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动式培养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3214发布日期:2018-12-05 18:4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动式培养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培养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活动式培养床。



背景技术:

在植被生长模拟试验中,为了使试验测得数据更为接近真实值,更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往往需要用于试验测试的植被的生长情况接近真实情况,但现有技术用于培养植被的培养床往往只能满足植被的生长条件,但其生长环境却无法被真实模拟,往往导致试验测得值的失真,失去其试验价值。如使用人工模拟降雨系统DIK-6000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时,用户经常会遇到无法得到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数据,原因在于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材料大多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方生长,而非完完全全的在水平面上生长,这就导致无法真正的模拟样品的生长环境。

因此,本申请致力于提供一种活动式培养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动式培养床,实现了培养床的倾斜度的调节,进而可以使培养床上培养的植被不仅满足其生长条件(营养条件、光照条件等),还满足其生长环境(如有的植被在真实环境中是在一定坡度的地方生长的),从而保证需要进行试验测试的植被的生长条件、生长环境均接近真实环境,从而保证在植被生长模拟试验中,试验测得数据更为接近真实值,更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活动式培养床,包括:

用于培养植被的培养床;以及,

用于调节所述培养床的倾斜度的调节机构。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本调节机构可实现培养床的倾斜度的调节,进而可以使培养床上培养的植被不仅满足其生长条件(营养条件、光照条件等),还满足其生长环境(如有的植被在真实环境中是在一定坡度的地方生长的),从而保证需要进行试验测试的植被的生长条件、生长环境均接近真实环境,从而保证在植被生长模拟试验中,试验测得数据更为接近真实值,更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本培养床可根据其所培养的植被的真实生长环境来调节其倾斜度,适用范围广、适应性好、角度调整灵活度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支撑座、螺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底座;所述支撑座与所述螺杆螺接;所述螺杆、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依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交界处形成第一支撑部,且所述第一支撑部抵设于所述培养床的下方;使得所述螺杆于所述支撑座旋进旋出时调整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高度,以调节所述培养床的倾斜度。

本技术方案中,当培养床只需要沿一个方向倾斜(如只需要朝左倾斜、只需要朝右倾斜、只需要朝前倾斜、只需要朝后倾斜或只需要朝左后方倾斜等)或需要沿相对的两个方向倾斜时,可通过本调节机构来实现,成本较低。且本调节机构不仅具有调节培养床的倾斜度,还具有自锁功能(支撑座与螺杆螺接),即本调节机构只需调整螺杆与支撑座旋进和旋出的距离,便可实现培养床的倾斜度的调整,操作简单、安全且易于实现。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倾斜度为所述培养床与其所在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所述夹角为0-60°。

本技术方案中,培养床的倾斜度为培养床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且该夹角优选为0-60°,包括0°(即培养床与水平面平行)和6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支撑座、螺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轴杆和底座;所述支撑座与所述螺杆螺接;所述螺杆、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依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呈预设角度设置于所述轴杆;所述轴杆转动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三连接件远离所述轴杆一侧的端部形成第二支撑部,且所述第二支撑部抵设于所述培养床的下方,使得所述螺杆于所述支撑座旋进旋出时调整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高度,以调节所述培养床的倾斜度。

本技术方案中,本调节机构不仅可实现培养床只沿某一个方向倾斜,还可通过调整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之间的夹角,可实现培养床的两个方向的倾斜(如左右倾斜、朝前后倾斜、左后方或右前方倾斜或左前方或右后方倾斜等),从而使得培养床根据植被生长环境的改变、或不同植被的生长环境的不同,通过调节培养床的倾斜度来使得培养床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的需要,提高培养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不需要因更改生长环境不同的植被而更换不同的培养床,从而节约植被试验的成本,减少因植被改变而需要调整培养床的安装位的繁琐工作,简化了植被培养的成本(安装成本、人力投入成本等)。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预设角度为20-160°;和/或,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轴杆的径向方向的尺寸比值为1.2-5;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摆角范围为30-150°。

