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箱及自净化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8826发布日期:2018-08-28 22:09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养殖箱及自净化生态养殖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以布为材质的养殖箱及其配套的系统和相应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无论从养殖产量还是从养殖规模来说,中国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然而,我国水产养殖者多以追求产量和短期经济效益为目标,养殖密度过高,加上环保意识淡薄,养殖病害呈逐年加重之势。同时,我国养殖业大多为静水养殖,高密度的养殖造成大量的鱼虾排泄物、残饵等有机物沉积水底。在养殖旺季,由于气温高,导致异养微生物大量繁殖,有机物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氨、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从而影响鱼虾生长、发育,引发鱼虾疾病。

用于净化养殖水体的物理、化学方法都存在着各种弊端,而天然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系又不足以分解养殖池中的有机负荷,需要寻求环境友好的养殖水环境净化新方法。

近年来,人们将环境工程领域的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养殖水域环境的污染控制,包括用菌类和藻类去除水体中过多的含N、P有机饵料。其中,对菌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有益微生物,特别是PSB 的驯化、固定和应用。如中国专利《CN1461734微胶囊益生净水复合菌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时方法》将光合细菌、芽胞杆菌等多种菌株经组合发酵工艺培养、冻干及做微胶囊处理后投放水体或添加到饲料内,从而对水体修复;《CN1340613水产养殖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固定化方法》提供了一种以沸石作固定化载体,将作用菌与沸石混合成固体产品,投放于水产养殖池中,从而修复水产养殖环境的技术;《CN1245151一种改善水产养殖池水质的微生物处理系统》包含了光合细菌,好氧菌的富集培养方法及其混合菌挂膜的驯化培养方法、填料的选择和生物过滤塔的设置。植物修复方面,主要是应用水生植物来抑制底泥中N、P的释放、吸收过剩的营养物质、通过资源竞争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但既往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更多的是微生物净化,对水生植物净化应用不多。

受生物特性的限制,目前常用的养殖水体生物净化方法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一是生物净化的主要群体——微生物不能降解水体中所有污染物,污染物的不溶性、生物降解性都影响着生物净化的效果;二是当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过低,不足以满足微生物降解要求时,微生物净化就无法发挥其正常效能;三是由于水体修复的植物生物量过小无法满足大面积污染的水体净化要求。对于污染比较严重或复合污染的养殖水体,单一生物修复技术往往 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将不同生物修复技术有效结合,形成联合生物修复技术可更有效地达到降解、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总之,养殖水体中不仅富含N、P,还有过量的饵料、对虾排泄物、藻类和水生植物以及其它的生物遗骸,因此现有的微生物絮凝剂、酶制剂、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及生物浮床等单一手段或产品已无法满足养殖水体净化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号为CN201710219826.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循环生态养殖系统,该系统包括池塘、将池塘沿前后向分隔为进水区与出水区的隔墙、沿前后向设于隔墙上的至少一个浮箱和沿前后向设于池塘中的多片隔断。所述隔墙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浮箱和隔墙缺口,所述浮箱和隔墙缺口将进水区与出水区连通;所述进水区沿前后向设有至少一片进水隔断,所述进水隔断上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缺口;所述出水区且位于浮箱与隔墙缺口之间沿前后向设有多片出水隔断将出水区分隔为多条并排设置的沟渠,所述沟渠内为沉水性水草区,相邻出水隔断上供水流通过的缺口交错设置使水流在出水区呈蛇形流动,所述隔墙缺口和隔断上的缺口设置或不设置生物浮床。所述浮箱在左右方向上同向并排设置,其出水口后方设有防止水回流的布挡墙,其包括浮式框架、挂在浮式框架前部的布槽和设于浮式框架后部的集污槽,所述布槽前侧沿竖直方向设有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底部设有曝气提水结构,其顶部与布槽前侧上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布槽7前部和后部分别沿竖直方向设有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将布槽分隔为三个腔,所述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底部分别设有前滤网和后滤网,所述布槽底部且位于后导流板与布槽后侧之间设有防止污物沉积的充气翻滚结构,所述布槽后侧顶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布槽相邻后方且位于出水口下方设有集污槽,所述集污槽设于布槽7与布挡墙之间,所述集污槽上方沿竖直方向设有排污导流板,所述布挡墙上部设有隔离滤网。该实用新型结合活水养殖、生物浮床、生物净化和具有排污功能的浮箱等技术,提供了一种能自清洁的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但是,申请人发现该系统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从浮箱中排出的水流中含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会消耗水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且会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和含氧量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死亡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为了保证水体的清洁,浮箱占水面的8-12%,经济效益较低;

