水,所述的旋转机构包括壳体一、旋转叶轮、整流罩,所述的壳体一为两端开口的圆形柱状筒体,壳体一的一开口端匹配安装有整流罩,整流罩与壳体一配合形成容纳旋转叶轮的空腔,所述的旋转叶轮包括支撑轴、叶轮,叶轮上呈角度设置有叶片,所述的支撑轴包括导流段、驱动段,所述的叶片同轴设置于驱动段的外圆面上,叶片可在水流的冲击下自主旋转并带动支撑轴转动,所述的导流段内同轴开设有导流空腔,且导流段的外圆面上开设有与导流空腔接通的导流孔,导流段与喷头连接接通,所述的旋转叶轮可在整流罩与壳体一形成的空腔中绕自身轴线旋转,壳体一的内腔中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沿壳体一的中心轴线将壳体一分隔为相互断开的两部分,分隔板上安装有与第一出水管相匹配的连接套管,连接套管一端第一出水管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壳体一上方的内腔接通。

所述的整流罩呈锥状,且整流罩的开口大小沿支撑轴的中心轴线由导流段指向驱动段逐渐增大,所述的分隔板与旋转叶轮之间还设置有引流板,所述的引流板同轴套接于驱动段的外侧,引流板上开设有用于水流通过的溢流孔,引流板用于使得由连接套管进入壳体一内集聚的水流较为均匀的引导入旋转叶轮。

所述的壳体一位于分隔板上方的部分为用于安装旋转机构的安装段,壳体一位于分隔板下方的部分为支撑驱动段,所述的支撑驱动段的外圆面上设置有导柱,导柱有两个且关于壳体一的中心对称,所述的支撑驱动段的内腔壁部沿其中心轴线设置有与导通块匹配的导槽,支撑驱动段同轴套设与第二出水管外部,其中导槽与导通块滑动匹配。

上述的壳体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的圆形筒体,所述的渐变开合机构同轴套设于伸缩出水机构的外部,渐变开合机构包括同轴活动套接于旋转机构外部的驱动套筒、与壳体开口端匹配的密封安装盘、设置于驱动套筒与密封安装盘之间开合组件,所述的密封安装盘包括密封安装盘本体,密封盘安装本体中心处开设有用于伸缩出水机构伸出的伸出孔,所述的驱动套筒用于接收驱动力并将该驱动力传递至开合组件,所述的开合组件用于接收驱动套筒传递的驱动力并利用该驱动力驱动开合组件的运动实现渐变开合机构的打开与闭合。

所述的驱动套筒包括连接环、驱动筒,所述的连接环同轴套接于驱动筒的外圆面且连接环的顶部端面与驱动筒的上端面平齐,所述的驱动筒外圆面上开设有用于驱动开合组件开合的且与导柱匹配的驱动槽,驱动槽包括驱动段、引导段,所述的引导段的延伸方向与驱动筒的中心轴线方向平行,且引导段与驱动筒的上端面接通,所述的驱动段与引导段之间呈角度接通,驱动段与引导段之间夹角的范围为120°-160°,所述的驱动槽设置有两个,且关于驱动筒的中心对称,所述的导柱与驱动槽滑动匹配,导柱在随着壳体一运动过程中沿着驱动槽滑动。

所述的密封安装盘本体与壳体配合的端面上同轴嵌套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其中第二安装槽位于伸出孔与第一安装槽之间,所述的第一安装槽与壳体的开口端相匹配,第二安装槽靠近伸出孔的内槽壁端面设置有若干个沿伸出孔的圆周均匀间隔分布的定位杆,定位杆的延伸方向与密封安装盘的中心轴线平行,第二安装槽的槽底还设置有若干个限位杆,限位杆的延伸方向与密封安装盘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的限位杆沿第二安装槽的圆周均匀间隔分布且分别与定位杆一一对应;

所述的开合组件包括与连接环匹配连接且与第二安装槽匹配的支撑环、与支撑环活动连接的密封板,所述的支撑环与连接环可拆卸连接,支撑环可与驱动套筒同步运动,所述的支撑环上开设与限位杆滑动匹配的限位引导槽,所述的支撑环与第二安装槽同轴布置,且限位杆与限位引导槽滑动配合限制支撑环在限位引导槽的起点与终点之间转动。