本技术方案中,培养床的倾斜度的调整不仅受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之间的夹角的限制,还受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沿轴杆的径向方向的尺寸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上述的夹角以及尺寸比值来调整培养床倾斜度的调节范围的限制。进一步的,还可通过第二连接件的摆角范围(即螺杆于支撑座旋进和旋出的距离)来调整培养床的倾斜度的调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培养床设有用于培养植被的槽状结构。

本技术方案中,培养床设有用于培养植被的槽状结构,这样可以稳固培养其上的植被,使得植被不会因培养床的倾斜而出现植被倒倾现象,从而保证了植被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的稳定性,降低影响植被生长的因子。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槽状结构的底面设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容置用于培养植被的容器;和/或,所述槽状结构用于放置培养植被的培养基;和/或,所述槽状结构的预设位置设有排水孔;和/或,所述槽状结构的底面设有摩擦面。

本技术方案中,槽状结构可直接用于盛放培养土,进而培养植被;槽状结构的底面也可设计成用于放置用于培养植被的容器(如土样盆栽、水培植物的瓶子或盆等),槽状结构还可同时培养直接培养在盛放在槽状结构上的培养土的植被以及用于培养植被的容器(如土样盆栽、水培植物的瓶子或盆等),由于植被在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浇水,为了模拟实际特别是在坡度上生长的植被上的水会沿其坡度流出植被的培养区域,因此,本槽状结构的预设位置会设有用于排水的排水孔,避免水汇集在槽状结构上,不仅影响植被的生长情况还使得本培养床无法真实模拟植被的真实生长环境。更优的,通过摩擦面加大槽状结构的抓土或抓容器的能力,避免其因培养床的倾斜而发生位移,进而影响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叠放框;所述槽状结构包括底面和围设所述底面的外周边设置的边框;所述叠放框可拆卸式叠设于所述边框的上方。

本技术方案中,由于不同的植被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也会不同,如由于不同的植被对培养土厚度的需求不同,因此,为了提高培养床的适应性和适用范围,可通过增加槽状结构的槽深,进而增加培养土的厚度,从而使得本培养床可适用不同植被。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叠放框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叠放框可相互替换叠设于所述边框,且至少两个所述叠放框沿其框深方向的尺寸不同;和/或,所述叠放框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叠放框相互可拆卸式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叠放框可为多个(至少两个)框深尺寸不同的结构,且每一个可分别与槽状结构连接,这样可根据所培养的植被的不同而更换不同框深的叠放框;也可为为多个可相互叠放且相互可拆卸式连接的结构,使得多个(至少两个)叠放框叠放起来后再实现槽状结构的不同框深。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培养床的下方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所述调节机构;或,所述培养床的下方设有与所述调节机构相对设置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与所述培养床铰接,使得所述培养床可绕所述支撑机构转动。

本技术方案中,用于支撑培养床的结构可直接为本调节机构,本调节机构也可为支撑培养床的其中一个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活动式培养床,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本调节机构可实现培养床的倾斜度的调节,进而可以使培养床上培养的植被不仅满足其生长条件(营养条件、光照条件等),还满足其生长环境(如有的植被在真实环境中是在一定坡度的地方生长的),从而保证需要进行试验测试的植被的生长条件、生长环境均接近真实环境,从而保证在植被生长模拟试验中,试验测得数据更为接近真实值,更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本培养床可根据其所培养的植被的真实生长环境来调节其倾斜度,适用范围广、适应性好、角度调整灵活度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本实用新型中,本调节机构既可实现培养床沿某一方向的倾斜,也可沿两个方向的倾斜,可根据试验需要进行选择,提高了本培养床的、针对性、选择性、适用范围和实用性,从而降低本培养床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更优的,本调节机构操作简单、安全且易于实现。

