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还田机,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秸秆粉碎还田机。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果实收获完成后的工作是将农田中的秸秆拔除,为后期作物的种植做好准备。如:棉秆或玉米秆,传统的方式是通过人工拔除,拔除的秸秆就地放置于农田,进行野外焚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国家正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并以此达到减少污染和改良农田土壤的目的。
目前,市面上的秸秆粉碎还田机,由于其结构的弊端,在粉碎秸秆时,秸秆粉碎物随意抛出,没有一定的规律,导致秸秆粉碎物杂乱无章的落于地面,分布不均匀。另外,秸秆粉碎后放于土壤中可作为底肥使用,即可改善农田土壤的质量,给土壤增加养分。但是由于粉碎后的秸秆分布不均匀,使得最终土壤的养分分布不均,导致后期农作物生长养分不能得到均匀供给,易出现好坏掺半的现象,不利于农作物的整体生长,影响产量和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碎效果好、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有利于后期农作物生长的秸秆粉碎还田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秸秆粉碎还田机,包括悬挂架、齿轮箱、传动皮带组、框架、导流机构以及粉碎刀组,所述传动皮带组设置于所述框架的一侧,所述齿轮箱设置于所述悬挂架内;所述粉碎刀组包括动刀组和定刀组,所述动刀组包括刀轴架和多个设置于所述刀轴架上的粉碎刀,所述定刀组包括多个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的切断刀;所述导流机构包括成排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均布且倾斜设置;所述齿轮箱、传动皮带组和粉碎刀组依次传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悬挂架、齿轮箱、传动皮带组、框架、导流机构以及粉碎刀组的设置,工作时将悬挂架设置于拖拉机上,拖拉机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齿轮箱,齿轮箱再将动力传给传动皮带组,传动皮带组带动粉碎刀组进行工作,对田中的秸秆进行粉碎;粉碎时,粉碎刀旋转运动将秸秆粉碎,切断刀将秸秆切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秸秆的粉碎工作;另外,由于导流机构中多个导流板的均布设置,使得粉碎后的秸秆会从导流板所形成的流道有规律的飞出,均匀分布于农田中,给后期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肥料和养分,提高产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作如下改进: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导流板的倾斜角度为55-65°。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在导流过程中不受任何阻碍,能够让秸秆粉碎物顺利沿着导流板排出。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导流板包括上盖板和连接所述上盖板的侧挡板。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上盖板的设置,使得粉碎秸秆飞出时不会向上飞溅,侧挡板的设置,使得粉碎秸秆只能往一侧飞溅,上盖板和侧挡板的设置,使得还田机在工作中所粉碎的秸秆,按照一个方向飞出,且由于导流板均布设置,使得飞出的粉碎物均匀分布于田地中,给后期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底肥料。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秸秆粉碎还田机还包括机罩,所述机罩包括前罩和连接所述前罩的后罩,所述后罩的侧边活动连接所述框架。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由于后罩的侧边活动连接框架,打开机罩时只需将前罩和框架拆开即可,十分方便。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后罩通过合页铰接所述框架。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安装时后罩的一侧由于和框架铰接,工作中只需要将前罩的连接处拆卸,之后将前罩和后罩掀起,即可进行导流板的安装工作,安装完毕再将前罩和后罩放下,实现闭合两种工作状态。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前罩外侧的两端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框架。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能够提高前罩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不会在耕作中因为行走不平导致机罩的上下颠簸,延长其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紧固件为螺栓或螺杆。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使用螺栓或螺杆将前罩的外侧两端固定于框架的两侧,连接方便且稳固。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秸秆粉碎还田机还包括镇压轮。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镇压轮将粉碎秸秆的田地进行压实和整合,提高耕地质量,便于后期农作物的生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悬挂架,2、齿轮箱,3、传动皮带组,4、框架,51、刀轴架,52、粉碎刀,6、切断刀,7、导流板,71、上盖板,72、侧挡板,81、前罩,82、后罩,83、合页,84、紧固件,9、镇压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其包括悬挂架1、齿轮箱2、传动皮带组3、框架4、导流机构以及粉碎刀组,传动皮带3组设置于框架4的一侧,齿轮箱2设置于悬挂架1内;粉碎刀组包括动刀组和定刀组,动刀组包括刀轴架51和多个设置于刀轴架51上的粉碎刀52,定刀组包括多个设置于框架4上的切断刀6;导流机构包括成排设置于框架4上的导流板7,导流板7均布且倾斜设置;齿轮箱2、传动皮带组和粉碎刀组依次传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悬挂架1、齿轮箱2、传动皮带组3、框架4、导流机构以及粉碎刀组的设置,工作时将悬挂架1设置于拖拉机上,拖拉机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齿轮箱2,齿轮箱2再将动力传给传动皮带组3,传动皮带组3带动粉碎刀组进行工作,对田中的秸秆进行粉碎;粉碎时,粉碎刀52旋转运动将秸秆粉碎,切断刀6将秸秆切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秸秆的粉碎工作;另外,由于导流机构中多个导流板7的均布设置,使得粉碎后的秸秆会从导流板7所形成的流道有规律的飞出,均匀分布于农田中,给后期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肥料和养分,提高产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作如下改进: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导流板7的倾斜角度为55-65°。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在导流过程中不受任何阻碍,能够让秸秆粉碎物顺利沿着导流板7排出。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导流板7包括上盖板71和连接上盖板71的侧挡板72。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上盖板71的设置,使得粉碎秸秆飞出时不会向上飞溅,侧挡板72的设置,使得粉碎秸秆只能往一侧飞溅,上盖板71和侧挡板72的设置,使得还田机在工作中所粉碎的秸秆,按照一个方向飞出,且由于导流板7均布设置,使得飞出的粉碎物均匀分布于田地中,给后期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底肥料。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秸秆粉碎还田机还包括机罩,机罩包括前罩81和连接前罩81的后罩82,后罩82的侧边活动连接框架4。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由于后罩82的侧边活动连接框架4,打开机罩时只需将前罩81和框架4拆开即可,十分方便。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后罩82通过合页83铰接框架4。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安装时后罩82的一侧由于和框架4铰接,工作中只需要将前罩81的连接处拆卸,之后将前罩81和后罩82掀起,即可进行导流板7的安装工作,安装完毕再将前罩81和后罩82放下,实现闭合两种工作状态。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前罩81外侧的两端通过紧固件84连接框架4。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能够提高前罩81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不会在耕作中因为行走不平导致机罩的上下颠簸,延长其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紧固件84为螺栓或螺杆。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使用螺栓或螺杆将前罩的外侧两端固定于框架4的两侧,连接方便且稳固。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秸秆粉碎还田机还包括镇压轮9。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镇压轮9将粉碎秸秆的田地进行压实和整合,提高耕地质量,便于后期农作物的生长。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