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棚框架及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2391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温棚框架及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温棚框架及温室大棚。



背景技术:

温室广泛适用于培植不能自然适应季节或地理环境的植物,用来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以增加作物产量。虽然阳光温室普及面广、保温蓄热性能较好,但其具有工程周期长、通风性能差等固有弊病,例如,目前常用的充气型拱形薄膜温室由于无法设置开启装置、密封要求高、很难进行内部通风等弊病,因此很难提高生产效率。

现有技术提供一种驼峰式双层钢骨架内保温薄膜温室,该温室由钢骨架与保温材料、卷膜、卷被机构组成,骨架由外层骨架与内层骨架组合而成,其中外层骨架的顶部设有凸起的驼峰式拱梁,驼峰式拱梁的底部设有卷曲薄膜的卷膜机构,外层骨架侧部设有部卷膜机构,内层骨架的顶部设有保温被,卷被机构,保温被下面设有覆盖薄膜、薄膜卷膜机构,内层骨架的侧部设有薄膜卷膜机构、裙部薄膜,根据温室内部气候的需要,方便的开闭保温膜或保温被,排除聚集在顶部的污浊空气,实现热压自然通风。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设置多个卷膜机构、卷被机构,致使整个温室的结构变得复杂,建设成本大;卷膜机构频繁卷膜的操作会磨损薄膜,也很容易损坏薄膜,这样也降低薄膜使用寿命,进而增加温室的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温棚框架以及一种温室大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棚框架,包括薄膜固定梁、安装在固定墙上的驱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二薄膜移动的薄膜牵引件、以及贯穿所述薄膜牵引件的牵引绳索,所述薄膜固定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墙和地面;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轴承驱动装置、圆柱形的轴承以及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墙的轴承托,所述轴承驱动装置与所述轴承相连接、且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墙,所述轴承托承载所述轴承,所述轴承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薄膜固定梁,所述轴承受所述轴承驱动装置驱动在所述轴承托上沿所述中心线顺时针或逆时针原位转动;所述薄膜固定梁包括弧形上弦梁、位于所述弧形上弦梁正下方的弧形下弦梁和支撑筋,所述弧形上弦梁和所述弧形下弦梁之间通过至少两个所述支撑筋相对平行固定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支撑筋与所述弧形上弦梁所成角度均不为直角且互为补角,相邻两个所述支撑筋之间互不接触;所述弧形上弦梁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薄膜固定槽,所述第一薄膜固定槽的长度与所述弧形上弦梁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薄膜固定槽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薄膜的卡簧;所述弧形下弦梁包括连接于所述固定墙的固定墙固定端和连接于所述地面的地面固定端,所述弧形下弦梁的下表面设置有牵引轨道,所述牵引轨道分布在所述固定墙固定端和所述地面固定端之间,所述牵引轨道上设置有用于沿着所述牵引轨道往复运动的所述薄膜牵引件,所述地面固定端设置有第一牵引绳索导向件,所述固定墙固定端设置有第二牵引绳索导向件;所述薄膜牵引件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牵引绳索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穿过所述第二牵引绳索导向件进行换向、缠绕到所述轴承后固定在所述轴承上,所述牵引绳索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牵引绳索导向件换向后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再缠绕到所述轴承后固定在所述轴承上,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的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牵引轨道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薄膜牵引件,所述第二薄膜的首端固定在距离所述固定墙固定端最近的薄膜牵引件上,所述第二薄膜的末端固定在距离所述地面固定端最近的薄膜牵引件上,所述牵引绳索与所述距离所述地面固定端最近的薄膜牵引件上第一通孔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轴承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轴承转动时,所述轴承卷、放所述牵引绳索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直接带动所述距离所述地面固定端最近的薄膜牵引件运动来移动所有的所述薄膜牵引件,以使所述薄膜牵引件带动所述第二薄膜展开或折起;所述温棚框架至少包括两个所述轴承托,所述温棚框架至少包括两个平行设置、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墙和所述地面上的所述薄膜固定梁,各个所述薄膜固定梁中的牵引绳索均缠绕到所述轴承上,由所述轴承同步卷、放。

较优地,所述温棚框架还包括弦梁固定件,所述弦梁固定件与所有所述薄膜固定梁中的弧形下弦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所述弦梁固定件与所有所述薄膜固定梁垂直。