所述的密封板设置成若干个且可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圆形,所述的密封板通过曲柄与支撑环连接,曲柄一端与支撑环铰接、另一端与密封板铰接,上述的铰接轴芯线均与支撑环的中心轴线方向平行,所述的密封板为三边均为弧线连接的三角板体,密封板的三边分别为第一密封边、第二密封边、支撑边,密封板设置五个且由一个圆均分五等分获得,相邻密封板之间其中一密封板的第一密封边与另一密封板的第二密封边配合实现密封,所述的支撑边与支撑环的内环相匹配,曲柄与密封板的铰接点位于密封板上靠近支撑边的位置,密封板上靠近支撑边的位置还开设有与定位杆相匹配的支撑孔,所述的密封板以定位杆为中心转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水龙头可在伸缩出水状态与收缩驻水状态之间切换,不使用时,本发明处于收缩状态且与地面平齐,不仅美观而且不占用空间,同时本发明的出水喷头可进行360无死角的旋转,有利于对花草最大限度的浇灌,除此之外,本发明还设置有渐变开合机构,可将伸缩出水机构密封在壳体中,进一步减缓了龙头的腐蚀,增加了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处于收缩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处于伸展打开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自动控制阀门、基座以及控制管网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基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连通机构在基座内的布置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自动控制阀门与基座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阀芯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驱动电机与阀芯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禁锢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伯努利自吸管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储水罐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伸缩出水机构处于收缩驻水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伸缩出水机构处于伸展出水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定位导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旋转机构与伸缩出水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旋转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旋转机构与喷头的配合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旋转机构中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渐变开合机构中的驱动套筒与开合组件以及密封安装盘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驱动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开合组件与密封安装盘的配合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的密封安装盘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的开合组件处于密封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的开合组件处于半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的开合组件处于完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的渐变开合机构与伸缩出水机构以及旋转机构之间配合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的渐变开合机构与伸缩出水机构以及旋转机构之间配合示意图。

图中标示为:

100、壳体;

200、基座;210、安装座;211、接口一;212、接口二;213、容置槽;213a、导水孔一;213b、导水孔二;213c环槽一;214、安装槽;214a、导水孔三;215、导水孔四;216、流道一;217、流道二;220、支撑密封底板;

300、自动控制阀门;310、驱动电机;311、多边形驱动轴;320、阀芯;321、连轴;321a、多边形驱动孔;322、阀芯本体;322a、环槽二;322aa、第一导水孔;322b、第二导水孔;322c、第三导水孔;322d、第四导水孔;

330、禁锢端盖;331、套接孔;332、约束槽;333、避让孔;334、锁止支脚;400、伸缩出水机构;410、第一出水管;411、出水管体;412、定位导通机构;412a、连接管;412b、导通管;412c、透水孔一;412d、隔水板;412e、透水孔二;420、第二出水管;421、环槽三;422、流道三;430、旋转机构;431、壳体一;431a、安装段;431b、分隔板;431bb、连接套管;431c、支撑驱动段;431c1、导柱;431c2、导槽;432、引流板;432a、溢流孔;433、旋转叶轮;433a、叶轮;433aa、叶片;433b、支撑轴;433b1、导流段;433bb、导流孔;433b2、驱动段;434、整流罩;440、喷头;

500、控制管网;510、第一高压管;520、储水罐;521、储水罐本体;522、进水口;523、排气孔;524、出水口;530、第二高压管;540、第三高压管;550、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1、锥形进水口;552、中间导水管;553、锥形出水口;554、接口三;560、第四高压管;

600、渐变开合机构;610、驱动套筒;611、连接环;612、驱动筒;612a、驱动导段;612b、引导段;620、开合组件;621、支撑环;621a、限位引导槽;622、曲柄;623、密封板;623a、第一密封边;623b第二密封边;623c、支撑边;623c1、牵引导杆;623c2、支撑孔;630、密封安装盘;631、密封安装盘本体;631a、伸出孔;632、第一安装环槽;633、第二安装环槽;633a、限位杆;633b、定位杆;

700、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如图1-2所示,基于伯努利原理的可自动伸缩闸合的园林绿化灌溉系统,其包括壳体100、设置于壳体100底部的基座200、安装于基座200上的自动控制阀门300、连接于基座200上的用于向外界喷水的伸缩出水机构400、连接于基座200上的控制管网500、套设于伸缩出水机构400上的渐变开合机构600;自动控制阀门300用于控制伸缩出水机构400的出水与驻水,控制管网500用于引导高压水流的流动,渐变开合机构600用于伸缩出水机构400实现伸出壳体100外部以及密封在壳体100内部之间的切换。