(3)集污槽对微小粪便等杂物的处理效果不好,导致浮箱出水浑浊;

(4)沉水性水草不便于控制和管理;

(5)为了保证水体质量,一般采用膨化饲料进行喂养,但是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结合活水养殖、生物浮床净化、鱼类自净化、鱼类混养、经济作物种植和具有排污功能的养殖箱等技术,提供了一种能自净化的循环生态养殖系统,该系统能改善水质,提高鱼类的成活率,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养殖箱,该养殖箱包括由前拦网片10、中隔片11和后拦网片12由前至后依次隔开的养殖槽6、养殖排污槽7、净化槽8和净化排污槽9,所述中隔片11的上部设有滤网18;所述养殖槽6前侧沿竖直方向设有导流筒13,所述导流筒13的底部设有曝气提水结构14作为养殖箱的入水口且其顶部与养殖槽6前侧上部的进口15连通;所述养殖槽6前部设有提水导流板16,所述提水导流板16下部设有下拦网17;所述净化槽8内均匀分布有曝气管26;所述养殖排污槽7和净化排污槽9的上部均沿竖直方向设有排污导流板20且其底部均设有排污管21,所述净化排污槽9的后侧上部设有带有上拦网19的出口作为养殖箱的出水口。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养殖排污槽7的底部和净化排污槽9的底部均沿左右向设有至少一条V形槽,所述V形槽底部设有排污管21;所述养殖排污槽7和净化排污槽9的排污管21均通过管路与排污处理系统连接。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养殖槽6、养殖排污槽7、净化槽8和净化排污槽9的宽度均为4-20m,所述养殖槽6、养殖排污槽7、净化槽8和净化排污槽9的深度均为1.5-2.8米,所述养殖槽6的长度为10-20米,所述净化槽8的长度为8-30米,所述养殖排污槽7和净化排污槽9的长度均为1.5-2.5米,所述提水导流板16与养殖槽6前侧的距离为0.4-0.6米,所述下拦网17、滤网18和上拦网19的高度均为0.5-0.8米,所述前拦网片10、后拦网片12、下拦网17、滤网18和上拦网19的孔径均为1-3cm。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曝气管26设于净化槽8底部,所述净化槽8内设置曝气管26 0.4-0.7米/m3,所述曝气管26的孔径为2cm。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还提供了一种自净化生态养殖系统,该系统包括池塘1、将池塘1沿前后向分隔为进水区与出水区的隔墙2、沿前后向设于池塘1中的多片隔断3和沿前后向设于隔墙2上的至少一个前述的养殖箱4,所述隔墙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养殖箱4和隔墙缺口,所述养殖箱4和隔墙缺口将进水区与出水区连通,多个养殖箱4同向并排设置并通过浮式框架或支架设于池塘1中;所述隔断3将养殖箱4以外的区域分隔为多条并排设置的沟渠,所述沟渠内设有生物浮床5,相邻隔断3上供水流通过的缺口交错设置使水流从养殖箱4的出水口呈蛇形流回至养殖箱4的入水口。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生物浮床5的总面积占池塘1水面的15-25%。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养殖槽6的总面积占池塘1水面的5-10%;同一养殖箱4内的净化槽8的体积为养殖槽6的体积的0.8-1.5倍。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生物浮床5沿左右向设于相邻两片隔断3之间,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于池塘1底部且呈矩形排布的四根立柱23、滑动设于立柱23上的多层网片24和网片24上种植的空心菜25,所述立柱23靠近隔断3设置,最下层的网片24位于池塘1底部,最上层的网片24上的空心菜25采摘出售,所述空心菜25的株距为15-25cm*15-25c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养殖箱及自净化生态养殖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净化槽处理养殖槽排出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微小杂质等,不但改善了水质,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2)为流水式养殖,水质好,避免水体富营养化,饲养的鱼体质好,不易生病;

(3)采用特殊的生物浮床,不但便于管理和控制,还能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

(4)通过多种方式配合作用,保证了水体质量;

