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用自动化分种播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4555发布日期:2018-08-10 19:0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业用自动化分种播种装置。



背景技术:

播种装置是以作物种子为播种对象的种植机械,按照播种方法,可分为撒播机、条播机和穴播机,此外,还有按作业要求设计的联合作业机和免耕播种机等,用于某类或某种作物的播种机,常冠以作物种类名称,如谷物条播机、玉米穴播机、棉花播种机、牧草撒播机等。

传统的播种装置结构复杂,大都为大型机械,并不适用于小面积的农作物种植,而且传统的播种装置使用成本过高,从而导致一些偏远的农村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大都是人工手动种植,而且在进行大豆和玉米等粒状农作物种植时需要对作物种子进行颗粒定量和等间距种植,大型的播种装置不好操作,增大了作物播种的工作难度。而且现有的播种装置难以控制每次落下的种子量,导致播种不均匀,且对于播种结束后装置内剩余的种子回收处理也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农业用自动化分种播种装置,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播种不均匀、剩余种子不便于回收的问题,同时解决了播种装置在田间行进的便利性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农业用自动化分种播种装置,包括本体、行进轮和扶手杆,所述本体自上而下依次包括存种筒、分种筒、播种筒及回收筒;所述存种筒包括圆柱形筒体及其下方的锥形导流筒,所述圆柱形筒体下端与所述锥形导流筒上端的连接处设置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中心处设置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套设转动板;所述控制板上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沿径向分布的第一通孔,所述转动板上设置单排沿径向分布的第二通孔;所述分种筒内设置正反转电机和固定在所述正反转电机输出轴上的分种斗;所述锥形导流筒的下端开口端位于所述分种斗上端开口处正上方;所述分种斗下端开口处分别与所述播种筒和所述回收筒的上端开口处连通,所述正反转电机固定在所述播种筒的右侧壁与所述回收筒的左侧壁的连接处上表面;所述播种筒的右侧壁与所述回收筒的左侧壁的连接处前后表面固定设置轮毂固定板,所述轮毂固定板下端外表面通过转轴固定所述行进轮;所述回收筒底面设置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下端伸缩端设置锥体结构,所述播种筒底面设置播种定位管;所述播种筒的左表面通过连接斜杆固定所述扶手杆,所述扶手杆上设置打孔按钮、播种按钮和回收按钮。

更进一步地,所述打孔按钮、所述播种按钮和所述回收按钮分别电连接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转动电机、所述正反转电机和所述电动伸缩杆。

更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板的上表面与所述转动板的下表面间隙小于种子的最小直径,所述转动板与所述圆柱形筒体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小于种子的最小直径,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相同且设置位置相匹配,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重合后转动°后与所述第一通孔再度重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分种筒的外壁与所述播种筒和所述回收筒的外壁固定焊接或一体成型。

更进一步地,所述播种筒的右侧壁与所述回收筒的左侧壁固定连接且连接处位于所述分种筒下端开口处的某一直径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分种斗的左右侧壁设置U型通槽,所述U型通槽的底面与所述分种斗的内底面在同一平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中央控制器采用单片机型号为Intel8031或 MCS51,所述转动电机为步进式电机。

更进一步地,所述回收筒右侧壁下端设置回收管,所述回收管的外端开口处设置密封盖。

更进一步地,所述播种定位管下端面高于行进轮的轮毂内表面的最低点,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伸长状态下所述锥体结构下端位于地面以下。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能够均匀控制单次播种量,保证每次播种量均匀,提高播种均匀度。

