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鱼类受精卵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1810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高原鱼类受精卵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鱼卵孵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原鱼类受精卵孵化装置。



背景技术:

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组成较为独特,表现为种群的高度单一性和一致性,以中亚山区高寒冷水性鱼类为优势群体,鱼类区系主要由鲤科的裂腹鱼亚科和鳅科的高原鳅属鱼类组成。其中鲤科的裂腹鱼类因其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泛易捕捞,而成为重要的经济鱼类。尤其最近10年随着外来人口增加、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外来物种的不断入侵导致其资源量急剧降低,多种裂腹鱼类已被《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收录为濒危保护物种,因此,急需开展裂腹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为高原裂腹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了适应生存高原鱼类进化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对于高原鱼卵的孵化也需要专门的孵化设备条件。在高原裂腹鱼鱼类繁育研究工作中发现,采用工厂化苗种孵化设备系统时,能够保证水质环境稳定、孵化规模大,但是存在建设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不易广泛推广等问题;在采用桶式鱼卵孵方法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投入开展孵化工作,但是存在孵化密度低且死卵易较多,鱼苗逃逸多,环境不稳定,造成大量鱼卵的浪费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原鱼类受精卵孵化装置,其生产成本低,可有效提升鱼卵的孵化率。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高原鱼类受精卵孵化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蓄水池、控温池和孵化池;控温池外壁设置有控制系统,其内部设置有与控制系统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和加热泵;

孵化池内设置有孵化装置;孵化装置包括第一孵化网和第二孵化网,第一孵化网设置于第二孵化网内。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在青藏高原地区,3月份裂腹鱼繁殖季节,地下水源温度达不到鱼卵孵化的温度要求,检测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信号控制加热泵工作,提升控温池内水源温度,使其达到鱼卵孵化要求,提升鱼卵的孵化率。

鱼卵均匀平铺与第一孵化网上,待鱼苗出膜后可进入第二孵化网内继续发育,而卵皮和部分坏卵则留在第一孵化网上,卵皮更易清除,降低了去除坏卵的劳动强度,还可减少水源污染,便于清理。

优选地,孵化装置还包括横杆,横杆放置于孵化池上,第一孵化网和第二孵化网之间具有间隙,且活动悬挂于横杆上。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便于拆卸第一孵化网和第二孵化网,两层可完全分开,当鱼卵全部孵化后,可通过横杆将孵化装置整体转移,也可单独拆卸第一孵化网或第二孵化网,将鱼苗转移至别处饲养,减少转移过程中对鱼苗的损害。

优选地,第一孵化网和第二孵化网上分别具有呈圆形的第一网孔和第二网孔,且第一网孔孔径小于鱼卵直径,大于第二网孔孔径。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鱼苗出膜后,可由第一网孔进入第二孵化网中,在第二孵化网中继续发育,鱼卵在孵化过程中,由于吸水而膨胀,所以不会由第一网孔进入第二孵化网中,鱼苗出膜后,可穿过第一网孔,进入第二孵化网中,同时,第二网孔孔径设置为鱼苗无法通过的大小,避免鱼苗从第二孵化网中逃逸。

优选地,孵化池中设置有与控制系统连接的供氧泵。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苗种孵化水源为地下水源,水中的含氧量达不到鱼卵孵化要求,通过供氧泵,即可使孵化池水源中的溶氧量始终保持在适合鱼卵孵化的条件下,提升鱼卵的孵化率。

优选地,孵化装置下端设置有支架。

优选地,控温池和孵化池的进水口处均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或单片机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加热泵对水源进行加热,供氧泵提升水源溶氧量,使水源达到最适鱼卵孵化的条件,提升鱼卵的孵化率;双层设置的第一孵化网和第二孵化网,可有效避免水源污染,便于清除卵皮和坏卵,提升鱼卵孵化率;还可在鱼苗转移过程中方便操作,降低对鱼苗的伤害,尤其适用于高原沉水性裂腹鱼卵的孵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其中,1、蓄水池;2、控温池;3、孵化池;4、控制系统;5、加热泵;6、温度传感器;7、供氧泵;8、第二孵化网;81、第二网孔;9、第一孵化网;91、第一网孔;10、支架;11、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用新型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所示,该高原鱼类受精卵孵化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蓄水池1、控温池2和孵化池3,繁育基地地下水通过水泵泵入蓄水池1中,并在控温池2和孵化池3的进水口处均设置有过滤网,用以对水源进行过滤,除去水源中的大块杂质,另外,孵化池3下端外壁设置有排水开关。

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繁育基地地下水源温度达不到鱼卵孵化的要求,必须通过控温池2对水源进行升温,控温池2外壁设置有控制系统4,其内部设置有与控制系统4连接的温度传感器6和加热泵5,当温度传感器6检测到控温池2内的水源温度低于设置的最低值时,控制系统4命令加热泵5工作,为水源升温;当温度传感器6检测到控温池2内的水源温度达到设置的最高值时,控制系统4即命令加热泵5停止工作,结束对水源的加热,优选控制系统4为单片机控制系统或PLC控制系统;经控温池2升温处理后的水源源源不断的流入孵化池3中,为鱼卵孵化创造最佳条件,提升鱼卵的孵化率。

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繁育基地地下水源中的含氧量达不到鱼卵孵化的要求,孵化池3内设置有与控制系统4连接的供氧泵7,供氧泵7不间断的为孵化池3充气供氧,提升孵化池3内水源的溶氧量,用以为鱼卵孵化创造最佳条件,提升鱼卵的孵化率。

如图1所示,孵化池3为矩形结构,其内设置有孵化装置,孵化装置包括横杆11、第一孵化网9和第二孵化网8,横杆11的长度大于孵化池3的宽度,使横杆11能放置于孵化池3上,可通过横杆11将孵化装置整体从孵化池中取出,便于转移鱼苗。

如图1所示,第一孵化网9设置于第二孵化网8内,二者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一孵化网9和第二孵化网8均通过横杆11悬挂于孵化池3内,二者均可单独从横杆11上拆卸下来,可完全分开,鱼苗孵化后,可单独取出第一孵化网9或第二孵化网8,便于转移鱼苗,降低转移过程中对鱼苗的损害。

双层设置的第一孵化网9和第二孵化网8,可避免水源污染,防止鱼卵出现水酶粘连,提升鱼卵的孵化率。

如图1所示,第一孵化网9和第二孵化网8上分别具有第一网孔91和第二网孔81,且第一网孔91的孔径小于鱼卵直径,大于第二网孔81的孔径。

鱼卵均匀平铺于第一孵化网9上,在孵化过程中,鱼卵吸水膨胀变大,故不会由第一网孔91进入第二孵化网8中,当鱼苗孵化后,可穿过第一网孔91,进入第二孵化网8中,继续发育,同时,第二网孔81孔径设置为鱼苗无法通过的大小,避免鱼苗从第二孵化网8中逃逸。

鱼苗通过第一网孔91进入第二孵化网8中继续发育,而卵皮和坏卵仍留在第一孵化网9上,便于清理,降低了去除坏卵的劳动强度,还可减少水源污染,提升鱼卵的孵化率。

如图1所示,还在孵化装置的下端设置有支架10,用于支撑孵化装置,降低横杆11所受压力。

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