较优地,所述第一牵引绳索导向件包括第一定滑轮和第一定滑轮固定件,所述第一定滑轮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定滑轮的轴孔,所述第一定滑轮固定件的两端与所述弧形下弦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绳索导向件包括双定滑轮和双定滑轮固定件,所述双定滑轮固定件穿过所述双定滑轮的轴孔,所述双定滑轮固定件的两端与所述弧形下弦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双定滑轮包括并列放置的左定滑轮和右定滑轮,所述牵引绳索的第一端搭放在所述左定滑轮后缠绕固定到所述轴承上,所述牵引绳索的第二端搭放在所述右定滑轮后缠绕固定到所述轴承上,所述轴承转动时,所述左定滑轮与所述右定滑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较优地,所述薄膜牵引件包括滑动件和弧形卡套,所述滑动件包括滑动底座及设置在所述滑动底座上的与所述弧形卡套相配合的弧形凸起部,所述弧形卡套与所述弧形凸起部之间夹有所述第二薄膜,所述弧形卡套与所述弧形凸起部之间通过螺丝固定,所述螺丝穿过所述第二薄膜。

较优地,所述牵引轨道为一种具有两个相向设置的开口端的C型槽,所述滑动底座的两侧设置有平行的用于与所述开口端相嵌的凹槽,所述弧形凸起部位于所述弧形下弦梁的下表面的下方。

较优地,所述卡簧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薄膜固定槽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薄膜固定槽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卡簧,所述第一薄膜固定槽中放置有所述第一薄膜时,所述至少一个卡簧将所述第一薄膜固定在所述第一薄膜固定槽中。

较优地,所述轴承托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圆形的自转轮,所述至少两个自转轮的轮轴固定安装在所述轴承托上,所述轴承放置在所述至少两个自转轮上且同时与所述至少两个自转轮相切,所述轴承转动时,所述至少两个自转轮按照所述轴承转动的反方向自转,以减小所述轴承转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或者,

所述轴承托中设置有至少三个圆形的自转轮,所述至少三个自转轮的轮轴固定安装在所述轴承托上,所述轴承放置在所述至少三个自转轮中间上且同时与所述至少三个自转轮相切,所述轴承转动时,所述至少三个自转轮按照所述轴承转动的反方向自转,以减小所述轴承转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温室大棚,包括温棚框架、第一薄膜、第二薄膜及用于固定所述温棚框架的固定墙,所述第一薄膜固定安装在所述温棚框架的弧形上弦梁上,所述第二薄膜固定安装在所述温棚框架的弧形下弦梁的薄膜牵引件上,所述薄膜牵引件在所述弧形下弦梁的牵引轨道中滑动时,所述第二薄膜跟随所述薄膜牵引件移动以展开或折叠,所述温棚框架为前述的所述温棚框架。

较优地,所述固定墙包括与处于所述温室大棚最外层的保温墙、处于所述温室大棚内层的蓄热装置、以及风机,所述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墙体及设置在所述蓄热墙体内的传热管,所述传热管包括与风机的排气口相连接的风机连接端、以及用于与所述温室大棚内连通的棚内连接端,所述风机的进气口吸入所述温室大棚内的热空气,所述风机的排气口将所述热空气连续不断的输送至所述传热管中,所述传热管将所述热空气的热量传递给所述蓄热墙体,以实现蓄热。

较优地,所述传热管为蛇形管,所述蓄热墙体与保温墙的形状相对应,所述蓄热墙体与所述保温墙相接触,所述蓄热墙体由蓄热砖砌成,所述保温墙为彩钢复合板;所述温室大棚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温室大棚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控制所述风机工作的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及所述风机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室大棚及温棚框架,采用了薄膜牵引件带动第二薄膜自然弯曲折叠在一起,进而避免第二薄膜的磨损,保证了薄膜使用寿命不会因磨损而降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温棚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另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温棚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温棚框架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温棚框架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温棚框架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温棚框架的第四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温棚框架的第五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温棚框架的第六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9是温棚框架的第七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10是温棚框架的第八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11是温棚框架的第九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12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温室大棚展开第二薄膜的示意图。

