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钓鲢鳙钓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6479发布日期:2018-09-11 19:57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组结构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浮钓鲢鳙钓组。



背景技术:

浮钓鲢鳙钓组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商品水怪,主要由多钩钓组和吊篮组成。其存在以下不足:线组采用尼龙线,柔软性差,鱼入口性差;线组在抛投中容易相互缠绕;吊蓝融散较慢。

第二种是自制浮钓鲢鳙,主要由单钩或双钩钓组及饵簧组成。由于钩组钓钩数量不足,导致中鱼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钓鲢鳙钓组,以解决现有浮钓鲢鳙钓组,抛投中鱼线线组容易相互缠绕,中鱼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钓鲢鳙钓组,包括接头、柔性连杆以及装饵弹簧,接头和装饵弹簧分别固接在柔性连杆的两端,柔性连杆上设有多组沿柔性连杆的径向布设并用于中鱼状态向下弹性变形或非中鱼状态回弹至柔性连杆径向方向上的分支弹力支架,分支弹力支架的外端部外露有分支鱼线及设于分支鱼线末端的分支鱼钩;分支弹力支架采用单层杆件结构,或者分支弹力支架采用内外多层复合杆件结构。

进一步地,单层杆件结构采用刚性金属弹簧管、记忆金属管、玻璃纤维管、竹木纤维管、纳米硼纤维管、碳素纤维管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内外多层复合杆件结构包括处于内层的硬支撑杆以及套设于硬支撑杆外的弹性套管;硬支撑杆采用硬质塑料管、硬质塑胶条、自锁式塑料扎带、竹木条、玻璃纤维条、碳素纤维条、纳米硼纤维条、钛合金条中的至少一种,弹性套管采用弹性橡胶管、弹性塑胶管、弹簧管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内外多层复合杆件结构包括处于内层的弹性内芯杆以及套设于弹性内芯杆外的硬套管;弹性内芯杆采用弹性橡胶条或弹性塑胶条中的一种;硬套管采用硬质塑料管、硬质塑胶管、竹木管、玻璃纤维管、碳素纤维管、纳米硼纤维管、钛合金管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分支鱼线末端设有多个分支鱼钩;或者分支弹力支架的外端部伸出有多根分支鱼线,分支鱼线的长度不同,且长度差大于1倍鱼钩长度。

进一步地,柔性连杆上设有多个分支弹力支架;多个分支弹力支架沿柔性连杆的周向均匀排布;和/或多个分支弹力支架沿柔性连杆的轴向排布,且轴向上的分支弹力支架彼此上下错位排布。

进一步地,柔性连杆上设有用于支撑分支弹力支架和保证分支弹力支架回复到位的翻板钓座,柔性连杆同一径向层面上的分支弹力支架布设于同一个翻板钓座内;翻板钓座表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地,装饵弹簧的底部设有底部鱼线以及处于底部鱼线末端的底部鱼钩,底部鱼钩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或者装饵弹簧的底部设有底部鱼线以及处于底部鱼线上的多个底部鱼钩,相邻底部鱼钩之间间隔布设且大于1倍鱼钩长度;或者装饵弹簧的底部设有多根底部鱼线,底部鱼线的长度均不相同,且底部鱼线彼此间的长度差大于1倍鱼钩长度,每一根底部鱼线的末端均设有一个底部鱼钩。

进一步地,分支弹力支架的内层内端部和/或外层内端部固接在柔性连杆上;或者分支弹力支架的内层内端部和/或外层内端部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依次套接于相邻的分支弹力支架上以构成束扎在柔性连杆外表面的中心束环。

