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的肉质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9023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黄颡鱼的肉质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善成品鱼肉质的饲养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改善黄颡鱼肉质的多级净化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天然水域鱼类自然资源量的日益下降,养殖鱼类越来越成为动物源性蛋白质供应的重要来源。然而在近些年中有关鱼类养殖产品的质量相关问题逐渐增多,包括药物残留、风味改变、品质下降等,引发广大消费者的焦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养殖水源环境遭受到各种不同污染背景,另一方面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户为提高成活率加入了不合理的种类及数量的投入品,以及一些老旧池塘本身积累的底质恶化等。黄颡鱼传统上采用池塘高密度养殖方式。试验采用水泥池净化过程中出现大部分黄颡鱼受伤的情况,造成净化过程鱼体外表损伤和成活率低下,影响净化效益。因此,养殖成鱼在进入消费市场前通过适宜的净化过程提高肉品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当前国内黄颡鱼养殖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课题,国内以及国际上在此方面均无现成的以及类似的鱼类肉品净化相关技术和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化效果明显,净化效率高的肉质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手段实现:一种黄颡鱼的肉质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净化池、第二净化池,第一净化池与第二净化池均在上部设置进水口,下部设置出水口,所述第一净化池的出水口连接第二净化池的进水口,第一净化池的进水口连接污水处理池的出水口,第二净化池的出水口连接污水处理池的进水口,在第一净化池及第二净化池的池底设置木板,所述木板面积与净化池底面积相同,木板距离池底10cm设置,在木板上平行设置若干梳齿状缝隙,所述的缝隙宽度为0.5-1cm。

所述的第一净化池与第二净化池均为长5米、宽1.5米、深0.8米的水泥池。

第一净化池的出水口与第二净化池的进水口通过连通管道连接,同时在连通管道上还设置排污管。

排污管上设置排污阀门,连通管道上设置连通阀门。

所述的木板沿流水方向刻有梳齿状缝隙,呈虚线状排列。

所述的木板为松木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降低鱼肉中的有害残留,提高了鱼肉的食品安全水平,且两个净化池可以滚动循环利用,达到利用率的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木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净化池,2-第二净化池,3-木板,4-连通管道,5-排污管,6-连通阀门,7-排污阀门,8-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述: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品鱼的肉类净化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黄颡鱼的肉质净化装置。其包括两个净化池,具体来说,分为第一净化池1和第二净化池2,两个净化池同样大小同样配置,均为长5米、宽1.5米、深0.8米的水泥池。每个净化池均在上部设置进水口,下部设置出水口,第一净化池1的出水口与第二净化池2的进水口通过连通管道4连接,同时在连通管道4上还设置排污管5,排污管5上设置排污阀门7,连通管道4上设置连通阀门6,通过开闭这两个阀门,可以控制第一净化池中水的流向,进而选择进行二次净化或进行排污。

在第一净化池与第二净化池的底部,设置有木板3,具体来说,木板3的面积与净化池的底面积相同,且该木板3与净化池底面有10cm的空隙,在木板上均匀的设置若干锯齿形的缝隙8,所述缝隙8宽度为0.5-1cm,缝隙8之间距离在2-3cm间,设置缝隙8可让水中的污物及时沉底,同时在净化池底悬空铺木板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黄颡鱼的水泥池中净化时出现磨损、擦伤肚皮的现象,显著降低了在净化过程中、以及净化之后黄颡鱼的死亡率,改善了净化后黄颡鱼的外观。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木板为松木板。

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装置的净化操作方法:

1、从养殖池塘运来的成品黄颡鱼按不超过50斤每立方米的密度放入第一净化水泥池,视原养殖池塘水质环境及鱼体外观等因素,在第一净化池中8-10天后转移到二级净化水泥池再净化8-10天。

2、第一净化水泥池进水需水色清新、水质良好。净化期间保持常流水,换水率500%。第二净化水泥池进水需在第一净化用水水质的基础上再加入过滤和杀菌消毒处理。

3、净化期间保持溶解氧5.0毫克每升以上,保持各净化池水位在0.6-0.8米1米深之间。整个净化期间不投另喂任何类型的饵料。净化水池的出水直接排入污水处理池塘。

4、经过二级净化程序处理之后的黄颡鱼,经相关检测合格可以进入消费市场。

本实用新型的净化水池可依场地情况改变建设尺寸数据,增加该设施的净化处理能力。木板上缝隙宽度具体尺寸数据可依据所需要净化的黄桑鱼商品鱼体规格大小而作调整。松木板可以其它类泡水后膨胀松软的其它木板代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