3、本实用新型中,本培养床的槽状结构可直接用于盛放培养土,进而培养植被;槽状结构的底面也可设计成用于放置用于培养植被的容器(如土样盆栽、水培植物的瓶子或盆等),槽状结构还可同时培养直接培养在盛放在槽状结构上的培养土的植被以及用于培养植被的容器(如土样盆栽、水培植物的瓶子或盆等),由于植被在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浇水,为了模拟实际特别是在坡度上生长的植被上的水会沿其坡度流出植被的培养区域,因此,本槽状结构的预设位置会设有用于排水的排水孔,避免水汇集在槽状结构上,不仅影响植被的生长情况还使得本培养床无法真实模拟植被的真实生长环境。更优的,通过摩擦面加大槽状结构的抓土或抓容器的能力,避免其因培养床的倾斜而发生位移,进而影响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4、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不同的植被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也会不同,如由于不同的植被对培养土厚度的需求不同,因此,为了提高培养床的适应性和适用范围,可通过增加槽状结构的槽深,进而增加培养土的厚度,从而使得本培养床可适用不同植被。更优的,叠放框可为多个(至少两个)框深尺寸不同的结构,且每一个可分别与槽状结构连接,这样可根据所培养的植被的不同而更换不同框深的叠放框;也可为为多个可相互叠放且相互可拆卸式连接的结构,使得多个(至少两个)叠放框叠放起来后再实现槽状结构的不同框深。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活动式培养床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培养床,2.调节机构,21.支撑座,22.螺杆,221.把手,23.第一连接件,24.第二连接件,25.底座,26.第三连接件,27.轴杆,28.第一支撑部,29.第二支撑部,291.轴,292.滚轴,3.辅助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和2所示,一种活动式培养床,包括:用于培养植被的培养床1;以及,用于调节培养床1的倾斜度的调节机构2。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本调节机构2可实现培养床1的倾斜度的调节,进而可以使培养床1上培养的植被不仅满足其生长条件(营养条件、光照条件等),还满足其生长环境(如有的植被在真实环境中是在一定坡度的地方生长的),从而保证需要进行试验测试的植被的生长条件、生长环境均接近真实环境,从而保证在植被生长模拟试验中,试验测得数据更为接近真实值,更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本培养床1可根据其所培养的植被的真实生长环境来调节其倾斜度,适用范围广、适应性好、角度调整灵活度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调节机构2包括支撑座21、螺杆22、第一连接件23、第二连接件24和底座25;支撑座21与螺杆22螺接;螺杆22、第一连接件23、第二连接件24依次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件23与第二连接件24铰接,第二连接件24转动安装于底座25;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24的交界处形成第一支撑部28,且第一支撑部28抵设于培养床1的下方;使得螺杆22于支撑座21旋进旋出时调整第一支撑部28的高度,以调节培养床1的倾斜度。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螺杆22与支撑座21螺接,因此,调节机构2的第一支撑部28支撑培养床1的左侧时,当用户旋进螺杆22(为了便于说明,本文本中,如图2所示,定义螺杆22做靠近第一连接件23运动的方向为其前进方向(即朝右移动),定义螺杆22做远离第一连接件23运动的方向为其后退方向(即朝左移动))时,螺杆22前进,由于第一连接件23的长度不变,第一连接件23在螺杆22的带动下会拉动第一支撑部28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支撑于第一支撑部28之上的培养床1的高度下降,即左侧的培养床1的高度下降,从而使得培养床1朝左倾斜,进而实现培养床1倾斜度的改变;当用户旋出螺杆22时,螺杆22后退,由于第一连接件23的长度不变,第一连接件23在螺杆22的带动下会拉动第一支撑部28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支撑于第一支撑部28之上的培养床1的高度上升,即左侧的培养床1的高度上升,从而使得培养床1复位,进而实现培养床1倾斜度的改变。值得指出的是,本调节机构2实现培养床1的倾斜度的调节,与第二连接件24垂直于水平面时培养床1的初始状态有关,当第二连接件24垂直于水平面时,培养床1此时左侧的高度大于右侧的高度时,则本调节机构2可调节培养床1左右两个方向的倾斜度,使得培养床1可朝左倾斜,或朝右倾斜,或与水平面平行;当第二连接件24垂直于水平面时,培养床1此时左侧的高度等于或小于右侧的高度时,本调节机构2只能调节培养床1一个方向的倾斜度,即调节培养床1朝左倾斜。上述同样的情况也适用调节机构2设于培养床1右侧、后侧、前侧、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或有后侧,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实施例三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调节机构2包括支撑座21、螺杆22、第一连接件23、第二连接件24、第三连接件26、轴杆27和底座25;支撑座21与螺杆22螺接;螺杆22、第一连接件23、第二连接件24依次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件23与第二连接件24铰接;第三连接件26和第二连接件24呈预设角度设置于轴杆27;轴杆27转动设于底座25;第三连接件26远离轴杆27一侧的端部形成第二支撑部29,且第二支撑部29抵设于培养床1的下方,使得螺杆22于支撑座21旋进旋出时调整第二支撑部29的高度,以调节培养床1的倾斜度。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撑部29由一个变量(即第三连接件26)组成,支撑较为稳定和牢靠。虽然,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24形成的第一支撑部28并支撑培养床1,而是位于培养床1的下方,此时,调节培养床1的倾斜度的是第二支撑部29。同样的,当调节机构2的第二支撑部29支撑培养床1的左侧时,当用户旋进螺杆22时,螺杆22前进,由于第一连接件23的长度不变,第一连接件23在螺杆22的带动下会拉动第二连接件24向下移动,由于第二连接件24与第三连接件26是设置在轴杆27上的,当第二连接件24向下移动时会带动轴杆27旋转,进而使得第三连接件26的端部(即第二支撑部29)的高度上升,使得左侧的培养床1的高度上升,从而使得培养床1朝右倾斜,进而实现培养床1的倾斜角度的改变;由于第一连接件23的长度不变,第一连接件23在螺杆22的带动下会拉动第二连接件24向上移动,由于第二连接件24与第三连接件26是设置在轴杆27上的,当第二连接件24向下移动时会带动轴杆27旋转,进而使得第三连接件26的端部(即第二支撑部29)的高度下降,使得左侧的培养床1的高度下降,从而使得培养床1朝左倾斜,进而实现培养床1的复位。