附图13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温室大棚收起第二薄膜的示意图。

附图14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固定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温室大棚1、温棚框架2、薄膜固定梁20、弧形上弦梁201、第一薄膜固定槽2011、弧形下弦梁202、牵引轨道2021、薄膜牵引件2022、第一通孔20221、第二通孔20222、滑动件20223、滑动底座202231、弧形凸起部202232、凹槽202233、弧形卡套20224、螺丝20225、第一牵引绳索导向件2023、第二牵引绳索导向件2024、双定滑轮20241、双定滑轮固定件20242、左定滑轮202411、右定滑轮202412、牵引绳索2025、固定墙固定端2026、地面固定端2027、支撑筋203、弦梁固定件204、驱动机构21、轴承驱动装置211、轴承212、轴承托213、自转轮2131、第一定滑轮20231、第一定滑轮固定件20232、固定墙3、保温墙31、蓄热装置32、传热管322、蓄热墙体321、风机33、第一薄膜4、第二薄膜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棚框架2,包括薄膜固定梁20、安装在固定墙3上的驱动机构21、用于带动第二薄膜5移动的薄膜牵引件2022、以及贯穿薄膜牵引件2022的牵引绳索,薄膜固定梁20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固定墙和地面;温棚框架2中,驱动机构21包括轴承驱动装置211、圆柱形的轴承212以及固定安装于固定墙的轴承托213,轴承驱动装置211与轴承212相连接、且固定安装于固定墙3,轴承托213承载轴承212,轴承212的中心线垂直于薄膜固定梁20,轴承212受轴承驱动装置211驱动在轴承托213上沿中心线顺时针或逆时针原位转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温棚框架2包括至少两个轴承托213,多个轴承托213共同承载轴承212;

薄膜固定梁20包括弧形上弦梁201、位于弧形上弦梁201正下方的弧形下弦梁202和支撑筋203,弧形上弦梁201和弧形下弦梁202之间通过至少两个支撑筋203相对平行固定设置,相邻两个支撑筋203与弧形上弦梁201所成角度均不为直角且互为补角,并且,相邻两个支撑筋203之间互不接触;

弧形上弦梁20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薄膜固定槽2011,第一薄膜固定槽2011的长度与弧形上弦梁201的长度相同,第一薄膜固定槽201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薄膜4的卡簧;

弧形下弦梁202包括连接于固定墙3的固定墙固定端2026和连接于地面的地面固定端2027,弧形下弦梁202的下表面设置有牵引轨道2021,牵引轨道2021分布在固定墙固定端2026和地面固定端2027之间,牵引轨道2021上设置有用于沿着牵引轨道2021往复运动的薄膜牵引件2022,地面固定端2027设置有第一牵引绳索导向件2023,固定墙固定端2026设置有第二牵引绳索导向件2024;

薄膜牵引件2022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0221、和第二通孔20222,牵引绳索2025的第一端穿过第一通孔20221、穿过第二牵引绳索导向件2024进行换向、缠绕到轴承212后固定在轴承212上,牵引绳索2025的第二端穿过第一牵引绳索导向件2023换向后穿过第二通孔20222、再缠绕到轴承212后固定在轴承212上,其中,第一端与第二端的缠绕方向相反,牵引轨道202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薄膜牵引件2022,第二薄膜5的首端固定在距离固定墙固定端2026最近的薄膜牵引件2022上,第二薄膜5的末端固定在距离地面固定端2027最近的薄膜牵引件2022上,牵引绳索2025与距离地面固定端2027最近的薄膜牵引件2022上第一通孔20221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轴承驱动装置211驱动轴承212转动时,轴承212卷、放牵引绳索202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直接带动距离地面固定端2027最近的薄膜牵引件2022运动来移动所有的薄膜牵引件2022,以使薄膜牵引件2022带动第二薄膜5展开或折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牵引绳索23的材质可以为钢绳或尼龙绳;

