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饲料投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8469发布日期:2018-06-30 04:2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饲料投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养殖投喂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改进型饲料投喂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大型养殖场中为了提高喂养质量往往要将饲料与饲料添加剂混合搅拌后进行投喂工作,然而通过人工搅拌以及通过人工投喂,其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现有中也有较多具有搅拌和投喂一体式的喂养设备,但其购入成本较高,操作难度大,难以满足中小型养殖场所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型饲料投喂装置,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型饲料投喂装置,包括投喂车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投喂车上侧处的筒体,所述投喂车内壁体中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向槽、第二转向槽、第三转向槽以及滑槽和第四转向槽,所述滑槽中平滑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中配合安装有一螺杆,所述螺杆左侧伸展末尾与所述滑槽左侧端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螺杆右侧伸展末尾与第一马达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马达外侧设有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包括除振厚板与降热铝片,所述第一马达外表面固定安装于所述滑槽右侧端壁,所述螺杆上端处的所述滑块中固定安装有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左侧末尾连接第一花键轴,右侧末尾连接第二花键轴,所述第一转向槽与所述滑槽之间的所述投喂车内壁体中转动配合安装有第一转向轴,所述第一转向轴左侧伸展末尾探入所述第一转向槽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一锥斜轮,所述第一转向轴右侧伸展末尾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花键轴配合连接的第一花键槽,所述第一锥斜轮配合连接第二锥斜轮,所述第二锥斜轮底部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二转向轴,所述第二转向轴与所述投喂车转动配合连接且末尾探入所述第二转向槽中且底部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三锥斜轮,所述第三锥斜轮通过第四锥斜轮配合连接第五锥斜轮,所述第五锥斜轮底部末尾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第五锥斜轮右侧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三转向轴,所述第三转向轴与所述投喂车转动配合连接且右侧伸展末尾探入所述第四转向槽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偏斜轮,所述偏斜轮配合连接有投喂结构,所述滑槽与所述第三转向槽之间的所述投喂车内壁体中转动配合安装有第四转向轴,所述第四转向轴左侧端面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花键轴配合连接的第二花键槽,所述第四转向轴右侧伸展末尾探入所述第三转向槽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第六锥斜轮,所述第三转向槽内顶壁设置有与所述第六锥斜轮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七锥斜轮,所述筒体内设有搅动腔,所述搅动腔中设有转向臂,所述转向臂底部伸展段穿透所述筒体底部端面以及所述第三转向槽上侧的所述投喂车内壁体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转向臂底部伸展末尾探入所述第三转向槽内且与所述第七锥斜轮顶部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搅动腔中的所述转向臂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多组搅动桨,所述投喂车左侧顶部端面固定设有方向把手,所述方向把手下方的所述投喂车左侧端面内设有储物槽。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配合安装在所述投喂车内壁体中且与所述第五锥斜轮底部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五转向轴,所述第五转向轴底部伸展末尾的所述投喂车内壁体中固定安装有涡轮,所述涡轮与前后伸展且转动配合安装在所述投喂车内壁体中的轮毂轴配合连接,所述轮毂轴前后末尾分别设置有转向轮。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投喂结构包括平滑配合安装在所述第四转向槽中的滑板,所述滑板中固定安装有壳套,所述壳套向上伸展且平滑安装有空透管,所述空透管向上伸展且穿透投喂车内壁体且顶部末尾安装有压缩管,所述压缩管通过一管控阀与所述筒体内的所述搅动腔连接,所述滑板底部端面与所述第四转向槽内底壁顶压配合安装有一弹片,所述滑板位于所述壳套左侧端的所述第四转向槽内与所述偏斜轮配合连接,所述第四转向槽下端壁的所述投喂车底部端面内前后伸展且互通设有排送管,所述排送管与所述空透管之间还安装有滤网。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筒体顶部端面还安装有盖板。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筒体与所述投喂车之间通过固定板固定安装。