(5)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常规的颗粒饲料进行喂养,饲料费用可以节约600-1000元/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殖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净化生态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浮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池塘、2隔墙、3隔断、4养殖箱、5生物浮床、6养殖槽、7养殖排污槽、8净化槽、9净化排污槽、10前拦网片、11中隔片、12后拦网片、13导流筒、14曝气提水结构、15进口、16提水导流板、17下拦网、18滤网、19上拦网、20排污导流板、21排污管、22充气包、23立柱、24网片、25空心菜、26曝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养殖箱,该养殖箱为由布料围成的矩形槽结构并通过浮式框架或支架固定,其沿前后向设置,其具体包括由前拦网片10、中隔片11和后拦网片12由前至后依次隔开的养殖槽6、养殖排污槽7、净化槽8和净化排污槽9等,前拦网片10、中隔片11和后拦网片12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前拦网片10和后拦网片12分别用于防止养殖槽6和净化槽8中的鱼游出;中隔片11的上部设有滤网18,下部为布片,用于防止鱼由净化槽8游入养殖排污槽7和防止大颗粒杂质进入净化槽8。其中,养殖槽6前侧沿竖直方向设有导流筒13,导流筒13的底部设有曝气提水结构14作为养殖箱的入水口且其顶部与养殖槽6前侧上部的进口15连通;其结构可以参见申请号为CN201710219826.0的专利中的描述,养殖槽6前部设有提水导流板16,提水导流板16上部为布片,下部设有下拦网17,与养殖槽6相隔适当距离,不但使含氧流水从养殖槽6底部进入,还可以防止鱼进入曝气提水结构14。净化槽8内均匀分布有曝气管26用于为净化槽8曝气。养殖排污槽7和净化排污槽9的上部均沿竖直方向设有排污导流板20且其底部均设有排污管21;具体地,排污导流板20设于相应的排污槽的中部,其结构可以参见申请号为CN201710219826.0的专利中的描述。净化排污槽9的后侧下部由布片封闭,上部设有带有上拦网19的出口作为养殖箱的出水口,上拦网19用于防止鱼粪等杂质流出。

其中,养殖槽6、养殖排污槽7、净化槽8和净化排污槽9的上侧高出水面0.5米左右(布片或者纱网),不但可以防止鱼越出养殖箱,还可以降低布槽的老化速度。

其中,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养殖排污槽7的底部和净化排污槽9的底部均沿左右向设有至少一条V形槽, V形槽底部设有排污管21,排污管21向上设有排污孔;其结构可以参见申请号为CN201710219826.0的专利中的描述。养殖排污槽7和净化排污槽9的排污管21均通过管路与排污处理系统连接用于集中对排污进行处理。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养殖槽6、养殖排污槽7、净化槽8和净化排污槽9的宽度(左右向,后同)相同且均为4-20m,养殖槽6、养殖排污槽7、净化槽8和净化排污槽9的深度相同且均为1.5-2.8米,养殖槽6的长度(前后向,后同)为10-20米,净化槽8的长度为8-30米,养殖排污槽7和净化排污槽9的长度均为1.5-2.5米,提水导流板16与养殖槽6前侧的距离为0.4-0.6米,下拦网17、滤网18和上拦网19的高度均为0.5-0.8米,前拦网片10、后拦网片12、下拦网17、滤网18和上拦网19的孔径均为1-3cm。进一步地,前拦网片10、后拦网片12和下拦网17的孔径可以稍大,滤网18和上拦网19的孔径可以稍小。

进一步地,如果养殖箱通过浮式框架固定,则在养殖槽6和净化槽8底部设置充气包22,其结构可以参见申请号为CN201710219826.0的专利中的描述。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曝气管26设于净化槽8底部,净化槽8内设置曝气管26 0.4-0.7米/m3,曝气管26的孔径为2cm。当然,根据需要也可在养殖槽6中设置曝气管26,曝气管26的用量可以为净化槽8的用量的1/3-1/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养殖箱,该养殖箱的主要原料为布,便于制作且成本低廉;同时,该养殖箱限定了水流方向和排污流向,并将其分为养殖槽和净化槽,在养殖槽中鱼做顶水运动,而在净化槽中并不限定;通过在净化槽混养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对养殖槽输出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微小杂质等进行处理,并各自设置排污系统以保证水质。