进一步地,柔性连杆包括处于内部的鱼线、连接锁、连接环或连接杆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处于外部的橡胶套管;柔性连杆的至少一端和/或装饵弹簧的至少一端设有用于穿设鱼线和彼此连接的连接球。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浮钓鲢鳙钓组,在柔性连杆上设置沿柔性连杆径向布设的多组分支弹力支架,利用分支弹力支架端头的鱼线和鱼钩结合分支弹力支架本身的支撑力与弹性力进行钓鱼。鱼钩非中鱼状态时,分支弹力支架利用其支撑力保持分支弹力支架处于柔性连杆的径向方向上,以使得各个分支弹力支架携带的鱼钩随着鱼饵融散而分处于不同的方位,彼此间不易相互缠绕,从而提高中鱼几率;当鱼钩中鱼受到重力作用而使得分支弹力支架适应性弹性弯折,以自动适应中钩的鱼在水中的游动,从而保证鱼稳定咬钩后的收取;当取钓中钩后的鱼以后,分支弹力支架在其支撑力和弹性力的双重作用下恢复至柔性连杆的径向方向上,以利于整个浮钓鲢鳙钓组的下一次使用,使用寿命长,可重复利用率高,从而降低成本。整个钓组中鱼率高,钓组上钩位置能够自行调整以让钓组处于最佳上鱼的工作状态,鱼饵融散效果好,能够分钩调整值最佳上鱼位置,能够有效防止钩组相互缠绕。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接头;2、柔性连杆;3、装饵弹簧;301、底部鱼线;302、底部鱼钩;4、分支弹力支架;401、分支鱼线;402、分支鱼钩;403、中心束环;5、翻板钓座;6、连接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5 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浮钓鲢鳙钓组,包括接头1、柔性连杆2以及装饵弹簧3,接头 1和装饵弹簧3分别固接在柔性连杆2的两端,柔性连杆2上设有多组沿柔性连杆2的径向布设并用于中鱼状态向下弹性变形或非中鱼状态回弹至柔性连杆2径向方向上的分支弹力支架 4,分支弹力支架4的外端部外露有分支鱼线401及设于分支鱼线401末端的分支鱼钩402;分支弹力支架4采用单层杆件结构,或者分支弹力支架4采用内外多层复合杆件结构。本实用新型浮钓鲢鳙钓组,在柔性连杆2上设置沿柔性连杆2径向布设的多组分支弹力支架4,利用分支弹力支架4端头的鱼线和鱼钩结合分支弹力支架4本身的支撑力与弹性力进行钓鱼。鱼钩非中鱼状态时,分支弹力支架4利用其支撑力保持分支弹力支架4处于柔性连杆2的径向方向上,以使得各个分支弹力支架4携带的鱼钩随着鱼饵融散而分处于不同的方位,彼此间不易相互缠绕,从而提高中鱼几率;当鱼钩中鱼受到重力作用而使得分支弹力支架4适应性弹性弯折,以自动适应中钩的鱼在水中的游动,从而保证鱼稳定咬钩后的收取;当取钓中钩后的鱼以后,分支弹力支架4在其支撑力和弹性力的双重作用下恢复至柔性连杆2的径向方向上,以利于整个浮钓鲢鳙钓组的下一次使用,使用寿命长,可重复利用率高,从而降低成本。整个钓组中鱼率高,钓组上钩位置能够自行调整以让钓组处于最佳上鱼的工作状态,鱼饵融散效果好,能够分钩调整值最佳上鱼位置,能够有效防止钩组相互缠绕。钓钩位置更佳。钓组适口性更强。防钓组缠绕,操作简单。上鱼时间更短,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浮钓鲢鳙钓组。

