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1210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耕作机,具体涉及一种深耕机,属于深耕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耕作深度;用畜力步犁耕地,犁底不平,耕作深度一般只有12cm左右,而且不能很好地翻土;小型拖拉机带单铧或双铧犁耕地以及旋耕机耕作质量虽然比畜力步犁好,但耕深一般也只有14~16cm;长此以往,熟土层厚度减少,犁底层厚度增加,很难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时对土壤的要求,粮食产量就会受到影响;现有的深耕机种类繁多,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20691837.6,公开了一种深耕机,包括支撑架,在支撑架上安装有驱动装置,在支撑架的下端安装有机架支撑管,在机架支撑管内安装有驱动轴,在驱动轴两侧由内向外依次对称连接有侧板和主链轮,且在驱动轴的一端连接有下驱动链轮,主链轮和下驱动链轮与驱动轴固定连接,侧板的端部活动铰接在驱动轴上,下驱动链轮与驱动装置连接;在两侧板的另一端连接有调节杆支撑管,在调节杆支撑管内安装有从动轴,在从动轴上固定连接有从动链轮,在主链轮和从动链轮上套接有旋刨链条,在旋刨链条上安装有旋刨;本实用新型将耕地的旋刨刀连接在链条上,耕地的最大深度由主链轮和从动链轮之间的距离及倾斜角度来定,可大幅度增加耕地深度,很好的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时对土壤的要求,达到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但其耕作深度仍不够,而现有的深耕机,在粘土区容易卡紧,无法很好地进行深耕。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深耕机,在深耕刀前侧设置圆犁刀,其进行切割沟墙,使深耕刀能够深耕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独立臂支撑,避免圆犁刀之间相互卡紧和圆犁刀与深耕刀之间的卡紧。

本实用新型的深耕机,包括安装架体,及与安装架体固定的悬挂架,所述悬挂架前侧间隔设置有一排独立臂;所述独立臂上安装有圆犁刀;所述悬挂架于独立臂后侧设置有一排深耕刀固定架;每一所述深耕刀固定架安装于相邻两独立臂之间;所述深耕刀固定架后侧通过垂直连杆固定有不带翼深松铲;所述深耕刀固定架底部固定有小犁壁深松铲;所述悬挂架于深耕刀固定架后侧设置有破土刀;所述悬挂架于破土刀后侧设置有镇压器;独立臂和圆犁刀配合;有较好的切土能力、极强的切断能力;脱土性好、容易入土便于磨锐;不易缠草、减少阻力;独立的圆犁刀,使刀盘与铲体胫刃之间不易堵塞。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安装架体包括两方钢;所述方钢通过两横梁连接固定,所述方钢中部焊接一作用横梁,所述悬挂架固定于作用横梁上。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镇压器包括与悬挂架铰接的铰接杆;所述铰接杆另一端安装有压轮;所述铰接杆与悬挂架之间安装有压簧件。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压轮由直径为200mm镇压幅度为46mm的轮盘构成;所述轮盘为空心橡胶轮;所述空心橡胶轮其胎面上铸有箭型纹;其质量轻,直径小,且在胎表面设置胎式花纹,黏土容易脱落镇压质量好,压后地表产生鳞片状裂纹较少,表面胎纹可增加镇压轮的附着力。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深耕机,在深耕刀前侧设置圆犁刀,其进行切割沟墙,使深耕刀能够深耕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独立臂支撑,避免圆犁刀之间相互卡紧和圆犁刀与深耕刀之间的卡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深耕机,包括安装架体1,及与安装架体1固定的悬挂架2,所述悬挂架2前侧间隔设置有一排独立臂3;所述独立臂3上安装有圆犁刀4;所述悬挂架2于独立臂3后侧设置有一排深耕刀固定架5;每一所述深耕刀固定架5安装于相邻两独立臂3之间;所述深耕刀固定架5后侧通过垂直连杆6固定有不带翼深松铲7;所述深耕刀固定架5底部固定有小犁壁深松铲8;所述悬挂架2于深耕刀固定架5后侧设置有破土刀9;所述悬挂架2于破土刀9后侧设置有镇压器10;独立臂和圆犁刀配合;有较好的切土能力、极强的切断能力;脱土性好、容易入土便于磨锐;不易缠草、减少阻力;独立的圆犁刀,使刀盘与铲体胫刃之间不易堵塞。

所述安装架体1包括两方钢11;所述方钢11通过两横梁12连接固定,所述方钢11中部焊接一作用横梁13,所述悬挂架2固定于作用横梁13上。

所述镇压器10包括与悬挂架铰接的铰接杆14;所述铰接杆14另一端安装有压轮15;所述铰接杆14与悬挂架2之间安装有压簧件16。

所述压轮15由直径为200mm镇压幅度为46mm的轮盘构成;所述轮盘为空心橡胶轮;所述空心橡胶轮其胎面上铸有箭型纹;其质量轻,直径小,且在胎表面设置胎式花纹,黏土容易脱落镇压质量好,压后地表产生鳞片状裂纹较少,表面胎纹可增加镇压轮的附着力。

本实用新型的深耕机,在深耕刀前侧设置圆犁刀,其进行切割沟墙,使深耕刀能够深耕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独立臂支撑,避免圆犁刀之间相互卡紧和圆犁刀与深耕刀之间的卡紧。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