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除振厚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马达的上端和下端且与所述第一马达固定连接,所述降热铝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马达的前端和后端且与所述第一马达的外壳固定连接,所述降热铝片的上端和下端均与所述除振厚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马达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多片所述降热铝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投喂车内壁体中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向槽、第二转向槽、第三转向槽以及滑槽和第四转向槽,滑槽中平滑安装有滑块,滑块中配合安装有一螺杆,螺杆左侧伸展末尾与滑槽左侧端壁转动配合连接,螺杆右侧伸展末尾与第一马达动力配合连接,第一马达外表面固定安装于滑槽右侧端壁,螺杆上端处的滑块中固定安装有第二马达,第二马达左侧末尾连接第一花键轴,右侧末尾连接第二花键轴,第一转向槽与滑槽之间的投喂车内壁体中转动配合安装有第一转向轴,第一转向轴左侧伸展末尾探入第一转向槽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一锥斜轮,第一转向轴右侧伸展末尾内设置有与第一花键轴配合连接的第一花键槽,第一锥斜轮配合连接第二锥斜轮,第二锥斜轮底部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二转向轴,第二转向轴与投喂车转动配合连接且末尾探入第二转向槽中且底部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三锥斜轮,第三锥斜轮通过第四锥斜轮配合连接第五锥斜轮,第五锥斜轮底部末尾安装有驱动组件,第五锥斜轮右侧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三转向轴,第三转向轴与投喂车转动配合连接且右侧伸展末尾探入第四转向槽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偏斜轮,偏斜轮配合连接有投喂结构,滑槽与第三转向槽之间的投喂车内壁体中转动配合安装有第四转向轴,第四转向轴左侧端面内设置有与第二花键轴配合连接的第二花键槽,第四转向轴右侧伸展末尾探入第三转向槽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第六锥斜轮,第三转向槽内顶壁设置有与第六锥斜轮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七锥斜轮,筒体内设有搅动腔,搅动腔中设有转向臂,转向臂底部伸展段穿透筒体底部端面以及第三转向槽上侧的投喂车内壁体且转动配合连接,转向臂底部伸展末尾探入第三转向槽内且与第七锥斜轮顶部端面固定连接,搅动腔中的转向臂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多组搅动桨,从而实现自动搅拌饲料混合物工作,提高搅拌效率,同时,减小人工劳动量,以及实现所述投喂车自动行走工作,减少人工推动投喂车走动工作,增加自动化效率,有效增加投喂工作效率,提高了投喂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型饲料投喂装置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型饲料投喂装置在进行行走投喂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图1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除去方向把手的左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第一马达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型饲料投喂装置,包括投喂车7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投喂车7上侧处的筒体8,所述投喂车7内壁体中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向槽740、第二转向槽744、第三转向槽724以及滑槽736和第四转向槽722,所述滑槽736中平滑安装有滑块708,所述滑块708中配合安装有一螺杆707,所述螺杆707左侧伸展末尾与所述滑槽736左侧端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螺杆707右侧伸展末尾与第一马达709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马达709外侧设有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包括除振厚板7091与降热铝片7092,所述第一马达709外表面固定安装于所述滑槽736右侧端壁,所述螺杆707上端处的所述滑块708中固定安装有第二马达734,所述第二马达734左侧末尾连接第一花键轴735,右侧末尾连接第二花键轴733,所述第一转向槽740与所述滑槽736之间的所述投喂车7内壁体中转动配合安装有第一转向轴738,所述第一转向轴738左侧伸展末尾探入所述第一转向槽740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一锥斜轮739,所述第一转向轴738右侧伸展末尾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花键轴735配合连接的第一花键槽737,所述第一锥斜轮739配合连接第二锥斜轮741,所述第二锥斜轮741底部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二转向轴742,所述第二转向轴742与所述投喂车7转动配合连接且末尾探入所述第二转向槽744中且底部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三锥斜轮743,所述第三锥斜轮743通过第四锥斜轮705配合连接第五锥斜轮745,所述第五锥斜轮745底部末尾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第五锥斜轮745右侧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三转向轴706,所述第三转向轴706与所述投喂车7转动配合连接且右侧伸展末尾探入所述第四转向槽722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偏斜轮711,所述偏斜轮711配合连接有投喂结构,所述滑槽736与所述第三转向槽724之间的所述投喂车7内壁体中转动配合安装有第四转向轴710,所述第四转向轴710左侧端面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花键轴733配合连接的第二花键槽731,所述第四转向轴710右侧伸展末尾探入所述第三转向槽724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第六锥斜轮725,所述第三转向槽724内顶壁设置有与所述第六锥斜轮725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七锥斜轮726,所述筒体8内设有搅动腔805,所述搅动腔805中设有转向臂803,所述转向臂803底部伸展段穿透所述筒体8底部端面以及所述第三转向槽724上侧的所述投喂车7内壁体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转向臂803底部伸展末尾探入所述第三转向槽724内且与所述第七锥斜轮726顶部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搅动腔805中的所述转向臂803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多组搅动桨802,所述投喂车7左侧顶部端面固定设有方向把手91,所述方向把手91下方的所述投喂车7左侧端面内设有储物槽9,所述储物槽9用于存放饲料添加剂。