如图2所示,壳体100外部还设置有控制开关700,控制开关700用于操作人员对自动控制阀门的控制,可通过外部的控制开关700实现对自动控制阀门300的远程控制。

如图5-6所示,所述的基座200包括安装座210、与安装座210形状大小相匹配的支撑密封底板220,所述的支撑密封底板220可拆卸的安装于安装座210的底部,优选的,支撑密封底板220通过紧固件连接于安装座210底部,更优的,支撑密封底板220通过螺栓连接于安装座210底部;安装座210的顶部端面开设有容置槽213、安装槽214、导水孔四215,其中容置槽213用于安装自动控制阀门300,安装槽用于安装伸缩出水机构400,安装座210的底部端面开设有用于使得容置槽213、安装槽214、导水孔四215相互接通的连通流道。

更为具体的,所述的容置槽213、安装槽214间隔分布且相互独立,所述的导水孔四215靠近安装槽214,容置槽213、安装槽214均为圆形凹槽且槽深方向均与安装座210的高度方向平行,所述的导水孔四215沿安装座210的高度方向贯穿安装座210的高度,容置槽214的槽底间隔开设有与安装座210底部端面接通的导水孔一213a、导水孔二213b,安装槽214槽底开设有与安装座210底部端面接通的导水孔三214a,所述的安装座210侧壁上间隔设置有与容置槽213内腔接通的接口,接口设置有两个,分别为靠近安装座210顶部端面的接口一211、靠近安装座210底部端面的接口二212,优选的,接口一211、接口二211关于容置槽213的中心对称,从而避免后续连接管道时相互干扰。

如图6所示,为了降低实际加工生产的难度,降低生产成本,上述的连通流道为开设于安装座210底部端面的开口朝下的开放性槽体,所述的连通流道包括流道一216、流道二217,其中流道一216一端与导水孔一213a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导水孔四215连接接通,流道二217一端与导水孔二213b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导水孔三214a连接接通,上述的支撑密封底板220与安装座210的底部端面配合并可形成对流道一、流道二的密封。

如图7-10所示,所述的自动控制阀门300包括驱动电机310、阀芯320、紧固端盖330,所述的阀芯320与容置槽213相匹配且可在容置槽213内绕容置槽213中心轴线方向转动,驱动电机310的输出端与阀芯320的驱动端连接,驱动电机310可接收控制开关700发出的控制信号驱动控制阀芯320旋转,实现自动控制阀门300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紧固端盖330用于与容置槽213开口端配合形成容纳阀芯320的容置空腔,上述的接口一211与容置槽213的接通处位于阀芯320与紧固端盖330之间,接口二212与阀芯320接通,自动控制阀门处于打开状态时,接口二212与导水孔二213b接通、接口一211与导水孔一213a接通,自动控制阀门处于闭合状态时,接口二212与导水孔一213a接通,接口一211与导水孔二213b接通。

如图7-10所示,所述的阀芯320包括连轴321、阀芯本体322,所述的阀芯本体322为与容置槽213匹配且同轴布置的圆柱体,其中阀芯本体322的高度小于容置槽213的槽深,连轴321与阀芯本体322固定连接且同心布置,上述的紧固端盖330与安装座210的顶部端面相匹配,上述的紧固端盖330包括密封段和锁紧段,所述的密封段上开设有用于连轴321伸出容置槽213的避让孔333,所述的连轴321与避让孔333滑动匹配,连轴321伸出避让孔333与驱动电机连接,紧固端盖330与阀芯本体322之间还设置有锁止支脚334,锁止支脚334一端与紧固端盖33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阀芯本体322滑动接触,锁止支脚334用于限制阀芯本体322沿容置槽213的槽深方向朝向紧固端盖330的运动,紧固端盖330、容置槽213以及阀芯本体322之间形成容水间隙,上述的接口一211与容水间隙接通。