温棚框架2至少包括两个平行设置、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墙3和地面上的薄膜固定梁20,各个薄膜固定梁20中的牵引绳索2025均缠绕到轴承212上,由轴承212同步卷、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温棚框架2还包括弦梁固定件204,弦梁固定件204与所有薄膜固定梁20中的弧形下弦梁2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弦梁固定件204与所有的薄膜固定梁20垂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绳索导向件2023包括第一定滑轮20231和第一定滑轮固定件20232,第一定滑轮固定件20232穿过第一定滑轮20231的轴孔,第一定滑轮固定件20232的两端与弧形下弦梁20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牵引绳索导向件2024包括双定滑轮20241和双定滑轮固定件20242,双定滑轮固定件20242穿过双定滑轮20241的轴孔,双定滑轮固定件20242的两端与弧形下弦梁20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双定滑轮20241包括并列放置的左定滑轮202411和右定滑轮202412,牵引绳索2025的第一端搭放在左定滑轮202411后缠绕固定到轴承212上,牵引绳索2025的第二端搭放在右定滑轮202412后缠绕固定到轴承212上,轴承212转动时,左定滑轮202411与右定滑轮202412的转动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薄膜牵引件2022包括滑动件20223和弧形卡套20224,滑动件20223包括滑动底座202231及设置在滑动底座202231上的与弧形卡套20224相配合的弧形凸起部202232,弧形卡套20224与弧形凸起部202232之间夹有第二薄膜5,弧形卡套20224与弧形凸起部202232之间通过螺丝20225固定,螺丝20225穿过第二薄膜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牵引轨道2021为一种具有两个相向设置的开口端的C型槽,滑动底座202231的两侧设置有平行的用于与开口端相嵌的凹槽202233,弧形凸起部202232位于弧形下弦梁202的下表面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簧的宽度与第一薄膜4固定槽2011的宽度相同,第一薄膜固定槽2011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卡簧,第一薄膜固定槽2011中放置有第一薄膜4时,至少一个卡簧将第一薄膜4固定在第一薄膜固定槽2011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轴承托213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圆形的自转轮2131,至少两个自转轮2131的轮轴固定安装在轴承托213上,轴承212放置在至少两个自转轮2131上且同时与至少两个自转轮2131相切,轴承212转动时,至少两个自转轮2131按照轴承212转动的反方向自转,以减小轴承212转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轴承托213中也可以设置有至少三个圆形的自转轮2131,至少三个自转轮2131的轮轴固定安装在轴承托213上,轴承212放置在至少三个自转轮2131中间上且同时与至少三个自转轮2131相切,轴承212转动时,至少三个自转轮2131按照轴承212转动的反方向自转,以减小轴承212转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如图4中所示,轴承托213上设置有四个自转轮2131,四个自转轮2131均与轴承212相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轴承212与轴承托213相接触的部位也可以做成厚齿轮状,轴承托213上设置至少两个与轴承212接触部位相咬合的辅转齿轮,轴承212转动时,至少两个辅转齿轮按照轴承212转动的反方向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1也可以安装于薄膜固定梁20上,然而,轴承驱动装置211以及轴承212的重量会加重薄膜固定梁20的负担,使薄膜固定梁20变形,影响温室大棚的保温效果,轴承驱动装置211工作时发生振动,可能会导致轴承驱动装置211及轴承212脱落,具有安全隐患,并且,将轴承托213固定安装在保温墙3,也能够较好地固定轴承212,避免轴承212移位造成薄膜拉动过程不顺畅。

如图12、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温室大棚1,其可包括温棚框架2、第一薄膜4、第二薄膜5及用于固定温棚框架2的固定墙3,第一薄膜4固定安装在温棚框架2的弧形上弦梁201上,第二薄膜5固定安装在温棚框架2的弧形下弦梁202的薄膜牵引件2022上,薄膜牵引件2022在弧形下弦梁202的牵引轨道2021中滑动时,第二薄膜5跟随薄膜牵引件2022移动以展开或折叠,温棚框架2为前述图1-图11任一描述的温棚框架2。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室大棚1中,固定墙3包括与处于温室大棚1最外层的保温墙31、处于温室大棚1内层的蓄热装置32、以及风机33,蓄热装置32包括蓄热墙体321及设置在蓄热墙体321内的传热管322,传热管322包括与风机33的排气口相连接的风机连接端、以及用于与温室大棚1内连通的棚内连接端,风机33的进气口吸入温室大棚1内的热空气,风机33的排气口将热空气连续不断的输送至传热管322中,传热管322将热空气的热量传递给蓄热墙体321,以实现蓄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室大棚1中,传热管322为一种蛇形管,蓄热墙体321与保温墙31的形状相对应,蓄热墙体321与保温墙31相接触,蓄热墙体321由蓄热砖砌成,保温墙31为彩钢复合板;温室大棚1还包括设置在温室大棚1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控制风机工作的处理装置,处理装置与温度传感器及风机33电性连接,温度传感器34用于感受温室大棚1内的温度,并产生对应的温度信号,处理装置35用于采集温度传感器34产生的温度信号,并根据采集的温度信号产生对应的当前温度值,并将产生的当前温度值与预设的基准温度值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控制风机33工作。例如,处理装置35在比较出当前温度值小于预设的基准温度值时,控制风机进入待机状态;处理装置35在比较出当前温度值不小于预设的基准温度值时,控制风机33开始工作,以将温室大棚1内的热空气输送到蓄热墙体321内的传热管322后,再从传热管322的另一端排出到温室大棚1内,如此实现温室大棚1内的热空气持续的将热量传送给蓄热墙体321。为了提高传热管322内的热空气在传热管322的滞留时间,风机33的进气口的内径、传热管322的与风机33的排气口连接的一端的内径大于传热管322的另一端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室大棚及温棚框架,采用了薄膜牵引件带动第二薄膜自然弯曲折叠在一起,进而避免第二薄膜的磨损,保证了薄膜使用寿命不会因磨损而降低,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维护成本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