值得指出的是,本调节机构2实现培养床1的倾斜度的调节,与第二连接件24垂直于水平面时培养床1的初始状态有关,当第二连接件24垂直于水平面时,培养床1此时左侧的高度大于右侧的高度时,则本调节机构2可调节培养床1左右两个方向的倾斜度,使得培养床1可朝左倾斜,或朝右倾斜,或与水平面平行;当第二连接件24垂直于水平面时,培养床1此时左侧的高度等于或小于右侧的高度时,本调节机构2只能调节培养床1一个方向的倾斜度,即调节培养床1朝左倾斜。上述同样的情况也适用调节机构2设于培养床1右侧、后侧、前侧、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或有后侧,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实施例四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第二连接件24和第三连接件26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即预设角度)范围为20-160°,包括20°和160°,优选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60-120°,包括60°和120°,预设角度的适中选择可降低第二连接件24和第三连接件26之间的力矩,从而降低调节培养床1的倾斜角度的调节过程中第二连接件24和第三连接件26的磨损程度,从而延长第二连接件24和第三连接件26的使用寿命。优选地,第三连接件26与第二连接件24沿轴杆27的径向方向的尺寸比值为1.2-5,包括1.2和5,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培养床1的倾斜度需要来选择第二连接件24和第三连接件26之间的参数关系,从而实现本调节机构2的优化,使得在满足培养床1的倾斜度的要求的同时,延长其使用寿命。优选地,第二支撑部为滚轴292,且为两个,即第三连接件26的数量为两个,且第三连接件26的端部设有滚轴292,优选地,两个第三连接件26的端部还可通过轴291连接,滚轴292套设在轴291的外侧,使得滚轴292与培养床1为滚动摩擦,将其两者间的摩擦力,从而保护两者,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实施例五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二、三或四的基础上,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24枢接或球铰接均可,第二连接件24也可与底座25枢接或球铰接,为了保证第一支撑部28的稳定性和牢靠性,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24的铰接优选为具有锁定功能,第二连接件24和底座25的铰接优选为具有锁定功能。优选地,第二连接件24的摆角范围为30-150°,即第二连接件24能够摆动的最大两个位置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优选地,为了降低本调节机构2的重量、生产成本、组装繁琐程度,本调节机构2的各部件优选为杆状结构。优选地,为了增加培养床1的稳定性和牢靠性,第一支撑部28或第二支撑部29与培养床1的接触面尽可能大一点,且第一支撑部28或第二支撑部29的个数至少为一个;且为了降低调节机构2与培养床1之间的摩擦力,培养床1与调节机构2之间优选为滚动摩擦,即第一支撑部28或第二支撑部29优选为滚轴,使得调节机构2在调节培养床1的倾斜度时更易于实现,降低了两者之间的磨损程度。