更为完善的,所述的锁止支脚334可设置多个,本方案中设置三个,三个锁止支脚334沿容置槽213的圆周均匀间隔分布,通过多个锁止支脚334对阀芯本体322均匀施加压力,使得阀芯本体322受力均匀,避免阀芯320在旋转过程中由于受力不均的卡死现象,更为优化的,锁止支脚334与阀芯本体322接触的端部设置有圆滑的弧形过渡面,其好处在于,进一步减小了,阀芯320在转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同时也减缓了锁止支脚334的磨损。

如图8-9所示,所述的驱动电机310输出轴端部同轴设置有多边形驱动轴311,所述的连轴321上同轴开设有与多边形驱动轴311匹配的多边形驱动孔321a,多边形驱动轴311与多边形驱动孔321a配合可实现旋转力的传输。

如图8-9所示,所述的阀芯本体322外圆面上同轴开设有环形布置的环槽二322a,环槽二322的槽深方向垂直于连轴321的中心轴线,环槽二322的槽底还开设有第一导水孔322aa,所述的阀芯本体322远离连轴321的端面上开设有与第一导水孔322aa相接通的第三导水孔322c,阀芯本体322上还开设有贯穿阀芯本体322高度方向的第二导水孔322b、第四到水孔322d,优选的,第三导水孔322c位于第二导水孔322b和第四导水孔322d之间,第二导水孔322b、第三导水孔322c、第四导水孔322d呈三点不共线布置,自动控制阀门3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三导水孔322c与导水孔二213b接通,第二导水孔322b与导水孔一213a接通,自动控制阀门3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三导水孔322c与导水孔一213a接通,第四导水孔322d与导水孔二213b接通。

更为优化的,所述的容置槽213内腔壁部与环槽二322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环槽一213c,环槽一213c与容置槽213同轴布置且环槽一213c的槽深方向垂直于容置槽213的中心轴线,环槽一213c与环槽二322配合形成容水通道,上述的接口二212与容水通道接通。

如图4、11、12所示,所述的控制管网500包括第一高压管510、储水罐520、第二高压管530、第三高压管540、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第四高压管560;

所述的储水罐520包括用于储水的储水罐本体521,储水罐本体521上开设有进水口522、出水口523,所述的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为两端开口的圆管,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的外圆面上设置有接口三554,接口三554与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的内腔接通,所述的第一高压管510一端与接口一211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储水罐520的进水口522连接接通,第三高压管540一端与接口二212连接接通、另一端与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一端接通,第四高压管560一端与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的另一端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城市供水管道连接接通,所述的第二高压管530一端与储水罐520的出水口连接接通、另一端与接口三554连接接通。

更为具体的,所述的储水罐本体521上还开设有用于气体排出的排气孔523,通过排气孔523及时排出管道中的气体,避免管道内由于集聚大量气体而产生的高压,不仅对管道造成破坏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也避免了伸缩出水机构400由于管道中的大量气泡而出现不连贯的断续出水现象。

所述的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包括锥形进水口551、锥形出水口553,锥形进水口551、锥形出水口553之间设置有中间导水管552,中间导水管552一端与锥形进水口551接通、另一端与锥形出水口552接通,所述的锥形进水口551的开口大小沿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的中心轴线由中间导水管552指向锥形进水口551逐渐增大,锥形出水口553的开口大小沿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的中心轴线由中间导水管552指向锥形出水口553逐渐增大,所述的接口三554设置于中间导水管552上且接口三554与中间导水管552的内腔接通;当水流从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中流过时可使得与接口三554相连的管道中的水朝向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流动,其原理在于,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的横截面积由锥形进水口551至锥形出水口553实现逐渐减小至逐渐增大的变换,根据流量公式q=v*a(其中q为流量,v为流速,a为流体横截面积)可得当流量一定时,管道横截面积变小(即a减小时),流体流经管道的速度v将增加,因此水由锥形进水口551流入中间导水管552后,水的流速将增大;所述的接口三554设置于中间导水管552上且接口三554与中间导水管552的内腔接通;由伯努利方程:p+1/2ρv^2+ρgh=常量(其中,p为压强,ρ为流体密度,v为流体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可知,当流体密度ρ、重力加速度g、高度h一定时,流体速度v越大,流体与物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强越小,因此,水流在中间导水管552流动时,水流与中间导水管552的壁部之间的压强减小,此时,在内外大气压强差的作用下,与接口三554连接的管道中的水流会流入中间导水管552。

