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造贫瘠山区,荒芜丘陵、山沟的适应于坡状地形的地火龙结构。
背景技术:
北方冬季寒冷,对于一些丘陵、山沟地区,冬季难以进行开发利用,即使修建大棚,在缺乏光照的情况下依然难以保证棚内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适应坡状地形,并且能提高冬季大棚内温度的生态节能地火龙结构。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地火龙系统和热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火龙系统包括横向火龙体,横向火龙体两端设置有倾斜的纵向火龙体,纵向火龙体末端设置有烟囱;所述纵向火龙体和横向火龙体的上表面均排布设置有多个填料口;横向火龙体中部设置有点火口;所述热水循环系统包括热水锅炉,热水锅炉内设置有与所述点火口连通的燃烧室,燃烧室外为水套,水套与热水管相连;热水管上设置有补水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火龙体和纵向火龙体内通过两竖直的隔墙设置为三个烟气通道;中间的烟气通道的底部填充设置为实心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水锅炉的水套顶部为出水口,热水锅炉的底部为回水口,所述热水管连接出水口和回水口;所述补水管与热水管回水口的一端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纵向火龙体设置为曲线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通过地火龙系统和热水循环系统同时供热,保证寒冷的冬季,大棚内可以保持较高温度,并适合植物的生长,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经济条件落后的山沟、丘陵地区,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2、本实用新型地火龙系统利用纵向火龙体,不仅可以适应具有坡度的丘陵地区或山沟地区,其倾斜的角度还有利于烟气的排放,增大烟囱的抽力,实用性强,燃烧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的纵向火龙体可设置为曲线型,从而延长纵向火龙体的长度,提高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地火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热水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热水锅炉与横向火龙体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山沟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与山坡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中1为热水锅炉、2为横向火龙体、3为填料口、4为纵向火龙体、5为烟囱、6为热水管、7为出水口、8为回水口、9为补水管、10为水套、11为隔墙、12为燃烧室、13为分火墙。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地火龙系统和热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火龙系统包括横向火龙体2,横向火龙体2两端设置有倾斜的纵向火龙体4,纵向火龙体4末端设置有烟囱5;所述纵向火龙体4和横向火龙体2的上表面均排布设置有多个填料口3;横向火龙体2中部设置有点火口;所述热水循环系统包括热水锅炉1,热水锅炉1内设置有与所述点火口连通的燃烧室12,燃烧室12外为水套10,水套10与热水管6相连;热水管6上设置有补水管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火龙体2和纵向火龙体4内通过两竖直的隔墙11设置为三个烟气通道;中间的烟气通道的底部填充设置为实心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水锅炉1的水套10顶部为出水口7,热水锅炉1的底部为回水口8,所述热水管6连接出水口7和回水口8;所述补水管9与热水管6回水口8的一端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纵向火龙体4设置为曲线形。
所述横向火龙体2内的隔墙11位于与热水锅炉1相连处为断开结构,同时断开处相应于热水锅炉1的接口处设置有分火墙13。分火墙13使热水锅炉1内的烟气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纵向火龙体4处排出。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可单独使用热水锅炉1进行加热,需要使用地火龙时,可通过填料口3将地火龙内全部填满燃料,然后在热水锅炉1的燃烧室12点火,高温烟气流经地火龙时,逐渐将地火龙内的燃料引燃,使整个地火龙以及热水循环系统共同为大棚内提供热量。
地火龙内填充的燃料可为秸秆、树叶、木材、枯草等生物质燃料;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