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香猪的新型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1760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香猪的新型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牲畜养殖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香猪的新型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香猪体型小,烹饪后肉质柔嫩,味道鲜香,被称为世界珍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香猪的需求量增加,香猪养殖逐渐产业化。传统的圈养方式对香猪的养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大量快速的养殖的香猪,在数量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由于传统的圈养香猪,运动量降低,所处的生活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均难以保证,因此传统圈养的香猪在饲养过程中容易生病,且肉质也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香猪的新型养殖系统,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合理利用空间,为香猪提供运动场所。

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态香猪的新型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矩形场地,在场地的四周环绕有围墙,沿着场地的一条边的围墙设有喂料槽,所述喂料槽与自动下料装置相连通;在场地内部沿着剩余三边围墙中至少一边围墙建有猪舍,在场地内还设有自动饮水装置;在场地的中间设有游泳池;在所述游泳池的四周设有障碍凸起。

进一步改进,所述喂料槽安装在围墙上,安装有喂料槽的围墙为一钢板,在钢板的内侧固定有一倾斜设置的承料板,所述承料板两侧设有与所述钢板之间分别设有两三角形连板,两所述连板、所述承料板和所述钢板围成所述喂料槽。

进一步改进,位于所述喂料槽上部的所述钢板上设有一长条形通孔;所述自动下料装置包括一储料箱,所述储料箱在所述钢板上与所述喂料槽相对的一侧,在储料箱底部安装有出料轴,所述出料轴由一电机驱动;所述储料箱底部与所述通孔相连通,所述出料轴上沿其轴向均匀设有多块长条板;所述出料轴由一电机驱动将所述储料箱内的饲料运至所述喂料槽内。

进一步改进,所述自动下料装置还包括一控制箱,所述控制箱控制所述电机启动和停止。

进一步改进,所述自动下料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喂料槽底部的多个物料传感器,所述物料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箱电连接。

进一步改进,所述喂料槽的两侧设有两组所述自动饮水装置,所述自动饮水装置包括水箱,所述水箱下部安装有一水平设置的主水管,在所述主水管上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出水管,在出水管上装有出水端。

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水端由橡胶制成,所述出水端为球形,在所述出水端上设有十字形孔。

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水管上装有仅能出水的单向阀门。

进一步改进,所述猪舍包括多间独立间,每一所述独立间包括顶板、侧壁和底板,所述底板与地面间有距离,所述底板与所述侧壁一体成型;所述底板倾斜设置,所述底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至8°。

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较低的一端设有一挡板,所述挡板竖直设置,所述挡板上设有流水孔;在所述底板上铺有一层干草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沿着矩形场地的一边的围墙装有与自动下料装置相连通的喂料槽,沿着场地内剩余三边的围墙中至少一边建有猪舍;在场地中间设有游泳池,并在游泳池的四周设有障碍凸起;饲养在场地内的香猪需要到游泳池内进行玩耍,则需要翻过障碍凸起,提高香猪的运动量,提高香猪的品质,保证香猪猪肉具有野生香猪的品质;且在场地内还设有自动饮水装置和与自动下料装置相连通的喂料槽,运动后的香猪可根据个体需求随时进行饮水或者是进食,对提高香猪的生长速度,提高香猪的肉质品质效果显著;同时本实施例中需要较少的人工,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生态香猪的新型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猪舍的独立间的剖视放大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喂料槽与自动下料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B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出水端示意图。

图中:

场地100;围墙110;通孔111;污水槽120;

喂料槽2;承料板21;连板22;

自动下料装置3;储料箱31;出料轴32;电机33;长条板34;控制箱35;

猪舍4;独立间41;顶板42;侧壁43;底板44;挡板45;流水孔451;干草层46;

自动饮水装置5;水箱51;主水管52;出水管53;出水端54;十字形孔55;

游泳池6;

障碍凸起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生态香猪的新型养殖系统,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一矩形场地100,在场地100的四周环绕有围墙110,沿着场地100的一条边设有喂料槽2,所述喂料槽2与自动下料装置3相连通;在场地100内部沿着剩余三边中的其中一条边或者两条边或者三条边建有猪舍4,在场地100内还设有自动饮水装置5;在场地100的中间设有游泳池6;在所述游泳池6的四周设有障碍凸起7。本实施例中沿着矩形场地100的一边的围墙110装有与自动下料装置3相连通的喂料槽2,沿着场地100内剩余三边的围墙110中至少一边建有猪舍4;在场地100中间设有游泳池6,并在游泳池6的四周设有障碍凸起7;饲养在场地100内的香猪需要到游泳池6内进行玩耍,则需要翻过障碍凸起7,提高香猪的运动量,提高香猪的品质;且在场地100内还设有自动饮水装置5和与自动下料装置3相连通的喂料槽2,运动后的香猪可根据个体需求随时进行饮水或者是进食,对提高香猪的生长速度,提高香猪的肉质品质效果显著;同时本实施例中需要较少的人工,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喂料槽2安装在围墙110上,安装有喂料槽2的围墙110为一钢板,在钢板的内侧固定有一倾斜设置的承料板21,所述承料板21两侧设有与所述钢板之间分别设有两三角形连板22,两所述连板22、所述承料板21和所述钢板围成所述喂料槽2。喂料槽2结构稳定牢固,方便安装,利于香猪的使用。