本实施例中,单层杆件结构采用刚性金属弹簧管、记忆金属管、玻璃纤维管、竹木纤维管、纳米硼纤维管、碳素纤维管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内外多层复合杆件结构包括处于内层的硬支撑杆以及套设于硬支撑杆外的弹性套管。硬支撑杆采用硬质塑料管、硬质塑胶条、自锁式塑料扎带、竹木条、玻璃纤维条、碳素纤维条、纳米硼纤维条、钛合金条中的至少一种。弹性套管采用弹性橡胶管、弹性塑胶管、弹簧管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中,内外多层复合杆件结构包括处于内层的弹性内芯杆以及套设于弹性内芯杆外的硬套管。弹性内芯杆采用弹性橡胶条或弹性塑胶条中的一种。硬套管采用硬质塑料管、硬质塑胶管、竹木管、玻璃纤维管、碳素纤维管、纳米硼纤维管、钛合金管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分支鱼线401末端设有多个分支鱼钩402。可选地,分支弹力支架4的外端部伸出有多根分支鱼线401,分支鱼线401的长度不同,且长度差大于1倍鱼钩长度。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杆2上设有多个分支弹力支架4。多个分支弹力支架4沿柔性连杆2的周向均匀排布;和/或多个分支弹力支架4沿柔性连杆2的轴向排布,且轴向上的分支弹力支架4彼此上下错位排布。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杆2上设有用于支撑分支弹力支架4和保证分支弹力支架4回复到位的翻板钓座5。柔性连杆2同一径向层面上的分支弹力支架4布设于同一个翻板钓座5内。翻板钓座5表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装饵弹簧3的底部设有底部鱼线301 以及处于底部鱼线301末端的底部鱼钩302,底部鱼钩302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可选地,装饵弹簧3的底部设有底部鱼线301以及处于底部鱼线301上的多个底部鱼钩302,相邻底部鱼钩302之间间隔布设且大于1倍鱼钩长度。可选地,装饵弹簧3的底部设有多根底部鱼线301,底部鱼线301的长度均不相同,且底部鱼线301彼此间的长度差大于1倍鱼钩长度,每一根底部鱼线301的末端均设有一个底部鱼钩302。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分支弹力支架4的内层内端部和/或外层内端部固接在柔性连杆2上。可选地,分支弹力支架4的内层内端部和/或外层内端部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依次套接于相邻的分支弹力支架4上以构成束扎在柔性连杆2外表面的中心束环403。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杆2包括处于内部的鱼线、连接锁、连接环或连接杆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处于外部的橡胶套管。柔性连杆2的至少一端和/ 或装饵弹簧3的至少一端设有用于穿设鱼线和彼此连接的连接球6。

实施例一,实施时,提供一种浮钓鲢鳙钓组,采用五钩钓组,明显提高中鱼率。钓组上钩的位置可自行调整,让钓组处于最佳上鱼的工作状态。采用大力马线组,鱼入口性更好。采用饵簧,饵融散效果更佳。采用弹力支架,能将分钩调整至最佳上鱼位置。采用乳胶管护线(分支弹力支架4),能有效防止钩组相互缠绕。通过增加分支弹力支架4,调整钩的数量与最佳位置,提升适口性来有效提高上鱼率。以解决浮钓鲢鳙钓组在实际操作中上鱼率不高的问题。

采用大力马线代替传统的尼龙线;以饵簧代替传统的吊篮结构;用乳胶管包线(柔性连杆2、分支弹力支架4)防止钓线缠绕;增加分支弹力支架4。

如图5所示,使用时,将鱼饵装入饵簧,将五个鱼钩埋入钓饵下部,并合理调整五个钓钩的位置,即可抛投施钓。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分支弹力支架4内层的强力塑料扎带与外层的强力乳胶管内外叠套复合而成。分支弹力支架4在柔性连杆2的径向方向上分别向三个方向伸出。翻板钓座5从底部承托分支弹力支架4,或者翻板钓座5从分支弹力支架4的上下两侧夹持定位分支弹力支架4。翻板钓座5呈三角形,分支弹力支架4均从三角形的分支弹力支架4的边部向外伸出。分支弹力支架4内穿设的鱼线采用大力马线。

如图5所示,使用时,当中鱼后,因强力塑料扎带和乳胶管为弹力装置,会因中鱼而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后将鱼的作用力集中到翻板钓座5,支架不承担受力。待取鱼后,分支弹力支架4恢复原状。

该分支弹力支架4,为弹力塑料扎带与乳胶管的复合结构,耐磨难塑性变形,故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的特点。

整个钓组有效钓钩更多。钓钩位置更佳。钓组适口性更强。防钓组缠绕,操作简单。上鱼时间更短,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浮钓鲢鳙钓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