优选地,轴杆27与底座25为轴接,即底座25优选为两个,且底座25相互靠近的表面分别凸起有固定轴,对应的,轴杆27的两端面分别设有凹槽,使得底座25上的固定轴可于轴杆27上的凹槽内转动,从而实现轴杆27的转动;当然,也可为两个底座25对应轴杆27的两端分别设有凹槽,使得轴杆27在该凹槽内轴接。优选地,螺杆22远离第一连接件23的一端形成了把手221,便于用户手动旋进或旋出螺杆22。更优的,还可通过电机来实现螺杆22的旋进和旋出,且用户可通过开关按钮来实现螺杆22的前进或后退的距离的控制。进一步地,当螺杆22的长度较长时,为了避免螺杆22出现悬臂现象而影响其使用寿命,优选地,在靠近把手221的一侧设有与螺杆22滑动连接的辅助支撑座3。

在实施例六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二、三、四或五的基础上,培养床1设有用于培养植被的槽状结构。优选地,培养床1的上表面内凹形成槽状结构,且槽状结构包括底面和围设底面设置的边框,边框的设置使得槽状结构具有一定的深度,且该槽状结构可用于放置培养土(或培养基),进而用于养殖植被;优选地,为增加底面的抓土能力,底面设有摩擦面,如若干个凸起、若干个凹槽、或凸起凹槽的组合等;优选地,槽状结构的底面还设有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用于搁置培养有植被的容器,优选地,该凹槽结构由底面内凹形成。当槽状结构同时可用于盛放培养土(或培养基)和搁置容器时,此时的槽状结构优选为区域化设置,且容器区和培养土区设有隔板,避免培养土在朝向容器区倾斜的情况下进入容器区。优选地,由于在培养植被时,需要给植被浇水,在有坡度实际生长情况下,当雨水降落到植被时,部分的雨水会沿土壤的表面流向低洼地区,因此,为了模拟植被的实际生长情况,槽状结构的预设位置(如底面或边框)设置排水孔,值得指出的是,排水孔的设置应为培养床1处于倾斜状态时位于低处的地方,使得培养土上的水可沿排水孔流出。如当培养床1朝左倾斜,则排水孔则需设置在培养床1的左侧位置;当培养床1可沿前后方向倾斜时,则培养床1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排水孔。

在实施例七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还包括至少一个叠放框,叠放框可叠放在边框的上方,且与边框可拆卸式连接;当叠放框为多个(至少为两个)时,该多个叠放框中至少有两个叠放框的框深尺寸不同,且不同的框深尺寸的叠放框可相互替换地与边框可拆卸式连接;进一步地,该多个叠放框中至少有两个叠放框可叠放并可拆卸式连接,使得可叠放的两个叠放框叠放后与边框可拆卸式连接;不管是通过可替换的不同框深的叠放框来实现槽状结构的深度的调节;还是通过可叠加一起并与边框可拆卸式连接的多个叠放框来实现槽状结构的深度的调节均可,且该多个叠放框中可既包括框深尺寸不同的叠放框,还包括可相互叠放的叠放框;叠放框的数量、框深尺寸等可根据具体需要来设置。

在实施例八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二、三、四、五、六或七的基础上,培养床1的下方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调节机构2,即调节机构2形成培养床1的支撑机构,此时,培养床1的倾斜度、高度的调节可通过其中一个或两个调节机构2来实现。当然,培养床1的倾斜度的调节也可只通过一个调节机构2来实现,即在培养床1的下方设有与调节机构2相对设置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与培养床1铰接,使得培养床1可绕支撑机构转动。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