本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喂料槽2上部的所述钢板上设有一长条形通孔111;所述自动下料装置3包括一储料箱31,所述储料箱31在所述钢板上与所述喂料槽2相对的一侧,在储料箱31底部安装有出料轴32,所述出料轴32由一电机33驱动;所述储料箱31底部与所述通孔111相连通,所述出料轴32上沿其轴向均匀设有多块长条板34;所述出料轴32由一电机33驱动将所述储料箱31内的饲料运至所述喂料槽2内。将定量的饲料储存在所述储料箱31内,储料箱31内的饲料由出料轴32上的长条板34拨送至喂料槽2中,自动向喂料槽2补充饲料,保证充足的饲料供应,满足香猪所需的饲料量。在喂料槽2上部的钢板上还可以设有一遮雨板,防止饲料槽中的饲料被雨淋湿,降低饲料品质,引起香猪的肠胃疾病。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下料装置3还包括一控制箱35,所述控制箱35控制所述电机33启动和停止,进一步提高补充饲料的自动化程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下料装置3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喂料槽2底部的多个物料传感器,所述物料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箱35电连接。当物料传感器感知喂料槽2中没有饲料时,物料传感器向所述控制箱35发送信号,所述控制线启动电机33带动出料轴32转动,出料轴32上的长条板34将饲料拨送至喂料槽2中,向喂料槽2中及时补充饲料且避免饲料的浪费。

本实施例中所述喂料槽2的两侧设有两组所述自动饮水装置5,所述自动饮水装置5包括水箱51,所述水箱51下部安装有一水平设置的主水管52,在所述主水管52上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出水管53,在出水管53上装有出水端54。水箱51中的水由于压力的作用进入主水管52再流入多个相互平行的出水管53中供多只香猪同时引用,满足香猪个体不同的饮水需求,保证香猪的饮水需要,利于香猪的育肥,保持香猪身体健康。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端54由橡胶制成,所述出水端54为球形,在所述出水端54上设有十字形孔55。香猪需要饮水时,仅需将出水端54咬在口中,出水端54由于香猪口部压力的作用发生形变,水箱51中的水经过主水管52、出水管53和出水端54流入香猪的口中。当香猪饮水结束后,香猪停止咬出水端54,出水端54不再受到挤压力,出水管53中的水不会从出水端54流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53上装有仅能出水的单向阀门,避免已经与香猪口腔接触的水回流到水箱51内,保证水箱51内的水清洁,避免水箱51中的水被污染。

本实施例中所述猪舍4包括多间独立间41,每一所述独立间41包括顶板42、侧壁43和底板44,所述底板44与地面间有距离,所述底板44与所述侧壁43一体成型;所述底板44倾斜设置,所述底板4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至8°。所述顶板42也为倾斜设置,利于雨水积聚在独立间顶部,减少猪舍漏水的可能性;猪舍4由多个独立间41构成,方便猪舍4管理,减少香猪在猪舍4内的挤压而发生的意外;独立间41的底板44与地面间设有一定的距离,保持底板44干燥,避免香猪由于猪舍4中休息的底板44潮湿和过于寒冷而引起的疾病。且底板44与所述侧壁43一体成型,底板44与侧壁43件没有缝隙,方便独立间41的彻底清洗,也避免底板44下部的水汽进入到独立间41内;所述底板4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至8°,清洗独立间41的水能够从底板44表面上自动流至独立间41边缘,在场地100靠近独立间41的出口处的地面上设有敞口的污水槽120,在污水槽120的上面覆盖有一格栅板,方便香猪踩踏进出猪舍4;多个猪舍4的污水槽120相互连通,将污水统一通过管路排出系统,提高本实施例的清洁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44较低的一端设有一挡板45,所述挡板45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44上铺有一层干草层46。挡板45防止铺在底板44上的干草层46从底板44上掉落在场地100的地面上。所述挡板45上设有流水孔451,清洗底板44的水从流水孔451内流出。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