实施例2

参见图2,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自净化生态养殖系统,该系统包括池塘1、将池塘1沿前后向分隔为进水区与出水区的隔墙2(材质可以为布)、沿前后向设于池塘1中的多片隔断3(材质可以为布)和沿前后向设于隔墙2上的至少一个实施例1提供的养殖箱4等,隔墙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养殖箱4(隔墙2上对应地设有开口)和隔墙缺口,养殖箱4和隔墙缺口将进水区与出水区连通形成回路,多个养殖箱4同向(前后向)并排设置并通过浮式框架或支架设于池塘1中,一般情况下对于水深大于2m的池塘1采用浮式框架,反之则采用支架;其中,池塘1分区和浮式框架均可以参见申请号为CN201710219826.0的专利中的描述,支架为沿竖向设于池塘1中的不锈钢框架。隔断3将池塘1内养殖箱4以外的区域分隔为多条并排设置的沟渠,隔断3与池塘1边或隔墙2之间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缺口;具体地,进水区设有多条隔断3将其分隔为多条并排设置的沟渠,出水区设有多条隔断3(数量较进水区多)将其分隔为多条并排设置的沟渠,出水区末端的沟渠与进水区始端的沟渠连通,具体可以在隔墙缺口处连通。沟渠内设有生物浮床5,出水区的生物浮床的面积较进水区的生物浮床的面积大,相邻隔断3上供水流通过的缺口交错设置使水流从养殖箱4的出水口呈蛇形流回至养殖箱4的入水口。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生物浮床5的总面积占池塘1水面的15-25%以保证净水效果。具体地,出水区的生物浮床的面积占池塘1水面的10-18%,进水区的生物浮床的面积占池塘1水面的5-7%.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养殖槽6的总面积占池塘1水面的5-10%以平衡整个池塘1的生态;同一养殖箱4内的净化槽8的体积为养殖槽6的体积的0.8-1.5倍以保证净化槽8能净化养殖槽6输出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微小杂质等。

其中,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生物浮床5沿左右向设于相邻两片隔断3之间,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于池塘1底部且呈矩形排布的四根立柱23、滑动设于立柱23上的多层网片24(矩形聚氯乙烯网片,水平设置)和网片24上种植的空心菜25(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其他水生植物,经验证空心菜不但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且经济效益显著),网片24可以沿立柱23上下滑动,立柱23靠近隔断3或池塘1边设置,最下层的网片24位于池塘1底部,最上层的网片24上的空心菜25伸出水面可采摘出售,空心菜25的株距为15-25cm*15-25cm。具体地,生物浮床5的制作过程为:在隔断3隔成的沟渠内上部横铺一道两指网眼的聚氯乙烯网片。网宽2m,网片两边用绳子穿纲两头扎一个套,靠布墙边垂直插四根竹竿(立柱23),将绳套套在竹竿上,用以固定网片,能上升下降的移动,再将空心菜枝插在网片上,株行距20*20cm。待空心菜长至25cm,在上部加一层网片,规格与第一层一致,也用小绳穿纲套在两头竹竿上,再间隔1m用竹竿将网纲撑开,使网片保持2m宽,用小砖块将网压至水面以上5cm。待空心菜长出网上20cm时,再用砖块压至空心菜菜心露出水面5cm,空心菜继续上长,继续加砖块和网片,直至将空心菜底部压至池底。空心菜再长高至30cm左右,采摘出售,通过空心菜生物床过滤、吸收水中富余营养物质,净化水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净化生态养殖系统结合活水养殖、生物浮床净化、鱼类自净化、鱼类混养、经济作物种植和具有排污功能的养殖箱等技术;具体地,通过在净化槽混养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对养殖槽输出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微小杂质进行处理,并各自设置排污系统以保证水质,再结合特殊的生物浮床使该系统能改善水质,提高鱼类的成活率,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实施例3

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养殖方法,该方法采用实施2提供的自净化生态养殖系统进行养殖,在养殖槽6中养殖吃食性鱼100-200尾/m3,采用常规饲料喂养,膨化饲料或颗粒饲料均可,喂养方式按常规方法;在净化槽8中养殖滤食性鱼120-180尾/m3和杂食性鱼40-60尾/m3,净化槽8中不投喂饲料,而以养殖槽6流出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微小粪便等为食;各鱼类的长度最好都在10cm以上以防止通过或卡在养殖箱的各种网状结构上。另外,只有在上述配比下,才能保证整个水体的质量并保证养殖槽6和净化槽8中的鱼类均能正常生长,实现动态平衡。吃食性鱼等具体可以为常见的以饲料为食的鱼类,如罗非鱼等;滤食性鱼具体可以为鲢鱼和鳙鱼等;杂食性鱼具体可以为鲫鱼等。在英山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养殖系统与申请号为CN201710219826.0提供的系统进行比较,在相似的水文及养殖条件下,测量水质;试验组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法(采样养殖槽6),对照组采用CN201710219826.0的系统(采样浮箱),每5-10天采样一次,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调整,计算全年平均透明度和溶氧;其中,对照组有部分时间段水体为深绿色,试验组基本全时间段都为淡绿色;实验组的数据为:溶氧6.8mg/L,透明度为37;对照组的数据为:溶氧5.3mg/L,透明度为42。另外,在年底清塘时,实验组(仅限养殖槽6内)的均重较对照组重7.7%;而对于整个池塘的收益,实验组较对照组提升30-34%(鱼类根据当时市价计算,空心菜以当季市价的二分之一计算)。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本养殖方式可以明显改善水质,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