如图3、13、14所示,所述的伸缩出水机构400包括第一出水管410、第二出水管420,所述的第一出水管410、第二出水管420均为两端开口的圆形管体,其中第二出水管520通过上述的紧固端盖330的锁紧段连接于安装座210上,第二出水管体420与安装槽214同轴布置且相互接通,其中第二出水管420的内腔直径与安装槽214的直径相等,第二出水管420的壁部沿其高度方向敷设导通块,导通块内开设有流道一422,流道一422一端与导水孔四215接通、另一端与第二出水管420内腔接通,且流道一422与第二出水管420内腔接通位置靠近第二出水管420的顶部,所述的第一出水管410同轴活动套接于第二出水管420内,第一出水管410可沿第二出水管420中心轴线方向运动,第一出水管410和第二出管420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出水管410脱离第二出水管420的限位机构,且当第一出水管410运动至限位机构时,第一出水管410、第二出水管420相互接通,所述的第一出水管410包括出水管体411、与出水管体411同轴布置且相互接通的定位导通机构412,其中出水管体411的外圆直径小于第二出水管体420的内腔直径,定位导通机构412与第二出水管体420的内腔相匹配,出水管体411、第二出水管体420、定位导通机构412之间形成容水空腔,第一出水管410的底部、定位导通机构412、第二出水管420内腔壁部之间形成过渡空腔。

更为具体的,所述的锁紧段上开设有与第二出水管420外圆面相匹配的套接孔331,套接孔331同轴套设于第二出水管420的外圆面,所述的锁紧段上还开设有与导通块相匹配约束槽332,约束槽332与套接孔331接通。

如图13-15所示,所述的第二出水管430的内腔还同轴开设有环形布置的环槽三421,所述的环槽三421的槽深方向与第二出水管420的中心轴线方向垂直,环槽三421靠近第二出水管420的出水端,上述的流道一422与第二出水管420内腔的接通处位于环槽三421与第二出水管420出水端之间,所述的定位导通机构412包括用于与出水管体411相连接的连接管412a、与连接管同轴布置且相互接通的导通管412b,所述的连接管412a与出水管体411相匹配且同轴布置,所述的导通管412b与第二出水管420的内腔相匹配,所述的导通管412b内设置有隔水板412d,隔水板412d沿导通管412b中心轴线方向将导通管412b分隔为相互断开的两部分,导通管412b外圆面上开设有透水孔,透水孔与导通管412b的内腔接通,透水孔分别为靠近连接管412a的且位于隔水板412d上方的透水孔一412c以及位于隔水板412d下方的透水孔二412e,且透水孔一412c和透水孔二412e可通过环槽三421接通。

更为优化的,所述的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出水管420出水端内腔的限位台阶、设置于连接管412a外圆面上的限位凸条412aa,所述的限位台阶为沿第二出水管420圆周向中心收窄的内置台阶,当限位凸条412aa与内置台阶接触时,第一出水管410停止运动,且此时导通管412b与环槽三421配合,第一出水管410与第二出水管420接通。

如图16-19所示,所述的伸缩出水机构400还包括旋转机构430、喷头440,所述的旋转机构430同轴套设于第二出水管420的外部且与第一出水管410的出水端部连接接通,所述的旋转机构430可随第一出水管410的运动同步沿第二出水管420的高度方向运动,喷头440套设于旋转机构430的出水端,喷头440上开设有喷水孔441,当第一出水管410与第二出水管420接通时,水流由第一出水管410进入旋转机构430,旋转机构400可在水流的推动下自主旋转并带动喷头440旋转喷水,解决了由于喷头440上开设的喷水孔441角度以及个数固定,存在较大喷洒的盲区问题,从而增加了喷灌的覆盖面积,提高喷灌的效果。