2、便于回收种子操作,无需拆卸装置部件,方便回收播种结束剩下的种子。

3、自动化程度高,便于操作和控制播种进度。

4、行进轮设置距离较大,便于在田间行进,方便避开已播种土地,且降低了泥土粘在行进轮上影响行进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本体1;行进轮2;扶手杆3;存种筒4;分种筒5;播种筒6;回收筒7;回收管8;控制板9;转动电机10;转动板11;第一通孔901;第二通孔111;正反转电机12;分种斗13;电动伸缩杆14;锥体结构15;播种定位管1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农业用自动化分种播种装置,包括本体1、行进轮2和扶手杆3,本体1自上而下依次包括存种筒4、分种筒5、播种筒6及回收筒7;存种筒4包括圆柱形筒体及其下方的锥形导流筒,圆柱形筒体下端与锥形导流筒上端的连接处设置控制板9;控制板9中心处设置转动电机10,转动电机10的输出轴上套设转动板 11;控制板9上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沿径向分布的第一通孔901,转动板11上设置单排沿径向分布的第二通孔111;分种筒5内设置正反转电机12和固定在正反转电机12输出轴上的分种斗13;锥形导流筒的下端开口端位于分种斗13上端开口处正上方;分种斗13下端开口处分别与播种筒6和回收筒7的上端开口处连通,正反转电机12固定在播种筒6的右侧壁与回收筒7的左侧壁的连接处上表面;播种筒6的右侧壁与回收筒7的左侧壁的连接处前后表面固定设置轮毂固定板,轮毂固定板下端外表面通过转轴固定行进轮2;回收筒7底面设置电动伸缩杆14,电动伸缩杆14的下端伸缩端设置锥体结构15,播种筒6 底面设置播种定位管16;播种筒6的左表面通过连接斜杆固定扶手杆 3,扶手杆3上设置打孔按钮、播种按钮和回收按钮;打孔按钮、播种按钮和回收按钮分别电连接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电连接转动电机 10、正反转电机12和电动伸缩杆14;控制板9的上表面与转动板11 的下表面间隙小于种子的最小直径,转动板11与圆柱形筒体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小于种子的最小直径,第一通孔901与第二通孔111的孔径相同且设置位置相匹配,第二通孔111与第一通孔901重合后转动 30°后与第一通孔901再度重合;分种筒5的外壁与播种筒6和回收筒7的外壁固定焊接或一体成型;播种筒6的右侧壁与回收筒7的左侧壁固定连接且连接处位于分种筒5下端开口处的某一直径上;分种斗13的左右侧壁设置U型通槽,U型通槽的底面与分种斗13的内底面在同一平面上;中央控制器采用单片机型号为Intel8031或MCS51,转动电机10为步进式电机;回收筒7右侧壁下端设置回收管8,回收管8的外端开口处设置密封盖;播种定位管16下端面高于行进轮2的轮毂内表面的最低点,电动伸缩杆14的伸缩端伸长状态下锥体结构下端位于地面以下。

工作原理:播种前,将需要播种的农作物种子装入存种筒4内,手握扶手杆3推动播种装置在带播种的田间行进至播种预留位置处,起始状态,第一通孔901与第二通孔111处于未贯通的状态。

播种时,手握扶手杆3推动播种装置前进,按下打孔按钮,中央控制器收到打孔指令,控制电动伸缩杆14向下伸长,在松过土的土地上打下待播种孔后回缩至起始位置,播种装置在推力的作用下继续前进一定距离,待播种定位管16位于刚打下的待播种孔正上方时,操作者按下播种按钮,中央控制器接收到的播种命令后,控制转动电机10 步进转动两次,转动一次停留时间约1S,转动板11随转动电机10转动,转动一次,第一通孔901与第二通孔111重合导通,种子从中落下,转动二次,第一通孔901与第二通孔111再次错开闭合,种子停止下落。初始状态和播种按钮按下的状态下,中央控制器控制正反转电机12始终保持在逆时针转动至极限位置即分种斗13的上端开口处向左侧倾斜的状态。这样,从存种筒4中落下的种子便能沿分种斗13 的倾斜面落入播种筒6内,进而从播种定位管16中掉落,落入待播种孔内。单次播种完毕,继续前进一定距离,重复上述操作。

整个播种过程结束后,若存种筒4内还剩下的种子,按下回收按钮,中央控制器接收到回收命令后控制正反转电机12顺时针转动至极限位置并保持在该位置,同时控制转动电机10步进转动一次,使得第一通孔901与第二通孔111重合导通,使得存种筒4中的剩余种子下落,沿分种斗13向右倾斜的上表面落入回收筒7中,回收时,可轻轻前后晃动播种装置,加快剩余种子的掉落,同时可使用外部工具将位于第二通孔11边缘及角落中残留的种子拨入第二通孔11中,使之完全落入回收筒7。最后将回收筒7的回收管8对准种子存储容器,打开密封盖,提起扶手杆3,使回收筒7向右倾斜,直至回收筒7中的种子完全落入种子存储容器中,完成种子的回收,无需拆卸装置部件。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