有益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配合安装在所述投喂车7内壁体中且与所述第五锥斜轮745底部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五转向轴704,所述第五转向轴704底部伸展末尾的所述投喂车7内壁体中固定安装有涡轮703,所述涡轮703与前后伸展且转动配合安装在所述投喂车7内壁体中的轮毂轴701配合连接,所述轮毂轴701前后末尾分别设置有转向轮702,从而实现所述投喂车7自动行走工作,减少人工推动投喂车7走动工作,增加自动化效率,有效增加投喂工作效率。

有益地,所述投喂结构包括平滑配合安装在所述第四转向槽722中的滑板720,所述滑板720中固定安装有壳套721,所述壳套721向上伸展且平滑安装有空透管723,所述空透管723向上伸展且穿透投喂车7内壁体且顶部末尾安装有压缩管730,所述压缩管730通过一管控阀801与所述筒体8内的所述搅动腔805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排放与自动关闭肥料工作,所述滑板720底部端面与所述第四转向槽722内底壁顶压配合安装有一弹片714,所述滑板720位于所述壳套721左侧端的所述第四转向槽722内与所述偏斜轮711配合连接,所述第四转向槽722下端壁的所述投喂车7底部端面内前后伸展且互通设有排送管712,所述排送管712与所述空透管723之间还安装有滤网713,从而实现所述滤网713自动上下抖动工作,使饲料混合物均匀进入排送管712中后均匀洒落在喂养槽中,提高投喂均匀性。

有益地,所述筒体8顶部端面还安装有盖板804,从而防止在搅拌使饲料混合物的溢出。

有益地,所述筒体8与所述投喂车7之间通过固定板732固定安装。

有益地,所述除振厚板7091设置在所述第一马达709的上端和下端且与所述第一马达709固定连接,所述降热铝片7092设置在所述第一马达709的前端和后端且与所述第一马达709的外壳固定连接,所述降热铝片7092的上端和下端均与所述除振厚板709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马达709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多片所述降热铝片7092,所述降热铝片7092用以吸收并散发所述第一马达709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所述除振厚板7091用以减少所述第一马达709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力,防止震动力过大而影响本装置的正常运行。

初始状态时,滑块708处于滑槽736中间位置,第一花键轴735不与第一花键槽737接触,第二花键轴733不与第二花键槽731接触,管控阀801处于关闭状态。

当需要搅拌工作时,通过第一马达709带动滑块708向右滑动,使第二花键轴733完全进入第二花键槽731内,此时,启动第二马达734,通过第二马达734驱动带动转向臂803上的搅动桨802转动,从而对饲料混合物进行搅拌工作。

当搅拌完毕时,通过驱动第一马达709带动滑块708向左滑动,使第一花键轴737完全进入第一花键槽737内,此时,启动第二马达734和开启管控阀801,通过第二马达734带动转向轮702自动行走和偏斜轮711对滑板720进行上下往复顶压,从而使饲料混合物通过滤网713将饲料混合物均匀抖落至排送管712中,从而在投喂车7行走时自动进行均匀投喂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投喂车内壁体中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向槽、第二转向槽、第三转向槽以及滑槽和第四转向槽,滑槽中平滑安装有滑块,滑块中配合安装有一螺杆,螺杆左侧伸展末尾与滑槽左侧端壁转动配合连接,螺杆右侧伸展末尾与第一马达动力配合连接,第一马达外表面固定安装于滑槽右侧端壁,螺杆上端处的滑块中固定安装有第二马达,第二马达左侧末尾连接第一花键轴,右侧末尾连接第二花键轴,第一转向槽与滑槽之间的投喂车内壁体中转动配合安装有第一转向轴,第一转向轴左侧伸展末尾探入第一转向槽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一锥斜轮,第一转向轴右侧伸展末尾内设置有与第一花键轴配合连接的第一花键槽,第一锥斜轮配合连接第二锥斜轮,第二锥斜轮底部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二转向轴,第二转向轴与投喂车转动配合连接且末尾探入第二转向槽中且底部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三锥斜轮,第三锥斜轮通过第四锥斜轮配合连接第五锥斜轮,第五锥斜轮底部末尾安装有驱动组件,第五锥斜轮右侧末尾固定安装有第三转向轴,第三转向轴与投喂车转动配合连接且右侧伸展末尾探入第四转向槽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偏斜轮,偏斜轮配合连接有投喂结构,滑槽与第三转向槽之间的投喂车内壁体中转动配合安装有第四转向轴,第四转向轴左侧端面内设置有与第二花键轴配合连接的第二花键槽,第四转向轴右侧伸展末尾探入第三转向槽中且末尾固定安装有第六锥斜轮,第三转向槽内顶壁设置有与第六锥斜轮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七锥斜轮,筒体内设有搅动腔,搅动腔中设有转向臂,转向臂底部伸展段穿透筒体底部端面以及第三转向槽上侧的投喂车内壁体且转动配合连接,转向臂底部伸展末尾探入第三转向槽内且与第七锥斜轮顶部端面固定连接,搅动腔中的转向臂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多组搅动桨,从而实现自动搅拌饲料混合物工作,提高搅拌效率,同时,减小人工劳动量,以及实现所述投喂车自动行走工作,减少人工推动投喂车走动工作,增加自动化效率,有效增加投喂工作效率,提高了投喂均匀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