更为具体的,所述的旋转机构包括壳体一431、旋转叶轮433、整流罩434,所述的壳体一431为两端开口的圆形柱状筒体,壳体一432的一开口端匹配安装有整流罩434,整流罩434与壳体一431配合形成容纳旋转叶轮433的空腔,所述的旋转叶轮433包括支撑轴433b、叶轮433a,叶轮上呈角度设置有叶片433aa,所述的支撑轴包括导流段433b1、驱动段433b2,所述的叶片433aa同轴设置于驱动段433b2的外圆面上,叶片433aa可在水流的冲击下自主旋转并带动支撑轴433b转动,所述的导流段433b1内同轴开设有导流空腔,且导流段433b1的外圆面上开设有与导流空腔接通的导流孔433bb,导流段433b1与喷头440连接接通,所述的旋转叶轮433可在整流罩434与壳体一431形成的空腔中绕自身轴线旋转,壳体一431的内腔中设置有分隔板431b,分隔板431b沿壳体一431的中心轴线将壳体一431分隔为相互断开的两部分,分隔板上安装有与第一出水管410相匹配的连接套管413bb,连接套管413bb一端第一出水管410连接接通、另一端与壳体一431上方的内腔接通;水流由第一出水管410通过连接套管413bb进入壳体一431内腔,水流与叶片433aa接触,在水流的推动下旋转叶轮433绕自身轴线转动,喷头440同步转动,水流通过叶片433aa之间的间隙进入叶片433aa与整流罩434形成的空腔中,进一步的,水流通过导流孔433bb进入导流空腔,并随之进入喷头440,最终水流由旋转的喷头440通过喷水孔441喷出。

更为具体的,所述的整流罩434呈锥状,且整流罩434的开口大小沿支撑轴433b的中心轴线由导流段433b1指向驱动段433b2逐渐增大,其意义在于,使得穿过叶片433aa间隙与整流罩434接触的水流朝向导流段433b1汇集,进一步的提高了水流的集聚程度,提高水流喷出的压力,从而使得喷灌的覆盖面积进一步增大。

所述的分隔板431b与旋转叶轮433之间还设置有引流板432,所述的引流板432同轴套接于驱动段433b2的外侧,引流板432上开设有用于水流通过的溢流孔432a,引流板432用于使得由连接套管431bb进入壳体一431内集聚的水流较为均匀的引导入旋转叶轮433,从而使旋转叶轮433匀速旋转。

如图19所示,所述的壳体一431位于分隔板431b上方的部分为用于安装旋转机构430的安装段431a,壳体一431位于分隔板431b下方的部分为支撑驱动段431c,所述的支撑驱动段431c的外圆面上设置有导柱431c1,导柱431c1有两个且关于壳体一431的中心对称,所述的支撑驱动段431c的内腔壁部沿其中心轴线设置有与导通块匹配的导槽431c2,支撑驱动段431c同轴套设于第二出水管420外部,其中导槽431c2与导通块滑动匹配。

如图1、20-28所示,上述的壳体100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的圆形筒体,所述的渐变开合机构600同轴套设于伸缩出水机构400的外部,渐变开合机构600包括同轴活动套接于旋转机构430外部的驱动套筒610、与壳体100开口端匹配的密封安装盘630、设置于驱动套筒610与密封安装盘630之间开合组件620,所述的密封安装盘630包括密封安装盘本体631,密封盘安装本体631中心处开设有用于伸缩出水机构400伸出的伸出孔631a,所述的驱动套筒610用于接收驱动力并将该驱动力传递至开合组件620,所述的开合组件620用于接收驱动套筒610传递的驱动力并利用该驱动力驱动开合组件620的运动实现渐变开合机构的打开与闭合,进一步的实现了伸出孔631a的打开与闭合。

如图21所示,所述的驱动套筒610包括连接环611、驱动筒612,所述的连接环611同轴套接于驱动筒612的外圆面且连接环611的顶部端面与驱动筒612的上端面平齐,所述的驱动筒612外圆面上开设有用于驱动开合组件620开合的且与导柱431c1匹配的驱动槽,驱动槽包括驱动段612a、引导段612b,所述的引导段612b的延伸方向与驱动筒612的中心轴线方向平行,且引导段612b与驱动筒612的上端面接通,所述的驱动段612a与引导段612b之间呈角度接通,驱动段612a与引导段612b之间夹角的范围为120°-160°,优选的为140°-150°,更为优化的,所述的驱动槽设置有两个,且关于驱动筒612的中心对称,所述的导柱431c1与驱动槽滑动匹配,导柱431c1在随着壳体一431运动过程中沿着驱动槽滑动,当导柱431c1在驱动段612a滑动时,驱动筒612在导柱431c1的推动下做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当导柱431c1运动至驱动段612a与引导段612b连接处时,驱动筒612旋转达到最大角度,当导柱431c1继续沿引导段612b运动时,驱动筒612停止转动。

如图23所示,所述的密封安装盘本体631与壳体100配合的端面上同轴嵌套设置有第一安装槽632、第二安装槽633,其中第二安装槽633位于伸出孔631a与第一安装槽632之间,所述的第一安装槽632与壳体100的开口端相匹配,第二安装槽633靠近伸出孔631a的内槽壁端面设置有定位杆633b,定位杆633b的延伸方向与密封安装盘630的中心轴线平行,定位杆633b设置有五个,且沿伸出孔631a的圆周均匀间隔分布,第二安装槽633的槽底还设置有限位杆633a,限位杆的延伸方向与密封安装盘630的中心轴线平行,限位杆633a设置有五个,所述的限位杆633a沿第二安装槽633的圆周均匀间隔分布且分别与定位杆633b一一对应。

如图22-26所示,所述的开合组件620包括与连接环611匹配连接且与第二安装槽633匹配的支撑环621、与支撑环621活动连接的密封板623,所述的支撑环621与连接环611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支撑环621与连接环611之间通过紧固螺钉连接,支撑环621可与驱动套筒610同步运动,所述的支撑环621上开设与限位杆633a滑动匹配的限位引导槽621a,所述的支撑环621与第二安装槽633同轴布置,且限位杆633a与限位引导槽621a滑动配合限制支撑环621在限位引导槽621a的起点与终点之间转动,当限位杆633a运动至限位引导槽621a的起点时,密封板623使得伸出孔631a处于封闭状态,当限位杆633a运动至限位引导槽621a的终点时,密封板623使得伸出孔631a处于打开状态。

更为具体的,所述的密封板623设置成若干个且可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圆形,所述的密封板623通过曲柄622与支撑环621连接,曲柄622一端与支撑环621铰接、另一端与密封板623铰接,上述的铰接轴芯线均与支撑环621的中心轴线方向平行,所述的密封板623为三边均为弧线连接的三角板体,密封板623的三边分别为第一密封边623a、第二密封边623b、支撑边623c,本实施例中密封板623设置成五个且由一个圆均分五等分获得,相邻密封板623之间其中一密封板623的第一密封边623a与另一密封板623的第二密封边623b配合实现密封,所述的支撑边623c与支撑环621的内环相匹配,曲柄622与密封板623的铰接点位于密封板623上靠近支撑边623c的位置,密封板上623靠近支撑边623c的位置还开设有与定位杆633b相匹配的支撑孔623c2,所述的密封板623以定位杆633b为中心转动,当限位杆633a沿限位引导槽621a的导向方向由限位引导槽621a的终点向限位引导槽621a的起点运动时,密封板623在曲柄622的驱动下绕定位杆633b顺时针转动,使得相邻密封板623之间其中一密封板623的第一密封边623a与另一密封板623的第二密封边623b相互靠近运动,当限位杆633a运动至限位引导槽621a的起点时,相邻密封板623之间其中一密封板623的第一密封边623a与另一密封板623的第二密封边623b配合实现密封,开合组件620处于闭合状态,从而伸出孔631a处于封闭状态,当限位杆633a沿限位引导槽621a的导向方向由限位引导槽621a的起点向限位引导槽621a的终点运动时,密封板623在曲柄622的驱动下绕定位杆633b逆时针转动,使得相邻密封板623之间其中一密封板623的第一密封边623a与另一密封板623的第二密封边623b相互远离运动,开合组件打开,当限位杆633a运动至限位引导槽621a的终点时,开合组件620完全打开,从而伸出孔631a处于打开状态。

实际工作时,控制开关700控制驱动电机310顺时针旋转,自动控制阀门300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此时,第三导水孔322c与导水孔二213b接通,第二导水孔322b与导水孔一213a接通,水流由城市供水管道通过第四高压管560进入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进一步的,水流进入第三高压管540,在此过程中,储水罐520中的水由第二高压管530通过接口三554进入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并与城市供水管道中的水一起汇入第三高压管540,随之,水流由第三高压管540通过接口二212进入自动控制阀门,水流进入容水通道,水流由容水通道通过第一导水孔322aa进入第三导水孔322c,进一步的,水流进入导水孔二213b,水流通过流道二217进入导水孔三214a,随后,水流进入过渡空腔,水流与隔水板412d接触,在水压的作用下,水流对隔水板412d产生沿第二出水管420中心轴线由第二出水管420进水端指向第二出水管420出水端的推力,该推力推动第一出水管410沿第二出水管420的中心轴线方向由第二出水管420的进水端向第二出水管420的出水端运动,壳体一431同步运动,导柱431c1沿驱动槽的驱动段612a运动,导柱431c1的推动驱动套筒610绕自身轴线转动,支撑环621随驱动套筒610的转动发生同步运动,与此同时,限位杆633a沿限位引导槽621a的导向方向由限位引导槽621a的起点向限位引导槽621a的终点运动,密封板623在曲柄622的驱动下绕定位杆633b逆时针转动,使得相邻密封板623之间其中一密封板623的第一密封边623a与另一密封板623的第二密封边623b相互远离运动,开合组件打开,当限位杆633a运动至限位引导槽621a的终点时,开合组件620完全打开,从而伸出孔631a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导柱随着壳体一431的运动在引导段612b内同步运动,在此过程中,容水空腔逐渐减小,容水空腔中的水和/或空气通过流道三422进入导水孔四215,进一步的,水流通过流道一216进入导水孔一213a,随之水流通过第二导水孔322b进入容水间隙,进一步的,水流由容水间隙通过接口一211进入第一高压管510,并最终通过第一高压管510进入储水罐,第一出水管410通过伸出孔631a向外伸出,直至限位凸条412aa与内置台阶接触时,第一出水管410与第二出水管420相互接通,水流由第二出水管420进入第一出水管410并驱动旋转装置430旋转,最终通过旋转的喷头440向外喷出,完成浇灌,此时,容空腔中的水和/或空气完全排出,过渡空腔中充满水和/或空气。

当需要关闭本发明时,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开关700控制驱动电机310工作,驱动电机310驱动阀芯320逆时针转动,自动控制阀门300处于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的过渡状态时,此时,导水孔一213a、导水孔二213b均处于断开状态,喷头40停止出水,第一出水管410仍处于伸展状态。

驱动电机310继续驱动阀芯320逆时针转动,自动控制阀门300完成过渡处于闭合状态时,此时,第三导水孔322c与导水孔一213a接通,第四导水孔322d与导水孔二213b接通,伸缩出水机构400由伸展状态向收缩状态切换,水流由城市供水管道通过第四高压管560进入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进一步的,水流进入第三高压管540,在此过程中,储水罐520中的水由第二高压管530通过接口三554进入伯努利自吸连接管550并与城市供水管道中的水一起汇入第三高压管540,随之,水流由第三高压管540通过接口二212进入自动控制阀门,水流进入容水通道,水流由容水通道通过连第一导水孔322aa进入第三导水孔322c,进一步的,水流进入导水孔一213a,进一步的,水流通过流道一216进入导水孔四215,随后,水流进入流道三422,进一步的,水流由流道三422进入容水空腔,水流与导通管412b壁部接触,在水压的作用下,第一出水管410沿第二出水管420的中心轴线方向由第二出水管420的出水端向第二出水管420的进水端运动,第一出水管410与第二出水管420断开接通,壳体一431同步运动,导柱431c1沿驱动槽的引导段612b运动,且当喷头400运动至壳体100内腔时,导柱431c1有引导段612b运动至驱动段412a,导柱431c1的推动驱动套筒610绕自身轴线转动,支撑环621同步运动,限位杆633a沿限位引导槽621a的导向方向由限位引导槽621a的终点向限位引导槽621a的起点运动,密封板623在曲柄622的驱动下绕定位杆633b顺时针转动,使得相邻密封板623之间其中一密封板623的第一密封边623a与另一密封板623的第二密封边623b相互靠近运动,开合组件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切换,当限位杆633a运动至限位引导槽621a的起点时,开合组件620完全闭合,从而伸出孔631a处于闭合状态,在此过程中,过渡空腔逐渐减小,过渡空腔中的水和/或空气进入导水孔三214a,进一步的,水流由导水孔三214a通过流道二217进入导水孔二213b,随之水流通过第四导水孔322d进入容水间隙,水流由容水间隙通过接口一211进入第一高压管510,并最终通过第一高压管510进入储水罐520,直至第一出水管410完全收缩至第二出水管420内,此时,过渡腔中的水和/或空气完全排出,容水空腔中充满水和/或空气。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定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